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儒家思想對藝術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現代重建

韓晶磊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傳統道德中,誠實守信被看作是“立身之本”“舉政之本”“進德修業之本”,孔子甚至認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無信。盡管世事更替、時代變遷,中華民族講究誠信的精神始終延續不斷。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一次系統明確地提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而且在職業道德要求中,再次強調“誠實守信”的重要性。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里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第六條提到了“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因此,公民道德建設以誠實守信為重點,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又是對當代中國道德建設實踐的正確反映。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系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在一定意義上關系中華民族的未來。

一、藝術院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

當前,從總體上看,當代藝術大學生的誠信狀況是良好的,但在少數大學生身上也出了誠信缺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誠信缺失。如今大學生考試作弊和抄襲作業、畢業論文等現象屢禁不止,而且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大學生作弊出現了新的特點:一是作弊隊伍不斷壯大。考試作弊、抄襲論文等不僅是差等生的“專利”,許多學生干部和優秀學生為獎學金和評優也加入作弊的行列。二是作弊手段不斷翻新。由過去的夾帶小抄發展到利用藝術專業特長使夾帶更加隱蔽。替考、手機發短信、利用無線通信設備等,甚至出現了幫助學生作弊的考試專用筆。三是作弊心態發生了變化。過去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作弊時偷偷摸摸,而現在學生作弊時則十分坦然,好像考試作弊、抄襲論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2.生活誠信缺失。由于藝術類大學生的學費較高,這類現象更為突出。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助學貸款違約現象嚴重。有許多學生畢業后以種種借口拖欠貸款不還,甚至以隱瞞工作單位、聯系地址等方式逃避還貸。二是弄虛作假,騙取特困生補助。有些學生家庭經濟并不困難,但為了獲取補助,出具虛假的經濟困難證明,給學校的特困生認定工作增加了難度。三是故意拖欠學費。四是不講信用。

3.就業誠信缺失。學生在就業時不能如實向用人單位介紹自己,提供虛假的推薦材料。據報道,在2005年的一次大學生就業招聘會上,有關人員發現同一高校中竟出現7個學生會主席,同一班級內出現5個班長。有的學生就業時簽約而不履約或就業后頻繁跳槽,不但損害了學校的聲譽和形象,而且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利益,造成了大學生擇業與就業的混亂局面。

造成藝術類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復雜的, 多方面的。誠信是基本的道德規范,主要依賴于教育和文化傳統,誠信缺失很大程度上與之有關。藝術類大學生更多地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專業課的學習上,認為專業是安身立命之本,忽略了文化課與修養的學習。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華夏5000年文明的重要教育思想寶庫。儒家提出了一套較為系統的教育思想,其中蘊涵豐富的誠信思想是中國誠信思想發展史的基礎,是理解中國誠信思想特質、分析社會誠信缺失問題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

二、儒家教育思想體系中誠信思想評述

1.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的誠信思想

誠信是儒家教育思想體系中重要的道德范疇。儒家將誠信視為“進德修業之本”, “立人立政之本”。作為儒家思想精華的四書、五經, 記載有大量關于誠信的言論:“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誠者, 自成也”, “與朋友交, 言而有信”。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誠信觀是誠信理念、誠信修養和誠信運用的整合統一, 其要義是“誠者自成”、“信”由“心”出。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均對誠信從不同角度加以闡述。

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對誠信這一基本的道德規范作了多方面的闡述,并把“信”作為獨立的道德范疇納入“仁學”體系。就《論語》而言, 孔子雖然也談到“誠”,但更主要是論及“信”。孔子認為,“信”應該首先是講信用、守諾言。孔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意思是說,“所守的信約符合于義, 說過的話便能兌現”。“信”為儒家的教學內容。孔子將“信”作為其教育學生的主要內容之一,與“文、行、忠”一同教授。可見,孔子非常重視“信”。儒家以“信”育人,足見儒家對“信”的重視。

儒家教育思想的另一代表人物子思在《中庸》中說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實是天道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后,孟子也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最初儒家將“誠”作為崇高的道德理念:“誠為人生之最高境界,人道之第一原則”,是儒家思想關于“誠”的基本要義。

可見,儒家思想中關于“誠信”理解對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大學生只有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講誠信、講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誠心做事、誠實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2.儒家誠信思想在藝術類大學生誠信教育中的價值

第一,誠信立人教育是藝術生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標和內容。

在中國傳統誠信思想中,誠實不欺不僅是上天固有的規律,亦是人與人之間的自然法則和道德本體。人們的道德規律必須遵循這一“天之道”,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則。“修辭立于誠,所以居業也。”(《周易·乾》)正因為如此,中國歷代十分重視誠信的教育。自西漢儒學成為官學之后,《論語》《大學》等儒家經典成為學校的必修課,學子們在熟讀四書五經等儒家著作時自然而然的接受儒家誠信觀的洗禮、教化,以塑造誠實守信的君子人格。特別在今天,由于人的趨利本性作祟,出現了人的價值越來越貶值、物的價值越來越升值的價值追求之異化,詐虞不恥、誠信回報越來越變得縹緲。藝術生更多地把自己的作品與市場需求結合,在這樣的現實之下,開展誠信立人教育尤其適時與重要。在這個意義上講,作為培養未來社會砥柱、引領社會主流文化的高等學校對社會誠信建設更是責無旁貸。因此,我們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將之融入每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之中,把誠信立人教育確立為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標和內容,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利用一切教育陣地和教育場景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誠信教育,喚起藝術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識。同時,還應該施以相應的保障機制,對藝術生日常行為規范中諸如作品抄襲、考試作弊、學歷灌水等不誠信行為給予約束和嚴厲的懲處,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和輿論環境,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鄙視的社會氛圍,讓大學生在教化與熏陶中誠信立人和成人。

第二,內誠而外信是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當然路徑選擇。

“內誠于心外信于事”是傳統誠信內在的語言邏輯形式。“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而要做到內心的真誠,最好的方法就是“慎獨”。“所謂誠真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與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大學》)這種“誠”為本“信”為用、“慎獨”涵養的誠信思想對我們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啟迪有二:一是惟有對仁、義、禮、智、信等倫理原則的高度自覺的內“誠”而自然表現為外在的“信”,這樣的誠信才是真實、可靠、持久的,才經得起各種誘惑與考驗。甚至可以說,一切道德的品質和行為如果不是出自內在的“誠”,就不會體現為外在的“信”,也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至多為一種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權宜之計或做秀。二是要獲得“誠”的品質應強調“慎獨”,即道德主體的主觀努力。當代德育研究也表明,德育的實質就是造就德育的主體,造就有自主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社會成員。在這個意義上講,只有當大學生“思誠”“誠意”,把誠信作為立人處世的內心向往和追求,學會掌握了自己的誠信道德辨別力、選擇力和創造力,把誠信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良心的自覺,真正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修養境界,可以泰然的正視一切現實中的“誠”與“妄”的道德沖突與困惑,才可真正成為誠信的人、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因此,我們在對藝術大學生開展誠信教育中,應正視藝術生誠信的功利傾向,大力頌揚傳統誠信思想,幫助藝術生樹立正確的誠信道德觀,讓他們真正明白誠信應是發自內心的、自愿的、不計功利而不是以是否“利己”為出發點的。倡導大學生把“誠”作為人的終極理想境界,在實事求是、開誠布公、真誠互助的真實中通過“慎獨”達到“誠實守信”。

第三,誠信踐行是藝術生誠信建設重中之重。

關照儒家誠信思想可以發現這樣一個邏輯:“誠”與“信”作為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只是外在的要求,當它僅被作為主體的人能夠自覺遵守它的時候,才被逐漸內化為人的品質修養。而要實現“自立”做到“獨慎”則必須經過艱苦的努力,所以每個人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做起,嚴格要求自己、身體力行、求真務實。由此看來,誠信道德修養重在履行。所以孔子主張“聽其言觀其行。”“寡言而行,以誠其信。”(《禮記·緇衣》)意即誠信的確立是不值得說一句自我表白的話,也不用苦思冥想,只要憑著真心誠意地去做,時間長了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不言自明的誠信并被人們所信服。那么對大學生開展誠信教育必須改變過去的“惟理”的遠離生活世界的誠信教育模式,應立足于大學生的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誠信體驗、反省和實踐,立足于大學生向往誠信、踐履誠信的強烈意識、傾向的培養。我們應該讓學生在不斷的道德實踐中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否符合誠信品質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誠信的思想與行為,從而實現他律向自律的轉換與統一,真正養成誠信的道德品質。二是誠信者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人;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現才能成為勇敢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誠信的內涵不僅僅是人的品格和情操,也應該包括能力和信心,即是否有實現契約規定的責任和義務的能力。因此,對大學生開展誠信教育時應教育學生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和青春年華,努力增加自己的學識才干,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惟有如此才能完善誠信道德,否則,空有良好愿望卻無力實現同樣失信于人。

縱觀儒家修身之學,則知它的確是一門以“道德教育”為核心的實踐之學。杜維明先生曾在一次采訪中說道:“儒家修身,是主張任何一個人都要經過一個自我修煉、自我培養的過程,來發掘自己內在的資源。只有樹立了自己的人格尊嚴,服務社會才有價值;假如沒有內在的人格尊嚴,即使將來能為服務社會也是膚淺的、功利的、低層次的。”儒家的這種人格培養,并不是出世、離世的,而是和現實社會結合在一起的。比如四書、五經、六藝,正是身心結合的一種教育形式,這是一種全面的人文教育,它培養的是獨立自主的人格,而不是孤立絕緣的個體。由此而言,探求現代藝術類院校教育在誠信方面缺失的根本原因,可從儒家修身思想中得到些許啟示。

參考文獻:

[1] (美)杜維明.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2] 侯光明、晉琳.試論我國社會誠信缺失問題.[J].管理學報.2004(11).

[3]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延长县| 迁西县| 乌拉特中旗| 康定县| 陵川县| 普安县| 普陀区| 林州市| 桃园市| 南丰县| 灌阳县| 赫章县| 秦安县| 中卫市| 二手房| 巴林左旗| 寻乌县| 鞍山市| 舒兰市| 清苑县| 卓资县| 辽宁省| 板桥市| 南汇区| 石城县| 吉林市| 仁寿县| 北京市| 威远县| 磐石市| 台江县| 黔南| 寿阳县| 隆昌县| 邮箱| 彭泽县| 乌恰县| 福建省| 蒙城县|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