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精益研發理想模型

根據本章“精益研發流程模型”的內容,應用系統工程理論對產品設計過程進行分解和展開,形成V流程,如圖2-9所示。

圖2-9 基于V模型的正向設計和逆向工程

理想的產品設計過程的起點是涉眾需求,經過需求定義、功能分解、系統綜合、物理設計、工藝設計、產品試制、部件驗證、系統集成、系統驗證和系統確認等階段,最后完成產品的驗收。V模型的右邊部分既是產品交付,又是對左邊相應部分的驗證。如果驗證出現問題,會回到左邊的相應流程中進行修正。這個過程稱為“正向設計”。

但通常來說,企業發展歷程都會經歷一個逆向工程過程。產品設計的起始點不是涉眾需求,而是從V模型中間某個點開始。“物理設計”是中國企業的常見起點。本階段仿照已經存在的產品,完成圖紙繪制,進入試制和驗證各階段,完成產品交付或推向市場。V模型的右邊出現問題時,由于沒有左邊可對應,所以只能回溯到前一階段查詢和解決問題。當回溯到物理設計階段仍然解決不了問題時,那就成為永遠的問題。清醒的企業會有意識地研究物理設計之前的各個過程,以圖追溯和還原仿制對象的本源。當然,這樣只能還原部分本源。以上的過程我們稱為“逆向工程”。

依據產品設計的起點可以評判一家企業的設計能力。從V模型的哪個階段入手設計產品,基本可以斷定該企業的設計能力就是這個起點所對應的能級。這樣,可以把企業設計能級(成熟度)分為五級:仿制級、逆向級、系統級、正向級和自由級。

為了保證V左半邊的四個設計過程結果正確,需要引入五個小V循環,分別是指標分析、功能分析、系統分析、物理仿真和制造仿真,以期通過計算、分析、模擬或仿真等手段對設計進行確認和優化,如圖2-10所示(后文為了圖形的簡潔,有些圖省去了“制造仿真”)。

圖2-10 產品研發的完整過程

這樣最終確定的研發體系是由多個V嵌套的模型(確切地講是六個V),姑且稱為“多V模型”。整體來看,多V模型的最左側是設計過程,最右側是試驗與驗證過程,最底層是試制過程,中間則是一系列仿真過程。

“多V模型”是對一般產品研發過程的抽象,它基本適用于所有產品的研發過程。但從企業角度看,它僅從技術視角表達了產品研發體系。企業完整的研發體系還應包括管理和資源兩個層次:管理層包括流程管理、項目管理、需求管理和質量管理等要素,資源層包括軟件、硬件、產品、技術、知識、創新、信息與數據等要素,從而形成的企業復雜產品研發體系模型如圖2-11所示。

圖2-11 復雜產品研發體系模型

承擔復雜系統研發任務的企業一般都是由多家子企業構成的集團。每家子企業的研發體系都是一個包含了管理、開發(技術)和資源的多V模型。對于集團的研發體系來說,就是由多個多V模型構成的復雜體系。多個模型之間,首先需要建立業務協同體系,主要包括數據協同和信息協同,其次需要建立資源共享體系,當代研發資源共享最先進的體系是研發資源云,如圖2-12所示。

圖2-12 集團企業的研發體系構成

因此,集團化研發體系還要包括協同層和共享層。這樣,最終的完整研發體系的抽象模型是由協同、管理、開發、資源和共享五個層次構成的多V模型,如圖2-13所示。

圖2-13 復雜產品研發體系的理想業務模型

本模型稱為研發體系的理想業務模型,可以簡稱為體系理想模型或理想業務模型,包含了完整的研發要素及業務構件(其中每一個矩形或菱形就是一個業務構件)。任何一家研發型企業的業務模型都是本理想模型的子集或某個成熟度級別。越是復雜產品的研發,或企業成熟度越高,其業務模式與本模型越一致。對于簡單產品的研發企業,其業務現狀是這個模型的子集。對于研發成熟度不高的企業,其業務現狀是這個模型的較低成熟度狀態。

研發體系理想模型是研發型企業發展的對標模型,可以指導我們進行業務模式規劃、能力規劃、資源規劃以及信息化規劃。與此對標,本企業所欠缺的或不完善的業務構件,就是我們未來應該建設的內容。根據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可以形成研發體系未來建設和完善的計劃和步驟,這樣將形成體系的長遠規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镇宁| 上林县| 班玛县| 广南县| 巴彦淖尔市| 太湖县| 黎川县| 博湖县| 华宁县| 遂宁市| 凯里市| 改则县| 西盟| 河池市| 邵阳市| 富宁县| 阳曲县| 洛浦县| 福安市| 临潭县| 方山县| 洪湖市| 柳江县| 邹城市| 永登县| 墨竹工卡县| 大连市| 农安县| 富蕴县| 镇原县| 綦江县| 成都市| 万州区| 平潭县| 卢龙县| 保山市| 儋州市| 芦溪县| 清水县|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