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文本(3)

【三首詠樊渝杰。渝杰在高中即與我同學,我在高三五班,他在高三二班。在高中時渝杰騎一輛賽車,獨來獨往,十分引人注目。因一度都在文科班,見面也打招呼,但來往不多。渝杰后來考上北京外國語學院德語系,1965年9月被劃為“反動學生”。9月底到南口,正好分在我所在小組。當他推門而進,我們皆大吃一驚。渝杰少年家境充裕,父親是兩航起義人員,國家石油公司的高級職員。1957年一句話沒說,也被劃為右派,被發往甘肅省夾邊溝勞動改造,困難時期被餓死。樊多次提及此事,對吃飯十分重視。每餐必有甲菜(南口農場二分場食堂,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兩角五分,為熘肉片、紅燒肉、回鍋肉、木樨肉之類;乙菜為肉片或雞蛋炒時令菜之類;丙菜為素菜),有時還要吃兩個,任別人指責其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不反駁,亦不改;干活稍差一些,這就很令一些人生氣,一開會,所提意見必有此類。一問其罪行,就是一句“馬列主義吃窩頭,修正主義吃面包”,再不擴展(許多“反動學生”在敘述自己罪行——主要是說的話,還有日記之類—時,因未看過自己的定案材料,不知道有哪些內容,一般交代的比管理組掌握的要多),使管理組不滿意。樊渝杰好像有個收音機,夜里有時用耳塞聽廣播。夜闌人靜,雖然外面有狂風怒吼,但稍不慎仍然可以使室內聽到其廣播聲。一夜,已經躺下很久,似睡非睡。忽聞京劇旦角之聲,仿佛是梅蘭芳的《霸王別姬》虞姬唱的一段《南梆子》(“看大王”)。突然有人高呼:“屋里有人聽敵臺!”折騰了半宿。原來是蘇聯的“和平與進步廣播站”在放梅蘭芳的唱片,當時反修之聲甚高,“和平與進步廣播站”是蘇聯對華的漢語廣播電臺,自然被視為“敵臺”。當時毛主席正為日本友人題寫魯迅先生名詩“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樊因吃飯干活一類小事,常常是批斗對象,很苦惱。常以讀書自解。南口“反動學生”中根本不能讀書,樊讀商務印書館《知識叢書》中的《韜奮》。后樊在組內被批判,管理組中文化水平最低的那位來主持。開完會后,組長請他訓話。他不知《韜奮》為何物,只聽其自言自語地嘟囔:“韜奮,韜奮,掏大糞!”宣布散會。樊渝杰1978年后考上北京體育學院研究生,從事體育理論研究和翻譯工作,頻頻來往于中歐之間。畢竟不是“夾邊溝”的時代了。】

酣夢忽然雷擊頂,眼前璀璨有霞光。

相煎箕豆何時已,莫道人間無否臧!

【記被電擊事,發生在1968年冬。此時管理組換了兩個陌生人來,要求每人都大膽暴露思想,做改造總結。而且所謂“總結”就是要你交代你有什么樣的反動思想,基本上是越反動越好。我們估計“反動學生”這一攤即將解散,此為善后。我也把自己在南口寫的東西收拾好準備走人。這一天,我所在的小組已經總結完畢,大家仍出工干活。因為我患感冒,沒出工,在屋里蒙頭發汗睡大覺。一個沒有通過總結的其他組同學到我們屋里修改總結。當他查找毛主席語錄時,翻看放在桌子上的另一位同學的《毛澤東著作選讀》,發現上面寫了許多字,便在交總結時向管理組說了。管理組認為我們組那位同學在《毛澤東著作選讀》上批的雖然都是毛主席本人的話,但這是用毛主席的話來反毛主席。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最嚴重的問題。于是,管理組責令他寫檢查,每天寫到夜里一點鐘。這個同學以為自己這一輩子完了,不想活了,又認定揭發他的那一天,只有我因病未出工,認為是我揭發了他,便想拉我與他一起去死。等全屋都睡熟了以后,他把燈泡擰下,通上兩根電線,想要電死我。我們睡的是雙層床,我睡在上面。這位同學踩著凳子,一手拿著手電,照著我,一手拿著帶電的電線,向我太陽穴捅來。他沒有想到,掀開蒙在頭上的棉襖,被冷風一吹我就醒了,覺得自己好像在田野上行走,突然被空中雷電劈了一樣,眼前一道金光。我擔心的是別人看到我在本子上寫的東西(本子就壓在我枕頭底下),猛然坐起,看到一副兇惡丑陋的面孔(人要殺人時,人性就消失了)。我疾呼:你要干什么?我一喊全屋都醒了。學物理的小尤拉燈不亮,敏銳地感到有人用電自殺。他高喊有人自殺,并揮舞起長條板凳,把電線與人分開。這時那位同學感到大勢已去,從凳子上下來,捏著電線自殺,被電擊倒在地。睡在我下面的郭寶昌,也被驚起,并詫異地說,誰在大拇腳趾上拴了一根電線啊?原來他是第二個被殺對象。郭寶昌作為小組長去向管理組匯報說有人要殺人。管理組問殺死幾個?他回答說一個沒死。管理組說,那沒關系。組內另一同學尤長嶺,問管理組,我們要死了,怎么辦?管理組回答,你們死了不過臭一塊地。】

爛腳頗同鐵拐李,療瘡難效美髯公。

銀刀刺骨一身顫,污血盈盤四座驚。

【1966年夏末秋初,在南口勞動改造。割草時弄傷右腳右踝骨下的一小塊皮肉,后被感染,右腳后跟腫脹如面包。待休假日,由南口農場二分廠到昌平縣醫院治療。路程十余里,走了兩個小時。昌平一些醫院已經“停產鬧革命”,而縣醫院尚開門行醫,但醫院內秩序極亂。掛號后,由外科醫生做手術,引流,把污血排出。醫生一看我是“反動學生”——當時凡被定為階級敵人者,亦如“二戰”時期猶太人,必須佩帶標志以證明自己的身份,以便使革命群眾能夠分清敵我。“反動學生”須掛一塊長方的約六平方寸白牌,上書“反動學生某某某”——屬于牛鬼蛇神之列,表示要劃清界限,不予做手術。經再三懇求,雖允許,但不給打麻藥。我半坐在手術床上,伸出右腳,右腳踝骨下的皮膚,已經薄得透亮,如寒蟬之翼。明晃晃的手術刀一刺入,污血噴出,疼痛連心,手術室內一些患者無不震驚。當時雖序屬深秋,我也汗流浹背了。醫生似乎有意使我出汗,在露出的踝骨上,刮了數次,做藥捻排膿,敷消炎藥,外面裹以紗布。醫生囑以再來,幸好一次而愈。】

有命何時有一飽?我聞斯語倍黯然。

饅頭落肚匆匆去,不在食堂久留連。

【上面所說的殺人者是福建莆田人,北大化學系的。人很聰明,身體魁梧,宛如寶塔。在學校是五項全能運動員。他飯量大,困難時期,全國餓飯,他的感受尤切。說了幾句實話,被劃為“反動學生”。他說過的一句老實話,至今不忘,而且每當想起這句話都會有刻骨銘心之痛。他說:我長這么大,在我的記憶中,從來沒有吃過飽飯。在南口,他的老姐還要從莆田老家給他寄糧票,就這樣,他一天三頓飯,每頓六兩,三個饅頭,吃完了事。他曾對我說,一頓飯吃過以后,我只能說“吃完了”,而不能說“吃飽了”。我問為什么不吃米飯呢?米飯的量更大一些啊。他說,他有胃病,一吃米飯就犯病。我見他吃飯大多是在食堂三口兩口吃完,便匆匆而去,或在食堂回宿舍的路上(距離大約有一百米)邊走邊吃,回到宿舍已經是用飯盆兒舀開水喝了。很少看到他坐在桌子邊正式吃飯。不知他現在活得怎樣?我想吃飽飯大約是沒有問題了吧!】

手持皮帶秋波橫,短發齊眉紅衛兵。

淺淺梨渦吝一笑,麾來斥退萬夫雄。

【此首詠“文革”中監督“反動學生”勞動的女紅衛兵。二分場的職工多是1961年至1963年困難時期的初高中畢業生,女學生居多,二分場沒有老工人,有十幾個老工人也多是有問題的,如摘帽右派、資本家,或歷史上在敵偽政權中做過事的。“文革”前,“反動學生”是自己勞動,沒有什么人監督。“文革”初起,“反動學生”被批斗后遂有女青工監督勞動。這些女工小的十七八歲,年長的二十二三歲,為了表現她們階級立場和斗爭精神,她們多穿軍裝,手持皮帶,橫眉立目,故意裝出兇狠的樣子,大聲呵斥反動學生。當然在這種呵斥中也使她們產生一種優越感。三十八年過去,昔日革命青年,今亦雞皮老嫗。皓首華顛,思及往事,是“青春無悔”呢,還是華年虛度呢?也許會有人這樣想,自己窩囊一生,惟有那個年頭還有點快意一時吧!但愿更多的人會感到那時如惡夢一場,能為自己各種表演而羞愧。】

對歷史保持溫情與敬意

謝泳

書架上有一本192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年鑒》,厚厚一大冊,因為時間的關系,書已泛黃。年鑒是資料性的東西,作為書來讀的時候極少,如果遇到了涉及那個歷史時期的史料,有時會拿出來查閱一下。商務當年出版的此類書很多,我有幾種,編輯水平都很高。像《重編日用百科全書》(1934年出版),三大冊,保存了當時很多重要的史料。如果研究民國時代的日常生活,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器物,這套書很有用,我對民國時代一些事情的認識,就與常常翻看這本書有關。

這本《中國年鑒》出版時,北伐還沒有成功,但從年鑒收入的各種資料看,這個社會還是在努力,并很有一些新東西。

我們讀歷史,如果先從資料下手,有時反而會更容易看到真實的情況,而再好的教科書也難免有誤導人的地方。看這本年鑒時,注意到兩件小事,特別有感慨。

一是那個時代真是落后,人民真是貧窮。書中有一個“中央任用各官赴任程限表”,是規定官員任命和到任的期限,當時分為“有交通的地方”和“無交通的地方”。

以北京為中心,到順天要十日,直隸十五日,奉天二十日,吉林二十五日,龍江三十日,山東二十日,山西二十日。這是有交通的地方,而沒有交通的地方,我們今天聽起來真是恍如隔世了。到熱河三十日,陜西四十日,甘肅七十日,四川六十日,廣西六十日,貴州一百日,云南一百日。往南到廣東是三十日,江南其他地方也要二十日。最遠是新疆,期限為一百六十日。

從官員赴任的期限看,那時社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大致可以有一個了解。當時中國只有極少的工業,所有現代化的東西還只停留在觀念里,這是它落后的一面。對于這一面,我們今天是完全有資格來給它一個評價了。但說起另一方面,就是當年的政治結構和地方自治,情況可能比較復雜。

比如1911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整個框架體現了現代憲政思想的理念,《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已有這樣的規定:“人民之身體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審問處罰;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人民有書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它在宗教一欄中列出的就有:孔教、道教、佛教、回教、猶太教、基督教等,而且對外人在華的教會人數、神職人員、團體和所有活動都列表統計,非常真實。

《中華民國憲法案》第四章是關于國會的內容。參眾兩院議員選出辦法,大體與美國相同,參議員按地方議會及選舉團體選出,眾議員按人口比例選出。具體條款我就不說了,只說兩條。第四十六條規定:兩院各得受理國民之請愿;第四十七條:兩院議員得提出質問書與國務員或請求其到院質問之。

民國初年的憲政歷史本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并沒有落實,只是一場鬧劇。我以為不能這樣看,民初的憲政歷史是有問題,但那個問題是憲政實現初期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此點當年許多憲政專家都已指出過。更重要的是要看那個憲法的內容有沒有與世界文明主流融合的傾向,如果在這個意義上來評價民初憲政歷程,我以為就比較符合實際。

我手邊還有一本1946年申報館出的《申報上海市民手冊》,對于上海第一屆市議會選舉的整個過程記載甚詳。我把它的條文和選出來的議員仔細對比了一下,感到很有啟發。

這本手冊還附了許多照片,其中就有當選市參議會議長的潘公展宣誓的照片。我查閱了當選市參議員的簡歷,有兩個感覺:一是文化程度很高,多數人有大學和留學經歷;二是相對年輕,基本是四十歲左右的人為主。整個憲政的設計和操作過程基本上是以歐美憲政歷史為參照的。

手冊對于這次完成了的市參議會的選舉有兩個評價,一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基于民權的運用,基于政府與人民平等權力的調和,務必使民選而受人民監督的政府,真正為人民謀福利,達到‘民治、民有、民享’。”二是認為:“參議員是人民的代表,他們從社會各階層,各區域,各團體中由市民投票選舉而產生出來,代表市民參與督促市政,代盡言責。在這種意義上,上海市參議會的成立,實是全國政治邁向民主憲政的一步,它是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記程碑。”

了解了這段歷史,如果再聽到有人說中國人教育水平太低,憲政會把最壞的人選出來那種話,我是不大相信了。民初中國的憲政歷史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問題很多,但那些問題是操作中的問題,而不是能不能操作的問題。

中國現在是在鄉村開始民主試驗,西方對此評價甚高。這自然有他們的道理,多少有一點,總比一點沒有要好一些,但這個評價如果過了頭,就不對了。

我看過中國憲政專家、當時西南聯大政治系教授張佛泉在《今日評論》(錢端升主編)上的一篇文章,他有一個意思是說,憲政在中國是一個新東西,而中國所有的新東西都是從城市開始的。他對當時中國已經開始的市縣地方自治都提出了批評,他認為重要的問題不在那里,我想他那個意思在半個世紀以后,可能還是有道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城市| 白山市| 安新县| 嘉黎县| 繁昌县| 贵定县| 新乐市| 鸡西市| 栾城县| 乡城县| 长岛县| 泰宁县| 额尔古纳市| 屯门区| 宁强县| 理塘县| 崇仁县| 绥芬河市| 临湘市| 台安县| 崇信县| 新田县| 松阳县| 新沂市| 天等县| 铁力市| 镇远县| 龙游县| 临猗县| 光泽县| 乃东县| 竹北市| 苗栗县| 若羌县| 磐石市| 来凤县| 宜昌市| 交城县| 邯郸县| 平阴县| 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