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淺談書法(5)

柳公權歷經了唐朝代、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十代皇帝,官至太子少師、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咸通六年逝世,享年88歲,葬于耀縣阿子鄉讓義村,墓前有清代乾隆陜西巡撫畢源立碑,上書“唐太子太師河東郡王柳公權墓”。

《神策軍碑》是柳公權楷書的代表作之一。此碑結體布局平穩勻整,保留了左緊右舒的傳統結構。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筆畫敦厚方正、沉著穩健,表現了柳體楷書渾厚、開闊的典型風格。正如岑宗旦《書評》云:“(柳書)如轅門列兵,森然環衛。”清代孫承澤跋文說:“柳學士所書神策軍紀圣德碑,風神整峻,氣度溫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跡。”

《玄秘塔碑》是柳公權的代表作,其體中宮緊密,四周疏放,筆書向內攢聚,向外輻射,撇高捺低,表現出靜中有動的超逸姿態。

其書初學王羲之,后融北碑方筆于楷書,取“歐體”之密瘦硬險峻,又削減“顏體”之肥厚豐滿;結體中宮緊縮,四角寬博開張;用筆瘦硬挺勁,骨峻氣宏,自成一家,人稱“柳體”。

柳公權的書法遒勁俊媚,用筆、結體都有其獨到之處。他在用筆方面非常注重法度,講究“精確干脆、一絲不茍”,尤其對筆畫的始末筆端特別注重,方落、圓收,或方圓兼施,以求準確無誤。其字短線渾厚有力,長線剛挺有質,似有彈性。挑、鉤、折等用筆自如,鋒出銳利,有“勢不可當”之態;此外,柳體運筆多用中鋒,以腕力行之,故線條純厚、質樸蒼勁,可謂“筆正”之典范。

柳公權的書法尤以楷書為佳,其筆法、結構已達爐火純青之地步,對當時以及后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據史書載,當時的公卿大臣家的碑刻墓志如不是“柳體”所書就以為不孝,足見其影響之大。

(6)張旭

張旭,唐朝大書法家,字伯高,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于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他擅長“狂草”,號稱“草圣”。因其為人性格豪放,好飲酒,善寫詩,與當時著名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交往甚密,人稱“酒中八仙”。唐人好以書飾壁,相傳張旭往往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揮筆狂寫,故世人呼“張顛”。其草書“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意蘊超妙,行筆非凡。

張旭的書法,初學“二王”,端正謹嚴,規矩至極,傳世《郎官石柱記》可見其楷法筆法,然而,最能代表其書法創造性成就的,則是他的狂草作品。其善于生活中觀察體悟,據其自稱,他的書法是見公主與擔夫爭道而得其意[大意謂“略甚狹窄而又勢在必爭,妙在主次揖讓之間能違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國史補》),從而領悟到書法的結構布白“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度”的書法意境——此即所謂“擔夫爭道”之典故由來],后觀公孫氏舞劍而得其神,自此書藝大進。

《肚痛帖》草書6行30字,筆墨縱橫,一氣呵成。《肚痛帖》是張旭狂草的代表作,此帖寫得縱橫飛揚,精靈跳躍,猶如靈兔奔走,疏狂的筆法使字形結體動蕩,但通篇看去卻很平穩。《古詩四帖》以其嶄新、高美的形式,巨大的氣魂開雄偉壯潤之篇章。明代王世貞跋云:“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

高適在《醉后贈張旭》中贊云:“興來書自圣,醉后語尤顛。”杜甫亦云:“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張旭狂草,出乎天性,而力運自發,宛如天成。

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說:“旭以草書知名,而《郎官石記》真楷可愛。”豐道生跋:“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宣和書譜》中評說:“其名本以顛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不減草字之妙,其草字雖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

他精工楷書、草書,尤以草書著稱。他的書法得于“二王”,而又獨創新意。楷書《郎官石柱記》,取歐陽詢、虞世南,筆法端莊嚴謹、不失規矩,展現楷書之精妙。

舊時,常熟城內曾建有“草圣祠”,祠內有一副楹聯,云:“書道入神明,落紙云煙,今古競傳八法;酒狂稱草圣,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可見其書法之精湛。

書法大家顏真卿曾向他請教筆法,懷素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草法,后以“狂草”得名,對后世影響很大。其草書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并稱為“三絕”。

唐代韓愈竭力推崇其書,在《送高閑上人序》中稱:“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

張旭狂草,筆墨縱橫,然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宣和書譜》云:“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或謂張顛不顛是也。”此言或許最為恰當。

其書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超前代,頗具盛唐氣象。傳世書跡除楷書《郎官石柱記》外,草書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較為著名。

4.宋元時期

(1)蔡襄

蔡襄,字君謨,北宋書法家,擅篆、籀、楷、隸、行、草等體。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分,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只有蔡襄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其書正楷端莊沉著,行書溫淳婉媚,為時人所重。

蔡襄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自書詩帖》得魯公筆法而修于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于“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這說蔡襄雖追求古趣,但不是“泥古不化”的,敢于創新。

《東坡題跋》稱:“‘蔡君謨獨步當世’此為至論。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小疏也。天資既高,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宜哉。”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云:“君謨工字學,大字矩數尺,小字如毫發,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縝密,小者不失寬綽。”米芾《海岳名言》評其書:“如少年女子體態嬌嬈,行步緩慢,多飾鉛華。”

傳世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著有《茶錄》《荔枝譜》,及后人所輯《蔡忠惠公集》等。

蔡襄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卒謚“忠惠”。擅篆、籀、楷、隸、行、草等書體,楷書師法顏真卿,結體端嚴,體格恢宏;行書得晉人風韻,瀟灑簡逸。論書應注重“神、氣、韻”,崇尚古法。他上承唐代書法,下開宋代新風,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

蔡襄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其正楷端重沉著,行草溫淳婉麗。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數蘇東坡、歐陽修。

在“宋四家”中,蘇軾、黃庭堅、米芾都以行草見長,而蔡襄卻以楷書著稱。其書法師從褚遂良、顏真卿,兼取晉人法則;其字端正沉著、雄偉遒麗。米芾、蘇東坡、黃庭堅、歐陽修對他的書法都十分推崇。

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

許將《蔡襄傳》說:“公于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

《自書詩帖》是其行書代表作,整篇神氣連貫,筆意溫婉清雋,猶有王羲之的《蘭亭》遺風。傳世墨跡有《茶錄》《牡丹譜》《與杜長官帖》,石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后人輯有《蔡忠惠集》傳世。

(2)蘇軾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聞名于世,世稱“三蘇”。他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又與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合稱為“宋四家”。

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因有人說他作詩諷刺“新法”,故有“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后被捕下獄,史稱此事件為“烏臺詩案”。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潁州。元祐八年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時年六十六歲。

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東坡書如華岳山峰,卓立參昂,雖造物之爐錘,不自知其妙也。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又說:“至于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者,自當推為第一。”

存世書跡著名者,有《前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醑兩賦合卷》;此外,尚有《一夜帖》《久上人帖》《子由夢中詩帖》《與子厚書》《天際烏云帖》《董侯帖》等;碑刻有《豐樂亭記》《司馬溫公碑》《表忠觀碑》《蘇子丹碑》(亦稱《羅池廟迎送神辭碑》)《醉翁亭記》等。

另有,《與若虛帖》《答錢穆父詩帖》《付穎沙彌二帖》《遺過于帖》《次韻秦太虛詩帖》《與郭廷評書帖》《與宣猷丈帖》《漁父破子詞帖》《武昌西山詩帖》《石恪畫維摩贊帖》《魚枕冠頌帖》《致道源四帖》等已收入《三希法帖》。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人稱“玉局”“長公”“雪堂”,謚“文忠”,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歷官翰林學士、端明殿侍讀學士、禮部員外郎,至兵部尚書,禮部尚書;蘇軾生平喜愛提拔后進,著名詩人和書法家黃庭堅、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等人均出其門下。

《前赤壁賦》將蘇軾的曠達胸襟、高潔靈魂及超逸優游的心境體現了出來,故明代董其昌贊揚此書墨法云:“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蘇軾的書法,主要是行書和楷書,楷書也含有行書的韻味。其書法初學“二王”,后學李邕、徐浩,中年以后又學顏真卿、楊凝式,繼而自成一格。其字特色,以“筆圓韻”勝,即豐肥而有氣韻。他曾說過:“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

其書集眾家之長,開創“剛健婀娜、豐腴圓潤”的“蘇體”,后啟“宋代尚意”的獨特風格。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稱:“蜀人不能書,而東坡獨以翰墨妙天下。”

黃庭堅曾題字云:“東坡道人少時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浩;至于酒酣放浪,能忘工拙時,瘦硬字乃似柳誠懸。中年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于筆圜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者自當推為‘第一’。數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論者。”

其子蘇過在《斜川集》中說:“吾先君子,豈以書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剛之氣發于胸中,而應之于手,故不見其有刻畫嫵媚之工,而端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蘇軾的著述宏豐,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為“宋四家”。其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3)米芾

米芾,一作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屬山西),遷襄陽(今湖北襄樊),世稱“米襄陽”;后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相傳,他愛古好奇,常穿了唐代服裝在大街上四處走;又喜愛石頭,看見奇石就下拜,呼之為“兄”,因其舉止狂放或瘋顛,故世稱“米顛”。

米芾書法成就最大者是行書和草書。他能博取前人所長,用筆俊邁豪放,自謂“刷字”,意謂“運筆迅速而勁挺”,世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評。黃庭堅說:“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當所穿徹,書家筆勢,亦窮于此。”他曾自述云:“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八面。”后人更稱賞他是“八面出鋒”。

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快刀利劍”之氣勢。傳世作品如《蜀素帖》《苕溪詩》是其書風成熟時得意之作,用筆跌宕起伏,雄健異常,變化多端,為難得之書品。

《宣和書譜·行書六》稱:“大抵書效羲之,詩追李白,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謂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識者然之。”

曾自負能提筆作小楷,筆筆端謹,字如蠅頭,而位置規模,皆若大字,然不肯多寫。曾奉詔仿《黃庭》小楷,作周興嗣《千字》韻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万宁市| 米脂县| 漠河县| 响水县| 安庆市| 曲沃县| 和平区| 西乡县| 年辖:市辖区| 承德市| 文化| 呈贡县| 大丰市| 九龙坡区| 茶陵县| 鄂托克前旗| 武定县| 舒城县| 卢龙县| 衡南县| 科技| 迁西县| 沂南县| 沙雅县| 新安县| 丹寨县| 西畴县| 新昌县| 米脂县| 阳高县| 平南县| 通道| 南昌市| 阳山县| 云安县| 隆安县| 绍兴市| 时尚| 呼和浩特市| 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