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淺談書法(4)
- 李叔同全集之文藝·詩詞(06)
- 弘一法師
- 4894字
- 2016-11-02 21:48:42
《洛神賦十三行》是王獻之的小楷代表作品,據說王獻之喜好書寫《洛神賦》,寫了不止一行,而是十三行,故有此書。從《洛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獻之的楷書筆法已不帶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是完全成熟之楷書作品。
此帖中字,用筆挺拔有力,風格秀美圓潤,筆力遒勁有力,氣蘊神采飛揚,字體勻稱和諧、變化自然。王獻之的楷書與其父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運用“內撅”手法;而獻之的字神采外露,多運用“外拓”手法。其父子二人的字對后代皆產生過深刻影響。
宋代董迨《廣川書跋》說:“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嚴整。與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相比,一反遒緊縝之態,神化為勁直疏秀。”
王獻之曾在十五六歲時勸其父親“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可見其對書法之極深感悟。
他的真跡已不復存在,今世所見為南宋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故稱“碧玉十三行”。王獻之所書《洛神賦》,體勢秀逸俊麗,筆致灑脫自然。清代楊賓在《鐵函齋書號》中評為“字之秀勁圓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稱:“王獻之書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行草為:“興合如孤峰四絕,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爾其雄武神縱,靈姿秀出,威武沖之智,卞莊子之勇,或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察其所由,則意逸乎筆,未見其止。蓋欲奪龍蛇之飛動,掩鐘張之神氣。”
王獻之的字虛和簡靜、神朗氣清、靈秀流美,與文章清虛脫俗的內涵極為和諧,故后人奉《洛神賦十三行》為“小楷之極則”。
他的行書以《鴨頭丸帖》為最著,體現了王獻之的行書筆法,其行筆如急風驟雨,結體又疏朗有致、顧盼生姿,能寓秀美于奇險之中,是書家之所敬服處。
3.隋唐五代
(1)歐陽詢
歐陽詢,唐初杰出書法家,字信本,乳名“善奴”,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稱“歐陽率更”;唐太宗時授“弘文館學士”。
工書法,初學王羲之,后兼學王獻之,所寫書法勁險刻厲、剛勁有力,于平正中突顯險絕,后風格自成一家,世稱“歐體”,對后世影響很大;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人并稱為“唐初四大家”。
書體碑刻較著名的,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九成宮醴泉銘》立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每行49字。此碑用筆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明代陳繼儒曾評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明代趙涵在《石墨鐫華》中稱此碑為“正書第一”。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的代表作之一。銘文由魏徵撰,記載了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涌泉的事由,后歐陽詢奉敕而書。原碑24行,每行49字,傳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舊藏宋拓本。
此碑書法,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結構布置精嚴,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紊亂夾雜處,亦無松弛感。唐人評其書為“森森然若武庫矛戟”,“有龍蛇戰斗之象,云霧輕籠之勢”。
元代虞集題此碑時說:“楷書之盛,肇自李唐,若歐、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謂歐公當為三家之冠,蓋其同得右軍運筆之妙諦。觀此帖結構謹嚴,風神遒勁,于右軍之神氣骨力兩不相悻,實世之珍。但學《蘭亭》面而欲換凡骨者,曷其即此為金丹之供!”明代王世貞對此碑亦評云:“信本書太傷瘦儉,獨《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尤為合爾。”
歐陽詢書法用筆方整,略帶隸意,筆力剛勁。清代包世臣曾說:“歐字指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更無假于外力。”故知歐體字強調指力,所寫筆畫需骨氣內含、結實有力,每一筆畫需輕重得體、長短適宜,得“中實”之趣方好;其字主筆多向外延伸,顯中宮緊密嚴謹,尤其右邊之豎筆,常向上夸張延伸,更顯其超人之膽識,這些皆為“歐字”用筆獨特之處。
在歐陽詢之作品中,《化度寺碑》少其變化之豐,《溫彥博墓志銘》遜其溫潤之勢,獨此碑寓險峻于平正之中,融豐腴于瘦硬之內,含韻致于法度之外,兼納南派和雅與北派雄勁。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75歲時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書法水平。《宣和書譜》譽之為“翰墨之冠”;宋代的趙孟頫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2)虞世南
虞世南,唐書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工書法,親承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傳授,妙得其體。所書筆致圓融遒逸,外柔內剛,風神瀟灑,骨力遒勁,后開一家之新面貌。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稱:“其書得大令之宏觀,含五方之正氣,姿榮秀出,智勇在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唐初四大家”。
他的楷書碑刻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墨跡有《汝南公主墓志銘》《左腳帖》《東觀帖》《醒帶帖》《積時帖》等,另編有《北堂書鈔》160卷行世。
虞世南其人性喜沉靜,清心寡欲,精思讀書,博達古今,才情橫溢;其筆致圓潤遒逸,瀟散灑落,有六朝余韻。其書法剛柔并重,骨力遒勁,行筆流暢,繼承了王羲之外拓法而別樹一幟,其字“積雄勁為內勢,化剛柔為一體”,世稱“虞體”。
《孔子廟堂碑》即是他的代表作。此碑為虞世南69歲時所書,該碑筆力遒勁,氣力內沉,從容向外;點畫之間,信手拈來,舒卷自如,如玉樹臨風、纖塵不染,突顯雍容華貴、端莊優美之姿,體現其書論中“沖和”之旨。
此碑書法俊朗圓腴,端雅靜穆,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歷代金石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于北宋時已不多見了,亦可從此處得見此碑之珍貴。
其原碑早已毀沒,后世主要有宋元兩種翻刻本:一為宋代王彥超摹刻于陜西西安,俗稱“陜本”;二為元朝至正年間重刻于山東城武,俗稱“城武本”。后至清時,臨川李宗瀚得唐石原拓本,世稱“唐拓”。現世所見之《孔子廟堂碑》即是以李氏所藏唐拓為底本、缺字以“陜本”補全后合并而成之碑帖。
虞世南除于書法上獨樹一幟外,且于書論上亦有建功,為唐初有書學理論并影響后世之第一人,他所撰寫的《筆髓精》既有對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的評述和技法之精要分析,更提出以“沖和”為主的美學見解,精辟而獨到,足見其于書法、美學上深思之力。
(3)褚遂良
褚遂良,初唐杰出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人氏,官至“河南郡公”。
大書法家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感嘆“從此沒有人可以與他討論書法”時,魏徵推薦褚遂良,說他“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王羲之)體”,后太宗下詔召褚遂良為“侍讀直學士”。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時,命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同為“顧命大臣”,輔佐“太子”李治。高宗即位后,封褚遂良為“河南郡公”,后累遷至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等,位極人臣;此后,因極力反對唐高宗廢王皇后而立武則天為“皇后”,被貶官流放至桂林,后再貶至安南,直到去世。
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其書初學虞世南,后師法王羲之,下筆古雅絕俗,正書豐潤流暢,行則變化多姿、氣勢俊秀。其字對后世書風影響甚大,故世人將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
杜甫有詩句云:“書貴瘦硬方通神”,《雁塔圣教序》表現的正是“瘦硬通神”之韻味。宋代董迨《廣川書跋》中亦說:“疏瘦勁練,又似西漢,往往不減銅筩等書,故非后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受書法,有謂‘多骨微肉者筋書,多肉微骨者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河南(指褚遂良)豈所謂瘦硬通神者邪?”
《雁塔圣教序》碑為褚書中最杰出者,其字圓潤瘦勁,筆法嫻熟老練;其時,褚遂良已步入老年,故其為唐楷已創出了規范,因而他在字體結構上改變了歐、虞二人的長形字,創造出看似纖瘦,實則勁秀的字體。
(4)顏真卿
顏真卿,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字清臣,為我國書法史上的“楷書四大家”之一。曾任平原(今屬山東)太守,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世稱“顏平原”“顏太師”“顏魯公”。顏真卿在“安祿山之亂”時,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后前往勸降叛將李希烈時不幸遇害。
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后請教有“草圣”之譽的張旭,深悟筆法要旨;后參考并運用篆書的筆意來寫楷書,以致有所創新,遂變初唐楷書“瘦硬清勁”而為“雄強茂密”,能熔篆、隸、楷、行、草于一爐,有如“折釵股,屋漏痕”,又如“以印印泥,以錐畫沙”;其楷書筆力豐滿、端莊雄偉,方嚴正大,樸拙雄渾,且氣勢森嚴,頗具法度;行書則“遒勁郁勃、闊達自如”,書風區別于“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和唐初諸書家,因獨特之筆法,故世人稱其字為“顏體”。
顏真卿的書法既有前賢書體的氣韻和法度,又不為古法所縛,后突破唐初楷書成規,自成一體,為“圓筆”之開創者,后人稱之為“顏體”,與書法家柳公權并稱為“顏筋柳骨”。世人說王羲之是書法中“尚韻”的最高典范,顏真卿則為“尚法”的最高榜樣。唐人《書評》論其書:“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可見對其極為推崇。其書風格影響所及,延綿至今。
他的墨跡較多,墨跡中楷書有《自書告身》,行書有《祭侄文稿》《劉中使帖》,碑刻則有《爭坐位帖》《多寶塔碑》《東方畫贊》《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中興頌》《八關齋記》等;其文章后人輯有《顏魯公文集》行世。
《祭侄文稿》乃顏真卿為祭奠于“安史之亂”中就義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先后遇害。唐肅宗乾元元年,顏真卿命長侄往河北尋得季明首骨而歸,于是揮淚寫下這篇感人至深、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文稿》因是祭文,是顏真卿有感而發的,故筆跡急促、匆忙,涂抹刪補處隨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蒼涼悲壯之情溢于筆端,至“賊臣不救,孤城圈逼”時,有百感交集之憤激,故其字于此狂濤傾瀉,字形也變得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燥潤相間,筆鋒藏露并用;至“嗚呼哀哉”時,情感頓達高潮,因而所書隨情揮,其實是字由心發,神氣所注,故而宛如天成,整篇皆從內心之流露。
《祭侄文稿》為作者情之所致、無意作書,故寫得起伏跌宕、神采飛揚,得自然之妙;且以真摯情感運于筆墨,悲壯哀傷注入其間,其字不計工拙、隨意無拘,縱筆豪放,血筆交融而一氣呵成,故得神來之筆,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元代鮮于樞《跋》語謂:“《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元代陳深說:“《祭侄季明文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于工,而反極工耶?”
清代王頊齡《跋》:“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只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郁結,豈止筆精墨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四月廿日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西安碑林,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書畫跋》:“此是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5)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銅川)人,官至太子少師。工書,尤以楷書聞名。初學王羲之,后師顏真卿、歐陽詢,用筆遒健,字體結構俊秀嚴緊、剛勁有力,尤以骨力勝人一籌,其書對后世影響很大,故后人將他與書法家顏真卿并稱為“顏筋柳骨”。
柳公權的楷書,書體開展,中宮密集,重心偏高,而以撇、捺等加以支撐,給人以俊秀之感,法度極為森嚴;“柳體”起筆、收筆無法則可循,頓挫提按也沒有規矩可依;其筆大體均勻,且棱角分明。
柳公權學“顏體”,一變寬博豐潤而為緊峭俊秀,化凝重端正為犀利遒健,偏重骨力,給人以“俊俏英偉”之感,故有“顏筋柳骨”之譽。北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評其書云:“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蓋其法出于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一家。”
他博覽群書,才華出群,出口成章,對答如流。一次陪文宗到未央宮,轎車剛停,文宗就令他以數十言頌之。公權一視,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辭流利優美,無不驚嘆。文宗又笑著說:“卿再吟詩三首,稱頌太平。”公權毫無難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嘆地說:“曹子建七步成詩,卿七步詩三首,真乃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