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李叔同全集之三:佛學作者名: 弘一法師本章字數: 3230字更新時間: 2019-01-09 14:12:48
佛說《八大人覺經》釋要
《八大人覺經》經文
(后漢沙門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
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
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
舍離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
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解方法
釋要
諸佛、諸大菩薩,昔已覺悟此八種事,而依此修行,乃漸證入佛菩薩位也。
此經全文分為三章,前一行總標,后六行結嘆,中間之文即別列。于別列中,再分為八節。
第一章 總標
為佛弟子(出家或在家已歸依佛者),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以下第二章別列八節。第一節為主要,最宜注意,故須詳釋之。
別列八節,各別標名。
第一節 無常無我覺
今先釋“無常無我”四字。以此四字分括經文如下:
無常(即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無常者,時時變化,此義易知,無須詳釋。
無我(即經云四大若空,無陰無我,生減變異,虛偽無主。):此義難解,詳釋如下:
總論世間一切萬法,不出“色”“心”。
色:有形質有阻礙,無知覺之用者,謂之“色”。經云“四大”。又“五陰”中之“色陰”,皆屬于此。
心:反之而無形質阻礙,有知覺之用者,謂之“心”。經云:“五陰”中之“受”“想”“行”“識”四陰,皆屬于此。
前引經文“四大”“五陰”之名,今預釋其義如下:
四大:
(一)實四大(亦名四大界):地大性堅,能支持萬物;水大性濕,能收攝萬物;火大性暖,能調熟萬物;風大性動,能生長萬物。
(二)假四大:即世間所稱之地、水、火、風,謂之所造四大。(即實四大等之假和合,據其性之最增盛者而名之也。)
四大又可分為二:內四大,即正報之人身(正報者,五陰身心也);外四大,即依報之諸色(依報者,世間國土家屋衣食等)。“四大”之解釋甚繁,今且略述如此。
五陰:
陰者,蓋覆也,音義與蔭同。由此五法蓋覆真性,不能顯現,故名曰陰。
新譯為五蘊。蘊者,積聚也。諸法和合,略為一聚,故稱為蘊。
五陰:
色,即一切有形質有阻礙之外境——色(經云四大即屬于此。又經云世間國土亦屬于此);
受,即對于外境而起苦樂及不苦不樂之感受;
想,即取著已感受之印像而思想;
行,即對于外境之動作;
識,即了別外境及變出外境之本體。
五陰形成心。
經文無我之義,今預釋如下。
我者有常一之體,及主宰之用,乃可謂之為我。妄執為我者有二種:
人我,于人身執有此我,然人身者,乃五陰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
法我,于法執有此我,然法者,總為因緣所生,亦無常一之我體。
破人我和法我為無我。
已上釋此節科文無常無我義竟。
第二章 別列
已下正釋經文。
第一節 覺悟(已下八節,或作覺悟,或作覺知,乃譯文互用也。)
世間無常等二句
四大苦空等六句(四大可以并入五陰,因四大即屬于五陰中之色陰故。于經文可作五陰、苦空、無我等,而連續觀之。)
苦:佛謂世間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第八五陰熾盛苦,為一切諸苦之本。即吾人現前之起心動念,及動作云為,皆是未來得苦之因也。因果牽連,相續不斷,永無解脫,故云苦也。
空:諸法皆假合而成,各無實體,故云空也。
無我:見前解。
生滅:五陰色心,從無始來。以因緣合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有如流水,亦如燈焰。
變異:剎那剎那,變遷轉異。
虛偽:虛者不實,偽者非真。
無主:既非常一之體,豈有主宰之用。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上句約心而言,下句兼身心而言。經文唯云形者,略也。
心是罪源:既執五陰假合之身心,妄謂是我。寶此我故,即因此而心起貪瞋癡三毒之煩惱。
貪,貪一切名利之事,欲以榮之。
瞋,瞋一切違情之境,恐損害之。
癡,愚癡之情,非理計較。
形為罪藪:既由心起三毒煩惱。即依身口意造種種有漏之染業,而受種種苦樂之果報。
惡業,因三毒猛盛而造——報在四惡道;
善業,因貪富貴等之樂而造——報在人道及六欲天等;
不動業,因貪禪定之樂而造——報在色、無色天等。
以上所述,由煩惱而造業,由業而感報。于其感報所受之五陰身心還執為我,仍起貪瞋癡三毒而造業而受報。如是世世生生,輪轉不絕,所謂人生之黑幕,不過如此而已。
已下續講后二句。此二句,教人修觀獲益也。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既已覺悟上文所示之理,即依是而修無我等觀,則身心之妄執漸輕,自可漸離生死矣。
生死者,隨業輪轉于六道也。
或問,若離生死,豈非棄舍眾生自求安樂乎?答:非也。觀經末之文可知。
已上第一節講畢。
聽眾或應于前所云空無我等而懷疑問。謂既一切皆空,則不須認真作事。何以今見學佛法者,于保護國土利益眾生等事,猶十分努力,認真苦干耶。今于此略解釋之。
佛法所以云空、無我者,意在破除常人所執之小我,將其多生以來自私自利之卑劣、丑陋之惡習慣徹底消滅。然后以真實光明之態度,于世間一切之事,皆認真實行。勇猛精進,決無倦怠,雖喪身命,亦不顧惜。
故佛經之體裁,大半皆先說空理,然后再廣列應行之事。此經亦然。第二節至第八節皆示所應行之事,絕非以空為究竟也。古人云:“上智知空而進德,下愚知空而廢業。”即此義也。若執空以為究竟,則佛法所決不許,斥為著空魔,斥為墮頑空。由此空見而撥無因果,即造極惡之重業矣。是事關系甚大,故略為解釋,以息群疑。
第二節 常修少欲覺(已下七節,每節中皆可分為示過正行兩段。)
生死疲勞,輪回六道不絕也。
無為,即是無我之理。
能修少欲,則可以悟無為而身心得自在矣。
第三節 知足守道覺
惟慧是業,慧者,如第一節所示。非世俗之智慧也。
第四節 當行精進覺
煩惱、四魔、陰界:煩惱者,見思二惑;四魔者,一煩惱魔、二五陰魔、三死魔、四天魔;陰者五陰,界者十八界。其義甚繁,不能詳釋,約大意而言,此指精進用功時,漸次所脫離之種種障礙也。
第五節 多聞智慧覺
愚癡生死,因愚癡而流轉輪回。
廣學多聞,正約佛法而言。若已通佛法者,亦可兼學世俗學問,以為弘揚佛法之工具。
智慧,如第一節所示。
辯才,善巧說法之才能也。已得智慧者乃有之。與世俗之口才大異。
大樂,指成佛而言。即是佛果所具之德也。非世俗之樂。
第六節 布施平等覺
舊惡,約已改過者言。佛謂能改過者是謂智人。
惡人,約未改過者言。其人即無一毫之善可取。亦應觀其佛性而贊嘆之。不應起瞋心。
第七節 出家梵行覺
五欲,財、色、飲食、名、睡眠。
三衣,五衣、七衣、大衣。
守道等三句,上二句自行,下一句化他。
守道清白,趣向菩提,不雜名利心。
梵行高遠,惟求佛果,不起二乘心。
第八節 大心普濟覺
大樂,如前釋。
第三章 結嘆 又分為四節
第一節 結成名義
如此八事乃至之所覺悟。
第二節 結成自覺功德
精進行道乃至至涅槃岸。
法身船,指所悟性德。
涅槃岸,指修德所顯。涅槃者,此云真解脫,解世間一切纏縛而已。若云消極,若云死滅,則大誤矣。
第三節 結成覺他功德
復還生死(乃至)修心圣道。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前經云漸離生死,又云出陰界獄等。或疑是為棄舍眾生,自求安樂。今閱此文,應知不爾。依佛法之常途次第,先能自覺,乃可覺他。上節之文,已明究竟解脫生死,自覺圓滿。故此節文,即明復還生死,而覺他也。若不能徹底真實自覺,而能徹底真實覺他者,無有是處。
第四節 結成誦念功德(即前文云至心誦念八大人覺也。)
若佛弟子(乃至)常住快樂。
快樂,與前大樂同。
已上略釋全經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