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叔同全集之二:佛學
- 弘一法師
- 3962字
- 2019-01-09 14:12:25
懺悔篇
《資持》云:“梵云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準《業疏》云:取其義意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于往犯。有將懺字訓首訓鑒,義雖通得,華梵須分。”
《事鈔》云:“夫結成罪種,理須懺除,則形清心凈。故《薩婆多》云:無有一法疾于心者,不可以暫惡,便永棄之。故須懺悔。”
《資持》釋云:“初敘懺意,上句明造業。結業成因,必招來果,故如種焉。次句明須懺,以犯從妄起,罪假緣生。妄體本空,緣生無性。了知妄本則犯相何依,識達緣生則罪根叵得。是以忽追所犯,深恨前非。仰對勝緣,盡披肝膽。罪從心起,還逐心亡。既伏現因,不牽后果。犯而不悔,業苦何窮。有智識非,義無隱覆故也,則下彰益。故下二引勸。初引論,不下申勸。彼論問曰:何法重于地,何法高于空,何法多于草,何法疾于風?答曰: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空,煩惱多于草,心念疾于風。今略引后句,以明昔心造惡,今忽追悔,剎那翻善,不待終日,意令有犯速須求懺。”
《事鈔》云:“《涅槃》云:犯四重者,生報即受。若披法服,猶未舍遠。常懷慚愧,恐怖自責。其心改悔,生護法心。建立正法,為人分別。我說是人不為破戒,若犯四重,心無怖畏,慚愧發露。于彼正法,永無護惜建立之心。毀呰輕賤,言多過咎。若復說言,無佛法僧。并名趣向一闡提道。云何是業能得現報,不未來受。謂懺悔發露,供養三寶,常自呵責。以是善業,今世頭目等,痛橫罹死,殃鞭打饑餓。若不修身戒心慧,反上諸法,增長地獄。”
《資持》釋云:“初示罪報。若下二明犯心有二,初約護法說破為不破。善業勝故,犯心輕故,亦欲進彼護法者,故未舍遠者謂于佛法猶戀慕故。若犯下次約壞法說為犯。言多過咎,即說佛法中多過失故,一闡提此云無信。云下三示悔法,初標問,謂下答釋,初明懺者現報即受,所謂轉重為輕也。橫謂非橫,罹猶墮也。若下明不懺者生報方受。彼經云:若不觀身無常,名不修身。不觀戒是善梯磴,名不修戒。不觀心躁動制伏,名不修心。不觀智慧,有力能斷,名不修慧。”
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第一門 略分化制通局
第一章 明化教
《事鈔》云:“今懺悔之法大略有二,初則理懺,二則事懺。此之二懺通道含俗。”
《資持》釋云:“化教具兼兩懺,通被二眾,如文所敘。又復二懺通大小乘。又所犯罪通悔三世,總牒十業。”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上來略分化制通局中第一章明化教竟
第二章 明制教
《事鈔》云:“若論律懺,唯局道眾。由犯托受生,污本須凈。還依初受,次第治之。”
《資持》釋云:“制中反成五局。言律懺者局小宗也,如文自述局道眾也,托受生者局事行也,依初受者局現犯也,次第治者局名體也。上且分對,次釋文相。初二句標局,言道眾者總收出家五位。由下釋局所以。文敘犯懺皆依本受,受是稟制,于制順違遂成持犯,則彰律懺與經天別矣。初句示犯起之本,次句明制懺之意。還下示立懺之法。”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化制二教,通局互對。今依記文列表如下。
上來略分化制通局中第二章明制教竟
上來懺悔篇中第一門略分化制通局竟
第二門 別時化教二懺
第一章 對顯二懺
《事鈔》云:“若據通懺,理事二別。”
《資持》釋云:“標云通懺者,如上五對,通義可知。”
《事鈔》續云:“理據智利,觀彼罪性,由妄覆心,便結妄業,還須識妄本性無生。念念分心,業隨迷遣。”
《資持》釋云:“理懺者,此約觀慧推窮業性,明見真理,罪得伏滅,故云懺也。文中初標根性。且望修事通明利根,若對三觀智用淺深自分,利鈍如后可見。觀下二示觀行,初句示所觀境。由下明能觀智。上四句明達妄見理,下二句明行成罪滅。分謂分辨,即觀照也。此中通示理觀,無生之言總下大小三種之理。”
《事鈔》續云:“若論事懺屬彼愚鈍,由未見理,我倒常行,妄業翳心隨境纏附,動必起行,行纏三有。為說真觀,心昏智迷。止得嚴凈道場稱嘆虔仰,或因禮拜,或假誦持旋繞,竭誠心緣勝境。則業有輕重,定不定別。或有轉報,或有輕受。并如佛名方等諸經所明。”
《資持》釋云:“次事懺中,初標機宜。由下二示懺法又二,初敘不堪理觀。止下二正明事懺二,初明事行,則下明成益,上二句示先業。言輕重者就過為言,五逆謗法用僧物等為重,余則為輕。又凡造罪,具足三時俱起猛心為重,或二時一時為輕。定不定者復簡重業,定業極重縱懺不亡,不定猶輕或容轉易。下二句彰益。轉報謂易奪不受,對上輕及不定業也。輕受謂轉重為輕,即上重中定業也。并下指廣,《虛空藏經》《占察經》等并明悔法。若準《業疏》須具五緣,一請佛菩薩為證(即奉請眾圣也)。二誦經咒(即誦諷咒)。三說己罪名(即說懺悔)。四立誓言(即今發愿)。五如教明證(即今求相簡擇邪正)。”
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今據上段《資持》釋“業有輕重定不定別,或有轉報,或有輕受”鈔文之義,并會通《業疏》四句,列表如下。其中依《業疏》增入者,上下用“[]”記號。
初中后心三時者,謂方便時,根本時,成巳時。猛重心相者,謂方便舉尤害心,根本起尤快心,成已起隨喜心。其中輕重有無,列示句數。如前持犯篇,持犯總義,辨犯優劣章,單心辨犯及有心無心辨犯二節廣明。宜檢閱之。
《業疏》釋懺六聚法篇,引他解中,分列四句,至為明晰。今準其義,附列表如下以資參考。文見《業疏記》卷二十二
《濟緣》云“問:修理懺人須禮誦否?答:愚智兩分,事理無二。上智達理,不礙修行,中下昧空,故存漸誘。應為四句,總攝群機。一得理失事,一心禪觀,外闕莊嚴,如有目無足,不能前進。二逐事迷理,計功分課,不了緣生,如有足無目,不知所從。三事理雙運,目足相資,萬行圓修,必至彼岸。四理事俱昧,盲而無足,愚癡惰慢,終無出期。是知理事各立,未免偏邪,空有一如是真修習。故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諸佛菩薩歷劫熏修,華竺祖師終身苦行。此理深密,何可盡言。略示大途,粗分緇素耳。”見《業疏記》卷二十二
《資持》云:“今時愚者,錯解佛乘,皆謂理觀寂爾無思,空然無境。取舍不得,能所俱亡。頑然寂住,便是真如,放蕩任情,即為妙用。由是不禮圣像,不讀真經。毀戒破齋,嗜酒啖肉。夸為大道,傳化于人。惡業相投,率多承習。此乃虛妄臆度,顛倒論回。豈知達法皆真何妨泯凈,了真即用豈礙修行。是知悟理則萬行齊修,涉事則一毫不立。自非通鑒,余復何言。”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上來別明化教二懺中第一章對顯二懺竟
第二章 重廣理懺
第一節 標示用心
《事鈔》云:“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恒觀無性。以無性故,妄我無托。事非我生,罪福無主。分見分思,分除分滅。如人醒覺,則不眠醉。”
《資持》釋云:“初示所修觀相,無性即空理。以下明罪滅所以。諸世間業皆從我生,我為業主我既無托,故所造善惡不從我倒而生,妄業無依,故得除滅。見謂達理,思謂起修,除謂能觀智,滅即所觀業,破妄顯真而非頓證,故皆云分。若約位判,分見分思即內凡人,分除分滅,即初果已去。如下喻顯,眠醉喻迷,醒覺喻悟,眠覺醉醒相似法故。”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第二節 別列三觀
《事鈔》云:“然理大要不出三種。”
《資持》釋云:“理本是一,何有三者。若權實往分,前二是權,后一是實。若大小相對,前一是小,后二屬大。若約開權會小,終歸一理。若對三宗,性空局小,唯識局大,相空通小大,如是分之。”
《事鈔》續云:“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
《資持》釋云:“性空中分三,初示所觀境,即諸法二字。諸法之言總包一切。諸經論中或約依正因果,或世出世間,或有漏無漏,或色心非色心,或善惡無記,或陰界入等。若據通論總觀諸法,今就懺悔且指罪業而為觀境。性空無我一句,即能觀智。罪從緣有,本無自性。緣即心境,虛妄心境,和合成業。業性自空,非使之空。由存妄計,故受輪轉,但破妄計,覓罪叵得,叵得之處,強名空理。言性空者,小機智劣,不能即法見空。必待推析,窮法體性,然后方空。此下判位,小乘通收聲聞緣覺,據所乘法諦緣雖殊,若論斷證同見空理。”
《事鈔》續云:“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
《資持》釋云:“相空中亦三,示境同前。能觀中,言相空者了法無相,猶如幻化昧者謂真,亦如空華眼病謂實,故云唯情妄見。判位中,小菩薩者雖發大心,未窮心本,故設此觀空諸塵境,如諸般若所被初心。言照用者二乘住寂故但照心,菩薩涉事故云照用。若對三宗,即當四分。同觀空理,故云小也;志慕佛乘,故云菩薩。”
《事鈔》續云:“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故《攝論》云:唯識通四位等。”
《資持》釋云:“唯識中三科同上,觀境可解。能觀中,外塵謂一切境界也。言本無者有二義,一者境即心故,二者虛妄見故。實唯有識者言唯則遮于外境,言識則表于內心。判位中,上二句彰勝,對前粗淺故云深妙。次二句正判,大菩薩者初地已去也。故下引證,彼以五十二位總為四位。《論》云:一切法以識為相,真如為境(境即是體),依此境界,隨心信樂,入信樂位(此收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位)。如理通達,得入見位(即初地也),能對治一切障,得入修位(二地至七地)。出離障垢,得入究竟位(八地至佛地)。初位所修名影像唯識,后三所修名真唯識。(有人將前小菩薩對加行者不知觀行不同也)。問:有人云:唯識觀,南山判位太高。又云:深位無罪,豈須懺悔,其意云何?答:論文自云唯識通四位,那責南山判耶?此蓋特舉深位以彰理妙,當知悔法正為下凡,故下勸令任智強弱隨事觀緣,豈令果佛而悔罪耶?前修率爾不無小疵,后進狂簡便生輕謗。寄言有識,詳而慎之。”
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第三節 結示
《事鈔》云:“以此三理,任智強弱,隨事觀緣,無罪不遣。”
《資持》釋云:“據理深淺,由機強弱,當量己分隨力修之。然末世情昏,鮮逢利器。尚未堪于事行,況克意于玄門。三觀微言,于茲殆絕嗚呼!”見《事鈔記》卷二十八
上來別明化教二懺中第二章重廣理懺竟
上來懺悔篇中第二門別明化教二懺竟
上來第三懺悔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