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各地講法匯集(11)
- 李叔同全集之佛學·雜記(01)
- 弘一法師
- 4145字
- 2016-11-02 21:37:24
一 略述大師之生平
大師為陜西人。幼讀儒書,二十一歲出家,三十三歲居普陀山,歷二十年,人鮮知者。至民國元年(1912年),師五十二歲時,始有人以師文隱名登入上海《佛學叢報》者。民國六年(1917年),師五十七歲,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冊。至民國七年(1918年),師五十八歲,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鈔一冊,世遂稍有知師名者。以后續刊文鈔二冊,又增為四冊,於是知名者漸眾。有通信問法者,有親至普陀參禮者。民國十九年(1930年),師七十歲,移居蘇州報國寺。此后十年,為弘法最盛之時期。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戰事起,乃移靈巖山,遂興念佛之大道場。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生平不求名譽,他人有作文贊揚師德者,輒痛斥之。不貪蓄財物,他人供養錢財者至多。師以印佛書流通,或救濟災難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國僧眾多欽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產,有受人占奪者,師必為盡力設法以保全之。故綜觀師之一生而言,在師自己決不求名利恭敬,而於實際上,能令一切眾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 略舉盛德之四端
大師盛德至多,今且舉常人之力所能隨學者四端,略說述之。因師之種種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舉之四端,皆是至簡至易,無論何人,皆可依此而學也。
甲 習勞
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余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曾到普陀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余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自操作,別無侍者等為之幫助。直至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師既如此習勞,為常人作模范,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
乙 惜福
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民國十三年(1924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凈為止。復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唯恐輕棄殘余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眾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后,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屢聞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飯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丙 注重因果
大師一生最注重因果,嘗語人云:“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於此入手。”大師無論見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 專門念佛
大師雖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師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歐美者。而師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唯一勸其專心念佛。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議。此蓋大師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時間短促,未能詳盡,然即此亦可略見大師盛德之一斑。若欲詳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師永思集》,泉州各寺當有存者,可以借閱。今日所講者止此。
人生之最后
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余講演,錄寫此稿。于時了時律師臥病不起,日夜愁苦。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禮大悲懺,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贊嘆,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
余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及為治定,付刊流布焉。
弘一演音記
第一節 緒言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節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愈不求往生,無由往生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憂怖,不唯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余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因平日既信凈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今白患病何反舍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薩本愿經如來贊嘆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贊嘆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后,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第三節 臨終時
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閑談雜話。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若欲留遺囑者,應於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則可順其所欲而試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須強為。因常人命終之前,身體不免痛苦。倘強為移動沐浴更衣,則痛苦將更加劇。世有發愿生西之人,臨終為眷屬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為他人誤觸,遂起瞋心,而牽人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墮蛇身,豈不可畏。
臨終時或坐或臥,皆隨其意,未宜勉強。若自覺氣力衰弱者,盡可臥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時,本應面西右脅側臥。若因身體痛苦,改為仰臥,或面東左脅側臥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強制。
大眾助念佛時,應請阿彌陀佛接引像,供於病人臥室,令彼矚視。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輪班念,相續不斷。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須預問病人,隨其平日習慣及好樂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隨默念。今見助念者皆隨己意,不問病人,既已違其平日習慣及好樂,何能相隨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於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尋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魚。以余經驗言之,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其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寧。若依余意,應免除引磐小木魚,僅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或改為大鐘大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聞者能起肅敬之念,實勝於引磬小木魚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須預先向病人詳細問明,隨其所好而試行之。或有未宜,盡可隨時改變,萬勿固執。
第四節 命終后一日
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必須經過八小時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唯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命終前后,家人萬不可哭。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於亡者有實益耳。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后。
頂門溫暖之說,雖有所據,然亦不可固執。但能平日信愿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
命終之后,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內誤觸亡者。必須經過八小時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諄囑,切記切記。)因八小時內若移動者,亡人雖不能言,亦覺痛苦。
八小時后著衣,若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者,應以熱水淋洗。用布攪熱水,圍於臂肘膝彎。不久即可活動,有如生人。
殮衣宜用舊物,不用新者。其新衣應布施他人,能令亡者獲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墳。此等奢侈事,皆不利於亡人。
第五節 薦亡等事
七七日內,欲延僧眾薦亡,以念佛為主。若誦經拜懺焰口水陸等事,雖有不可思議功德,然現今僧眾視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實益。《印光法師文鈔》中屢斥誡之,謂其唯屬場面,徒作虛套。若專念佛,則人人能念,最為切實,能獲莫大之利矣。
如請僧眾念佛時,家族亦應隨念。但女眾宜在自室或布帳之內,免生譏議。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眾生,則其功德乃能廣大。而亡者所獲利益,亦更因之增長。
開吊時宜用素齋,萬勿用葷,致殺害生命,大不利於亡人。
出喪儀文,切勿鋪張。毋圖生者好看,應為亡者惜福也。
七七以后,亦應常行追薦,以盡孝思。蓮池大師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
第六節 勸請發起臨終助念會
此事最為切要。應於城鄉各地,多多設立。飭終津梁中有詳細章程,宜檢閱之。
第七節 結語
殘年將盡,不久即是臘月三十日,為一年最后。若未將錢財預備穩妥,則債主紛來,如何抵擋。吾人臨命終時,乃是一生之臘月三十日,為人生最后。若未將往生資糧預備穩妥,必致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多生惡業一齊現前,如何擺脫。臨終雖恃他助念,諸事如法。但自己亦須平日修持,乃可臨終自在。奉勸諸仁者,總要及早預備才好。
關於女性異說討論致竺摩法師書
<;上略>;茲綜合律文,及南山、靈芝鈔、疏記義,列表如下:
犯相——與女說法,過五六語——波逸提。
五六語,且舉陰入。靈芝謂:亦可說余法也。此戒制意,如《南山戒疏》云:“凡說法生善,事須應時。不請而說,理無強授。本無敬信,情懷奢慢。脫因斯次。致有過非,不免譏謗,清白難拔。”靈芝釋云:“敘制意有二:一乖說法之儀;二是生譏之本。”
在有智男子前,過五六語說——不犯。
開緣——有智男子者,解知粗惡,不粗惡事;即檢小兒癡狂等。不在有智男子前,若女請問者。應答廣說——不犯。靈芝云:“若請說,若問義,隨多少者,以虛心求請,義非強說;故不限多少。”
真諦三藏之三種解釋中,第三解謂:“女性暗弱,是故律云云。”此與律文不同。是戒緣起,因與女耳語說法,發生嫌疑而制;決未云暗弱二字也。
說法貴觀機,不可拘泥。為女眾說法時,可以不用第三解。於前二解中,擇其契機者用之可耳。
大小乘佛典中,雖有似輕女性之說;此乃佛指其時印度之女性而言,現代之女眾不應於此介懷。
又佛之所以出此等語者,實於大慈悲心,以誡誨勖勵,冀其改過遷善;決無絲毫輕賤之心也。
大小乘佛典中,記述女人之勝行圣跡甚多;如證初二三四果、發無上道心,乃至法華龍女成佛、華嚴善財所參善知識中亦有示現女身者。唯冀仁者暇時,遍采大藏經中此等事跡,匯輯一編,以被當代上流女眾之機;則閱者必生大歡喜心,欣欣向榮,寧復輕生疑謗乎?
佛典中常有互相歧異之處,人每疑其佛意,何以自相矛盾,寧知此乃各被一機,不須合會,無足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