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老子的哲學智慧(2)
- 胡適的北大哲學課(卷一)
- 胡適
- 2535字
- 2016-11-03 08:23:25
三、論無
老子是最先發現“道”的人。這個“道”本是一個抽象的觀念,太微妙了,不容易說得明白。老子又從具體的方面著想,于是想到一個“無”字,覺得這個“無”的性質、作用,處處和這個“道”最相像。老子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即是虛空。上文所舉的三個例,一是那車輪中央的空間,二是器皿的空處,三是窗洞門洞和房屋里的空處。車輪若無中間的圓洞,便不能轉動;器皿若無空處,便不能裝物體;門戶若沒有空洞,便不能出入;房屋里若沒有空處,便不能容人。
這個大虛空,無形、無聲;整個的不可分割,卻又無所不在;一切萬物若沒有它,便沒有用處。這幾項性質,正合上文所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的形容。所以老子所說的“無”與“道”簡直是一樣的。
所以他既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方面又說:
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與無同是萬物的母,可見道即是無,無即是道。大概哲學觀念起初的時候,名詞不完備,故說理不能周密。試看老子說“吾無以名之”,“強名之”,可見他用名詞的困難。他提出了一個“道”的觀念,當此名詞不完備的時侯,形容不出這個“道”究竟是怎樣一個物體,故用那空空洞洞的虛空,來說明那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卻不知道“無”是相對于有的名詞,所指的是那無形體的空洞,如何可以代表那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只因為老子把道與無看作一物,故他的哲學都受這種觀念的影響(莊子便不是如此。老莊的根本區別在此)。
老子說:“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鼻铱此鯓诱f這無中生有的道理。老子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又說: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
這也可見老子尋找合適名詞的困難。老子既說道是“無”,這里又說道不是“無”。
乃是“有”與“無”之間的一種情境。雖然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到,但不是完全沒有形狀的。不過我們不能形容它,又叫不出它的名稱,只得說它是“無物”;只好稱它作“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只好稱它為“恍惚”。
這個“恍惚”,先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故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后來忽然從無物之象變為有物,故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便是“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歷史(論象字參看下文第四篇第三章)。
四、名與無名
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名實之爭。老子是最先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說: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王弼本原作說。今刊本作閱,乃后人所改)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王本今作狀,原本似作然)哉?以此。
這一段論名的原起與名的功用。既有了法象,然后有物。有物之后,于是產生了知識的問題。人所以能知物,只為每物有一些精純的物德,最能代表那物的本性(《說文》):“精,擇也。”擇其特異之物德,故謂之精。真字古訓誠,訓天訓身,能代表此物的特性,故謂之真,即所謂“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些物德,如雪的寒與白,如人的形體官能,都是極可靠的知識上的信物。故說“其中有信”(《說文》)“信,誠也?!庇止胖^符節為信。
這些信物都包括在那物的“名”里面。如說“人”便可代表人的一切表德;說“雪”,便可代表雪的一切德性。個體的事物盡管生死存滅,但事物的類名,卻永遠存在。
人生人死,而“人”名常在;雪落雪消,而“雪”名永存。故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眾甫即是萬物。又說:“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贝俗种浮懊?。我們所以能知萬物,多靠名的作用。
老子雖深知名的用處,但他又極力崇拜“無名”。名是知識的利器,老子是主張絕圣棄智的,故主張廢名。他說:
道可道,非常道(俞樾說常通尚;尚,上也)。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常有,作一頓。舊讀兩欲字為頓,乃是錯的。)
老子認為萬有生于無,故把無看得比有重。上文所說萬物未生時,是一種“繩繩不可名”的混沌狀態。故說“無名天地之始”。后來有象有信,然后可立名字,故說“有名萬物之母”。因為無名先于有名,故說可道的道,不是上道;可名的名,不是上名。老子又常說“無名之樸”的好處。無名之樸,即是那個繩繩不可名的混沌狀態。老子說:
道常(常,尚也)無名樸。(五字為句。樸字舊連下讀,似乎錯了。)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此八字既失韻,又不合老子哲學。疑系后人加入的話)。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之(王弼今本之作止。下句同。今依河上公本改正。之、止古文相似,易誤)。知之所以不治。
(王弼本所作可,治字各本皆作殆。適按王弼注云:“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細看此注,可見王弼原本作“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治”;若作知止,則注中所引叔向諫子產的話,全無意思。注中又說“任名則失治之母”,可證殆本作治。注末殆字同。后世妄人因下文四十四章有“知止不殆”的話,遂把此章也改成“知止可以不殆”。又亂改王注知之為知止,所以不治為所以不殆,卻忘了“失治之母”的治字,可以作證。不但注語全文可作鐵證也。)
這是說最高的道是那無名樸。后來制有名字(王弼訓始制為“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似乎太深了一層),知識遂漸漸發達,民智日多,作偽行惡的本領也更大了。大亂的根源,即在于此。老子說:
古之為治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即是上文“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治”的注腳。
老子何以如此反對知識呢?大概是他推想當時社會的種種罪惡的根源,都由于多欲。文明程度越高,知識越復雜,情欲也越泛濫。他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這是他在提醒人們少一些物質欲望。他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