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荀子以前的儒家哲學智慧(1)

第一章 《大學》與《中庸》里的哲學精義

研究古代儒家的思想,有一個大困難。因為那些儒書,這里也是“子曰”,那里也是“子曰”。我們研究這些書,須要特別留神,須要仔細觀察書中的學說是否屬于某個時代。即如《禮記》中許多儒書,只有幾篇可以代表戰國時代的儒家哲學。我們如今只用一部《大學》,一部《中庸》,一部《孟子》,代表公元前四世紀和前三世紀初年的儒家學說。

《大學》一書,不知何人所作。書中有“曾子曰”三字,后人遂以為是曾子和曾子的門人一同作的。這話固然不可信。但是這部書在《禮記》內比了那些《仲尼燕居》《孔子閑居》諸篇,似乎可靠。《中庸》古說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大概《大學》和《中庸》兩部書都是孟子、荀子以前的儒書。我這句話,并無其他證據,只是細看儒家學說的趨勢,似乎孟子、荀子之前總該有幾部這樣的書,才可使學說變遷有線索可尋。

不然,那極端倫常主義的儒家,何以忽然發生了一個尊崇個人的孟子?那重君權的儒家,何以忽然生出一個鼓吹民權的孟子?那儒家的極端實際的人生哲學,何以忽然生出孟子和荀子這兩派心理的人生哲學?若《大學》《中庸》這兩部書是孟子、荀子以前的書,這些疑問便都容易解決了。

所以我以為這兩部書大概是前四世紀的書,但是其中也不能全無后人加入的材料(《中庸》更為駁雜)。《大學》和《中庸》兩部書的要點約有三個,今分別陳述如下:

一、方法

《大學》《中庸》兩部書最重要的在于方法(此兩書后來極為宋儒所推尊,也只是為此。程子論《大學》道:“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敝熳有颉吨杏埂返溃骸皻v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其明且盡者也?!笨勺C)。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镉斜灸?,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北灸⒔K始、先后,便是方法問題?!洞髮W》的方法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中庸》的方法總綱是: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篇》也有此語。誠之作思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又說“誠之”之道: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行”的范圍,仍只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與《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略相同。

《大學》《中庸》的長處只在于方法明白,條理清楚。至于那“格物”二字究竟作何解說?“尊德性”與“道問學”究竟誰先誰后?這些問題乃是宋儒發生的問題,在當時都不成問題的。

二、個人之注重

我從前講孔門弟子的學說時,曾說孔門有一派把一個“孝”字看得太重了,后來的結果,便把個人埋沒在家庭倫理之中?!拔摇本共皇且粋€“我”,只是“我的父母的兒子”。例如“戰陳無勇”一條,不說我當了兵便不該如此,卻說凡是孝子,便不該如此。這種家庭倫理的結果,自然生出兩種結果:

一種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如楊朱的為我主義,不肯“損一毫利天下”;一種是極端的為人主義,如墨家的兼愛主義,要“視人之身若其身,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國若其國”。有了這兩種極端的學說,不由得儒家不變換他們的倫理觀念了。

所以《大學》的主要方法,如上文所引,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修身的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這個“身”,這個“個人”,便是一切倫理的中心點。

《孝經》說:

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大學》說:

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兩句“自天子至于庶人”的不同之處,便是《大學》的儒教和《孝經》的儒教大不相同之處了。

又如《中庸》說: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這是“思事親不可以不修身”。這和《中庸》說的“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恰相反。一是“孝”的人生哲學,一是“修身”的人生哲學。

《中庸》最重一個“誠”字。誠即是充分發展個人的本性。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一句當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句合看。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著這天性做去,若能充分發展天性的誠,這便是“教”,這便是“誠之”的功夫。

因為《中庸》把個人看作本來是含有誠的天性的,所以他極看重個人的地位,所以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以說:“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所以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孝經》說: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

《孝經》的最高目的是要把父“配天”,像周公把后稷配天,把文王配上帝之類?!吨杏埂返闹粮吣康?,是要充分發展個人的天性,使自己可以配天,可與“天地參”。

三、心理的研究

《大學》和《中庸》的第三個要點是關于心理一方面的研究。換句話說,儒家到了《大學》《中庸》時代,已從外務的儒學進入內觀的儒學。

那些最早的儒家只注重實際的倫理和政治,只注重禮樂儀節,不講究心理的內觀。即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似乎是有點內省的功夫了。及問到他省的什么事,原來只是“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還只是外面的倫理,那時有一派孔門弟子,卻也研究心性的方面。如王充《論衡·本性篇》所說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論性情與周人世碩相出入。如今這幾個人的書都不傳了。

論衡說:“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善惡在所養。”據此看來,這些人論性的學說,似乎還只和孔子所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話相差不遠。若果如此,那一派人論性,還不能算得“心理的內觀”。到了《大學》便不同了。

《大學》的重要心理學說,在于分別“心”與“意”??追f達《大學疏》說:“揔包萬慮謂之心,為情所憶念謂之意?!边@個界定不很明白,大概心有所在便是意。今人說某人是何“居心”?也說是何“用意”?兩句同意。大概《大學》的“意”字只是“居心”?!洞髮W》說: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如今人說“居心總要對得住自己”,正是此意。這一段所說,最能夠形容我上文說的“內觀的儒學”。

大凡論是非善惡,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從“居心”一方面立論,一種是從“效果”一方面立論。例如秦楚交戰,宋烴說是不利,孟軻說是不義。義不義是居心,利不利是效果?!洞髮W》既如此注重誠意,自然偏向居心一方面。所以《大學》的政治哲學說: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抡撸疽?。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又說: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這種極端非功利派的政治論,根本只在于要有誠意?!洞髮W》論正心,與《中庸》大略相同。《大學》說: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顏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豐坊石經本有此二十二字,周從龍《遵古編》云:舊原有此二十二字,后為唐明皇削去)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大學說的“正”,就是中庸說的“中”。但《中庸》的“和”,卻是進一層說了。若如《大學》所說,心要無忿懥、無恐懼、無好樂、無憂患,豈不成了木石了。所以《中庸》只要喜怒哀樂發得“中節”,便算是和。喜怒哀樂本是人情,不能沒有。只是平常的人往往太過了,或是太缺乏了,便不對了。所以《中庸》說: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了,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明行兩字,今本皆倒置。今據北宋人引經文改正)

《中庸》的人生哲學只是要人喜怒哀樂皆無過無不及。譬如飲食,只是要學那“知味”的人適可而止,不應當吃壞肚子,也不應當餓肚子。

第二章 孟子的哲學主張

一、孟子考

孟軻,鄒人。曾受業于子思的門人,孟子的生卒年歲,頗不易考定。據明人所纂《孟子譜》,孟子生于周烈王4年4月2日,死于周赧王26年11月15。享年八十四。呂元善《圣門志》所紀年與《孟子譜》同。此等書是否有根據,今不可知。但所說孟子生于周烈王4年,頗近理(臧庸作孟子年表以已意移前四年,似可不必)。近人考證孟子見梁惠王時當為惠王后元十五年左右。

《史記》說在惠王35年,是不可信的。若孟子生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則見惠王時年已五十余,故惠王稱他為“叟”。至于他死的年,便不易定了。

《孟子譜》所說,也還有理。若《孟子》書是他自己作的,則書中既稱魯平公的謚法,孟子定死在魯平公之后。平公死在周赧王19年(通鑒作18年),《孟子譜》說孟子死在周赧王26年(公元前289),似乎相差不遠。但恐《孟子》這書未必是他自己作的。

二、論性

孟子同時有幾種論性的學說。《告子篇》說:

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被蛟唬骸靶钥梢詾樯?,可以為不善。是故興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被蛟唬骸坝行陨疲行圆簧?。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薄裨恍陨?,然則彼皆非歟?

孟子總體回答這三說道:

乃若其情(翟灝《孟子考異》引《四書辨疑》云:“下文二才字與此情字上下相應,情乃才字之誤?!边m按:孟子用情字與才字同義。告子篇“牛山之木”一章中云:“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才焉,此豈山之性也哉?!庇衷疲骸叭艘娖淝莴F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此豈人之情也哉?!笨梢詾樽C),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渡~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這一些話可算得孟子說性善的總論。《滕文公篇》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贝丝梢娦陨普撛诿献诱軐W中可算得上是中心問題。如今且仔細把他說性善的理論分條陳說如下:

1.人的本質是同善的

上文引孟子一段中的“才”便是材料的材。孟子叫做“性”的,只是人本來的質料,所以孟子書中“性”字、“才”字,“情”字可以互相通用(參看上節情字下的按語。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曰:“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也。”又曰:“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橐嘈砸病!笨晒﹨⒆C)。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安市| 温州市| 桑日县| 崇左市| 吕梁市| 阜阳市| 建宁县| 恩平市| 兴山县| 汝阳县| 囊谦县| 陵水| 察哈| 绥阳县| 南昌县| 礼泉县| 宜宾县| 新建县| 清河县| 巫溪县| 广饶县| 枝江市| 游戏| 固始县| 虎林市| 隆子县| 虹口区| 嘉鱼县| 富源县| 通海县| 五原县| 南乐县| 应用必备| 拜泉县| 商河县| 宁远县| 晋中市| 嘉定区| 北安市| 阿拉善盟|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