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是人的一種行為取舍及表現,它的實質恰是儒家所推崇的“忠”的美德的現實反映。其實,單從“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這句話的出處來看,就能看出儒家對踐行這種美德的褒獎。
魯宣公十二年春天,楚莊王派軍圍困了鄭國。經過三個月,攻克鄭國,楚軍進入鄭國的都城。六月,晉國派軍隊去救鄭國,荀林父統率中軍,由先縠輔佐。當他們來到黃河邊上時,鄭國已同楚國講和。先縠認為,晉國之所以能夠強大,是...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是人的一種行為取舍及表現,它的實質恰是儒家所推崇的“忠”的美德的現實反映。其實,單從“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這句話的出處來看,就能看出儒家對踐行這種美德的褒獎。
魯宣公十二年春天,楚莊王派軍圍困了鄭國。經過三個月,攻克鄭國,楚軍進入鄭國的都城。六月,晉國派軍隊去救鄭國,荀林父統率中軍,由先縠輔佐。當他們來到黃河邊上時,鄭國已同楚國講和。先縠認為,晉國之所以能夠強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