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廣西宜山鶴嶺。
這天是友人給蔣百里遷葬的日子,當啟棺后人們發現他那已逝9年的尸身竟然不朽。于是,他的生前至交竺可楨就大哭說:“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國戰勝矣!”這一哭聲令在場的眾人全都泣不成聲。
昔年,蔣百里曾守護在病重的蔡鍔身邊;而當蔣百里病重時,守護在他身邊的便是密友竺可楨。蔣百里和蔡鍔是舞刀弄槍的大元帥,而竺可楨卻和錢均夫一樣,也是溫文儒雅的讀書人。
竺可楨,字藕舫,他是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的國立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竺可楨的老爸只是一個開米店的小老板,但是他也和蔡鍔一樣遇到了一個貴人,他叫章鏡塵,是當時舊學淵博、閱歷很廣的宿儒。
竺可楨3歲時就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后來他進入上海澄衷學堂,在這里他和一個叫胡洪驛的同學成為了好朋友。胡洪驛這個名字也許你不熟悉,那沒關系,還可以告訴你他的另外一個名字。他后來的名字叫胡適。
說起竺可楨和胡適,他們在中學時還有一個好玩的趣事兒。竺可楨當時的身體不太好,再加上課業繁重,胡適就說“像竺可楨那樣,一定活不到20歲”。聽到這話后,竺可楨便每天早起做體操,保持飽滿的精神,最后他活到了83歲,而胡適卻只活到71歲。
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公費留學生,后又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專攻氣象。1918年他以臺風研究的優秀論文獲得博士學位時,只有28歲。
1919年在波士頓,一個大他7歲的姐姐認識了他。這個姐姐后來在民國的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女性,她叫張默君。張默君相中了竺可楨,于是她決定將自己的八妹許配給這個年少才美的小精英。
你也千萬不要以為張默君的八妹是“剩女”。她的八妹張俠魂畢業于上海女校,她文章書法都很有功底,還愛好繪畫,更是中國第一個乘飛機上天的女性。于是竺可楨認識她以后才寫出了《空中航行之歷史》的文章,這應該是與張俠魂坐過飛機一事有關系吧。
張俠魂和張默君的父親張伯純是前清舉人,民國名士,曾在光緒年間協助曾國荃在南京督辦兩江學務。母親何懿生則是一個通今博古,善詩詞歌賦,有著“海內女師”之稱的女性。
1905年12月26日,張伯純秘密加入同盟會后,便擔任了孫中山先生的秘書長,后又任同盟會長江下游支部長。在反清革命事業上,他不愧為“暗戰”的高手,也是辛亥革命期間坐鎮蕪湖秘密戰線的首腦。
在張伯純的潛移默化下,7歲的張默君便敢于當著叔伯輩大人的面痛斥纏足的殘忍,暢談放足的理由。當時有一個秀才寫了個歌謠:“怪湘鄉,彎彎張,半截小觀音,赫赫威名揚;道是千金小姐,實為大腳婆娘。”張伯純看到后就幫著女兒作詩回敬說:“悲憫人天動百神,蒼涼大地起沉淪。秉彝畢竟同攸好,還爾莊嚴自在身。”
張默君于1906年6月17日加入同盟會,然后與秋瑾、趙聲等人在江浙一帶進行革命活動。1907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上海務本女學,隨后被委聘擔任江蘇粹敏女學教務長一職。
1911年10月10日晚上,武昌起義爆發。張默君與父親張伯純一起趕赴蘇州勸說江蘇巡撫程德全起義。程德全見大勢所趨,便宣布獨立又自任江蘇都督,同時任張伯純為他的參軍,并委托張默君主辦《江蘇大漢報》。
1912年,她又發起成立了神州婦女協會并任會長,創辦了《神州日報》,又任神州女校校長,這一年她只有29歲。1918年,張默君赴歐美考察教育,并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教育,同時還擔任紐約中國學生聯合會主席。
就是在這時間,她發現了成績卓著、風度翩翩的竺可楨。雖然竺可楨和張俠魂并未見過面,但是這并不影響愛情,和章蘭娟許配給錢均夫一樣,他們后來的愛情同樣是美滿幸福的。
在給妹妹介紹對象的同時,張默君自己也正處于戀愛中。她愛上了摯友蔣作賓,便有意將其帶回家讓母親相看。可愛情這東西就是奇怪,沒想到蔣作賓一到張家,卻與張默君的三妹張淑嘉一見鐘情,她母親不明就里便極加贊成,于是一樁婚事遂成。可是身在一旁的張默君卻感情受創,于是憤然發誓終身不嫁。
可是愛情這東西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在張默君發誓終身不嫁時,她的另一位同事,對她心儀已久的邵元沖趁機向她表達了愛意。可是風華正茂、風姿綽約、風頭正勁的張默君根本沒把這個小她6歲的部下放在眼里。
但是蒼天不負苦心人。1924年9月,經過13年的苦苦追逐,張默君終于接受了邵元沖的玫瑰花,在上海完婚。
蔣作賓是什么精英人物?蔣作賓也是日本留學生,他和黃興一起負責同盟會的領導工作,后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后任清廷陸軍部軍衡司司長。1912年辛亥革命后,任南京臨時政府的陸軍部次長,這一年他僅28歲。1941年12月24日,蔣作賓病逝于重慶,兩年后,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邵元沖又是什么精英人物?
邵元沖也是日本留學生,他14歲中秀才,17歲加入同盟會,20歲任江蘇鎮江地方審判廳廳長,后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這一年他也年僅28歲。然后又成為了黃埔軍校第二任政治部主任(也就是伍豪的前任),接著任國民政府立法院代理院長。1936年12月12日,他在西安從西京招待所跳窗逃遁時,不知道被哪個小兵一槍就給打倒了,兩天后死于醫院,時年只有46歲。
1938年8月3日,和竺可楨相濡以沫18年的張俠魂也不幸因病逝世。痛苦異常的竺可楨寫下了這樣一首悼亡詩:“生別可哀死更哀,何堪鳳去只留臺。西風蕭瑟湘江渡,昔日雙飛今獨來。結發相從二十年,澄江話別意纏綿。豈知一病竟難起,客舍夢回又泫然。”從這里不難看出竺可楨對妻子的一片深情。
張俠魂去世后,親友們見竺可楨公務繁忙而子女又年幼,于是在朋友的介紹下,竺可楨又和一個精英女士相識了,她叫陳汲。
陳汲是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畢業生,形象和氣質俱佳,她的哥哥陳源是民國的著名文人、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堂姐夫是分析化學家、化學教育家和化學史家丁緒賢,堂姐陳淑則是他們的介紹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竺可楨和陳汲的姻緣,就又為民國的關系網增加新的內容,具體的在后面再告訴你。
1939年9月18日,竺可楨與陳汲在峨眉山金頂熱烈相擁,喜定終身。此后幾十年里,他們便相濡以沫地走完了生命的旅程。
花如解語應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偉哉,竺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