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導言(4)

  • 中國哲學史大綱
  • 胡適
  • 3274字
  • 2016-04-22 17:43:57

(二)訓詁 古書年代已久遠,書中的字義,古今不同。宋儒解書,往往妄用己意,故常失古義。清代的訓詁學,所以超過前代,正因為戴震以下的漢學家,注釋古書,都有法度,都用客觀的佐證,不用主觀的猜測。三百年來,周、秦、兩漢的古書所以可讀,不單靠校勘的精細,還靠訓詁的謹嚴。今述訓詁學的大要,約有三端:(1)根據古義或用古代的字典(如《爾雅》《說文》《廣雅》之類),或用古代箋注(如《詩》的毛、鄭,如《淮南子》的許、高)作根據,或用古書中相同的字句作印證。今引王念孫《讀書雜記余編》上一條為例:

《老子》五十三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王弼曰:“唯施為之是畏也。”河上公注略同。念孫按二家以“施為”釋施字,非也。施讀為迤。迤,邪也。言行于大道之中,唯懼其入于邪道也。……《說文》:“迤行也。”引《禹貢》:“東迤北會于匯。”《孟子·離婁篇》:“施從良人之所之。”趙注:“施者,邪施而行。”丁公著音迤。《淮南·齊俗篇》:“去非者,非批邪施也。”高注曰:“施,微曲也。”《要略篇》:“接徑直施。”高注曰:“施,邪也。”是施與迤通。《史記·賈生傳》:“庚子日施兮。”《漢書》施作斜。斜亦邪也。《韓子·解老篇》釋此章之義曰:“所謂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謂貌施也者,邪道也。”此尤其明證矣。

這一則中引古字典一條,古書類似之例五條,古注四條。這都是根據古義的注書法。(2)根據文字假借、聲類通轉的道理。古字通用,全由聲音。但古今聲韻有異,若不懂音韻變遷的道理,便不能領會古字的意義。自顧炎武、江永、錢大昕、孔廣森諸人以來,音韻學大興。應用于訓詁學,收效更大。今舉二例。《易·系辭傳》:“旁行而不流。”又《乾·文言》:“旁通情也。”舊注多解旁為邊旁。王引之說:“旁之言溥也,遍也。《說文》:‘旁,溥也,’旁溥遍一聲之轉。《周官》男巫曰:‘旁招以茅’,謂遍招于四方也。《月令》曰:‘命有司大難、旁磔’,亦謂遍磔于四方也。……《楚語》曰:武丁使以楚象‘旁求四方之賢’,謂遍求四方之賢也。”又《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微子》:“小民方興,相為敵仇”;《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呂刑》:“方告無辜于上。”舊說方字都作四方解。王念孫說:“方皆讀為旁。旁之言溥也,遍也。《說文》曰:‘旁,溥也。’旁與方古字通。(《堯典》:“共工方鳩僝功”,《史記》引作旁。《皋陶謨》方施象刑惟明”,新序引作旁。)《商頌》:‘方命厥后’,鄭箋曰:‘謂遍告諸侯’。是方為遍也。……‘方告無辜于上’,《論衡·變動篇》引此,方作旁,旁亦遍也。”以上兩例,說方旁兩字皆作溥遍解。今音讀方為輕唇音,旁為重唇音。不知古無輕唇音,故兩字同音,相通。與溥字遍字,皆為同紐之字。這是音韻學幫助訓詁學的例。(3)根據文法的研究。古人講書最不講究文法上的構造,往往把助字、介字、連字、狀字等都解作名字、代字等等的實字。清朝訓詁學家最講究文法的,是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兩人。他們的《經傳釋詞》用歸納的方法,比較同類的例句,尋出各字的文法上的作用,可算得《馬氏文通》之前的一部文法學要書。這種研究法,在訓詁學上,別開一新天地。今舉一條例如下:

《老子》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釋文》:“佳,善也。”河上云:“飾也。”念孫案,善飾二訓,皆于義未安。……今案佳字當作隹,字之誤也。隹,古唯字也。唯兵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處。上言“夫唯,”下言“故”,文義正相承也。八章云:“夫唯不爭,故無尤。”十五章云:“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又云:“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二十二章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皆其證也。古鐘鼎文,唯安作隹。石鼓文亦然。又夏竦《古文四聲韻》載《道德經》唯字做,據此則今本作唯者,皆后人所改。此隹字若不誤為佳,則后人亦必改為唯矣。(王念孫《讀書雜志余篇》上)

以上所述三種根據,乃是訓詁學的根本方法。

(三)貫通 上文說整理哲學史料之法,已說兩種。校勘是書的本子上的整理,訓詁是書的字義上的整理。沒有校勘,我們定讀誤書;沒有訓詁,我們便不能懂得書的真意義。這兩層雖極重要,但是作哲學史還須有第三層整理的方法。這第三層,可叫作“貫通”。貫通便是把每一部書的內容要旨融會貫串,尋出一個脈絡條理,演成一家有頭緒有條理的學說。宋儒注重貫通,漢學家注重校勘訓詁。但是宋儒不明校勘訓詁之學(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故流于空疏,流于臆說。清代的漢學家,最精校勘訓詁,但多不肯做貫通的工夫,故流于支離碎瑣。校勘訓詁的工夫,到了孫詒讓的《墨子間詁》,可謂最完備了(此書尚多缺點,此所云最完備,乃比較之辭耳)。但終不能貫通全書,述墨學的大旨。到章太炎方才于校勘訓詁的諸子學之外,別出一種有條理系統的諸子學。太炎的《原道》《原名》《明見》《原墨》《訂孔》《原法》《齊物論釋》都屬于貫通的一類。《原名》《明見》《齊物論釋》三篇,更為空前的著作。今細看這三篇,所以能如此精到,正因太炎精于佛學,先有佛家的因明學、心理學、純粹哲學,作為比較印證的材料,故能融會貫通,于墨翟、莊周、惠施、荀卿的學說里面尋出一個條理系統。于此可見,整理哲學史料的第三步,必須于校勘訓詁之外,還要有比較參考的哲學資料。為什么呢?因為古代哲學去今太遠,久成了絕學。當時發生那些學說的特別時勢、特別原因,現在都沒有了。當時討論最激烈的問題,現在都不成問題了。當時通行的學術名詞,現在也都失了原意了。但是別國的哲學史上,有時也曾發生那些問題,也曾用過那些名詞,也曾產出大同小異或小同大異的學說。我們有了這種比較參考的材料,往往能互相印證,互相發明。今舉一個極顯明的例。

《墨子》的《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從魯勝以后,幾乎無人研究。到了近幾十年之中,有些人懂得幾何算學了,方才知道那幾篇里有幾何算學的道理。后來有些人懂得光學力學了,方才知道那幾篇里又有光學力學的道理。后來有些人懂得印度的名學心理學了,方才知道這幾篇里又有名學知識論的道理。到了今日,這幾篇二千年沒人過問的書,竟成中國古代的第一部奇書了!我做這部哲學史的最大奢望,在于把各家的哲學融會貫通,要使他們各成有頭緒條理的學說。我所用的比較參證資料,便是西洋的哲學。但是我雖用西洋哲學作參考資料,并不以為中國古代也有某種學說,便可以自夸自喜。做歷史的人,千萬不可存一毫主觀的成見。須知東西的學術思想的互相印證,互相發明,至多不過可以見得人類的官能心理大概相同,故遇著大同小異的境地時勢,便會產出大同小異的思想學派。東家所有,西家所無,只因為時勢境地不同,西家未必不如東家,東家也不配夸炫于西家。何況東西所同有,誰也不配夸張自豪。故本書的主張,但以為我們若想貫通整理中國哲學史的史料,不可不借用別系的哲學,作一種解釋演述的工具。此外別無他種穿鑿附會、發揚國光、自己夸耀的心。

史料結論

以上論哲學史料:先論史料為何,次論史料所以必須審定,次論審定的方法,次論整理史料的方法。前后差不多說了一萬字。我的理想中,以為要做一部可靠的中國哲學史,必須要用這幾條方法。第一步須搜集史料。第二步須審定史料的真假。第三步須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第四步須把可靠的史料仔細整理一番:先把本子校勘完好,次把字句解釋明白,最后又把各家的書貫串領會,使一家一家的學說,都成有條理有統系的哲學。做到這個地位,方才做到“述學”兩個字。然后還須把各家的學說,籠統研究一番,依時代的先后,看他們傳授的淵源,交互的影響,變遷的次序,這便叫作“明變”。然后研究各家學派興廢沿革變遷的原故,這便叫作“求因”。然后用完全中立的眼光,歷史的觀念,一一尋求各家學說的效果影響,再用這種種影響效果來批評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叫作“評判”。

這是我理想中的《中國哲學史》,我自己深知道當此初次嘗試的時代,我這部書定有許多未能做到這個目的和未能謹守這些方法之處。所以我特地把這些做哲學史的方法詳細寫出。一來呢,我希望國中學者用這些方法來評判我的書;二來呢,我更希望將來的學者用這些方法來做一部更完備更精確的《中國哲學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温州市| 昭通市| 漳州市| 大方县| 灵台县| 江油市| 台南市| 南丰县| 太康县| 闵行区| 邯郸市| 田阳县| 丽水市| 平舆县| 富平县| 肥东县| 辰溪县| 永吉县| 滁州市| 丘北县| 青神县| 德兴市| 那曲县| 博爱县| 治县。| 遵义县| 南漳县| 吉安市| 蓝田县| 靖边县| 紫阳县| 天气| 隆昌县| 五华县| 汝阳县| 昔阳县| 乌兰察布市| 驻马店市| 南安市|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