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獨尊的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
名人簡介
李世民出身極其顯赫的關隴士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開國元勛、八大柱國之一,受封為唐國公;他的祖父襲封唐國公,曾任隋朝的安州總管;他的父親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姨甥,7歲就繼承了唐國公的封號,后來還做了太原留守。
名言佳句
● 民水也,君舟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 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 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
少年時的李世民聰慧過人,極有膽識,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騎射征戰、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很受李淵的喜愛。615年,參加屯衛將軍云定興的勤王軍隊,受到云將軍的夸獎。第二年,李世民隨父參加鎮壓農民軍的戰爭。
隋煬帝驕奢殘暴的統治,引發了各地農民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隋軍土崩瓦解,隋煬帝困守江都。就在隋朝的統治危在旦夕之時,深謀遠慮的李世民積極鼓動父親擁兵自立,起兵反隋。617年5月,李淵在晉陽起兵,11月攻占長安。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5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國號為唐。李世民因功被封為秦王,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嫡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名人檔案
姓 名 李世民
生卒年599~649年
祖 籍 隴西成紀
性 格 深沉剛毅/英明神武/豁達大度
身 份 杰出政治家/唐朝皇帝
父 親 唐高祖李淵
唐王朝建立后,剛剛24歲的秦王李世民擔負起統一天下的任務。618年,李世民掛帥出征,先后討平瓦崗軍、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軌、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等割據勢力,到623年,李世民僅用了4年零1個月時間就統一了全國,成為李唐王朝的大功臣。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超群的膽識,使他的威望越來越高,權力也越來越大。他不僅統領三軍,掌握兵權,還擔任尚書令,位居宰相。
李世民顯赫的政治、軍事地位,引起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的嫉恨。李氏兄弟開始了權力之爭,而且愈演愈烈,最終釀成玄武門之變。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趁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入朝的時候,突然發動兵變,親手射死了哥哥李建成,他的弟弟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殺死。然后李世民又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兒子,李淵只得改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后,李淵被迫退位,改稱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號貞觀。
唐太宗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訓,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恢復發展生產,穩定社會秩序,使中國的封建社會再次走向繁榮。
唐太宗積極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大力推行均田制,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要求,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了保障農民的勞動時間,唐太宗還實行了租庸調制,允許以絹布代替徭役,還盡量減少徭役的征發。
唐太宗既有識人之能,又有用人之量,他不論出身高低,唯才是舉。他重用了一大批原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親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徵。為了選拔人才,唐太宗還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使更多的有才之士,尤其是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能夠參加到政權中來。
當國內形勢好轉之后,唐太宗開始經略邊疆,他首先消滅了東突厥,控制了南起陰山,北到大漠的廣大地區。
消滅了東突厥之后,唐太宗開始進攻西域,先后降服了吐谷渾、高昌、西突厥,恢復了中西商路,遠近40多個國家的使節來到長安,與唐朝通好。唐朝和各國發生了密切聯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唐太宗還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建立了友好的關系,將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開創了漢族和吐蕃人民交往的新篇章。
租庸調制
唐朝初年,對田賦戶籍制度進行了改進。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朝廷頒布了均田令,改進實行了前代的均田制。在此基礎上,推行租庸調制。政府規定征斂賦役和原則是“務在寬簡”,農民的主要負擔是租庸調。具體規定是:每丁每年納租粟二石;輸調絹二丈,綿三兩,或是輸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應役則按每天三尺絹折納,叫作輸庸。凡是加役15天者,可以免調;加役30天者,租調全免,額外加役最多不能超過30天。租庸調制是統治者輕徭薄賦政策的具體體現,農民的負擔比前代大為減輕,社會秩序日趨穩定,經濟也隨之繁榮。
從626年登基到649年去世,唐太宗在位共23年,他在位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也比較安定,后人稱為“貞觀之治”。
名人逸事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他當年馳騁沙場所立下的赫赫戰功,貞觀十年(636年)命令:“朕所乘戒馬,濟朕于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為左右。”于是貞觀十一年(637年)即將曾與他一同征戰的六匹戰馬,由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親自繪稿,選派當時的優秀雕刻家精心雕刻成六塊浮雕,置于昭陵北司馬門內東西兩廊,是為“昭陵六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