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的水利專家——李冰
名人簡介
李冰是中國戰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大約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守。他到任以后,看到當地嚴重的自然災情,就著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設計并組織興建了都江堰。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規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同時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充分體現了李冰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
名人檔案
姓 名 李冰
生卒年 不詳
祖 籍 不詳
性 格 堅毅仁厚/勤于實踐/善于思考
身 份 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學家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首先對岷江的兩岸的地勢進行了實地考察,仔細地記錄了水情。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合理方案,開始了都江堰工程。他先是在岷江的上游打開了一個20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形狀就好像是大石堆,這就是后人稱作的“離堆”。在江心,采取了構筑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強迫其中的一支流進寶瓶口。為了實現在江心的建筑,他另辟新路,吩咐竹工們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后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于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這樣,岷江洶涌而來的江水被分成東西兩股。西面的叫做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面的一股叫做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干渠。渠道的頭上就是寶瓶口,在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再分成許多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田。灌溉面積達20多萬公頃(300多萬畝)。飛沙堰高度適中,具有分洪和減少寶瓶口泥沙的功用。從此以后,岷江水開始為民所用。以后,他又多次對都江堰進行改進,徹底保證了都江堰對水患的遏制作用。
李冰在治水的過程中,排除了種種迷信的阻撓,堅決用科學的方法來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決了秦王的親戚華陽侯的妒嫉以及制造的一系列的謠言和中傷事件,及時地處理了工程當中的問題和緊急狀況。但是華陽侯的險惡用心還是讓李冰受到了革職的處罰。溫柔嫻熟的李夫人甘當人質,為李冰贏得了寶貴的治水的機會,工程才取得了最后成功。百姓們對李冰感恩戴德,但李夫人卻病死在咸陽。以后,他又多次對都江堰進行改進,保證了都江堰對水患的遏制作用。

李冰父子塑像
除了都江堰,李冰在蜀郡還興建了許多有益于民的水利工程,他在成都市建了7座橋,修了石犀溪,對沫水(又名青衣水)進行了治理。他組織百姓開鑿河心中的山巖,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還對管江、汶井江、洛水進行過疏導,又引水到資中一帶灌溉稻田。李冰還在蜀郡修筑橋梁,在廣都主持開鑿了鹽井,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所以《史記》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李冰作為第一個治理都江堰的人,篳路藍縷,功不可沒,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稱為“川主”,在許多地方修有“川主祠”,來表達對他的懷念。
名人逸事
供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廟,坐落在都江堰市(原灌縣)西側的玉壘山麓,距市區1千米。這里原為望帝祠,祭祀蜀王杜宇。南齊明帝時,益州刺史劉季連將望帝祠遷往他處,原地改供李冰,易名“崇德祠”,專門祭祀李冰。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祠內又增塑李二郎像,故又稱其為“二王廟”。現存廟宇為1936年所建。
二王廟依山取勢,其高低錯落,游人曲折迤邐而上,層層攀登,只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掩映在參天的綠樹之中。每當黃昏晚霞四起,二王廟如在煙波云海之中,遠望宛如海市蜃樓,人稱“玉壘蓬萊”。人們游覽二王廟,勢必從山門而進,迂回盤旋,如赴天宮仙闕,故又有“玉壘仙都”之譽。山門上“二王廟”三個金字,為愛國將領馮玉祥手筆。二王廟主體建筑由李冰殿(前殿)和二郎殿(后殿)組成。前殿內塑有李冰坐像,身穿秦代袍服,右手持治水絹畫,凝穆沉思,儀態從容,仿佛在思考制定治水修堰的方案,儼然一派治水專家的形象。后殿塑有二郎立像,身著便服,足穿草鞋,手持鐵釬,雄姿英發,展現出一付開山修堰的決心和無畏的氣勢,是治水先鋒的形象。
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灌溉工程
期思陂、芍陂(孫叔敖主持修建)
引漳十二渠(西門豹主持修建)
白起渠(白起主持修建)
都江堰(李冰主持修建)
鄭國渠(鄭國主持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