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意變法的政治家——商鞅
名人簡介
商鞅本是戰國中期衛國人,出生于沒落的宗室貴族的家庭,名公孫鞅或衛鞅。入秦后因變法有功,被秦王封為“商君”,因而被稱為“商鞅”。
商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下任中庶子,掌卿大夫家族事務。公叔痤雖很賞識他的才華和抱負,但是卻直到臨死時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讓商鞅接任國相之職。可是他同時還對魏惠王說“:如若不用,一定要殺了他,以絕后患。”可是,魏惠王并不賞識商鞅,拒絕接納商鞅為國相,商鞅在魏國施展抱負的理想化成了泡影。公元前361年,正在商鞅郁郁不得志時,秦國剛剛即位的秦孝公決心繼承父親秦獻公未竟的事業,頒下求賢令,準備變法革新。商鞅認為這是自己施展才華的好機會,決定離開魏國西行入秦。
名人檔案
姓 名 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
生卒年 前390~前338年
祖 籍 戰國中期衛國
性 格 堅強/執著/刻薄
身 份 政治改革家
到了秦國,商鞅向秦孝公進言“強國之術”,提出了一些變法建議,得到秦王的賞識和重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封商鞅為左庶長,鼓勵并支持商鞅變法。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又封商鞅為大良造,支持他進行第二次變法。
商鞅兩次自上而下的成功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商鞅變法概括起來有六個方面: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實特權行軍功爵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實行編戶制和連坐法,以控制農戶和征收賦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發展生產;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廢除分封,實行縣制,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統一度量衡。
商鞅的第一次變法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發展了經濟,使得當時落后的秦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超過了六國,成為頭等強國。第二次變法使秦國更加國富民強,稱雄于天下,為后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李斯曾評價商鞅的變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商鞅像
名言佳句
● 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
●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
商鞅的法令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統一的度量衡成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度量衡的基礎和標準;他推行的編戶制和什伍制,成為后世保甲制度的依據;他制定的郡縣制后來被秦始皇推向全國,也被以后的歷代王朝所沿用。正是因為這些,梁啟超才將商鞅譽為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
然而,但凡革新變法必定要觸及舊貴族的利益,為了推行新法,商鞅嚴懲了大批權貴,其中包括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也因此得罪了太子駟(秦惠王),以致在秦孝公死后慘遭車裂之禍。
名人逸事
商鞅頒布新法時,為了取信于民,他在都城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木桿,并張貼布告,“誰能把木桿搬到北門,賞金十兩”。
老百姓看了布告都不敢相信,不知商鞅葫蘆里賣的什么藥,誰也不動。
商鞅又下令,“把木桿搬到北門者,賞金五十兩”。
這回有人動心了,真的把木桿從南門搬到了北門。商鞅當眾賞了這人五十兩金,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商鞅此舉意在昭示新法的嚴肅性,使得百姓不敢怠慢新法。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軍攻魏,雙方勢均力敵,秦難以速勝。商鞅采用兵謀詐術,寫信給魏公子,約魏公子飲酒,假意言舊。魏公子絲毫不疑,如約而至,中了埋伏,魏軍大敗,只好歸還秦國的河西之地。此一役,不僅解除了魏對秦的威脅,商鞅也因此被封為商君,得到15個城邑的封地。
李悝變法
戰國初期的魏文侯(前424~前396年在位)是位有作為的君主。他任用李悝(前445~前395年)為相,在國內推行變法。變法的主要措施有:一、鼓勵農民勤謹耕作。李悝認為農民的勞作態度直接關系到土地的收成高低。二、實行“平糴法”,豐年由國家以平價購進糧食,災年則平價出售,使糧價保持平衡。三、依據“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授予有功勞的人以身份和爵祿,取消那些無功于國而又過著奢華生活的人的世襲特權。四、編集《法經》,分為盜、賊、囚、捕、雜、具六篇,目的是為了保護地主階級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新興封建國家的統治秩序。李悝變法鞏固了地主階級的政權,發展了封建經濟,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先強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