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秦/呂不韋/諸子百家思想的總結
作者簡介

呂不韋像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年秦相。原是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后來到韓國經商,成了“家累千金”的“陽翟大賈”。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于趙的秦公子子人),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并游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后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沒過幾年,莊襄王死去,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即后業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至此,呂不韋有政治上達到了空前顯赫的地位。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后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自知不免,于是飲鴆而死。
相關鏈接
《呂氏春秋》中的十二紀是仿照《管子》的《幼官》和《幼官圖》作的,現存《管子》共76篇,體裁分為《經言》、《外言》、《內言》、《短語》、《區言》、《雜篇》、《管子解》、《輕重》八類,主要反映了管子的政治思想、法制思想、軍事思想和哲學思想。《管子》的成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摻入了其他學派的思想,但主要還屬于比較系統的法家思想體系,是研究先秦法家的重要典籍。
背景介紹
戰國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區間經濟、文化聯系的日益密切,割據混戰的局面已成為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實現全國統一在戰國后期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時各國都想以自己為中心來實現統一,為實現統一的目的,必定要進行兼并戰爭。當時秦國的變法比較徹底,在兼并戰爭中,無論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逐步取得了壓倒的優勢。
精彩語段
何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則應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時之,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則復歸於樸,嗜欲易足,取養節薄,不可得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懼,嚴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與時周旋,不可極也。舉錯以數,取與遵理,不可惑也。言無遺者,集肌膚,不可革也。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譬之若御者,反諸己,則車輕馬利,致遠復食而不倦。昔上世之亡主,以罪為在人,故日殺僇而不止,以至於亡而不悟。三代之興王,以罪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
——《呂氏春秋·論人》
圣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於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則弗為。由此觀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職,不得擅為,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也。
——《呂氏春秋·貴生》
名著概要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戰國末年秦相呂不韋集合眾多門客共同編輯。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該書是以儒家學說為主干,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以封建大一統政治需要為宗旨,熔諸子百家之說于一爐的理論巨著。全書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大部分,共160篇,20余萬字。

《呂氏春秋》書影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它寫道:“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呂氏春秋》并沒有均等地對待各派學說,并沒有簡單地把各家觀點原封不動地糅合在一起,而是賦予所吸收的各家學說以新的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它改造和發展了孔夫子開創儒家學派時的儒家思想。如關于儒家維護“君權”的思想,在《呂氏春秋》里,實質雖然沒有變,但有其獨特的形式,它主張擁立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的國家。對法家、農家、墨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呂氏春秋》也是遵循這一原則。《呂氏春秋》中的法家是儒家化了的法家,墨家是兵家化了的墨家,如此等等。
《呂氏春秋》依照預定計劃編寫,有明確的目的,有大體上統一的學術見解。全書分紀、覽、論三部分,以紀為主干。按其形成而論,十二紀是采用陰陽家的《月令》作為章法,仿照《管子》的《幼官》和《幼官圖》作的。它把一些論文分配在春夏秋冬四季之下。《呂氏春秋》分配在春季之下的論文都是闡述養生方法的,分配到夏季的論文大部分是有關教育和音樂的,把主要是兵家和法家關于戰爭的論文分配到秋季,把提倡忠信、廉潔、氣節、中庸、節葬等內容的論文分配到冬季。
名家點評
● 《史記》:“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 《漢書·藝文志》說:雜家“兼儒、墨,合名、法”,以至于“漫羨而無所歸心”。
《呂氏春秋》的《八覽》、《六論》則分門別類地對其他一些問題進行了論述。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生產技術等無所不及,每覽八篇,每論六篇。
《呂氏春秋》中有不少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關于物質起源的問題上,認為“太一”是萬物的本原,世界萬物都是從“太一”那里產生出來的,由陰陽二氣變化而成的。“太一”就是“道”的名稱,是看不見聽不著,沒有形狀的“至精”的氣——“精氣”。“精氣”派生的萬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著,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水泉草木,都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的狀態中。在認識的來源上,《呂氏春秋》認為人的知識絕非天生,而是從學習中得來的;在認識的方法上,主張要想取得對事物的正確的認識,必須去掉主觀偏見,強調認識事物還要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承認社會歷史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歷史是一個統一的、前后相連的歷史,是不能割裂的。了解今天的事情,有助于了解古代的事情,知道古代的事情,對了解今天的事情有幫助。

秦始皇像
作品評價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具有一定規模和統一系統的私人學術著作。它以生活的具體實踐和一定的體驗為基礎,對先秦諸子百家的觀點進行批判地繼承,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它吸收了各種不一致的學說,反映了當時全國走向統一的趨勢。它所提供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膾炙人口,富有啟發意義。但因其中諸家雜陳,遠比不上《荀子》和《韓非子》的總結所達到的理論深度。雜家自稱是在做集腋為裘的工作。
閱讀指導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并沒有照搬,而是吸收,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增加了新的內容。它其中所提供的一些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則更應細細品味,慢慢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