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戰國/孫臏/戰國兵書之杰
作者簡介

孫臏像
孫臏,真名失傳。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一帶人。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孫臏是孫子的后代,孫子死后100多年而有孫臏。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據載,青年時的孫臏曾與龐涓一起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下山后,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王的寵信,被任為將。龐涓自忖才能不及孫臏,害怕他下山到魏國后影響自己的前程,更擔心他到別國后成為自己的對手,于是決定設計陷害孫臏。不久,龐涓派人上山,以同朝為官為由,勸孫臏赴魏。孫臏不知是計,欣然允諾。不料一到魏國,便落入了龐涓的圈套。魏惠王聽信龐涓讒言,無端處孫臏以臏刑,挖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使之終身殘廢。孫臏身處危境,顯示出卓越的智慧。他佯狂自晦,并設計歸齊,得到大將田忌的賞識;又通過著名的“田忌賽馬”顯露出驚人的才華,得到齊威王的器重,被任為齊國的軍師,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公元前354年,魏國以龐涓為將率軍伐趙,兵圍邯鄲。齊國應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擊魏救趙。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剛剛攻下邯鄲的龐涓聞大梁告急,急率疲憊之師回救。至桂陵時,遭到齊軍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12年后,魏國在國力恢復之后,再次發動戰爭,將矛頭指向了韓國。韓國難以抵擋,遂派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采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幾經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孫臏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果斷引兵東撤。一路上,他令軍隊逐步減灶,造成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以誘敵深入。龐涓果然上當,便丟下步兵,率輕騎精銳,兼程窮追。至馬陵時,遭到齊軍主力伏擊,龐涓智窮力竭,憤愧自殺。齊軍遂全殲魏軍,俘太子申,取得了馬陵之戰的重大勝利。馬陵之戰后,田忌遭宰相鄒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國。孫臏辭官歸隱,潛心軍事理論研究,終于寫成了流傳千古的軍事名著——《孫臏兵法》。
作品評價
《孫臏兵法》是一部價值很高的戰爭、戰略理論著作,受到中外兵家和軍事學術界的推崇。在繼承孫武、吳起軍事思想的基礎上,在戰爭、治軍和戰爭指導藝術等方面都有新的建樹,發展了前人的軍事思想和戰爭指導藝術。美中不足的是,書中有某些迷信色彩和唯心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馬陵之戰要圖
背景介紹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處于崩潰之中,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確立。各國不但重視發展生產,進行改革和變法,壯大自己的國力,而且還注重擴大地盤,兼并鄰國。因而各國普遍建立了常備軍制,兵員數量大大增加,精選將領和訓練士卒成為形勢的迫切要求,對人在戰爭中的作用的認識進一步提高。
名著概要
《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系與《孫子兵法》區別之故?!稘h書·藝文志》稱“《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但自《隋書·經籍志》始,便不見于歷代著錄,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孫臏兵法》共16篇,系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戰爭觀上,孫臏總結了從三皇五帝到戰國中期的一些主要戰爭的經驗教訓,在《見威王》篇中,集中地闡述了他的戰爭觀。其貢獻和主要觀點有:(一)提出了“戰而強立”、“天下服”的戰爭指導原則。他認為,在分裂、割據、混戰和“諸侯并伐”的戰爭環境中,決不能靠“仁義”、“禮樂”去“禁爭奪”,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實現國家的統一,達到“天下服”的目的。這是孫臏戰爭觀的核心思想,揭示了戰爭的政治目的。(二)區分了“有義”、“無義” 戰爭,初步揭示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性質。指出“有義”戰爭,“卒寡而兵強”,即兵員雖少,而戰斗力強;“無義”戰爭,“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即天下誰也無法使其防守堅固、戰斗力強大。(三)闡明了戰爭勝負對國家安危、存亡的關系,指出“戰勝”,能挽救和保存危亡中的國家;“戰不勝”,就會失地害國。對戰爭要認真研究,高度警惕。(四)主張慎戰,反對窮兵黷武。指出,輕率好戰者會導致亡國。戰爭不是兒戲,不可輕率進行,不能“無義”地貪求勝利。無止境地窮兵黷武,最后必然滅亡。
精彩語段
孫子曰: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 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
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一,不勝。故戰之道,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將卒者,有得將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將軍者,有覆軍殺將者。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
在軍隊建設上,認為“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把提高人的素質作為強兵的關鍵所在;強調治軍不但要信賞明罰、令行禁止,還要對士卒進行系統的教育訓練,包括政治教育、隊列訓練、行軍訓練、陣法訓練、戰法訓練等多方面的內容,從而提高軍隊的全面素質。
在戰爭指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以“道”制勝的觀點。這里的“道”即戰爭規律。孫臏對“道”的內容作了全面的概括:“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件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也就是說,“道”的內容包括天時、地利、民心、士氣、敵情、戰法、戰機等多方面內容,戰爭指導者掌握了“道”便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

馬陵道
《孫臏兵法》創建了“覆軍殺將”的徹底殲滅戰的作戰指導思想。打殲滅戰的原則與戰法有:(一)明確了打殲滅戰的標準為“覆軍殺將”。指出,作戰中既殲滅了敵全軍,又殺敵將者,才算全勝,道明了戰爭的目的原則和戰場作戰的根本方針。(二)以“道”制全勝的原則。戰爭指導者,懂得戰爭規律,會運用規律指導戰爭,才能駕馭戰爭并取得勝利,使敵人欲生而不得。(三)采用“斗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的部署、戰法制勝敵人。即在部署、區分兵力時,用三分之一的兵力與敵接觸、交鋒,用三分之二的兵力隱蔽待機,在發起進攻時,用三分之一的兵力突破敵陣,用三分之二的兵力伺機而動,抓住有利戰機,聚殲敵人。(四)采用“中央無人”的陣法與戰法圍殲敵人。即三面設伏,一部斷敵退路和援路,誘敵鉆進口袋陣后,四面合擊,圍殲敵人,以求全殲。(五)以強擊弱,以弱誘敵。即對戰力弱、陣勢亂之敵,用精銳部隊攻殲之;對戰力強、陣勢嚴密之敵,用部分戰力弱的部隊引誘、牽制之。這是打殲滅戰的絕妙戰法。(六)對不同情況的敵人提出了不同的打法。《威王問》指出,我強敵弱時,用“贊師”戰法,即用示弱藏形之計,誘敵出戰,聚而殲之;敵強我弱時,用“讓威”戰法,即后發制人,先退一步,以小部隊襲擾敵人,待敵疲憊時,相機用主力攻殲之;敵我勢均力敵時,用“營而離之”、“并卒而擊之”戰法,即先設法迷惑、調動、分散敵人,使敵犯錯誤,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逐個殲滅;對走投無路之敵,用“待生計” 戰法,即不要急于追殲,要虛留生路,使其上當,引而殲之。(七)以創造“陣”、“勢”、“變”、“權”的指導藝術制勝敵人。即正確布陣,創造有利態勢,靈活使用兵力和變換戰術,奪取主動權,使四者有機結合,就能“破強敵,取猛將”而獲勝。(八)用“必攻不守”的原則制勝。即把主要打擊方向選在敵人空虛而又是要害之處,予以堅決的打擊。強調運用“謀”、“詐”、“利誘”等手段欺騙敵人和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造就有利態勢,以趨利避害,揚長擊短,克敵制勝,達到殲滅戰之目的。
閱讀指導
《孫臏兵法》發展了《孫子兵法》,兩者有類似之處。在閱讀時主要抓住孫臏五個方面的觀點,即“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必不攻守”的積極戰略,巧妙選勢的靈活戰略,以人為貴的治軍原則,以“道”制勝的軍事哲學,把這五個方面形成一個系統,再重點注意一下孫臏關于殲滅戰的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