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商末周初/姜子牙/兵家權謀之始祖
作者簡介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商朝末年河南省衛輝人。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其始祖四岳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盡在河南南陽),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為謀求生計干過宰牛賣肉的生意,后被周文王重用。姜太公后成為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著有《六韜》一書,譽為“兵家權謀的始祖。”

姜太公像
名著概要
《六韜》一書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一卷,共61篇,近2萬字。卷一《文韜》即論治國用人的韜略,內分《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傅》、《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等12篇,主要論述作戰前如何充實國家的實力,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作好作戰的準備:如對內先要富國強民,對人民進行教育訓練,使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對外要掌握敵方的情況,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卷二《武韜》主要講用兵的韜略,內分《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5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于《三疑》前。此卷主要論述取得政權及對敵斗爭的策略,強調在作戰前必須先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了如指掌,進行比較,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方能制勝。卷三《龍韜》內分《王翼》、《論將》、《選將》、《主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等13篇,主要論述軍事指揮和兵力部署的藝術,指出在戰爭中要調動對方,選擇將帥、嚴明紀律,然后確定如何發號令、通信息。還指出要注意天時地利、武器裝備和物質供應等。卷四《虎韜》內分《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等12篇,主要論述在寬闊地區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卷五《豹略》內分《林戰》、《突戰》、《幫強》、《敵武》、《山兵》、《澤兵》、《少眾》、《分險》等8篇,主要論述在各種特殊的地形作戰中的戰術及其他應注意的問題。卷六《犬韜》內分《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騎》、《戰車》、《戰步》等10篇,主要論述教練與編選士卒以及各種兵種如何配合作戰,以發揮軍隊效能等問題。《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戰爭觀、軍隊建設、戰略戰術等有關軍事的許多方面,其中又以戰略和戰術的論述最為精彩,它的權謀家思想也很突出,堪稱“先秦軍事百科全書”。

姜太公和周文王論國事
名家點評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精彩語段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不等乎,其天時變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圣,則國安而民冶,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文王曰:古之賢君可得聞乎?
太公曰:昔者帝堯四之王天下也,上世所謂賢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室不堊,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糲梁之飯,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績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旌別淑慝,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善天下鰓、寡、孤、獨,賑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君之德也!
作品影響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后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其軍事思想比較復雜,幾乎先秦各家的軍事思想在書中都有反映。書中最突出的是陰謀權術思想,一般兵書大都重視戰場上的戰略戰術,對陰謀手段論述得較少。把陰謀論述得如此詳細的,《六韜》最突出。在戰略戰術上,《六韜》有其獨到之處。《兵道》說:“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于道,幾于神。’用之在于機,顯之在于勢,成之在于君。”這是說,用兵的原則在于“一”。所謂“一”,就是事權要專一,兵力要集中,行動要統一,這樣才能獨往獨來,機動靈活,不受牽制,取得戰爭的主動權。對于軍隊的建設,《六韜》認為首先應注意將領的選拔與培養,因為“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論將》)“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主將》)。《六韜》雖然從總體水平來說趕不上《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但也有其獨特的價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受到世人矚目。
閱讀指導
《六韜》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一方面反對巫祝卜筮迷信活動,把它列為必須禁止的“七害”之一,另一方面又主張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敵人。它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初步認識到了矛盾的對立和轉化,提出了“板反其常”的重要辯證法思想,是對古代辯證法思想的重要貢獻。它的許多軍事思想都是建立在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如“夫存者非存,在于慮亡;樂者非樂,在于慮殃”,“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強必折,太張必缺”,“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