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家誡要言

[明]吳麟徵

吳麟徵,字圣生。浙江海鹽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官至太常少卿。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打北京,吳麟徵值守西直門,城破自殺而死。其所著《家誡要言》對于修身、齊家等都有很有益的建議,很多可以作為格言來看,直到今天仍有很現實的意義。

【原文】

進學莫如謙,立事莫如豫[1],持己莫若恒,大用莫若畜。

毋為財貨迷,毋為妻子蠱,毋令長者疑,毋使父母怒。

爭目前之事,則忘遠大之圖;深兒女之懷,便短英雄之氣。

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讀書少則身暇,身暇則邪間[2],邪間則過惡作焉,憂患及之。

通三才之謂儒[3],常愧頂天立地;備百行而為士[4],何容恕己責人。

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則鏟之,讒諛之徒至則卻之。

鄧禹十三杖策干光武[5],孫策十四為英雄[6],所忌行步殆不能前。汝輩碌碌事章句,尚不及鄉里小兒。人之度量相越[7],豈止什伯而已乎[8]

師友當以老成莊重、實心用功為良,若浮薄好動之徒,無益有損,斷斷不宜交也。

方今多事,舉業之外,更當進所學。碌碌度日,少年易過,豈不可惜。

秀才本等,只宜暗修積學[9],學業成后,四海比肩[10]。如馳逐名場,延攬聲氣[11],愛憎不同,必生異議。

秀才不入社[12],作官不入黨[13],便有一半身分。

熟讀經書,明晰義理,兼通世務。世亂方殷,八股生活,全然冷淡。農桑根本之計,安穩著數,無如此者。詩酒聲游,非今日事。

才能知恥,即是上進。

鳥必擇木而棲,附托非人者[14],必有危身之禍。

見其遠者大者,不食邪人之餌,方是二十分識力。

男兒七尺,自有用處,生死壽天,亦自為之。

語云:身貴于物。汲汲為利,汲汲為名,俱非尊生之術[15]

人心止此方寸地,要當光明洞達,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齷齪卑鄙襟懷,則一生德器壞矣。

立身無愧,何愁鼠輩。

打掃光明一片地,囊貯古今,研究經史,豈可使動我一念。此七字真經也。

功名之上,更有地步,義利關頭,出奴入主[16],間不容發。

少年作遲暮經營,異日決無成就。

少年人只宜修身篤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所謂得固欣然,敗亦可喜。

對尊長全無敬信,處朋儕一味虛憍[17],習慣既久,更一二十年,當是何物?

交游鮮有誠實可托者,一讀書則此輩遠矣,省事省罪,其益無窮。

人品須從小作起,權宜茍且詭隨之意多[18],則一生人品壞矣。

制義一節[19],逞浮藻而背理害道者比比,大抵皆是年少,姑深抑之。吾所取者,歷練艱苦之士。

多讀書達觀今古,可以免憂。

立身作家讀書,俱要有繩墨規矩,循之則終身可無悔尤。我以善病,少壯懶惰,一旦當事寄[20],雖方寸湛如[21],而展拓無具,只坐空疏鹵莽,秀才時不得力耳。

邇來圣明向學,日夜不輟,講官蒙問,雖多不能支。東宮亦然。一日宮中有慶暫假,皇上語閣臣曰:“東宮又荒疏四五日矣。”汝輩一月潛心攻苦,能有幾日?欲望學問之成,難矣!

士人貴經世,經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幾有成。

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切須鼓舞作第一等人勾當[22]

真心實作,無不可圖之功。

竹帛青史,豈可讓人!

不合時宜,遇事觸忿,此亦一病。多讀書則能消之。

忠信之禮無繁,文惟輔質[23];仁義之資不匱,儉以成廉[24]

海內鼎族[25],子姓繁多,為之督者[26],其氣象寬衍疏達,有禮法而無形畛[27],有化導而無猜刻,故一人篤生[28],百世茀郁[29],以醞釀深而承藉厚也。水清無魚[30],墻薄亟裂[31]。車鑒不遠[32],尚其慎旃[33]

莫道作事公,莫道開口是,恨不割君雙耳朵,插在人家聽非議;莫恃筑基牢,莫恃打算備,恨不鑿君雙眼睛,留在家堂看興廢。

家之本在身,佚蕩者往往取輕奴隸[34]

家用不給,只是從儉,不可攪亂心緒。

四方兵戈云擾,亂離正甚,修身節用,無得罪鄉人。

疾病只是用心于外,碌碌太過。

家門履運,正當蹇剝[35],跬步須當十思。

處亂世與太平時異,只一味節儉收斂,謙以下人,和以處眾。

生死路甚仄,只在寡欲與否耳。

水到渠成,窮通自有定數。

治家,舍節儉別無可經營。

待人要寬和,世事要練習。

四方衣冠之禍,慘不可言,雖是一時氣數,亦是世家習于奢淫不道,有以召之。若積善之家,亦自有獲全者。不可不早夜思其故也。

憂貧言貧,便是不安分,為習俗所移處。

孤寡極可念者,須勉力周恤。

近來運當百六[36],到處多事,行過東齊,往往數百里絕人煙,縉紳衣冠之第,僅存空舍。河南尤慘,一省十亡八九。江南號為樂土,近亦稍稍見端,后憂患更不可測。凡事循省,收斂節儉,惜福惜財,多行善事,勿茍圖利益,勿出入縣門,勿為門客家奴所使,勿飽食安居晏寢,自鳴得意。

厚朋友而薄骨肉,所謂務華絕根[37],非乎?戒之,戒之!

世變日多,只宜杜門讀書,學作好人,勤儉作家,保身為上。

早完錢糧,謹持門戶。

兒曹不敢望其進步,若得養祖宗元氣,于鄉黨中立一人品,即終身學究[38],我亦無憾。浮華鮮實,不特傷風敗俗,亦殺身亡家之本。文字其第二義也[39]

人情物態,日趨變怪,非禮義法紀所能格化,宜早自為計。

若身在事內,利害不容預計,盡我職分,余委之天而已。

陳白沙先生云[40]:吾儕生分薄于福,敢求全?三復斯言,自可不肉而肥。

家業事小,門戶事大[41]

人心日薄,習俗日非,身入其中,未易醒寤。但前人所行,要事事以為殷鑒[42]

惡不在大,心術一壞,即入禍門。

姻事只擇古舊門坊、守禮敦實之家,可無后患。

本根厚而后枝葉茂,每事寬一分即積一分之福。揆之天道[43],證之人事,往往而合。

遇事多算計,較利悉錙銖[44],其過甚小,而積之甚大,慎之,慎之。

茹荼歷辛,自是儒生本色,須打清心地以圖大業,萬勿為瑣瑣縈懷。

一念不慎,敗壞身家有余。

世變彌殷,止有讀書明理,耕織治家,修身獨善之策。即仕進二字,不敢為汝曹愿之,況好名結交、嗜利召禍乎!

游談損德,多言傷神,如其不悛[45],誤己誤人。

官長之前,止可將敬[46],不可逐膻[47]

居今之世,為今之人,自己珍重,自己打算,千百之中,無一益友。

俗客往來,勸人居積[48],諛人老成,一字入耳,虧損道心[49],增益障蔽,無復向上事矣。

【注釋】

[1]豫:通“預”,事先有所準備。[2]邪間:邪念乘隙而入。[3]通三才之謂儒:語本揚雄《法言》:“通天地人者儒。”三才,指天、地、人。[4]備百行(xìng)而為士:語本《世說新語》:“士有百行,君有幾許?曰:皆備。”百行,指各種善行。[5]鄧禹:字仲華,東漢人。年十三能誦詩。漢光武帝劉秀起兵,鄧驅馬往見,為之出謀劃策。杖策:執鞭,指驅馬而行。策,馬鞭。干:求見。[6]孫策,字伯符。三國時吳主孫權之兄。十余歲時就英名遠揚。[7]相越:相距、相遠。[8]什伯:十倍百倍。[9]暗修積學:默默地修養德行,不懈地研求學問。[10]四海比肩:意謂可以和天下著名學者齊名。比肩,并肩。[11]延攬聲氣:交接和招攬同黨。[12]社:指明末的文社,常有政治色彩或黨同伐異的宗派性。[13]黨:指朋黨,派別。[14]非人:行為不正的人,此指不適當的人。[15]尊生:保重生命。[16]出奴入主:原指信仰一種學說,排斥另一種學說。此謂在義、利之間的取舍。[17]朋儕(chái):朋友和同輩。虛憍(jiāo):虛浮而驕矜。[18]權宜:原指隨事勢而靈活變通,此指見風使舵。詭隨:詭詐多變。[19]制義:即八股文。[20]事寄:擔當事任,此指承繼了家業。[21]方寸湛如:心地淳厚清醒。[22]勾當:事情。[23]“忠信”二句:意謂忠誠信實的制度、禮節,不需要繁瑣、藻飾,文采是次要的,它僅僅是禮節內容的一種補充。[24]“仁義”二句:意謂一個人只要不缺乏仁愛和正義的資質,儉約便可成就他的廉潔。[25]鼎族:顯赫的家族。[26]督者:督導者。這里指一家之長。[27]形畛(zhěn):刑罰的約束。形,通刑;畛,界限。[28]篤生:得天獨厚地降生。[29]茀郁:茂盛,此指興旺。[30]水清無魚:語本《大戴禮》:“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喻人不能過于苛細。[31]墻薄亟裂:賈誼《新書》:“墻薄則亟壞。”亟,急速。[32]車鑒不遠:古語云:“前車覆,后車鑒。”見劉向《說苑》。比喻以往的失敗、挫折當作為今后的借鑒、教訓。[33]尚其慎旃(zhān):應該要謹慎啊!旃,語助詞。[34]佚蕩:放蕩。取輕奴隸:為奴隸所輕視。[35]蹇(jiǎn)剝:不順利。蹇,難;剝,不利。蹇、剝均為《易經》卦名。[36]百六:又稱百六陽九。古人講災變運數,陽為旱災,陰為水災。四千六百一十七年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年,內有旱災九年。因以指厄運、災變。[37]務華絕根:致力于培養花朵而斷絕了樹根。華,同花。[38]學究:此指布衣書生。[39]文字:文章。這里指讀書識字,求取功名。[40]陳白沙先生:指明代學者陳獻章,字公甫。廣東新會人。居白沙里,人稱白沙先生。[41]門戶:門第,指家族的名望、影響。[42]殷鑒:《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本指殷人滅夏,殷的子孫應以夏的滅亡作為鑒戒。后泛指可作借鑒之事。[43]揆(kuí):揣度,考察。[44]錙銖(zī zhū):錙和銖都是很小的重量單位,比喻數量微小。[45]不悛(quān):不自悔改過。[46]將敬:順從而恭敬。[47]逐膻(shān):追逐別人的丑行。膻,羊臊氣。[48]居積:囤積。[49]道心:道德之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致| 峨山| 板桥市| 彭水| 翁源县| 本溪市| 泰来县| 都昌县| 辉南县| 石屏县| 吉首市| 海门市| 乡城县| 松桃| 寻乌县| 屯昌县| 临城县| 苗栗市| 吉安市| 郴州市| 通江县| 且末县| 玉环县| 若尔盖县| 香格里拉县| 伊金霍洛旗| 太仓市| 湟源县| 武隆县| 泗洪县| 恭城| 新郑市| 山东| 平远县| 通榆县| 绵竹市| 甘南县| 石首市| 东丽区| 普格县| 杨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