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旅游
天津市以平原地貌為主,其自然景觀主要集中在山區。京東第一山——盤山是主要的山地風景區,天津薊縣北部高山上的長城雄關也是一大景觀。此外,天津河網稠密,為“九河下梢”、“河海要沖”,水岸風景別具特色。天津的人文景觀比較獨特。作為通商口岸,各地商賈聚集津門,所以宗教遺存也比較多。其中以獨樂寺、天后廟最為著名。天津為京城門戶,地理位置特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八國聯軍多次在這里登陸,所以留下了許多抗擊侵略者的戰場遺跡,如大沽炮臺、望海樓等。作為通商口岸,天津曾為八國租界,所以這里的建筑風格薈萃各國精華,美麗獨特,堪稱萬國建筑博覽。
[盤山] 盤山又名盤龍山、徐天山,在天津薊縣城西北12千米處,為燕山余脈,因山勢如盤龍,故名。盤山總面積106平方千米,主峰掛月峰,海拔864米,有“京東第一山”之譽,為中國十五大名山之一。素以三盤、五峰、八石之勝著稱。三盤有“上盤松樹奇,中盤巖石怪,下盤響瀑泉,十里聞澎湃”之語。五峰為主峰掛月峰、北之自來峰、南之紫蓋峰、東之九華峰、西之舞劍峰。八石為將軍、晾甲、懸空、蛤蟆、搖動、夾木、天井石和蟒石。上盤掛月峰層巒峭壁掩映在青松紅杏之中,綺麗動人。峰上有始建于唐的定光佛舍利塔,峰下有始建于唐的云罩寺,懸崖上有“摩天”大字摩崖,為龍山主要景觀。中盤有八音洞、桃園洞、紅龍池、文殊智地等名勝。但可惜寺廟多已廢。下盤有蓮花嶺、天成寺、翠屏峰、飛帛澗、元寶石、迎客松、入勝亭等景點。澗水自翠壁中瀉下,素練遙掛,如白帛飄飛。下盤泉水叮咚,飛流澎湃,與寺廟檐角銅鈴和鳴,有如仙境。盤山盛產柿子,色橙黃,甚甜美。柿萼、柿霜還具有較高藥用價值,清代曾為貢品。盤山現已建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

掛月峰云罩寺
[天尊閣] 天尊閣又名太乙觀,位于天津市寧河縣豐臺鎮內。天尊閣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咸豐年間重修,是一座道教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祇的廟宇,也是一座天津、唐山濱海地區僅存的古代木結構高層樓閣,整個建筑巍然矗立,氣勢莊嚴。天尊閣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平方米,為磚石臺基、三層樓閣式木結構建筑。其下層為天尊閣,中層為王母殿,上層為紫微殿。天尊閣全高17.4米,面闊5大間,進深4間。閣頂為九脊歇式,正脊磚雕二龍戲珠和雙鳳牡丹,兩側脊和飛檐上有各種獸站立。閣內有八根12米長的通天柱,縱貫三層樓板,直達閣頂五架梁下。3層前檐有樓板伸出的露臺,可登臨遠眺。由于其建筑結構科學合理,穩定牢固, 1976年7月唐山發生的7.8級強烈地震,周圍建筑均遭毀壞,唯獨此閣安然無恙。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是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元仕宅邸。石氏家族久居楊柳青,歷時已有200多年。從清中葉到明初,號稱津西首富。石氏又有“兄弟聯登”武舉,可謂有財有勢。而“尊美堂”石元仕一家財勢最大,天津石家大院就是石元仕的宅邸。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石家大院從北門估衣街到前門(南門)河沿街,長100米,寬70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房屋278間,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整個建筑典雅華貴,磚木石雕精美細膩,室內陳設民情濃厚。其規模之宏大、設計之精美可以和山西的“喬家”、“王家”大院相媲美。
[大悲禪院] 大悲禪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區天緯路40號,由新廟和舊廟兩部分組成,是天津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禪院始建于清順治年間,歷經修葺擴建。寺院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等組成,供奉24尊大悲觀音像。殿內珍藏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的銅、鐵、木、石造像數百尊。大悲禪院因供奉過唐僧玄奘法師的靈骨而聞名于世。1956年靈骨轉送印度那爛陀寺。1976年唐山大地震,大悲禪院遭到嚴重破壞。1980年修葺一新。院內紅墻綠瓦,柏樹參天,佛壇高筑,莊嚴靜穆。大悲禪院為中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天津分會所在地。
[霍元甲故居] 霍元甲是近代愛國武術家,于1910年9月14日逝世于上海精武會。次年其弟子扶柩歸里,葬于小南河村南。1989年按舊制修復的故居為青瓦土坯墻農家小舍,北房3間,堂屋掛有1909年在津拍攝的霍元甲遺像,遺像兩側為次子霍東閣題寫的唁聯,題“一生俠義,蓋世英雄”。東屋為霍元甲生前的臥室。東西屋陳列有各種珍貴實物資料及霍氏生前所用兵器、家具、農具等物。故居院內西南有兵器房,為霍元甲當年習武放兵器之地。故居周圍空地辟為“元甲公園”。
[天津市廣東會館] 天津市廣東會館位于天津市南開區南門內大街,是天津市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會館鄉祠建筑,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會館像一座大四合院,磚瓦木料大多從廣東購買,院門宏闊,羅漢山墻高聳。會館由山門、大殿、配殿、戲樓及跨院、套房組成,占地約7500平米,房間125間,木石結構,內部裝修華麗,有嶺南特色。會館東南面修建了“南園”,栽花種樹,設立醫藥房,供廣東同鄉休息養病。戲樓是會館的主要建筑,戲樓舞臺深10米,寬11米,頂部是用細木構件榫接而成的螺旋式藻井,雕花工藝精美,所表現的人物、鳥獸、花卉等栩栩如生。戲樓音響效果良好,1912年8月24日,同盟會北方支部曾請孫中山先生在此演講。著名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楊小樓等人都曾在這座戲樓上演出。
[呂祖堂] 呂祖堂位于天津市紅橋區如意庵大街,為清代供奉呂洞賓而建的道觀。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建,乾隆、道光年間重修。主要建筑有山門、前殿、后殿、五仙堂和東西廂房。全院面積3000平方米。1900年,聲勢浩大的天津義和團運動以呂祖堂為大本營。著名的紫竹林、老龍頭戰斗以及整個天津保衛戰的戰斗計劃都是在此擬定的,院內曾是團民們習武的地方。呂祖堂壇口是目前僅存的義和團壇口遺址之一。呂祖堂今已被辟為天津義和團紀念館,館內陳列有義和團簡史、義和團運動在天津,以及義和團壇口、壇場復原陳列等,共展出文物、照片、史料300余件,還配有義和團群像雕塑和大型壁畫等。
[獨樂寺] 獨樂寺位于天津市西門內西關大街路北,又名大鐘寺。始建于唐代,遼統和二年(984)重建,明清兩代多次重修。現存建筑中山門、觀音閣為遼代遺物,其余為清代所建,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代表作。此寺西北有獨樂水而得名。寺院由東、西、中三部分組成。東為行宮,西為僧房,中為寺院主要部分。由山門、觀音閣構成南北軸線。山門面闊3間,進深2間。單檐廡殿頂,坡度平緩,出檐曲緩遠伸,檐角如舒展的飛翼,造型優美,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檐下“獨樂寺”匾額傳為明代嚴嵩手書。觀音閣為重檐歇山式建筑,外觀兩層檐,內為3層,面闊5間,進深4間,高23米,建筑手法高超,歷經多次地震,至今巍然屹立,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建筑。閣中須彌座上有一遼代十一面觀音塑像,高16米,軀體微向前傾,面容豐潤,兩肩下垂,體態端莊,似動非動,為現存遼代塑像之精品,也是國內現存最大的泥塑。兩側的脅侍菩薩和山門內的天王等也是遼代彩塑珍品。四壁繪有以表現十六羅漢和三頭六臂明王為主,以及明代的山水、世俗題材的彩畫等。
[天后宮] 天后宮又稱天妃宮,俗稱娘娘廟,位于天津市南開區東北角宮南大街北,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的漢河口西岸,為祭祀海神時演出及船工聚會場所。元朝始建,明、清多次擴建。當時這里是海運與內河航運的中轉站,帆檣林立,水上輸送十分繁忙。天后宮面對海河,坐西朝東,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現存大殿、配殿、鐘鼓樓、山門和旗桿,均系明清遺物。殿內有天后塑像。相傳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為天后誕辰,屆時民間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有許多游娛節目,如龍燈、高蹺、舞獅、旱船等,通宵達旦。宮南、宮北大街是十分熱鬧的貿易市場。
[估衣街] 天津估衣街,東西長不過1000米,但店鋪林立,生意興隆。這里開設的綢緞、棉布、估衣、皮貨和瓷器等各行業商店,馳名華北乃至全中國。如,秦和公瓷店、大豐泰皮貨莊、同升號泥人莊、同泰成戲衣莊、達仁堂藥店、文華齋南紙局、泉祥鴻記茶莊、永和百貨商店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商貿中心。
[南市食品街] 南市食品街位于繁華的舊商業中心南市,這里云集了全國各地的珍饈美饌、風味小吃,而且建筑別具一格,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整個食品街像一座宮殿,豪華壯美。它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經營名特食品為主的新型市場。
[黃崖關長城] 黃崖關長城位于天津薊縣境內,東起半拉缸山,西迄王冒頂山,全線總長3025米。黃崖關始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7),明代又包磚大修。全段長城建在陡峭的山脊上,逶迤雄踞在崇山峻嶺之中。關隘東有懸崖為屏,西側的長城邊墻因地制宜筑有磚墻、石墻以及險山墻、劈山墻等多種形式的城墻。沿線敵樓、煙墩有20座。其中雄踞關北1千米孤峰上的鳳凰樓最具代表性。鳳凰樓為磚砌圓形,底徑16.1米,高18.3米,上、下兩層,頂建磚構樓櫓鋪房,在長城建筑中較為罕見。它所扼守的地方兩山夾峙、一水中流,地勢極為險要。黃崖關關城的布局,采取了“丁”字形和曲尺形街巷的布局方式,易守難攻,當敵人撞入關城之后,就會到處碰壁,守關士兵則可依據有利地形將其殲滅。

黃崖關長城遠眺
[水上公園] 天津水上公園位于市區西南部,東與天津電視塔相望,南臨奧體中心。興建于1950年,是天津中心城區內最大的綜合性城市公園。總面積約20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占了2/3。水上公園以中國傳統山水園林風格為依托,以自然水景為特色,素有“龍潭浮翠”之美稱,被譽為“津門十景”之一。水面被分割成東湖、西湖、南湖,三大湖內有12個小島,島與島之間以造型優美的曲橋、雙曲拱橋、桃柳堤相連。近幾年來,水上公園先后建設了“水生植物園”、“玉蘭園”等各類特色的園中園,改造了“湖濱廳”、“龍溪水景”、“白堤長廊”等景觀。
水上公園的建筑古香古色,樹木蒼翠,繁花似錦,廣闊的湖面上船舶游弋,已成為天津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