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地理全知道
  • 任嘯科
  • 2563字
  • 2020-06-24 12:31:49

3.歷史文化

寧夏境內約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春秋戰國時期,羌、戎和匈奴等少數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大批移民來此,帶來了中原的科技、文化等知識,與少數民族一起大規模開發引黃灌區,使這里成為谷稼充實、民眾富裕的綠洲。11世紀初,黨項族李元昊在此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1227年當西夏被蒙古滅后,西夏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此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豐富、龐大的文化之中。19世紀出土了西夏文字與大量西夏文物。

[水洞溝遺址] 水洞溝位于寧夏靈武市境內東北35千米,水洞溝西南的崖壁上。水洞溝遺址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它的發現,向人們展示了距今3萬年前的“寧夏人”生存活動的歷史畫卷。考古學家在這里發掘出2萬件打制石器和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水洞溝的石器,是用堅硬的硅質灰巖錘擊打制而成的。他們制造的石器以尖狀器、端刮器和新月形削器最具特色。在水洞溝遺址中,還有稍加磨制穿孔的鴕鳥蛋皮飾物和骨錐等裝飾品,體現了原始人類的審美意識。

[賀蘭山巖畫] 賀蘭山巖畫題材廣泛,大到日月星辰宇宙現象,小至牛羊足蹄、人手口腳趾圖形,最多的是類似人頭像和虎、豹、狗、鹿、羊、駱駝等動物圖像,畫法粗獷、圖像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保存完好的有300多幅。可能是用石頭、骨、金屬等工具在石頭上或巖壁上磨、刻、鑿而成的。從描繪的內容和刻畫的筆法分析,這些巖畫大部分為春秋戰國前游牧民族的藝術創作,但現在還沒有碑鑿的證據。

[清真寺] 中國伊斯蘭教隨著回族的發展而發展。伊斯蘭的漢文意譯為清真,故開始被稱為清真教。遠在唐宋西夏時期,寧夏就有穆斯林活動的蹤跡。自元代大批穆斯林定居寧夏后,伊斯蘭教也同時成為寧夏地區的主要宗教。明代伊斯蘭教在寧夏有了很大發展,并且開始大量修建清真寺,以進行宗教活動,料理宗教事務。清真寺的建筑藝術是回族伊斯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寧夏現存有數量頗多、規模宏大的清真寺,寧夏最大的清真寺同心縣韋州清真大寺據說是根據明太祖朱元璋親賜之圖所建。修于明嘉靖十年(1531)的寧夏古清真寺在《嘉靖寧夏新志》中就有記載。該書卷首附圖,繪有當時銀川城“禮拜寺”的圖址,這是關于清真寺最早的正式記載。

[三關口明長城] 明代的長城,修筑規模很大,修筑技術也發展至頂峰。寧夏有許多構筑精美的長城遺址,三關口明長城就是其中之一。它距銀川城區40余千米,是明嘉靖十年(1531)寧夏僉事齊之鸞修筑的,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長達80余千米。明嘉靖十九年(1540)寧夏巡撫楊禮重新修葺,并增筑三關以北長城。三關口是寧夏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自古以來就是銀川城防的咽喉要道。古代時,三關口從外向里設頭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也稱“三卡關”。山口北側,長城沿山脊向北延伸,墻體用石塊壘砌,現墻體和墩臺已殘損;而山口南側,向東南延伸的黃土長城保存較為完好,墻頂兩側筑有女墻。在寧夏明長城中還有靈武市橫城的河東墻用土夯筑,十分雄偉,保存完好。

[花兒] 花兒是西部地區流傳久遠的山歌。花兒一般結構分兩段,前段比興,后段是歌唱的主題內容,具有高亢嘹亮、激越動聽的特色。早在200多年前,根據其結構、格調、唱法的不同,形成諸多分支流派,分為臨夏“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派,大多表述西部風情,多粗獷豪放,卻大不失婉約多情,是西部歌曲的代表,有濃郁的地方氣息。

寧夏花兒曲調委婉曲折,令人蕩氣回腸,多是男女對唱,如果是集體對唱則更有意思,不但歌聲風趣生動,動作也很特別。圖為大型“花兒”活動上人們載歌載舞,一派歡樂氣氛。

[西夏王——李元昊] 李元昊(1003 —1048),黨項族人,自幼好學、好佛,通蕃、漢文字和兵法,善繪畫。李元昊為李繼遷之孫、李德明之子,1032年嗣位,改宋所賜姓為嵬名氏。他將興州升為興慶府。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建西夏國,國號大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他簡化禮儀、創文字,疆土最大時東據黃河、西至玉門關、南臨蕭關、北抵大漠。1044年,元昊與宋訂立和約。同年又在賀蘭山大敗遼軍,最終形成了宋、遼、西夏鼎立的局面。他在位期間,整修水利,發展冶金和采鹽、手工業,使寧夏地區的生產有很大的發展。

[西夏文化] 西夏文化凝聚著黨項族人頑強的團結和戰斗精神。從公元1038年黨項拓跋氏首領李元昊稱帝建國起,西夏文化隨著黨項族的勢力不斷發展。畜牧業、農業、制鹽業、建筑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很快。其統治制度為蕃、漢分而治之,設有蕃官和漢官。國家還制訂有成文法典。實行科舉制度,并且建立了強大的騎兵和步兵。西夏于公元1037年仿漢字創制西夏文,并匯編字書12卷,定為“國書”。上至佛經詔令,下至民間書信,均用西夏文書寫。為方便人們學習西夏文,還印行了字典。二百年的時間形成了西夏文化。由于黨項族人民篤信佛教,因此其佛教文化藝術頗著名。鄂托克旗的百眼窯石窟寺,是西夏壁畫藝術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額濟納旗黑城,綠城子發現有西夏文佛經、釋迦佛塔、彩塑菩薩等,成為多種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晶。因此,中原的漢族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都影響了西夏文化,并在其中找到相似的印跡。

佛教對西夏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由于西夏王李元昊信佛,西夏將佛教尊為國教,先后百余次向宋朝求賜佛經,并籌資翻譯和刊印浩繁的佛經經典供人們學習。為了弘揚佛法,李元昊還專門請回鶻僧人演釋經文。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中,其中經西夏重修、擴建的石窟便有近百座。佛教在各地有不同的教派和特色,廣受各地影響的西夏佛教,極大地豐富了西夏文化。

[西夏文] 西夏文是西夏文化的重要標志。它由通曉漢、藏兩種文字的黨項人野利仁榮創造,并在李元昊的支持下于1037年向全西夏頒行。西夏文字中有不少受到鄰近文化影響的痕跡。在6000多西夏文字中,跟漢字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基本筆畫相同,但比漢字有更多撇、捺;也有草、篆、隸和楷體;文字構造多采用漢字“六書”中的會意字和形聲字;文字結構和漢字一樣,由偏旁部首組成。當時李元昊命人將其整理為十二卷,稱為“國書”,還發行了字典。當蒙古人滅掉西夏后,西夏文繼續使用,元代稱河西字,隨著黨項族逐漸融合于其他民族,西夏文以后失傳。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有9座帝王陵和253座陪葬墓,每王陵都是獨立完整的建筑群體。它們坐北朝南,呈長方形,莊嚴肅穆、高大雄偉,每座陵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以上,筑有角臺、角樓、神墻等,被外國游客譽為“東方的金字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竹市| 金湖县| 绵阳市| 兰州市| 黑水县| 涿鹿县| 乐亭县| 哈尔滨市| 五寨县| 岳西县| 福安市| 措勤县| 车险| 化隆| 温泉县| 北票市| 太仆寺旗| 漠河县| 阿拉善左旗| 彭泽县| 五大连池市| 淄博市| 南汇区| 安多县| 曲松县| 大丰市| 当雄县| 绥芬河市| 从化市| 德安县| 若羌县| 聊城市| 宽城| 临泽县| 许昌县| 绥化市| 常宁市| 休宁县| 宁远县| 托克托县| 洪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