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理全知道
- 任嘯科
- 4263字
- 2020-06-24 12:31:45
3.歷史文化
山西省地處黃河中游,屬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圈。滔滔黃河至山西河曲轉彎南下,環繞半個山西,記下了悠久的山西歷史,也孕育了豐厚淳美的山西民俗文化。遠在10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山西境內的襄汾丁村文化遺址、朔州桑干河上的峙峪遺址都是原始文化的重要見證。上古時期的優美神話和傳說,如黃帝斬殺蚩尤、堯帝建都平陽、舜帝躬耕歷山、大禹治水等都與山西有關。《詩經》中的“唐風”、“魏風”,諷喻時政,詠嘆勞作,都是來自山西土地上的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在長期的民俗傳承中,山西民俗形成了古樸淳厚、粗獷豪放、多元交融、博采兼收的區域特征,使之成為黃河民俗文化中極富代表性的類型之一。
[丁村人遺址] 丁村人遺址在汾河中游臨汾寬谷的南端,即今天山西襄汾丁村等地。丁村人屬舊石器中期,在早期智人中頗具代表性。丁村人的人骨化石頂骨較薄,說明腦容量較大,進化明顯。丁村人門齒很像后來的黃種人,臼齒的咬合面紋理結構介于直立人與現代人之間。從遺址可以看出,早期智人抵御惡劣自然環境的能力低下,所以大多活動在溫和濕潤的環境中。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較早期文化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打制石器技術的不斷提高上,石器的形狀比較規整,類型比較確定,種類也有增加,表明當時的生存質量較舊石器時代早期有所提高。在丁村人遺址中還出現了一定數量的魚類和軟體動物遺存,說明丁村人除以狩獵為主外,捕魚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石厚三棱尖狀器:丁村文化最富特征的石器,是用來挖掘的工具。
[峙峪文化] 山西朔州桑干河上游的峙峪遺址,距今約3萬年至1萬年,遺址中發現了2萬余件石器,它們大多為規整的尖狀器、雕刻器等細小石器,對研究細小石器的特征、弓箭的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霍去病] 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他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從小隨舅父習武,騎射、擊刺技藝超群,智勇兼備。17歲即為漢武帝侍中,同年隨衛青出征匈奴,任票姚校尉,率領八百精騎長驅數百里,突襲匈奴后方,斬殺匈奴兵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并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被封為冠軍侯。霍去病一生6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對漢朝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漢武帝在京師長安為他建造了豪華的宅邸,他卻說:“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
[關羽] 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今山西解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將,我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封建時代將領。他早年與張飛跟隨劉備,共同參加了剿滅黃巾起義的軍事活動,并輔佐劉備成就了蜀漢大業,被封為前將軍、漢壽亭侯等,在鎮守荊州時被吳將呂蒙擊敗后亡,謚壯繆侯。關羽為人忠直仁義,知恩必報,是我國古代“忠義”的代表。同時他又勇猛善戰,在歷史上留傳有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由于他忠義的性格和英勇的事跡,他的形象被史書、文學創作和民間傳說逐步神化,不但廣受普通百姓崇祀,被尊為“關公”、“關夫子”,而且受到統治者的褒揚,在歷朝皆有加封,先后有“關帝”、“關圣”、“關圣帝君”、“武圣”等封號。
[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今山西文水人。武則天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宣入宮,封為才人。太宗死后,武則天入感業寺做了尼姑。高宗繼位后又被召入宮中,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高宗廢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后。武則天精明機智,而且精通文史。高宗讓她協助裁決政事。從此武則天逐漸掌握了國家權力,威勢日重。高宗去世,中宗李顯(武則天第三子)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以武代李的趨勢日見明顯。690年,武則天終于稱帝,改唐為周,時年67歲。武則天從655年開始參與政事,到705年退位時止,前后長達50年。她曾鼓勵農桑,削減稅賦,化解戰爭,免減勞役,使人民休養生息,人口也有明顯增加。她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女皇帝。無字碑位于陜西乾縣城北梁山,是按照武則天臨死遺言而立的。遺言說,她的功過,由后人來評,故不刻文字。

武后步輦圖 唐 張萱
[晉商文化] 明末清初,國家從戰亂中初步穩定發展。隨著商業的日益發達,山西與全國各地的銀錢往來日益頻繁,數目也越來越龐大,錢莊、賬局、鏢局等不能適應商品經濟發展,以經營匯兌和存款、放款三大業務的金融機構——票號,便應運而生了。平遙作為山西票號的發祥地,家數最多,時間最早,容量最大,在中國票號史上獨占頭籌,創造了凝聚晉商文化之精髓的平遙票號文化,也留下了一批使用功能與建筑藝術完美統一的票號建筑精品。據載,在19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山西是中國最富有的省份。直到20世紀初,山西仍是中國的金融貿易中心和財富的中心。
[楊家將] 楊家將的業績在中國歷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楊業(928—986),又名楊繼業,山西并州(今太原)人。初為北漢將軍,屢立戰功,被人稱為“楊無敵”。北漢滅亡后,歸屬宋朝,擔負著防御外族入侵的重任。楊業智勇雙全,作戰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愛戴。楊業死后,他的兒子們繼承父業,繼續抗遼,其中最有名的是楊延昭。楊延昭曾跟隨父親楊業多次出兵打仗。他鎮守邊關20多年,英勇善戰,多次打退遼軍的進攻,阻止了敵軍南下。楊家父子前仆后繼、忠心報國的英雄事跡,在后世廣為傳頌,有關楊家將的小說、戲劇、傳說都是根據這些歷史史實演義加工而成的。楊家將的傳說和故事,在人民的口頭文學里,經久傳誦,歷千年而不衰。楊家滿門忠烈,高尚的民族氣節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世人所景仰。山西忻州地區的代縣(古代州)就是楊家將長期駐守、抵御遼兵的地方。在代縣縣城東10千米的鹿蹄澗村,至今仍保留著為紀念宋代愛國將領楊業父子而修建的楊家祠堂。
[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字君實,北宋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寶元元年(1038)司馬光中進士。神宗時,擢翰林學士。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馬光極力反對,并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但其意見未被采納。以后退居洛陽15年,全力編修《資治通鑒》,歷時19年,書成。《資治通鑒》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晉,下迄五代之末,共12代,1362年,取“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之意,是一部有極高文學與史學價值的編年巨著。元豐八年(1085),哲宗繼位,司馬光因是反對變法的領袖人物,而被其召為門下侍郎。次年升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元祐元年(1086)逝世。司馬光學識淵博,著作除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外,還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等。
[狄仁杰] 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杰出的封建社會政治家。他年輕時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并經工部尚書閻立本推薦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后升任大理丞。由于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剔奸除惡的大法官,因此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武則天統治時期,他擔任過戶部侍郎和宰相等職務。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身居宰相之位后,他盡力輔國安邦,敢于犯顏直諫,對武則天的弊政多有匡正,為保證武則天時代的社會安定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羅貫中] 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也說是錢塘人,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有關他的生平傳說不一,或說他是施耐庵的學生,曾共同從事小說著述;或說他是元末江浙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由于他與人寡合,終不得志,于是專心從事小說創作。現存署他名字的作品很多,有《三國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長篇小說和雜劇《宋太祖龍虎風云會》等,其中以《三國演義》影響最大。這部歷史演義小說以宏大的結構、生動的敘事,展現了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作品人物眾多而形象生動,情節曲折而豐富多彩,文字流利而富有韻味,是我國古代白話長篇小說的四大名著之一。
[山西人和山西醋] 公元前479年,山西一帶就有醋的釀造了。以后隨著生產方式和制醋工藝的逐步完善,醋在山西得到長足發展。就生產方式來看,主要有熏制、發酵兩種。醋的品種各式各樣。按制醋原料分,有米醋、麥醋、糖醋、果醋等;按生產工藝分,有薰醋、黃醋、淋醋、回流醋、封缸醋等;就品種來看,有老陳醋、陳醋、特醋、雙醋、名特醋等。山西釀醋的地域廣,品種全,并各具特色。諸醋之中,太原清徐老陳醋可謂“醋中之王”。醋在民間被廣泛用作調料,逐漸形成了“無醋不成味”的風尚。山西人為什么愛吃醋?大體上有這么四種傳說:一是山西省內不少地方是鹽堿地,水的堿性大,吃醋可以起到酸堿中和的作用;二是山西人愛吃面條、拌涼菜,調點醋味道好,又便于消化;三是山西盛產煤炭,所以家家戶戶取暖、做飯多燒煤炭,吃醋可以消減煤氣;四是山西釀醋有悠久的歷史,規模大,味道純,吃醋條件“得天獨厚”,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不得不吃醋。
[蘇三起解洪洞縣] “蘇三起解”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監禁蘇三的監獄,就位于山西洪洞縣城內。傳說蘇三原名周玉潔,明朝山西大同府周家莊人。她5歲時父母雙亡,被拐賣到北京蘇淮妓院,因排行第三,遂起名蘇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蘇三天生麗質,聰慧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和貴公子王景隆相識,兩人一見鐘情。蘇三勸王景隆奮發上進,考取功名。王景隆走后,蘇三被賣給山西洪洞縣馬販子沈洪做小老婆。沈洪的大老婆皮氏,與鄰里趙昂勾搭成奸,與趙昂合謀設下一條毒計,害死沈洪,嫁禍于蘇三。蘇三受刑不過,屈打成招,判為死刑,關押在死囚牢內。王景隆離京回鄉,發憤讀書,一舉金榜題名。他得知蘇三被賣到山西洪洞與人為妾,正好皇帝委派他為八府巡按,到山西巡視。王景隆到任第一站就直進平陽府(今山西臨汾市),化裝去洪洞私訪,終于了解到案子真情。王景隆即令火速押解蘇三案件全部人員到太原受審,最后真相大白,王景隆與蘇三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中國人尋根圣地] 山西洪洞縣舊城北1千米的賈村西側,有歷史上著名的“古大槐樹處”,古槐為漢代所植。由于元末明初戰爭連年,魯、冀、豫、皖、蘇等省出現了大片無人區、無人村,明太祖朱元璋采納大臣建議,于明洪武三年(1370)從山西向外大批移民。至永樂十年(1416),共移民72次,出發地就在大槐樹處。后有“要問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民諺。因此,古大槐樹處成為后人尋根問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