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旅游
河北省風光獨特,歷史悠久,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眾多。有以出土金縷玉衣而聞名世界的滿城漢代墓群,有南、北響堂山及蒼巖山橋樓殿等宗教遺存,有氣勢宏偉、石雕精美的清東、西陵,還有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丘巒起伏、草木茂盛的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家秋獵或習武之地。風雨千年巍然屹立的趙州橋更是天下聞名,在世界橋梁史上地位顯著。河北山勢險峻,擁有“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等重要關隘。河北省海岸線漫長,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秦皇島北戴河,一直延伸到昌黎黃金海岸的海水浴場。淶水野三坡自然保護區因富有山水之野趣而備受關注,列為國家級風景區。
[山海關] 山海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東北部。北枕燕山,南臨渤海,地勢險要,是東北、華北的咽喉要沖,兵家必爭之地。山海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徐達在此構筑長城,建關設衛。因關在山與海之間,故名“山海關”,有“萬里長城第一關”之說。明長城經山海關蜿蜒越群山之巔向北而去,景色異常壯觀。山海關土筑磚包,高14米,厚7米,周長44米,呈正方形,高大雄偉。城有四門,東門面向關外,叫鎮東門,西門面對關內,叫迎恩門;南門面海,稱望洋門;北門臨北疆,稱威遠門。在四個城門中,氣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鎮東門。鎮東門為一長方形城臺,高12米,臺的中部為一巨大的磚拱門洞。臺上建筑兩層,重檐九級瓦頂,檐高13米,寬20米,深11米。上層便是山海關箭樓,箭樓上的橫額巨匾“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字體渾厚,筆法蒼勁有力,莊重灑脫,系明成化八年進士蕭顯所書。登上箭樓,南眺渤海,波濤浩渺,一望無際;北望長城,蜿蜒山巔,異常壯觀。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孟姜女廟] 孟姜女廟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在山海關以東約6千米的鳳凰山上。始建年代不祥,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重修。孟姜女廟又名貞女祠,是根據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建祠祭祀孟姜女的。它占地約6畝,紅墻環繞,有前后兩殿、鐘樓等建筑。前殿殿門兩側對聯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消”,讀法奇特。內有孟姜女塑像,身著青衫,面帶愁容,遙望南海。塑像后有“姜墳雁陣”彩繪壁畫,兩側壁上碑刻甚多,其中有乾隆、嘉慶、道光皇帝的御筆題詩。塑像上方懸“萬古流芳”匾額。后殿原供觀音。殿后有巨石,上刻“望夫石”及清乾隆帝題詩。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傳說秦朝孟姜女之夫被征修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至山海關一帶時,得知其夫已死,哀傷痛哭,致使長城倒塌,她投海而死。廟東南海中有礁石二座,突出海平面,高者似碑,低者似墳,相傳為孟姜女墳。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丘陵地帶,是清代帝王在北京之外處理政務、消閑避暑的重要場所。承德避暑山莊原名熱河行宮,又稱承德離宮,因康熙親筆題有“避暑山莊”的匾額而得今名。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竣工,占地564萬平方米,山莊環繞著蜿蜒起伏的宮墻長達10千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園林、帝王宮苑。這里山巒起伏,草木繁茂,宮殿亭榭掩映,湖面江波瀲滟,湖沼洲島錯落,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園內建筑物共有百余處,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宮殿區集中在東南部,有正宮、松鶴齋、東宮和萬壑松風四組建筑,是皇帝處理政務及寢居之處。苑景區又可分為湖區、山巒區和平川區。湖區位于山莊東南部,由上湖、下湖、鏡湖、澄湖、如意湖等湖泊組成,水面達60余萬平方米,一派江南風光。平川區在湖區以北,主要景點為萬樹園和試馬埭,富有北國草原景象。山巒區在山莊的西部和北部,層巒疊嶂,林壑幽靜,寺、廟、齋、軒建筑優美俏秀,別具一格。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確定承德避暑山莊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煙波致爽殿 煙波致爽殿位于避暑山莊宮殿區,為清帝寢宮,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面闊7間,建筑高敞,外表淡雅古樸,室內陳設富麗精巧。當中兩間設寶座,兩間設佛堂。西暖閣是皇帝寢室,嘉慶和咸豐都病死在這里。東西兩側各有一小院,與正殿有側門相通,為后妃居所。殿宇四周秀麗,湖面如鏡,每當春夏或雨后初晴,煙波浩渺,置身其中,令人心曠神怡??滴趸实垡源藶榈钊∶盁煵ㄖ滤?,并定為山莊一景。
煙雨樓 煙雨樓位于避暑山莊澄湖中的青蓮島上,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是仿浙江嘉興湖之煙雨樓而建。樓高二層,上下各面闊5間,進深2間,回廊環繞。二層中懸掛乾隆所題“煙雨樓”匾額。此樓是澄湖視高點,登上煙雨樓,憑欄遠眺,湖面蒙蒙,雨霧如煙,水天一色,萬樹園、熱河泉等景色盡收眼底,如在畫中。
[外八廟] 外八廟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區北部,避暑山莊外圍的東部和北部的山丘地帶。陸續建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間,原有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等11座寺廟,因其中八處有朝廷派駐的喇嘛,而且在京師之外,所以稱作外八廟。這些寺廟全為宮殿式建筑,宏偉壯觀,融合了漢、藏、蒙古、維吾爾等族的建筑藝術,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外八廟建筑不但莊嚴雄偉,而且寺廟建筑與園林建筑巧妙結合,華貴秀麗,其建筑格局如云排星拱,象征著邊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權的關系。其中普寧寺、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安遠廟、殊像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八廟的建筑、園林及大量的碑刻、雕塑、壁畫、佛像、祭器等文物是研究清代歷史、文化、宗教、園林藝術的寶貴遺產。
[木蘭圍場] 木蘭圍場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周圍500多千米,歷史上總面積1萬余平方千米,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共有72圍(圍獵點),是清代帝王習武狩獵、聯絡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場所。圍場北部是內蒙古高原,南部是燕山山脈,這里森林密布,河流縱橫,雨量充沛,適合動物繁衍生息。木蘭為滿語“哨鹿”之意,是一種用木制長哨模仿鹿聲、誘捕鹿的方法。圍場建成后,康熙皇帝幾乎每年都于中秋時節率八旗官兵和王公大臣來此圍獵,聲勢浩大。蒙古各部的上層人物也會集于此,康熙通過行獵、宴會、賞賜、召見等活動,與其修好,以鞏固邊疆。雍正時期,將木蘭秋獵定為制度,乾隆、嘉慶遵循不改,并沿圍場邊緣設哨所,禁止百姓入內。道光以后,圍場管理漸疏,百姓也漸漸入內墾殖。
[北戴河]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南15千米處。因戴河流經其西而得名。北戴河南臨渤海,北靠聯峰山,西起戴河口,東至鷹角石,長約10千米,寬約2千米,面積約17平方千米,是一處狹長的濱海風景區。由于地勢優越,遠在漢代就已是舟船聚集停泊的地方,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辟為避暑區。有英、德、日、美等50多個國家在此修建別墅,至1934年已達700多棟。北戴河因地處海濱,氣候溫和,盛夏日平均氣溫僅23℃,濕潤涼爽宜人。海灘平緩遼闊,沙軟潮平,海水清澈,是避暑、療養的勝地。海濱風景秀麗,西部景點有聯峰山、蓮花石公園、觀音寺等,中部有老虎石、平水橋浴場等,自然景觀千姿百態,名勝古跡引人入勝。北戴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無風沙,到了金秋時節,海闊天空,碧波萬頃,蟹滿魚肥,瓜甜果香。這里,可朝看日出,暮眺晚霞,晝觀大潮,夜賞明月。風景區東北的山海關、北戴河秦皇行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下第一關”關樓是著名的雄關。

北戴河海灘
[磬錘峰] 磬錘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武烈河東岸,山上有一巨大石峰,立于巖石基座上,石峰上粗下細,形狀如同倒立的洗衣棒錘,所以又名棒錘山。磬錘峰從臺基到頂峰總高59.42米,“棒錘”本身高38.29米,上部直徑15.04米,下部直徑10.7米,體積650868立方米,重16200噸。峰頂矮樹叢生,半腰有一株古桑,樹齡估計在3000年左右,傳為中國今存最早的桑樹。此峰形成于二三百萬年以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它“在層巒之上,孤石云舉,臨岸危峻”,形象地描寫出磬錘峰的挺拔孤傲。
[趙州橋] 趙州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城南2.5千米處的洨河之上,因趙縣古為趙州,故稱趙州橋,又稱安濟橋。橋建于隋代,由著名工匠李春等人設計制造。趙州橋為敞肩式單孔縱向并列石拱橋,全長64.4米,寬9米,主拱凈跨37.02米。主拱采用“切弧”原理,跨度大而弧度平,擴大了通水面積,又降低了橋面坡度。橋體由28道獨立石拱縱向并列砌筑,并用勾石、收分、蜂腰、伏石“腰鐵”連結加固,提高了整體牢固性。大拱兩肩各建兩個小拱,增強了泄洪能力,并減輕了橋身自重。橋上兩側的望柱、欄板上面雕畫有龍、獸、花草等圖案,精美多姿。該橋設計科學,構造合理,用材精良,為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歷經千年風雨仍巍然屹立,其橋身堅實、巨大、空靈、輕秀,寓秀美于雄偉之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州橋
[嶂石巖] 嶂石巖位于河北省贊皇縣西南部,總面積120平方千米,主峰黃庵垴海拔1774米。嶂石巖屬丹霞地貌,紅色巖石分為三層臺階式,每層高度多在百米以上。有黃庵垴、九女峰、寶劍峰等72峰,母子崖、夫妻崖等36崖,雄渾壯麗。其中天然回音崖峭壁直立,高約百米,周長300米,直徑137米,弧度250°,為全世界最大的回音崖?;匾粞禄匾羟逦榱?,充滿山谷,世所罕見。嶂石巖地區森林覆蓋率80%以上,山色秀美,林壑幽深,怪石林立,泉涌瀑飛,潭清見底。區內四季景色不同,春日草長鶯飛,鳥語花香;夏日萬木蔥蘢,云海漫漫;金秋天高云淡,紅葉如荼;冬季凍凌成柱,白山黑水。雄、奇、險、秀、幽集于一身。人文景觀有槐泉寺、千佛碑、摩崖石刻、巖畫等。
[正定四塔] 正定四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市。凌霄塔位于原天寧寺內,始建于唐代宗年間(762~779),在宋元明清均進行過大修。重修后的凌霄塔共九層,保存著金代風格。
華塔位于原廣惠寺內,又稱多寶塔。始建于唐貞元年間(785~805),在金代時重修,其造型獨特,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評價為“國內寶塔之孤例”。華塔外形絢麗多彩,游人可登塔遠眺。
澄靈塔位于臨濟寺內,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現為金代建筑風格。此塔因形貌青幽,又俗稱青塔,是正定四塔中最小的一座。澄靈塔是唐義玄禪師的衣缽塔。
須彌塔又稱磚塔,位于原開元寺內,始建于唐貞觀十年(636),現為明代遺物。此塔為磚石結構,共九層,平面呈方形,外觀與西安大、小雁塔極相似。
[野三坡] 野三坡位于淶水縣境內,太行山北段,與北京市房山區接壤。因分上、中、下三坡而得其名。面積約460平方千米,分為白草畔、百里峽、龍門峽、佛洞塔、金華山、拒馬河等景區,這里有形態各異的群峰和深邃幽長的百里峽谷。野三坡素有“七十二景”、“八十一峰”之說,是一處綜合自然美的整體,而且重點突出一個“野”字,即登野山,觀野景,宿野舍,食野味,玩野趣,有“世外桃源”的美稱。“老虎嘴”、“觀音回首”、“不見天”、“龍潭映月”等20余處景點是華北地區罕見的集雄、險、奇三者為一體的自然景觀。野三坡大龍門城堡、龍門峽摩崖石刻、蔡樹庵長城等文物古跡都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野三坡還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區、中華環保生態示范區、中華世界語旅游基地。
[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鄲市西南峰峰礦區鼓山南麓。相傳,在響堂山石洞內拂動衣袖即能發出鑼鼓鏗鏘的聲音,所以名為響堂山石窟。建于北齊(550~577),工程耗時27年。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兩地相距約15千米。南北響堂共16座石窟,4300余尊大小造像,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北響堂石窟的規模較大,并且其毀壞程度較輕,有天公廟和八角九層大碑塔等古建筑。石窟共有9座,以北齊開鑿的三大窟為中心。南響堂石窟依山而筑,共有7窟,分別為華嚴洞、空洞、般若洞、釋迦洞、阿彌陀洞、千佛洞、力士洞。洞內佛像姿態各異,造型美觀,共3588尊。其中以千佛洞最為華麗。石窟附近還有正殿、配殿、藏經樓、靠山閣及八角形磚塔等附屬建筑。
響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洋淀] 白洋淀是河北省最大的淡水湖和水產生產基地,位于安新、高陽、任丘、雄縣等市縣境內。白洋淀由白洋淀、馬棚淀等143個淀組成,總面積336平方千米,水面積可達300平方千米。整個水域位于大清河南支中游,是潴龍河、唐河、孝義河等河流的匯合點,是大清河緩洪滯瀝重要的天然洼淀。淀區內地勢低平,一般海拔5.5~6米,最低5米,最高9米,崗地縱橫,溝壕相通,綠洲星羅棋布,田園交錯。白洋淀水域遼闊,氣候宜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有魚類約35種,盛產鯉魚、鯽魚及青蝦、河蟹等。水生植物以葦、菱、藕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