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皮卷 大全集
- 卡耐基
- 4027字
- 2019-01-02 22:24:40
第七章 走出孤獨憂慮的人生
認識憂慮的面目
對于跋涉在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人來說,每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相伴而來的焦躁和憂慮等不良情緒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長期生活在憂慮和緊張之中,就會造成心理狀況的混亂,并漸漸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精神和行為,并且會造成極其不良的后果。
在談到憂慮對人的影響時,一位醫生說,有70%的人只要能夠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憂慮,病就會自然好起來。這些病都不是真病,比如胃潰瘍,恐懼使你憂慮,憂慮使你緊張,并影響到你胃部的神經,使胃里的胃液由正常變為不正常,因此就容易產生胃潰瘍。
憂慮也容易導致神經和精神問題。經臨床研究發現,一半以上的患有神經病的人,在強力的顯微鏡下,以最現代的方法來檢查他們的神經時,卻發現大部分人都非常健康。他們“神經上的毛病”都不是因為神經本身有什么異常的地方,而是因為悲觀、煩躁、焦急、憂慮、恐懼、挫敗、頹喪等情緒造成的。
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已經大量消除了那些可怕的、由細菌所引起的疾病。可是,醫學界一直還不能治療精神和身體上那些不是由細菌所引起,而是由于情緒上的憂慮、恐懼、憎恨、煩躁,以及絕望所引起的病癥。這種情緒性疾病所引起的災難正日漸增加,日漸廣泛,而且速度快得驚人。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沒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極可能是由恐懼和憂慮造成的。焦慮和煩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適應現實生活,而跟周圍的環境隔斷了所有的關系,縮到自己的夢想世界,以此解決他所憂慮的問題。
憂慮還容易導致關節炎和其他疾病。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的羅素·塞西爾博士是世界知名的治療關節炎的權威,他列舉了4種最容易得關節炎的情況:婚姻破裂、財務上的不幸和難關、寂寞和憂慮、長期的憤怒。
可是現實中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憂慮而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拒絕接受最壞的情況,不肯為此作出改進,不愿在災難中盡可能搶救出一點東西,他們不但不愿意重新構筑自己的生活圖景,還沉浸于過去失敗的記憶中不能自拔。終于,使自己成為憂慮情緒的犧牲品,他們摧毀了自己奠定成功的最后一塊基石—健康。
憂慮不僅能夠使人得病,而且還是長壽的克星。
曾獲得過諾貝醫學獎的亞力西斯·柯銳爾博士說:“不知道怎樣抗拒憂慮的商人,都會短命而死。”其實不止商人,家庭主婦、獸醫和泥水匠也是如此。
憂慮會使我們的表情難看,會使我們咬緊牙關,會使我們的臉上產生皺紋,會使我們老是愁眉苦臉,會使我們頭發灰白,甚至脫落。憂慮會使你臉上的皮膚生出斑點、粉刺,甚至潰爛。
憂慮就像不停地往下滴的水,通常會使人因心神煩躁而自殺。
憂慮是我們健康的大敵,而且更是長壽的大敵。
警惕憂慮的侵蝕
憂慮是人在面臨不利環境和條件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抑制,它是一種沉重的精神壓力,使人精神沮喪,身心疲憊。那些憂心忡忡的人,總是整日愁眉苦臉,唉聲嘆氣,一副暮氣沉沉的樣子。他們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生活成了一種苦刑。恰如高爾基說的,憂慮像磨盤似的,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光明的一切和生活的幻想所賦予的一切,都碾成枯燥、單調而又刺鼻的煙。
憂慮的人是無法專注于工作的。憂慮也使人神思恍惚,反應減慢,智力水平下降。整天為不如意的事憂慮傷神,大腦長期處于低潮狀態,工作、勞動自然不會取得成果。憂慮也會使人生病,中醫早就指出“憂者傷神”。長期心緒不佳,胃口必然不好,體質必然虛弱。嚴重的憂慮癥,還可能引發輕生的念頭。
憂慮的人常常會有這樣一些心態:
(1)逃避問題。由于問題難以解決而干脆采取回避態度,但事實上問題依然存在,自己只是在表面上逃避,內心深處還是放不下,難題成為心頭的沉重包袱。
(2)對問題過分執著,將其看得過于嚴重。這實際上是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精神壓力。
(3)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自我封閉。所謂“煩著呢,別理我”,就是這樣一種心態的反映。
無論是逃避問題還是對問題過分執著,實際上只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問題并不像我們所想的那么糟,至少沒有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只要采取積極正確的態度,問題就會得到解決。這樣,我們也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另一種情況是,問題的確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所能解決的范圍。對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樂觀一些,就像楊柳承受風雨一樣,我們也要承受無可避免的事實。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要樂于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的總經理凱勒說:“要是我碰到很棘手的情況,只要想得出辦法能解決的,我就去做。要是干不成的,我就干脆把它忘了。我從來不為未來擔心,因為,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影響未來的因素太多了,也沒有人能說清這些影響都從何而來,所以,何必為它們擔心呢?”
憂慮就像無處不在的病菌,它時刻準備著侵入你的體內。因此,我們必須對它提高警惕
改掉憂慮的習慣
19世紀的美國著名作家梭羅曾說過:“一件事物的代價,也就是我稱之為生活的總值,需要在當場或長時期內進行交換。”
換個方式來說,如果我們本來只需要以生活的一部分來付出代價,而付出得太多了的話,我們就是傻子。這也正是美國作詞家吉爾伯特和作曲家蘇利文的悲哀:他們原先是一對很好的搭檔,他們知道如何創作出快樂的歌詞和歌譜,卻完全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尋找快樂。他們寫過很多令世人非常喜歡的輕歌劇,可是他們卻沒有辦法控制他們的脾氣。他們為了一張地毯的價錢而爭吵多年。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蘇利文為他們的劇院買了一張新的地毯,當吉爾伯特看到賬單有差錯時,大為惱火。這件事甚至鬧至公堂,從此兩個人至死都沒有再交談過。蘇利文替新歌劇寫完曲子之后,就把它寄給吉爾伯特,而吉爾伯特填上歌詞之后,再把它們寄回給蘇利文。有一次,他們必須一起到臺上謝幕,于是他們站在舞臺的兩邊,分別向不同的方向鞠躬,這樣可以不必看見對方。他們就不懂得應該在彼此的不快里定下一個“到此為止”的結束語,而林肯卻做到了這一點。
有一次,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林肯的幾位朋友攻擊他的一些敵人,林肯說:“你們對私人恩怨的感覺比我要多,也許我這種感覺太少了吧;可是我向來以為這樣很不值得。一個人實在沒有必要把他的半輩子都花在爭吵上,要是那個人不再攻擊我,我就再也不會記他的仇。”
卡耐基告誡人們,要在憂慮毀掉你之前,改掉憂慮的習慣。他為人們列出了以下幾條規則:
(1)讓自己不停地忙著,憂慮的人一定要讓自己沉浸在工作里,否則只有在絕望中掙扎。
(2)不要讓自己因為一些應該丟開和忘記的小事煩心,要記住:“生命太短促了,不要再為小事煩惱。”
(3)讓我們看看以前的記錄,問問自己,我現在擔心會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幾率如何?
(4)適應不可避免的情況。
(5)任何時候,當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準備購買的東西能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時,讓我們先停下來,用下面三個問題問問自己:
①我現在正在擔心的問題,到底和我自己有什么樣的關系?
②在這件令我憂慮的事情上,我應該在什么地方放下“到此為止”的最低限度——然后把它整個忘掉。
③我到底應該為這個東西付多少錢?我所付出的是不是已經超過它的價值?
走出憂慮的人生
如果你不能坦然面對憂慮,并處理好這個問題的話,它將最終控制你,使你陷入毫無意義的自怨自憐中,甚至還可能陷入絕望。
如果你一直為憂慮所困,但又不知原因所在,那么它就會毀了你的生活。生活中很多人會莫名其妙地感到煩惱,而他們自己并不知道原因何在。事實是他們為擔憂而擔憂,或者為莫須有的痛苦而擔憂。這種體驗一直困擾著他們,甚至他們并沒有可憂慮的事情時,仍在擔心著什么。
把這些消極的念頭拋棄吧!想一想這些憂慮的情緒耗費了你多少精力,如果這些精力被用在實現積極的、對生命有益的事情上該有多好。
偶爾的擔心和自我懷疑是正常的。在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或第一次約會時,一定程度的擔心將增加人的警覺性。但如果有人對你說你將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你將得不到這份工作或這次約會將是個悲劇——你就會極度緊張,進而發展成為憂慮。一旦憂慮破壞了你的自信,它就會變成一股有麻醉作用的力量。
實際上我們的憂慮大部分來自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擔心,即那些現在還不存在的事。而實踐證明這些事情大多不會真的發生,也就是說我們的憂慮大部分都是多余的。
一旦你為某事困擾,自己幫助自己吧,可以讀書、尋求建議、找朋友傾訴。這是明白處境并適應它的開始,你會把它拋開的,一次是這樣,以后永遠都能這樣。
驅除憂慮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理會它。因為如果你老是想著這些憂慮,它們就會陰魂不散地縈繞在你的腦海里。許多人一直想著他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往往這些事情就會發生。
何不把這些不想發生的事情拋諸九霄云外,而把你的心靈空間留給那些你希望發生的事呢?
你應該學會使你的心神集中在你想做的事情上。當你的內心浮現出明確的目標時,就是你開始產生信心的時刻。當你培養出信心時,就能夠召喚出無窮智慧來幫助你,實現你的明確目標。
只有善于運用信心,加上明確的目標和百折不撓的行動,才能走向成功。
我們無法做到一產生憂慮就自行好轉或消除,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你是難以左右這些事情的。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所擔憂的事情往往不如你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和嚴重,也許想想辦法,或者變換一下環境,某些憂慮就變得毫無必要了。
杰克是一位年近50歲的公司職員,他總是擔心自己被老板解雇而無法養家糊口。他整日憂心忡忡,因此體重開始下降,經常失眠,后來經常生病。于是,他找到了一位心理咨詢專家,在心理調適過程中,專家向他明示,憂慮對改變自己的處境來講是無濟于事的,并指導他如何保持心情舒暢。但杰克是個頑固憂慮者,他感到自己有義務為每天可能發生的災難擔憂。到幾個月以后,他所擔憂的事情終于發生了——他被解雇了,而且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失業。然而,不到三天,他又找到了另一個工作,薪水更高,更加符合自己的興趣。他不再憂慮了,而是將時間精力全部投之于工作中。由于他的努力和敬業,他很快就取得成功。
因此,你完全沒有必要為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憂慮,你完全有能力走出憂慮人生,只要你能夠相信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