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1375字
- 2021-02-23 11:42:40
君子齋記
齋名叫君子,所立志自然卓爾不群。古代形成這個稱呼,是“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后世或有德無位,或有位而無德,于是君子的稱呼,就有以位稱之,也有以德稱之。此文首先提起“君子”二字,接下將德位分說二小段,又將德位合說一大段,而歸之于重實,有勉勵之意。然后提到君子齋,得出“獨仁不足以為君子,獨智不足以為君子,仁足以盡性,智足以窮理,而又通乎命,此古文人所以為君子也”。
全文論辯方法獨特,剖析道理深入透徹,“固已兼?zhèn)浔娒滥藸枴薄?/p>
【原文】
天子、諸侯謂之君,卿大夫謂之子。古之為此名也,所以命天下之有德。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有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位而無其德,可以謂之君子,蓋稱其位也;有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德而無其位,可以謂之君子,蓋稱其德也。位在外也,遇而有之,則人以其名予之,而以貌事之;德在我也,求而有之,則人以其實予之,而心服之。夫人服之以貌而不以心,與之以名而不以實,能以其位終身而無謫者,蓋亦幸而已矣。故古之人以名為羞,以實為慊,不務服人之貌,而思有以服人之心。非獨如此也,以為求在外者不可以力得也。故雖窮困屈辱,樂之而弗去,非以夫窮困屈辱為人之樂者在是也,以夫窮困屈辱不足以概吾心為可樂也已。
河南裴君主簿于洛陽,治齋于其官而命之曰“君子”。裴君豈慕夫在外者而欲有之乎?豈以為世之小人眾,而躬行君子者獨我乎?由前則失己,由后則失人。吾知裴君不為是也,亦曰勉于德而已。蓋所以榜于其前,朝夕出入觀焉,思古人之所以為君子,而務及之也。獨仁不足以為君子。獨智不足以為君子,仁足以盡性,智足以窮理,而又通乎命,此古之人所以為君子也。雖然,古之人不云乎:“德如毛,毛猶有倫。”未有欲之而不得也。然則裴君之為君子也,孰御焉。故余嘉其志而樂為道之。
【譯文】
天子、諸侯叫做君,卿大夫叫做子。古代形成這個稱呼,是為了用來命令天下的有德之士。因此天下有德行的人,一般叫做君子。有天子、諸侯、卿大夫的職位而無其品德,可以叫做君子,是稱呼其職位;有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德而無其位,可以謂之君子,蓋稱其德也。職位是外在的東西,由于遭遇而獲得了,所以人們就把這個名字給他,而用外表來與其交;德是在我內(nèi)部的,追求就可以得到,那么人們就因為其實質(zhì)而給他君子的稱呼,而且心里很敬佩他。因此古代的人以聲望為羞恥,而以實在為欣慰,不貪求佩服人的外表,而想有服人之心的地方。不僅如此,人們認為尋求外在的東西不可能因為努力就可以得到。因此,雖然處于貧窮屈辱的地位,仍以之為樂而不舍得離開這種生活,不是因為窮困和屈辱使人愉快,而是因為窮困屈辱也不足以使自己的心受到震撼為可樂之事。
河南人裴君在南陽做主簿,在官邸建立了一個書齋叫做“君子”,裴君難道是羨慕外在的東西而想擁有它嗎?難道是因為世上小人眾多而奉行圣人之道的只有我嗎?因為前者就會失去自己,因為后者就會失去他人。我明白裴君不是這樣的,只不過用道德勉勵自己而已。大概是把它寫在自己面前,每天出入看看它,思考古代人成為君子的措施而去追求它。僅僅有仁不足以成為君子,僅僅有智慧也不足以成為君子,仁義足以使人性盡顯,智慧足以了解道理,又通達了命數(shù),這才是古代人稱作的君子。雖然是這樣,然而古代的人不是也說過:“德就像毛一樣,毛還是有紋理的。”沒有想獲取而得不到的。可是裴君作為君子,誰能妨礙呢?因此我嘉許他的志向而樂于為他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