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4743字
- 2021-02-23 11:42:29
上宰相書
韓愈曾評價柳宗元“不自貴重”,責備他熱衷名利。然而通過這篇文章可以看出,韓愈本人也曾求仕心切,同樣有過躁動的官場惡習。司馬光對此頗有微詞:“夫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士貧賤然后見其志……觀其文,知其志,其汲汲于富貴,戚戚于貧賤如此……”但是平心而論,像韓愈這樣作書自薦以求功名者,在當時并不鮮見。況且此文并無肉麻的吹捧和狂妄的自詡,寫來落落大方,一本正經。文章首先很自然地引用《詩經》,又轉而引用《孟子》,似乎與正文并無聯系;寫到中間,便迅疾轉到論述君相身上,筆勢跳躍不同尋常;接著又開始自然地敘寫自己的文學與遭遇,好像再次與正文脫節;而結尾處作者以寥寥數語又論及君相,并將山林之士與自己夾雜來寫,順便照應了《詩經》、《孟子》。筆力相當暢快,結構相當巧妙。寫此文時韓愈二十八歲,雖然才華橫溢,但終究是青年氣盛,文字稍欠裁煉,不如晚年文章凝練老辣。
【原文】
正月二十七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謹伏光范門下,再拜獻書相公閣下:
《詩》之序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逼湓娫唬骸拜驾颊咻?,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闭f者曰:菁菁者,盛也。莪,微草也。阿,大陵也。言君子之長育人材,若大陵之長育微草,能使之菁菁然盛也?!凹纫娋樱瑯非矣袃x”云者,天下美之之辭也。其三章曰:“既見君子,錫我百朋。”說者曰:“百朋”,多之之辭也。言君子既長育人材,又當爵命之,賜之厚祿,以寵貴之云爾。其卒章曰:“泛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說者曰:載,載也。沉浮者,物也。言君子之于人材,無所不取,若舟之于物,浮沉皆載之云爾?!凹纫娋?,我心則休”云者,言若此,則天下之心美之也。君子之于人也,既長育之,又當爵命寵貴之,而于其才無所遺焉。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王天下不與存焉。其一曰:“樂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贝私允ト速t士之所極言至論,古今之所宜法者也。然則孰能長育天下之人材,將非吾君與吾相乎?孰能教育天下之英才,將非吾君與吾相乎?幸今天下無事,小大之官各守其職,錢谷甲兵之問,不至于廟堂。論道經邦之暇,舍此宜無大者焉。今有人生二十八年矣,名不著于農工商賈之版。其業則讀書著文,歌頌堯舜之道,雞鳴而起,孜孜焉亦不為利。其所讀皆圣人之書,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于其心。其所著皆約六經之旨而成文,抑邪與正,辨時俗之所惑。居窮守約,亦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以求知于天下,亦不悖于教化,妖淫諛佞诪張之說,無所出于其中。四舉于禮部乃一得,三選于吏部卒無成。九品之位其可望,一畝之宮其可懷。遑遑乎四海無所歸,恤恤乎饑不得食,寒不得衣,濱于死而益固,得其所者爭笑之。忽將棄其舊而新是圖,求老農老圃而為師。悼本志之變化,中夜涕泗交頤。雖不足當詩人、孟子之謂,抑長育之使成材,其亦可矣;教育之使成才,其亦可矣。
抑又聞古之君子相其君也,一夫不獲其所,若己推而內之溝中。今有人生七年而學圣人之道以修其身,積二十年,不得已一朝而毀之,是亦不獲其所矣。伏念今有仁人在上位,若不往告之而遂行,是果于自棄,而不以古之君子之道待吾相也,其可乎?寧往告焉,若不得志,則命也。其亦行矣!
《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笔墙耘c善之辭也。抑又聞古之人有自進者,而君子不逆之矣。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敝^也。抑又聞上之設官制祿,必求其人而授之者,非茍慕其才而富貴其身也,蓋將用其能理不能,用其明理不明者耳。下之修己立誠,必求其位而居之者,非茍沒于利而榮于名也,蓋將推己之所余,以濟其不足者耳。然則上之于求人,下之于求位,交相求而一其致焉耳。茍以是而為心,則上之道不必難其下,下之道不必難其上??膳e而舉焉,不必讓其自舉也;可進而進焉,不必廉于自進也。
抑又聞上之化下,得其道,則勸賞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從焉,因人之所欲為而遂推之之謂也。今天下不由吏部而仕進者幾希矣,主上感傷山林之士有逸遺者,屢詔內外之臣,旁求于四海,而其至者蓋闕焉。豈其無人乎哉?亦見國家不以非常之道禮之而不來耳。彼之處隱就閑者亦人耳!其耳目鼻口之所欲,其心之所樂,其體之所安,豈有異于人乎哉?今所以惡衣食,窮體膚,麋鹿之與處,猿狖之與居,固自以其不能與時從順俯仰,故甘心自絕而不悔焉。而方聞國家之仕進者,必舉于州縣,然后升于禮部、吏部,試之以繡繪雕琢之文,考之以聲勢之逆順,章句之短長,中其程式者,然后得從下士之列。雖有化俗之方,安邊之策,不繇是而稍進,萬不有一得焉。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其影響昧昧,惟恐聞于人也。今若聞有以書進宰相而求仕者,而宰相不辱焉,而薦之天子,而爵命之,而布其書于四方。枯槁沉溺魁閎寬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動其心,峨峨焉纓其冠,于于焉而來矣。此所謂勸賞不必遍加乎天下,而天下從焉者也,因人之所欲為而遂推之之謂者也。
伏惟覽《詩》、《書》、《孟子》之所指,念育才錫福之所以,考古之君子相其君之道,而忘自進自舉之罪,思設官制祿之故,以誘致山林逸遺之士,庶天下之行道者知所歸焉。
小子不敢自幸,其嘗所著文,輒采其可者若干首,錄在異卷,冀辱賜觀焉。干瀆尊嚴,伏地待罪。愈再拜。
【譯書】
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前鄉貢進士韓愈,謙恭地伏在光范門下,兩次拜禮,向宰相閣下敬獻文章:
《毛詩》序中說道:“茂盛的莪草,是人樂于培育的材料。君子能夠使人才生長孕育,那么天下人會對此覺得開心?!蹦鞘自娬f:“茂盛的莪草,在那片丘陵上。君子看到它以后,喜歡它,覺得它有美好的形態?!编嵭忉屨f:菁菁,茂盛。莪,小草。阿,大的山陵。這是說君子可以使人才生長孕育,就像大丘陵使小草生長孕育一樣,能夠讓它長得很繁茂?!熬涌吹剿院?,喜歡它,覺得它有美好的形態”之類的話,天下人用這些言辭贊美它。詩的第三章說:“君子見到我以后,賞賜給我很多財物?!编嵭忉屨f:“百朋”是形容賜的東西多的詞語,這是說君子既然能夠使人才生長孕育,就應該再任命他官職爵位,賞賜給他豐裕的俸祿來寵愛重視他,等等。詩的最后一章說:“在水面上航行的楊木船,或深或淺,君子看到我以后,我的心就很美妙了?!编嵭忉屨f:載,指裝載。沉浮,指東西。這是說君子對于人才,沒有不使用的,就像船對于貨物一樣,不管浮的還是沉的都要裝載它,等等?!熬涌吹轿乙院?,我的心就很美好了”之類的話,是說如果君子這樣做的話,天下人的心都會美好了。君子對于人才,使他生長孕育以后,應該再任命他官職爵位來寵愛重視他,這樣一來對于他的才華就沒有什么遺漏的地方了。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情趣,統治天下的時候就沒有共存的了?!逼渲兄皇钦f:“喜歡得到天下的杰出人才來培育他?!边@都是圣賢之人最合乎常理的論斷,從古到今應當效法的原則。既然這樣,那么誰能夠使天下的人才生長孕育呢?難道不是我的皇上和宰相嗎?誰能夠教育天下的杰出人才呢?難道不將是我的皇上和宰相嗎?幸而現在天下太平,大大小小的官員,各自堅守自己的職責,有關財物、收成、征戰的問題,不需要拿到廟堂上討論。講到治國的閑暇,除了培養教育人才以外,應當沒有比這更大的事情了。
現在有人長到二十八歲了,名字沒有列在農民、工人、商家的戶籍中,他的事業就是讀書。寫文章,稱頌堯舜之道,雞一叫就起床,勤勤懇懇、不求利益。他讀的都是圣人的書,楊朱、墨子、佛教、道教之類的學術,沒有進入他思想的。他寫的東西都是概括六經的主旨而組成文章,排除邪說、歸于正統,分辨時下習俗混亂不清的東西,在貧窮的環境中生活仍然守禮,也偶爾會有感激或怨恨之類奇怪的言辭,以它們為求得天下人理解的工具,也不與教化相違背,妖邪諛媚狂妄的說法,沒有在言辭中出現的。四次在禮部應試,只成功了一次,三次被吏部選拔終于沒有成就。九品官的位置只能看著,一畝大的房子也只能想著。焦躁不安,四海之中沒有可以作歸宿的地方,憂慮哀愁,饑餓但沒有東西吃,沒有衣服御寒,接近死亡而意志更加堅定,已經得到官職的人爭相嘲笑他,一時間想要丟棄舊習的圣賢之書而另謀新出路,求老農民老園丁做老師。為自己本來志向的變化而悲傷,半夜里涕淚交流。盡管他不夠拿《詩經》與孟子的話來作比較,但假如讓他生長孕育使他成才,也會成功;教育他使他成長,也會成功。
又聽說古代的君子輔助他的君王,只要有一個人沒有得到他應得的位置,就仿佛是自己把他推到水溝里一樣?,F在有人活了七年在學圣人的道理來修養自身,積累了二十年,但不得不毀于一旦,這也是沒有得到他應得的位置?。∽屑毾胂?,現在有仁德的人官居高位,假如不去向他通報一聲就離去,這是甘于自暴自棄,而不用古代君子的方式來對待我的宰相,那可以嗎?我寧可去稟告他,如果不得志,那是命。我當歸隱田園。
《洪范》中說:“凡是那些平民百姓,有智謀的、有作為的、有操行的,你要記著他們。對于那些既無大善,又無惡行的人,他們也應該受皇上的任用。他們流露出感激的神態,表示說:‘我一定喜好德行,你就封賜爵祿給他’。”這都是與人為善的訓誡。又聽說古代有自己推薦自己的人,君子不謝絕他,這就是表示說:“我一定喜好德行,你就封賜爵祿給他。”又聽說上面安排官爵俸祿,必須要找到合適的人把它交給他,我不是僅僅羨慕那些財物可以使我富貴,而是想用那些職能來治理我無權治理的事,用那些清楚的東西來梳理不明白的東西。下面修養自身、行事正直、一定要求得俸祿居官的人,不僅僅是被利益覆沒而求名聲的名譽,而是想發揮自己有余力的東西補充那些不夠的。既然這樣,那么上面尋找官員、下面追求官位,取他們相互追求的交點就可以把他們的目標統一在這兒了。如果拿這個作為心態,那么上面的方式不會為難下面,下面的方式不會為難上面??梢耘e薦就舉薦,不必求全他自薦;可以進薦就進薦,回避自薦是不必要的。
或者又聽說上面教化民眾,如果它的規律已被掌握,那么獎勵不必給全天下人而全天下人都會跟從,依順人想做的事情就推行它,就是這個情況的說法?,F在天下人不從吏部挑選而當官的人幾乎沒有,皇上傷感在隱居山林的人當中有散失遺漏的人才,幾次詔諭內外的臣子,到全國各地用其他方式尋求,但來的人還是很少。這樣的人難道沒有嗎?也是因為見到國家不用特別的方式來禮遇他所以不來罷了。那些隱居閑散的人也是人!他耳目鼻口想得到的東西,心里所喜歡的東西,身體安樂的地方,難道會和普通人不同嗎?現在之所以穿舊衣、吃粗糧,溫飽問題無法解決,麋鹿和他共處,猿猴與他同居,既然自己本來就不能去順應時尚,因此自己心甘情愿斷絕仕途而不后悔。而且剛剛聽說國家考官職的人,一定要被州縣舉薦,然后上調到禮部、吏部,考他駢文的對仗、音律的高低、形式的齊整,符合規定格式的人,這以后才能夠跟隨在下士的行列中。假如有教化百姓的方法、安定邊疆的謀劃,不從這個途徑稍微進獻一點兒,一萬條也得不到一條。他又擔心進的山還不深,入的林還不密,躲得無影無蹤。悄無聲息,擔心被人聽到。現在好像聽說有用書信進獻給宰相而求官的人,宰相不認為他羞恥,舉薦給皇上,任命他爵位,向全國公布他上的文章。隱居山林默默無聞而志向高遠、心胸寬廣的人,一定都將會開心地動這個心思,莊重地戴上系繩的帽子,悠然自得地前來進書。這就是所謂獎賞不必給全天下人而全天下人都會跟從的情況,這就是所謂順從人的想法來推行它的情況。
我只領受《詩》、《書》、《孟子》的教誨,思考培養人才、賞賜祿位的途徑,考證古代君子輔佐君王的方式,把自己進獻和舉薦的錯誤忘掉,考慮設置官爵俸祿的原因,來吸引山林間散失遺漏的人才,那么天下流落的人才都會知道以何處為歸宿了吧。
我不敢自己抱著僥幸,以前寫過的文章,就摘抄了幾篇不錯的,抄在別的紙上,希望您不怕麻煩看一看。冒犯您的尊嚴,我伏地等著領罪。韓愈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