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1376字
- 2021-02-23 11:42:45
送曾鞏秀才序
此文作于慶歷二年,時曾鞏赴禮部應(yīng)進士舉落選,準備歸鄉(xiāng),歐公為勉勵他而作此序以贈。
全文分三部分,開篇即由曾鞏落選切入,批評朝廷選舉制度的刻板、教條,導致人才“失多而得少”的狀況,曾鞏也因之落選,為其鳴不平。
第二段贊揚曾鞏在逆境中不怨天尤人,而繼續(xù)矢志求學的精神,認為自己也由此認識了曾鞏的高尚操守。
結(jié)尾則安慰曾鞏,雖然現(xiàn)在不為人知,但自己卻為結(jié)識他而感到慶幸,以此勉勵他。
這篇文章典型地模仿了韓愈的《送董邵南序》一文,但在文章內(nèi)涵的表達上不如韓文綿密深遠而曲折,語言敘述上,也不如其簡潔,且舒緩平易,不似韓文充滿跌宕起伏的情感色彩。
不過,此文中間一段短短五十余字,就表達出三層含義,一為曾鞏不怨天尤人的品性,一為作者對其進一步的認識,一為殷切寄望。語言簡練,層次分明,深得韓文意味,而“農(nóng)不咎歲而播是勤”的譬喻尤為精妙貼切。
【原文】
廣文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于有司。有司斂群材,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棄之。雖有魁壘拔出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則棄之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過反同眾人,嘆嗟愛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諉曰:“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有司固不自任其責,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責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則往往失多而得少。噫!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
況若曾生之業(yè),其大者固已魁壘,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棄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夫農(nóng)不咎歲而播是勤,其水旱則已,使一有獲,則豈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數(shù)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若予者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見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之失,而賀余之獨得也。
【譯文】
廣文館學生曾鞏是南豐縣人,進入太學學習,和其他太學生一起赴禮部參加進士考試。試官選拔人才,所衡量的標準都是一致的。即使是十分優(yōu)秀的人才,只要文章稍不依格式規(guī)程,也不能入選。即使幸好遇到優(yōu)秀的試官,也不過是與眾人嘆嗟可惜罷了,好像取舍并不是自己的事情,而且推諉說:“考試有規(guī)定的程式,為什么不依照它去答卷呢?”試官固然認為這不是自己的責任,天下的人也不會因此責備試官,都會說:“他考不中,是因為不遵循制度。”不幸的是試官掌握的規(guī)則往往有疏失、錯誤,常常是失去的人才多而得到的人才少。唉!試官所依據(jù)的真的是好的規(guī)則嗎?為什么這么久卻不進行變革呢?
況且像曾鞏的學業(yè),在大的方面已經(jīng)出類拔萃,在小的方面也能合于尺度,試官卻舍棄他,真的是非常奇怪。然而曾鞏沒有非議一起參加考試的太學生,也沒有歸罪于試官,而是告訴我要回鄉(xiāng),想努力擴展自己的學問,并堅持自己的操守。我認識他時曾驚訝于他的文采,現(xiàn)在則感嘆他志向的宏大。農(nóng)民不埋怨天時而努力耕種,如果遇到水旱災害而歉收,當然沒有辦法,但只要一有收成,難道不是有很多收獲嗎?
曾鞏攜帶數(shù)十萬字的文章到京城開封,京城里沒有賞識曾鞏的人,然而他也沒有去請托巴結(jié)以求取功名。像我這種見識的人怎敢指望曾生的看顧,然而他卻來拜訪我。這是因為京城的人既不賞識他,試官又舍棄他,于是我得以獨自結(jié)識這樣一位奇才。在他走的時候,就寫成這篇文章,使了解曾鞏的人,為試官不能識拔他而傷憫,并且祝賀我一人發(fā)現(xiàn)了曾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