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1798字
- 2021-02-23 11:42:24
師說
韓愈在這篇文章里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點明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作者認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倍敖裰娙耍湎率ト艘惨噙h矣,而恥學于師。”這是非?;奶频?,并贊揚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的良好學風。文章譴責了“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不良社會風氣,主張“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要像圣人那樣廣泛地“從師而問焉”,只要聞道在先即可為師,只要學有專長即可為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生可以互相學習。作者的這些主張和見解對于糾正當時的不良風氣,端正學風,顯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蔽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時候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人并非一生下來就懂道理、有知識的,誰沒有疑難的問題呢?有疑難問題而不請教老師,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也不會解決了。出生在我之前的,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應當向他學習。我學的是道理,哪里用得著管他出生在我前面,還是在我后面呢?因此,不論地位高貴還是卑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哪里有道理哪里就有老師。
唉!從師學習的風氣失傳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是很困難的。古時候的圣人,他們遠遠超過一般人,尚且跟著老師學習請教;現在普通的人,他們遠不如圣人,卻把從師學習當做羞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笨。圣人成為圣人,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這一點吧!人們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而他自己,卻把從師學習當做羞恥,這太糊涂了。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給孩子們讀書和學習書中句讀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讀書不懂得斷句,疑難問題不得解釋,有的(指前者)從師學習,有的(指后者)卻不向老師學習,小事學習,大事卻丟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明理的地方。巫醫、樂師、各種手工業工人,不把從師學習當做羞恥的事。士大夫等一類人,稱誰“老師”、誰“學生”等,就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這樣,他們就說:“他和他年紀差不多,學問也相仿?!狈Q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可恥,稱呼官職高的人為老師,就近于奉承。唉!從師學習的風氣不能恢復,從這里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和各種手工業工人,是士大夫們瞧不起的?,F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真是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請教過問題。郯子的徒弟,他們的賢能還不及孔子??鬃诱f:“三個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彼哉f,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業務各有專長,不過這樣罷了。
李家有個叫蟠的孩子,今年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注解全都學了,他不受時俗的拘束,來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正道,寫了一篇《師說》來贈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