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縱向思維
——從鏈條的一端開始解決問題
預見趨勢的縱向思維
將思考對象從縱的發展方向上,依照其各個發展階段進行思考,從而設想、推斷出進一步的發展趨向的思維,叫做縱向思維法。
縱向思維過程一般表現為向縱深發展的特點,即:能從一般人認為不值一談的小事,或無須作進一步探討的定論中,發現更深一層的被現象掩蓋著的事物本質,其思維形式的特點為,從現象入手,從一般定論入手,作縱深發展式的剖析。
比如,輪胎的發明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最先的車輪是木制的,特別容易損壞。于是,人們又以鐵制的車輪代替木輪,盡管鐵制車輪堅固,但它的震動太大。最后,人們又發明輪胎,利用壓縮氣體的彈性減小震動,到目前為止,很多交通工具都是使用輪胎的。
由此可見,縱向思維是縱觀事物的發展歷史,立足于事物現有的弊端,研究事物發展的完美方向,是人們對事物當前形態的不滿足和新的要求。縱向思維的結果是引起事物的質變,從而在事物發展史上呈現不同的發展階段。
如果將縱向思維放到時間的維度上,便可產生“由昨天看到今天或明天”的效果,也就是說縱向思維可以使我們具有某種程度的預見性。
用縱向思維思考問題而對事物發展有預見性,這一點在洛克菲勒身上有較為明顯的體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戰勝國決定成立一個處理世界事務的聯合國。可是在什么地方建立這個總部,一時間頗費思量。地點理應選在一座繁華都市,可在任何一座繁華都市購買可以建設聯合國總部龐大樓宇的土地,都是需要很大一筆資金的,而剛剛起步的聯合國總部的每一分錢都肩負著重任。就在各國首腦們商量來商量去,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洛克菲勒家族聽說了這件事,立刻出資870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了一塊地皮,在人們的驚詫聲中無條件地捐贈給了聯合國。
聯合國大樓建起來后,四周的地價立即飆升起來,洛克菲勒家族在買下捐贈給聯合國的那塊地皮時,也買下了與這塊地皮毗連的全部地皮。沒有人能夠計算出洛克菲勒家族憑借毗連聯合國的地皮獲得了多少個870萬美元。
事后有人贊賞洛克菲勒有遠見,其實,遠見是縱向思維的產物,是深入思考問題的必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許多企業由于受戰爭影響都處于半停滯、半癱瘓狀態,除了軍火工業,大多數行業都不景氣。
杰克是一家面臨倒閉的縫紉機廠廠長,他經過深思熟慮,果斷決定改行。但是,應該轉向哪個行業呢?他發現戰爭產生了很多的傷兵和傷殘的百姓,他運用縱向思維進行思考,認為如果能開發出給這些人帶來便利的產品,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歡迎。于是他們設計和改造部分設備,開發出殘疾人用的輪椅。當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那些受傷的人們紛紛購買輪椅,輪椅一時間成了熱銷貨,而這種產品當時只有杰克一家有大批現貨。這樣,輪椅不但在美國銷得快,還遠銷到國外。
日本索尼的老總盛田昭夫具有非凡的縱向思維。最早,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1947年12月用兩根針壓在一小塊鍺片上,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放大裝置,可以將音頻信號放大上百倍。科學家肖克利在對這種早期晶體管的工作機理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推出PN結型晶體管,美國西方電器公司將其用于助聽器,僅此而已。然而,具有遠見卓識的索尼公司老總盛田和井深,卻超越當下的功用,用未來的眼光敏銳地預見到晶體管的意義重大,將會給世界微電子工業帶來一場革命。他們力排眾議,在1953年以2.5萬美元買下生產晶體管的專利。經過多次試驗,索尼公司于1957年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能裝在衣袋里的袖珍式晶體管收音機,首批生產的200萬臺“索尼”收音機,一投放市場,就出現爆炸性的銷售效果。索尼公司由此而名揚全球,甚至就此帶動了日本的微電子工業在世界上獨領風騷數十年。
顯而易見,縱向思維法是縱觀事物的歷史,立足于事物目前的狀態,展望事物發展的思維方法,縱向思維常常能夠化虛為實,導致事物的質變,進而在事物發展史上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階段。加強縱深思維的訓練,有助于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養成“深入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良好思維習慣。
解決問題的連環法
縱向思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的一種稱為連環法,這是一種互為原因、互為結果、因果連鎖的思維方式。原因后面有原因,結果后面有結果,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上一個結果又是下一個發展的原因。
問題構成一環又一環的鏈條,要將整個問題鏈解開,必須從鏈條的一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步步深入,用已知推知未知,使過去、現在、未來貫穿一條信息與認識的長鏈,沿著這條閃光的思路去創造新的發現與成果。
在浩瀚無際的大沙漠里,有人不用任何儀器設備就能迅速準確地找到水源。首先把一系列與水源富有內在聯系的事物和信息要素串聯起來,一環一環地推進,步步逼近目標,最后在十分缺水的沙漠里找到了水源。一開始先設法在當地誘捕一只狒狒→給狒狒喂鹽→狒狒口渴→放走狒狒→狒狒急需飲水解渴→狒狒奔向水源→人們跟蹤觀察→找到了水源。利用狒狒作向導,彌補了自己的盲目和無知,達到了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目的。
事物發展總是一環套一環的,忽略對互有聯系的各個方面進行連環思考是不行的。
連環法是一種比較嚴謹的方法,它要求問題中的各要素可以串聯成環,兩環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前一環的結果成為解開后一環的原因,所以,這種方法在學習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學習幾何證明題時,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常用的一種解題方法是:根據已知因素A,可以推導出結果B;根據B,又可以推導出結果C;根據C,可以推導出D,這樣一步步地推導,最終得以證明題目的要求。在這個推導的過程中,就是我們的縱向思維在起主導作用,A、B、C、D……各個因素都是環環相扣的,要想最終解決問題,就要將A、B、C、D……一步步地解決。
在具體運用這種方法時,要經歷4個步驟:
(1)確定最后要達到的理想成果是什么,即按照理想,希望得到什么樣的東西。
(2)確定妨礙成果實現的障礙是什么。
(3)找出障礙的因素,即障礙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找出消除障礙的條件,即在哪種條件下障礙不再存在。
這是一種較為嚴密的方法,用這種方法進行思考,雖說比較費時,但不至于思考不周,發生遺漏。這種思考法把問題一步步推演下去,像鏈條一樣,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它對于那些不喜歡直觀而喜歡按邏輯思考問題的人,是一種非常適用的方法。
深入一步,就是思維的突破
當美國西部掀起淘金大潮時,家住馬里蘭州的達比和他叔叔一起到遙遠的西部去淘金,他們手握鶴嘴鎬和鐵鍬不停地挖掘,幾個星期后,終于驚喜地發現了金燦燦的礦石。于是,他們悄悄將礦井掩蓋起來,回到家鄉的威廉堡,籌集大筆資金購買采礦設備。
不久,淘金的事業便如火如荼地開始了。當采掘的首批礦石運往冶煉廠時,專家們斷定,他們遇到的可能是美國西部羅拉地區藏量最大的金礦之一。達比僅僅只用了幾車礦石,便很快將所有的投資全部收回。
讓達比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正當他們的希望在不斷膨脹的時候,奇怪的事發生了:金礦的礦脈突然消失!盡管他們繼續拼命地鉆探,試圖重新找到金礦石,但一切終歸徒勞,好像上帝有意要和達比開一個巨大的玩笑,讓他的美夢成為泡影。萬般無奈之際,他們不得不忍痛放棄了幾乎要使他們成為新一代富豪的礦井。
接著,他們將全套機器設備賣給了當地一個收購廢舊品的商人,帶著滿腹遺憾回到了家鄉威廉堡。
就在他們剛剛離開后的幾天里,收廢品的商人突發奇想,決計去那口廢棄的礦井碰碰運氣,為此,他還專門請來一名采礦工程師,只做了一番簡單的測算。工程師便指出,前一輪工程失敗的原因,是由于業主不熟悉金礦的斷層線。考察結果表明,更大的礦脈距離達比停止鉆探的地方只有3英寸!故事的結果是,達比終其一生只是一名收入僅夠養家的小農場主,而這位從事廢品收購的小商人,最終成為西部巨富。
達比雖然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他獲取的卻是羅拉地區最大金礦的一個小小支脈;收廢品的商人雖然只花費了很小的代價,卻通過一口廢棄的礦井而成功地擁有了最大金礦的全部。達比的失敗就在于他沒有將自己的努力再深入一步,在與成功尚未謀面時便停步了。
在追求財富與成功的道路上,“深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考問題方面,深入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習慣。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思考無時無刻不在左右人的行為,影響人的人生軌跡。一個不善于進行理性思考的人,往往會在行動中失去方向,走上歧途;而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擁有思考帶來的益處。思考,成為人類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下面的這個例子便可以說明深入思考的妙處:
有一天,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收到一位客戶的抱怨信:“這是我為了同一件事第二次寫信給你,這的確是一個事實。”
原來,這位用戶家里有一個習慣:每天飯后由全家投票決定吃哪一種口味的冰淇淋。他家最近買了一部通用轎車后,只要他每次買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他從店里出來時車子就發動不起來。但如果買的是其他口味,車子發動就很順利。
太奇怪了!這可能嗎?難道車對特定口味的冰淇淋過敏?公司總經理對這封信心存懷疑,但還是派了一位工程師去察看究竟。當晚,工程師隨這個車主去買香草冰淇淋,回到車上后,車子果然發動不起來。試了幾次,每次都是這樣。工程師又連續去了兩個晚上。第二個晚上,車主買了巧克力冰淇淋和草莓冰淇淋,車能啟動。第三個晚上,買了香草冰淇淋,車又啟動不了了。
工程師絕不相信這部車對香草冰淇淋過敏。于是他努力工作以求解決問題。每次他都做記錄,像日期、汽車往返的時間、汽油類型等。經過深入的思考和仔細的觀察。最后他發現了線索:車主買香草冰淇淋比買其他冰淇淋所花的時間要短。因為香草冰淇淋很受歡迎,故商店分箱擺在貨架前面,很容易取到。因而問題就變成了:為什么這部車從熄火到發動的時間較短就會出問題。
當問題漸漸明確時,一個關鍵出現了:蒸汽鎖。蒸汽鎖控制汽車引擎的散熱狀況。當這位車主買其他口味冰淇淋時,由于時間較長,引擎有足夠的時間散熱,重新發動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買香草冰淇淋時,由于花的時間較短,引擎太熱,以至于無法讓蒸汽鎖有足夠的散熱時間,所以造成無法發動。
汽車對香草冰淇淋“過敏”,這的確有點離奇,或許很多人收到這樣的報告都會當成一種玩笑。但是工程師卻抓住問題不放,深入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才讓事情得到完美的解決。如果缺乏了這些,恐怕即使發現了問題,也會被當成一個玩笑,或被忽略。
在現實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簡單的,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找到答案,但對于較為復雜的,可能就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此時,我們不能淺嘗輒止,簡單地得出“可能或不可能”的結論,而是要投入努力,深入思考,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使問題很好地得到解決。
奧里森·馬登說過,把夢想變為現實,一定要做三件事。第一,使目標具體化;第二,深入思考;第三,付諸行動。可以說深入思考是保證行動正確的必然前提,是實現目標的重點所在。深入一步就是需要人們擁有豐富的思維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獲益多多。
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
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由于我們的大腦限制了我們的手腳,因此,我們掌握不了出奇制勝的方法,往往會簡單地放棄。”深入一步,就能夠增加思維的深度,進行有效的突破。因此,可以說深入一步就是人們獲取成功的一柄利器,很多創造和辦法都是在深入一步的思考中誕生的。
那么,怎樣才能“深入一步”呢?這就需要我們不輕易對問題的進展表示滿足,多問幾個“為什么”,揭示出問題的本質,那時解決問題不僅能治標,還能治本。
豐田汽車工業公司總經理大野耐一認為,他之所以能發明“豐田生產方式”,根本原因在于他從不滿足,善于“在沒有問題中找出問題”。在世人看來,“不滿足現狀”總是不好的,但在豐田工廠里卻有一個口號:“不滿足是進步之母。”豐田工廠鼓勵員工對現狀不滿。但要求把這個不滿同改革結合起來,而不是和牢騷結合起來。大野本人就是個善于從不滿中發現問題,加以改進的人。大野曾總結他發現問題的秘訣,在于凡事要“問5次‘為什么’”?
有一次,生產線上有臺機器老是停轉,修了多次都無效。大野就問:“為什么機器停了?”
工人答:“因為超負荷,保險絲燒斷了。”
大野又問:“為什么超負荷呢?”
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大野再問:“為什么潤滑不夠?”
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來。”
大野再問:“為什么吸不上油來呢?”
答:“因為油泵軸磨損,松動了。”這樣,大野還不放過,又問:“為什么磨損了呢?”
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屑。”
于是,大野下令給油泵安上過濾器,終于使生產線恢復了正常。倘若不是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只滿足于換一個保險絲,或者換一下油泵軸,過一陣仍會出現同樣的故障。大野說:“豐田生產方式就是積累并運用這種反復問5次‘為什么’的科學探索問題才創造出來的。”
所以,當你就一個問題探尋其原因時,一定要追根溯源,深入探查問題的核心,而不要滿足于停留在問題的表面。
多問幾個“為什么”的縱向思維方法在科研方面也起著主要的作用。
我們這里舉一個典型的例子: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的發明有1600多種,有人不無夸張地說:“如果人類沒有了愛迪生的發明,人類文明史至少要往后推遲200年。”那么,愛迪生發明天賦從何而來呢?對他一生進行長期研究的專家指出,愛迪生的發明很多來自提問。平時愛迪生會對常人熟視無睹的問題提出無數個“為什么”。雖然他沒有將自己所問的問題都求出答案來,然而他已得出來的答案卻多得驚人。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見一個朋友,看見他手指關節腫了。便問:
“為什么會腫呢?”
“我不知道確切的原因是什么。”
“為什么你不知道呢?醫生知道嗎?”
“唉!去了很多家醫院,每個醫生說的都不同,不過多半的醫生認為是痛風癥。”
“什么是痛風癥呢?”
“他們告訴我說是尿酸淤積在骨節里。”
“既然如此,醫生為什么不從你骨節中取出尿酸來呢?”
“醫生不知道如何取法。”病者回答。
“為什么他們不知道如何取法呢?”愛迪生生氣地問道。
“醫生說,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愛迪生說。
愛迪生回到實驗室里,立刻開始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的實驗。他排好一列試管,每支管內都灌入1/4不同的化學溶液。每種溶液中都放入數顆尿酸結晶。兩天之后,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結晶已經溶化了。于是,這位發明家有了新的發現,一種醫治痛風癥的新方法問世了。
愛迪生這種凡事都愛問個“為什么”的思維方式,為他以后的各種發明創造開辟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縱向思維就是要問“為什么”,實際上“為什么”這三個字表達了一種深入開掘的欲望。很多時候,對那些尋常的事物,我們自認為很熟悉,想不起要問個“為什么”。殊不知,事物的真實本質和改變創新的機遇,往往就隱藏于對尋常事物再問一個“為什么”的后面。
因此,我們主張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當你恰到好處地利用縱向思維這把開啟腦力的鑰匙后,整個世界也就為你敞開了大門。
堅持自己
縱向思維就如一把鉆頭,深入探究到問題本源。它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在做事情時,必須堅持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地貫徹自己的想法不能被外物或其他人左右,也許就能實現最終的成功。
20世紀70年代,世界拳王阿里因體重超過正常體重20多磅,速度和耐力大不如前,他也因此面臨告別拳壇的厄運。
1975年9月,4年未登上拳臺的33歲的阿里與另一拳壇猛將弗雷澤進行第三次較量。在進行到第十四回合時,阿里已筋疲力盡,處于崩潰的邊緣。他隨時都可能倒下,幾乎再沒有力氣迎戰第十五回合了。
然而,阿里并沒有倒下,而是拼命堅持著,不肯放棄。他心里清楚,對方也和自己一樣,也筋疲力盡了。比到這個時候,與其說在比氣力,不如說在比毅力,最后的勝利就看誰能比對方多堅持一會兒了。他知道此時如果在精神上壓倒對方,就有勝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著堅毅的表情和誓不低頭的氣勢,雙目如電。弗雷澤不寒而栗,以為阿里仍存著體力。阿里從弗雷澤的眼神中察覺了這一微妙的變化,他精神為之一振,更加頑強地堅持著。果然,弗雷澤表示甘拜下風。裁判當即高舉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獲勝。這時,保住了拳王稱號的阿里還未走到臺中央便眼前一片漆黑,雙腿無力地跪在地上。弗雷澤見此情景,追悔莫及,并為此抱憾終生。
阿里的勝利勝在他在最后時刻的堅持,而弗雷澤的失敗就敗在他關鍵時刻的放棄。
世界上最令人遺憾的事,恐怕莫過于功虧一簣了。若自身條件不滿足“再堅持”的要求,此可謂無奈。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是主動放棄自己的信念,致使自己與成功失之交臂。若能堅持到底,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貝爾發明電話,是在愛迪生等著名科學家經歷了幾年的研究,決定放棄,并向世界宣布電話不會產生后,將螺釘擰動1/4周,而使電話起死回生。于是爆發了一個著名的官司,最后以貝爾為電話的發明人而結束。愛迪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可惜他未在電話的研究上再堅持一下,結果留下了終生遺憾。
我們通常并不缺少堅持下去的能力,而是缺少堅持下去的信心和耐心,這就可能使我們遭遇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
勝利往往產生于再堅持的努力。當成功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時,放棄者就是失敗者,而堅持下來的人就是成功者。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克服兩種障礙:一是事情本身的難度;二是他人的偏見和異議。很多人半途而廢,就是被這兩大障礙打敗。
18世紀末,歐洲政壇上出現了一位最沒有規矩,并且已近乎偏執的態度堅持自己的人,他就是拿破侖。
他的從政經歷很獨特:一個沒有貴族血統,沒有門第背景的人,卻靠娶了一個有錢的寡婦,擠進了法國政壇。
他堅持自己的戰斗策略:別人都是列著隊敲著鼓走到跟前了再放槍,可他打仗是先用大炮轟,然后再讓騎兵沖上去一頓亂砍。拿破侖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在拿破侖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個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
他有獨特的用人方式:除了法國,當時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元帥是鞋匠木工小攤販,可他的26位元帥中,有24位出身于此類平民。
他甚至連加冕都按自己的想法來:別的皇帝都是跪下讓教皇把王冠給他戴上,他竟然是站起來抓過王冠,自己給自己戴上的!
總之,如同當時歐洲的貴族們怒斥的那樣:拿破侖這個土匪是世界上最沒有規矩的人!
但是他們又不得不臣服于拿破侖,并且按照拿破侖給他們制定的規矩生活,因為按照他們自己的規矩,他們打不過拿破侖。拿破侖的鐵蹄踏遍了整個歐洲,歐洲歷史上所有的軍事強國全都一一敗在他的手上……
只有被蘋果撞頭,想到萬有引力的牛頓;看到太陽,質疑天圓地方的哥白尼這樣敢于質疑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他們忍受著不被人理解的困擾和庸碌者無知的嘲笑,以孜孜不倦的科研熱情證實了自己的猜想,奠定了自己不可撼動的地位,并為后來者指明了一條創新、創業的發展之路。唯有這些敢于打破陋俗,勇于質疑陳規,對自己的信念堅信不移的人,才能在歷史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代進步的先鋒。
走出別人的腳印,另辟一條蹊徑,你的人生也許因此不同。
每一個人的成功總是受環境因素的制約,你所做的一切都正確,你也不一定會成功,你還需要滿足許多條件。所以說,人生還需要戰勝挫折、失敗,需要堅持,需要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志。
路要一步一步走
用縱向思維法解決難題時,問題要一環一環地分析,一個一個地破解,同樣,在人生旅途中,路也要一步一步地走,不可急功近利。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只有踏踏實實地行動才可開創成功的人生局面。急躁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在你奮斗的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制定方針、策略而穩步前進。所以,任何一位試圖成大事的人都要扼制住浮躁的心態,只有專心做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古代有個叫養由基的人精于射箭,且有百步穿楊的本領。據說連動物都知曉他的本領。一次,兩個猴子抱著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開心。楚王張弓搭箭要去射它們,猴子毫不慌張,還對人做鬼臉,仍舊蹦跳自如。這時,養由基走過來,接過了楚王的弓箭,于是,猴子便哭叫著抱在一起,害怕得發起抖來。
有一個人很仰慕養由基的射術,決心要拜養由基為師,經幾次三番的請求,養由基終于同意了。收他為徒后,養由基交給他一根很細的針,要他放在離眼睛幾尺遠的地方,整天盯著針眼看,看了兩三天,這個徒弟有點疑惑,問師父:“我是來學射箭的,師父為什么要我干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時候教我學射術呀?”
養由基說:“這就是在學射術,你繼續看吧。”
這個徒弟開始還好,能堅持下去。可過了幾天,他便有些煩了。他心想,我是來學射術的,看針眼能看出什么來呢?師父不會是敷衍我吧?養由基教他練臂力的辦法,讓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塊石頭,伸直手臂。這樣做很苦,那個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學他的射術,他讓我端這石頭做什么?于是很不服氣,不愿再練。養由基看他并非可造之才,不想勉強他,就由他去了。后來這個人又跟別的師父學藝,最終沒有學到射術,空走了很多地方。
其實,如果他能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甘于從一點一滴做起,他的射術肯定會有很大的進步。
秦牧在《畫蛋·練功》文中講道:“必須打好基礎,才能建造房子,這道理很淺顯。但好高騖遠、貪抄捷徑的心理,卻常常妨礙人們去認識這最普通的道理。”從處世謀略上講,“是技皆可成名天下,唯無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唯多會之人最勞”。
若什么都只是淺嘗輒止,不肯鉆研卻又想馬上取得成效,是不可能的。好高騖遠者并非定是庸才,他們中有許多人自身有著不錯的條件,若能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行為方針,是會有光明的前途的。如果一味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就會成為高遠目標的犧牲品。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不滿意現實的工作,羨慕那些老板或高級白領人員,不安心本職工作,總是想跳槽。其實,那些人大多看似風光,但其中的艱苦搏殺也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空想沖動都是枉然。我們還是應該腳踏實地,做好基礎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成功之途。
到達頂峰沒有什么捷徑,成功之路,絕非坦途,一步一步地將腳步踩實,才能走出一段華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