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懸案大全集
- 楊紅林 翟文明
- 173字
- 2019-01-02 20:57:59
蒙娜麗莎微笑的背后
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里,保存著一幅名為《蒙娜麗莎》的油畫。如今,這幅畫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藝術作品之一。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藝術愛好者,在它面前流連忘返。這幅人物肖像畫由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創作于1502年。幾百年來,畫中人那神秘、悠遠的微笑,不知讓多少人浮想聯翩。人們對神秘微笑了幾百年的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產生了眾多傳聞和猜測。
天才畫家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三杰。1452年4月15日,達·芬奇出生于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歷史上著名的城市共和國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由于是一名私生子,因此他的名字在意大利文中的意思是“芬奇鎮的列奧納多”之意,而沒有冠之以父親的姓氏。年輕時,達·芬奇跟隨佛羅倫薩畫派畫家韋羅基奧學畫。1481年,他離開佛羅倫薩前往米蘭,之后應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邀請,前往法國,在法國他度過了自己的一生,1519年在克勞城堡去世。

達·芬奇雕像

達·芬奇的著名畫作《最后的晚餐》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達·芬奇是世界歷史上罕見的全才,他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在多個領域都很有建樹。他不但是一位天才的大畫家,還是一位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不僅以其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于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的超時代的發明,而這些設計后來都被現代科學技術所實現了。同時,達·芬奇還推動了建筑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發展。他是歐洲第一位描畫風景的畫家,他畫中的人物真實、栩栩如生,構圖嚴謹、穩重。他最著名的畫作是為米蘭圣瑪利亞修道院作的壁畫《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畫《蒙娜麗莎》,著作有《繪畫論》。
達·芬奇這位當時世界的天才,其主要才能表現在科學發現和想象上。他曾經設計過直升機、飛行器、熱氣球、攻城器以及城市防御體系、排水系統,還研究過人體解剖、比例、透視,是一位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他道德高尚,舉止溫雅,且體格健壯,力量過人,據說他一只手就能輕易地折斷馬蹄鐵。更有趣的是,他左右手都會寫字、作畫,而他用左手寫的字是反向的,人們只有在鏡子里才能看懂!
從達·芬奇留給后人的12幅繪畫作品和7000多頁手稿、設計圖來看,他對科學的興趣要比對繪畫大得多,他在科學研究上的成就決不亞于他的藝術成就。他曾提出“太陽是不動的”這一超時代的結論,早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了地球中心說,他當時就認為月亮本身并不發光,只能反射太陽的光輝,甚至幻想過如何去利用太陽能。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液體壓力,提出了連通器設想,還發展了杠桿原理。他關于物體慣性的描述后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達·芬奇對解剖學和生理學也很著迷。他研究解剖最初是為了讓藝術造型更加準確,后來卻發展成了一個獨立的科學研究領域。他在解剖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一套圖解,而這種樣式至今仍被廣泛應用著。他是設想采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他甚至繪制過嬰兒在母體中的發育圖。達·芬奇研究過心臟和血液循環系統,并畫出了心臟瓣膜,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幅有關動脈硬化的解剖圖!
在軍事和機械領域,達·芬奇設計了飛行機械、直升機、降落傘、機槍、坦克、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起重機、紡車、機床、沖床、自行車等等。達·芬奇還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堅信科學,常常流露出對宗教的懷疑和厭倦。他認為認識起源于實踐,知識的獲得要依靠直接的觀察和經驗。他的實驗工作方法經伽利略從實踐上加以發展,后來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予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在生前,達·芬奇的大多數著作和手稿都沒有發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這些天才的產物才被人們發現。正如一位科學史學家評論的:“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本來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的。”因此,恩格斯就曾稱達·芬奇稱為文藝復興時期“巨人中的巨人”。
人們幾乎不能相信上天會慷慨地把蓋世奇才和美德完美地賦予一個凡人。而天才達·芬奇卻能集這兩者于一身,在世界人物史上也很鮮見,他為何如此幸運地得到上蒼的青睞成為一個難解之謎。歐洲一些專家學者近年來廣泛而認真地研究了達·芬奇的生平,企圖從中找到一些奧秘。有人用計算機分析了他一生的成果。結果令人們大吃一驚,若要完成他全部的繪畫、雕塑、研究和各種發明等工作,就算一刻不停地做,需要的時間至少也是74年。這對他來說,簡直不可能,因為他只活了67年。
人們從達·芬奇的生平中,還能隱約感覺到某種神秘之處。他一無家庭,二無親友,終其一生都在躲避著那些被他稱為“多嘴的動物”的女人,他隱秘的生活使他從事的事業非常機密。這更使專家們懷疑,達·芬奇可能是得到了神秘人物的幫助。否則,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達·芬奇的社交圈很狹小,這就使人們很容易對達·芬奇唯一的仆人托馬茲·瑪奇尼產生興趣。托馬茲·瑪奇尼是一個時刻跟隨在達·芬奇左右的人,他是一位面目慈祥、體格強壯并有一雙智慧之目的中年術士,閱歷十分豐富,曾到過東方,受到過東方圣人和統治者的接見,還帶回了大量的古阿拉伯和古埃及的書籍。據記載,他是一位出色的水力專家、雕刻家、機械師,同時對煉丹術和妖法極為熱衷,只是因為他身份低微,故不為人們所知。有些學者從這些史料中得出結論:托馬茲·瑪奇尼是達·芬奇的有力合作者。
但大多數歷史學家對上述的觀點頗有微詞。他們認為,托馬茲·瑪奇尼這個人物是人為臆造的,并不是歷史人物。
有些專家認為,達·芬奇可能是立足于古人的創造發明并對它們進行了再創造和改良而得到如此豐碩的成果的。他們指出,類似直升機的畫,早在達·芬奇之前的佛來米派藝術家手稿中就已出現過,與達·芬奇后來的設計很相像。另外,有記載表明,達·芬奇與東方祭司相交甚密,長期往來。他可能從這些古代文明的傳繼者那兒,得到許多人類知識的精華。
對達·芬奇一生的創造也有人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態度。他們指出,達·芬奇的科學創造,都只是停留在構想階段,與真正的科學發明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持這種觀點的專家不得不承認,達·芬奇是一個集崇高美德和天才智慧于一身的奇才。
被后人視為曠世奇才的達·芬奇為后人留下了充滿智慧的財富,即便是幾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嘆為觀止。不過對于后世大多數人而言,似乎認為他只是一名畫出了永恒微笑的畫家,這幅畫,就是舉世聞名的《蒙娜麗莎》。作為達·芬奇的代表作品以及文藝復興時代的一個象征,這幅名畫擁有著超越時空的無窮魅力。首先就是畫中女子那神秘的微笑,幾百年來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流連忘返,試圖從不同角度捕捉她的神情,卻總是百思不得其解。其次,關于畫中女子真實身份的猜測,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研究者。她的原型到底是誰,與達·芬奇又有什么關系,一直是世界文化藝術界的重大懸案。
尋找蒙娜麗莎的原型
幾百年來,《蒙娜麗莎》——達·芬奇所創作的這幅名畫,是世界上最永恒的女性陰柔美的象征。畫中的女子天生麗質,帶著謎一樣的迷人微笑。從風格上講,這幅畫和同時代其他的畫都不一樣。更讓人產生疑問的是,畫上面沒有簽字,也沒有日期,更沒有透露畫中人的名字,那么達·芬奇創作時的原型究竟是誰?對此,學術界和民間一直爭論不休,因而長期以來流傳著不少有關蒙娜麗莎身份的說法。

有人認為,《蒙娜麗莎》的原型是達·芬奇自己。從這幅《裸體的蒙娜麗莎》可以看出,她的面相與達·芬奇本人確實相像。
很多人認為,畫中人可能是當時意大利社會上層的某位貴婦人,他們還提出幾位極有可能的候選者,包括伊莎貝拉·德艾斯特、伊莎貝拉·古亞蘭達以及塞西利婭·加萊拉妮等。另有一些人認為,蒙娜麗莎不是別人,其原型就是達·芬奇的情婦。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畫中人是當時佛羅倫薩城內的一位名妓。此外,也有人聲稱畫中人是達·芬奇的母親。最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有人對達·芬奇的面部線條與畫中人的面部線條進行了研究后,認為二者的線條非常相似,于是得出結論:這是達·芬奇的自畫像!而他之所以把自己畫成女人,只不過是因為達·芬奇天性好玩。像前一段時間的暢銷小說《達·芬奇密碼》中就堅定地認為《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本人的女版自畫像,甚至更進一步推測達·芬奇很可能是個極其自戀的同性戀者。還有一些人則干脆認為,《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的即興發揮,根本就沒有什么原型。
種種爭論,一直持續了400多年的時間。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似乎正逐漸澄清著史實。該項研究表明,“蒙娜麗莎”的真名叫麗莎·吉拉迪妮,她是一位名叫弗蘭西斯科·吉奧康多的意大利絲綢富商的妻子。更有趣的是,早在1550年,便有人提出了這一觀點,只不過直到今天才找到證據而已。
就在前不久,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市的教師吉烏塞普·帕蘭蒂,在經過了25年的時間對達·芬奇的一生進行研究后,將自己的成果全都寫進了他的著作《蒙娜麗莎真有其人》中。該書出版發行后,立即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在25年當中,吉烏賽普·帕蘭蒂一直在研究佛羅倫薩市的檔案,試圖在這里獲得突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找到了明顯的證據。經過研究發現,達·芬奇一家與絲綢商弗蘭西斯科·吉奧康多的關系非常密切。1495年,吉奧康多娶麗莎·吉拉迪妮為妻。帕蘭蒂還指出,其實早在1550年,專門描寫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的傳記作家吉奧·瓦薩里便認為這位絲綢商的妻子是《蒙娜麗莎》的原型,因為這位作家本人與吉奧康多一家的私交甚好。如今看來,瓦薩里的這一說法是可信的。實際上,《蒙娜麗莎》這幅畫還有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拉·吉奧康多”,這個名字正好與瓦薩里的說法相吻合。

《蒙娜麗莎》解析圖
《蒙娜麗莎》包含的“戀母情結”
據說蒙娜麗莎原型在作為模特被畫時已經懷孕,畫中女人手臂腫脹和臉頰微胖,而且手上沒有戒指,在當時的佛羅倫薩,一個富有的夫人不戴指環的唯一的解釋是懷孕導致手指變粗,以致她不得不摘下戒指。
弗洛伊德用“戀母情結”解碼了蒙娜麗莎“微笑”的含義,這幅杰作表露出畫家對母愛的渴望。弗洛伊德認為蒙娜麗莎的現身,勾起了私生子達·芬奇對生母的痛切記憶,他通過繪畫向那位生母的化身傾訴孤獨的身世,在她的肖像上涂滿了隱秘的激情。
在對佛羅倫薩市的檔案進行了長年研究后,帕蘭蒂發現,達·芬奇的父親、公證人賽爾·皮埃羅·達·芬奇與賽爾·弗蘭西斯科·吉奧康多相識多年,建立了密切的社會關系,為后者做了很多事,包括幫助他們兄弟寫契約,還于1497年幫助他解決了與佛羅倫薩修道士的貨款糾紛。據帕蘭蒂考證,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父親朋友的妻子,她的名字叫麗莎·吉拉迪尼,出嫁前居住在基安蒂市。帕蘭蒂發現的麗莎的結婚登記表證明,1495年3月5日,16歲的麗莎于與年長她14歲的賽爾·弗蘭西斯科登記結婚。弗蘭西斯科的第一任妻子卡米拉·魯塞拉伊在1494年去世,麗莎是吉奧康多的第二任妻子,出嫁時只有16歲。
在自己的著作中,帕蘭蒂指出,吉奧康多非常愛自己的妻子,甚至專門在家中修了個小禮拜堂,使妻子能在那里祈禱。在臨終前,吉奧康多立下遺囑,將全部財產都留給了麗莎,并把她稱為“心愛的、忠實的妻子”。此外,帕蘭蒂還透露,當時佛羅倫薩城中一位酒商也認識麗莎,這位酒商曾在日記里寫道:“麗莎·吉拉迪尼的生命屬于佛羅倫薩和基安蒂……我也是基安蒂人,我想記下她的故事。”麗莎24歲那年,達·芬奇的父親請兒子為她畫像。當時達·芬奇正被一場財務糾紛所困擾,為了幫兒子一個忙,達·芬奇的父親自己拿出一筆錢,然后告訴兒子這是麗莎和她丈夫出的畫像費,于是,達·芬奇欣然完成了這幅人物肖像。
此外,帕蘭蒂還找到了,這對夫婦生下的5個孩子中的4個孩子的檔案:皮埃羅生于1496年;卡米拉生于1499年;安德里生于1502年;吉奧康多生于1507年。其中,卡米拉和妹妹后來成為修女。
帕蘭蒂表示,他一直沒有找到麗莎的死亡檔案,但具體時間可能是在1540~1570年之間。因為從1540年開始,當地居民的死亡檔案管理混亂,許多檔案都是空白,但自1570年后,死亡檔案步入正軌。帕蘭蒂還發現,1570年,也就是麗莎的丈夫去世一年后,她把在奇安蒂的一個農場轉讓給自己的小女兒魯多維卡修女,這個農場是麗莎的嫁妝。帕蘭蒂認為,麗莎之所以轉讓這個農場,可能是為了換取魯多維卡修女同意照顧她,因為當時她已經60歲了。
由于破解蒙娜麗莎之謎的貢獻,一些學者給予帕蘭蒂很高的評價,不過仍有一些人對這一結論表示懷疑。對此,帕蘭蒂強調自己并沒有進行任何虛構,只是把搜集到的資料整理成書而已。他說:“我不是寫小說,我要用事實說話,我的書里只有真實的歷史資料。”
關于這幅名畫的創作過程,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的謎團之一。前不久,意大利研究人員宣布,他們找到了達·芬奇在佛羅倫薩的工作室,而這正是《蒙娜麗莎》誕生的地方。
在佛羅倫薩市中心的桑蒂西馬·安茲亞塔修道院里,三名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從修道院通往一個工作室的隱藏的樓梯和門口。經考證,人們發現這就是達·芬奇在16世紀初進行創作的畫室。畫室還用壁畫進行了裝飾,其中一幅壁畫描繪的是一張被群鳥圍繞的有翅膀的天使的臉。專家認為這表現的是“天使報喜”的主題,與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保存的達·芬奇創作的一幅“天使報喜”圖使用的是類似的技法。專家們認為,這些壁畫是達·芬奇和他的學生們畫上去的。也正是在這個地方,達·芬奇遇到了激發他創作出名畫《蒙娜麗莎》的那個女人,也就是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朗西斯科·吉奧康多的妻子,因為吉奧康多一家在這座修道院有一個小禮拜堂。當時,達·芬奇還在這里創作了《圣女和抱孩子的圣安妮》,目前保存在意大利國家美術館里。
在過去的100多年里,這座修道院一直由軍事地理研究所占用。直到最近對修道院的部分設施進行修繕時,專家們才發現了達·芬奇的這個工作室。佛羅倫薩保存與恢復委員會主席克里斯蒂娜·亞西迪妮表示,發現這個工作室是一件令人激動不已的事件,她說:“我們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但發現這些壁畫的確鼓舞人心。”
幾百年前,專注于意大利文藝復興人物的傳記作家吉奧·瓦薩里曾在《藝術家們的生活》一書中寫道,當修道院的修道士帶他進入他們的房間時,他看到過達·芬奇當年使用的東西。可是直到現在,達·芬奇的工作室才被確認。達·芬奇研究專家阿萊桑德羅·維佐西表示,達·芬奇工作室的發現可以使學者們更好地理解達·芬奇當年的創作情況。
永恒的神秘微笑
無論什么人,只要置身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前,必定會被畫中女子的微笑深深吸引。蒙娜麗莎嘴角微皺,眉宇舒展,臉部的微笑似乎一掠而過,卻又能恰好被人捕捉。她的笑,視你的心情而變化,在你沉靜時,你看她的笑,真是清水芙蓉,翠山之黛,不由你不沉醉;若你歡欣時去看,此時倘或帶些輕浮的意念,那么畫中的笑,又是冰清玉潔,如斷臂的女神,教你油然生出莊重之感;或者你是在心情悲寂的時候去看,那么這笑容里又有一絲哀緒與你共鳴,又有一份關心撫慰你正在抽搐的心……總之,蒙娜麗莎的微笑,神秘莫測,令人神往,引人遐想。
為什么這幅畫會有這樣的藝術魅力呢?是因為出手于大畫家達·芬奇之故,還是跟這幅畫的模特有關?自從這幅畫問世以來,幾百年的時間里,人們爭論不休,可惜仍然不能撥開云見日,解開這個塵封已久的謎團。
有人用審美心理學的原理解答這個問題,說一件藝術品,不同的人來觀賞,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觀賞,其感受和效果自然是不同的。人們欣賞一件藝術品,往往是以自己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所以說蒙娜麗莎微笑的神秘,實在沒有什么好研究的,爭論這個問題,就好比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們爭論一枚針尖上可以站立幾個天使一樣無聊。比如說我國的一首曲詞《天凈沙·秋思》,無論何人,我想只要讀到“斷腸人,在天涯”,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哈哈大笑的;又比如有人吟誦李白的《將進酒》或者蘇軾的《大江東去》,即便是他當時再不開心,也斷然不會讓另一個人感受到他所吟詩歌的悲涼氣氛。其實只要我們仔細想想就知道了,并不是任何一件文藝作品都會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因此爭論蒙娜麗莎微笑的神秘,絕非是毫無意義的。

后人模仿《蒙娜麗莎》的畫作





無論從藝術表現力上,還是從光學、解剖學等方面而言,它都充滿著神奇色彩。因為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幅畫時,總會得到不同的效果,這也是它令全世界無數藝術愛好者著迷的原因。
美國舊金山斯密斯凱特威爾眼科研究中心的一名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視覺訊號的干擾可改變他們對《蒙娜麗莎》面部表情的判斷,這就可以解釋為何不同人對她的微笑有不同看法,有時看來哀傷、憂心忡忡或快樂。而她的微笑可能源于人們腦部的判斷受到視覺噪音干擾,就像收不清臺的電視機上的“雪花”。
這位專家指出,傳送到我們眼睛的訊號的自然“噪聲”似乎會改變我們看到的影像。照射到視網膜的光子數目隨著不同時刻而變動,有時會對我們所看到的視覺圖案造成誤導性的干擾,效果跟電視受到干擾相似,令面部和對象的輪廓模糊不清。
有研究者分析,具備科學天才的達·芬奇在畫“蒙娜麗莎”的嘴巴時,運用了模糊輪廓的手法,這種手法在意大利原文的字面意思為“像煙般蒸發”。而美國哈佛大學一名神經生物學家利文斯通其著作《視覺和藝術:觀賞的生物學》中提出一個理論:以模糊手法繪畫的微笑,在周邊視覺下較為明顯,所以當你集中望向她的嘴巴時,笑容便會消失,就像我們觀看暗淡的星星時,直接望上去星星便會消失。他認為,這不只是單純的模糊手法,達·芬奇繪畫時還試圖“欺騙”人類的視覺,令欣賞者要從側面觀看,才能清楚看到“蒙娜麗莎”的笑容。
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關注一下達·芬奇這個將科學與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天才。但是按照達·芬奇的界定,藝術,尤其繪畫,不但是一種科學,甚至是“所有科學之后”。達·芬奇的獨到之處就在于,他既能發現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具備物理學者與解剖學者的視角。他同時具有科學家的觀察力與藝術家的表現力,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對人體和動物的比例做過系統研究的藝術家。他不但熟悉人體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體的內部構造,因此筆下人物的比例、結構、動態都十分準確,無懈可擊。正是因為達·芬奇對幾何比例與構圖十分精通,才使《蒙娜麗莎》除了那永恒的神秘微笑外,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半身肖像的構圖問題。幾個世紀以來,西方那些卓越的半身像無一不受這幅畫的影響。
達·芬奇最大的藝術貢獻,體現為運用明暗法使平的畫面呈現出空間感和立體感。在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一般都用線條來表現透視,單線平涂,色彩較單調。而達·芬奇研究光影學,首創明暗漸進法,用光線和陰影的技巧來描繪人物、景致,使之呈現逼真的立體感。甚至一直到印象派出現之前的幾百年內,無人能夠逾越達·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間繪畫體系。由他首創的明暗法使這一時期的繪畫為之一變,藝術史家普遍認為它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師;而在現代人眼中,令人驚異的是,他僅用12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畫家的地位。
今天,面對著這幅《蒙娜麗莎》,人們除了驚嘆,還是驚嘆,就像一部藝術史著作所總結的:“這是世界美術史上最美的一只右手;這副臉龐,只要見過一次,就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這是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
更有甚者,有人從醫學的角度別出心裁地對蒙娜麗莎的生理狀況進行了一番檢測,結果認定她患有內斜視,甚至發現她右下臉上有一點腫,這些“大夫”們指出,這或許是蒙娜麗莎神秘微笑之謎吧?
后來甚至關于蒙娜麗莎的年齡,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早不是什么妙齡少婦了,已經“人到中年”,很可能已經40歲往上了。這無疑使得蒙娜麗莎的微笑越發顯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