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知的1500個中國歷史常識
- 朱立春主編
- 6124字
- 2019-01-02 20:20:39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姬姓部落,始祖棄為夏的農官,十三世孫古公父率周人遷居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到文王時,周已成為商朝西方的一個強大方國。文王重用姜尚等人,繼續向東發展。文王死時,已是“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了。武王時,終于滅商。為了實行有效統治,周初大封諸侯,以“選建明德,以藩屏周”。封建制度又以宗法制度為基礎,它由相對而言的大宗和小宗呈樹形結構組成,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最大限度地保證各個階層嫡長子的世襲權力。周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自稱“余一人”,他周圍重要的輔佐官員有太師、太傅、太保,合稱為“三公”;與“三公”地位相當,直接管理政事的是太宰,太宰是政府機構中的首腦。太宰下有眾多卿士和官司之守,分掌各項具體事務。周王朝強化國家機器的另一面是擴大軍隊,加強刑罰。西周的農業經濟水平比殷商有很大進步,金屬工具的應用和耦耕的推廣,促進了墾荒,集體勞作在井田上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特征。以紡織印染、釀造和冶煉為主的手工業也得到長足發展。以貨易貨的貿易方式十分流行。

1.政治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的首領,姓姬,名昌。在位50年。一度被紂王囚于里,是一位有作為的創業君主,節制游樂,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在姜尚等一批賢才的輔助下,用各種計謀動搖了商朝的統治基礎。團結周圍各小國,使虞、芮等歸附;同時,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先后攻滅黎、邗、崇等國,抓獲大批俘虜,使周國奴隸制迅速發展,國勢益強。此后又遷都到豐(今西安西南)。在他臨死前,天下三分,周有其二,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已大大超過商王朝,奠定了周滅商的基礎。
周武王
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姓姬,名發,文王姬昌的兒子。即位不久,大會八百諸侯于孟津。后率兵車300乘、甲士4.5萬人、勇士3000人,征伐商紂王。庸、蜀、羌、、微、瀘、彭、濮等友邦都來援助。牧野一戰,商兵陣前倒戈,引導周兵殺紂,周兵很快攻入商都滅商。滅商后,又經一系列軍事行動,基本占據了原商王朝的統治地區。為了控制新征服地區,采納周公建議,封紂的兒子武庚為諸侯(殷君)治殷遺民。同時,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同駐商都和周圍地區,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封同母弟周公于魯并擔任宰相。封軍師尚父(姜尚)于齊。封弟叔武于成,封弟叔振鐸于曹。周武王于滅商后兩年病死。
牧野之戰
周滅商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發生于公元前1046年。商末,紂王殘暴,引起諸侯不滿和人民反抗。涇水、渭水流域周部落的力量迅速發展。周文王死后第四年春,周武王聯合800多部落、方國起兵伐紂。兵至牧野,舉行誓師大會,列數紂王罪狀,鼓動軍隊和商紂決戰。當時紂王軍隊主力遠征東夷,不及調回,只好將大批奴隸和俘虜武裝起來,湊成17萬人開往牧野。開戰后商兵陣前倒戈反擊,引導周軍殺向紂王,紂王大敗而歸;周軍進逼朝歌。商紂見大勢已去,被迫登鹿臺自焚。周武王遂率師進占商都朝歌,商朝宣告滅亡。
姜尚
商紂王時期,周部落的首領文王(當時被封為西伯)曾因苦諫紂王而被囚。其下屬用美女奇物賄賂紂王,文王才保住了性命。歸國之后,文王想舉兵攻商,卻因時機不夠成熟,從者太少而失敗。吸取了這個教訓,文王重申了對商王的從屬地位,同時下決心從根本上增強周國的力量。在文王的興國策略中,有遷都于豐、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但最為后人稱道的,是他禮賢下士。孟子說,因為西伯善于養護老者,天下有聲望有資歷的賢人就都跑到了周國。文王尋訪到的最有才能的賢人,是人所周知的姜太公。據傳,文王尋訪賢人的途中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器宇不凡的白發老者在釣魚,每起一釣,就是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文王在驚訝之余,就與這位老者攀談起來。令文王驚訝的是,這位老者竟然對治國之道有精辟的見解。文王大喜過望,就把老者請上車,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為文王在與他同歸時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就號稱為太公望,俗稱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輔佐之下,文王開始了對周圍小國的攻伐,為周朝的立國奠定了基礎。在晚年,西伯姬昌終于自號為文王,要與商紂王抗衡。只是紂王的頹勢還沒有到底,而文王的力量還不足以推翻商朝,所以滅商的使命就落在了武王的肩上。

姜太公像
至今民間還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他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德高望重的智者形象。他幫助周文王治國,輔佐周武王滅商。
鎬京
西周都城,在今陜西西安西南。武王滅商后,建立西周王朝,即定都鎬。此后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的276年中,鎬一直是西周首都。因距今年代久遠,地面已無跡可尋。近年在中原地區發現西周早、中期的宮室建筑群,其結構類似四合院形式,鎬可能也建有內城外郭。鎬京附近有靈臺、靈沼、靈囿等設置,有辟雍、宗廟等祀天祭祖的大型建筑。經濟已相當繁榮,有各種工匠專為天子、貴族制造各種器物,是當時全國最大最繁盛的城市。但自周平王東遷以后,鎬不斷遭到破壞,逐漸湮滅。
洛邑
又稱雒邑,古代都城。故址在今河南洛陽洛水北岸、水東西,周成王時為鞏固對殷商故土的統治,在周公主持下筑成。武王滅商后,把傳國之寶九鼎遷到洛邑,就有定都洛邑的打算。成王即位后,開始大規模營建洛邑。共建兩座城。一叫成周,在
水東即今白馬寺東3里的地方,是周朝宗廟所在,也是安置商代貴族的地方。另一叫王城,在澗水東、
水西即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給管轄成周的周人居住。兩城相距40里。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洛邑,住在王城。到周敬王時,為躲避叛亂遷都成周,赧王時又還都王城。因洛邑在黃河北,從戰國起,稱為洛陽。
周公
西周初政治家。武王弟,姓姬,名旦。早年輔助周武王滅商,滅商后建議封武庚、立“三監”,以鞏固新建王朝。周成王年幼即位,他攝政。武庚乘機離間,煽動“三監”和東南夷族造反。他親率大軍東征,歷時3年,平息武庚和東南地區的叛亂;流放蔡叔,殺了武庚和管叔,擴大和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東征勝利后,又在今天的河南洛陽筑洛邑,作為統治中原的政治中心;同時,擴大分封制,借以捍衛周王室。為加強對諸侯的控制,又制禮作樂,完善了西周的宗法等級制度。在政治思想方面,吸取商亡的教訓,主張明德慎罰、敬德保命,緩和階級矛盾,從而出現“成康之治”。攝政7年后,還政于成王。
周公東征
西周初,周公姬旦為平息武庚叛亂,鞏固周王朝的統治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事。武王滅商兩年后病死,周成王年幼即位,不能理事,由周公攝政,部分王室大臣及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不服,誣其篡位。商紂之子武庚乘機煽動管叔、蔡叔造反,聯合東南殷商殘余勢力起兵反周。面臨這種局面,周公首先向召公等王室大臣解釋,消除疑忌,安定王室內部。然后調動大軍東征,討伐武庚。東征軍迅速翦除以武庚為首的叛亂勢力,殺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接著,又揮師東進,經過3年苦戰,相繼削平了參與叛亂的東方小國和諸侯,使周王朝的統治勢力擴展到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東征的勝利,為西周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
分封制
西周初期建立政權、鞏固統治的重大措施。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分土封侯。周王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王室直接統轄。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分封給諸侯,各建邦國。諸侯主要有3種類型:周王的同姓親屬、功臣、古帝王后裔(實際是一些較強大的部落或方國首領)。諸侯對天子保持臣屬關系,承擔各種義務:鎮守疆土、捍衛王室、交納貢稅、朝覲述職等。諸侯在封國內也實行分封制度,把大部分土地封給自己的卿大夫(大臣),作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受采邑的土地分封給士,士直接統治人民。自諸侯至士,其職位、俸邑都由嫡長子繼承。這樣,周王、諸侯、卿大夫、士逐級形成一個寶塔式的統治體制。相傳周初武王、成王、周公先后封置71國,主要封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周初通過分封諸侯,鞏固了周王朝對廣大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并擴大了其影響和勢力范圍。
平民
西周自由人階層。有自己的土地,平時參加農業生產,戰時則“執干戈以衛社稷”,是兵役和軍賦主要承擔者。居住在城里或城郊,有人身自由。其上層可入官參政。西周后期,因戰爭、賦斂有增無減,平民負擔日增,迅速破產和分化,與貴族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公元前841年爆發的“國人暴動”中,平民便成為推翻周厲王統治的主力。
國人暴動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群眾性武裝暴動。西周社會有國人和野人之分。國人是居住城里和城郊的人,除了奴隸主貴族外,還包括平民、小手工業者和商人,主要是平民。西周第10代帝王周厲王,貪財好利,對國人橫征暴斂,并霸占國人賴以謀生的山林川澤,國人怨聲載道。厲王命令巫師監視國人活動,禁止他們談論國事,違者格殺勿論。厲王的殘暴統治持續了3年,國人忍無可忍,終于在公元前841年發動了武裝起義。他們沖進王宮,襲擊厲王。厲王逃過黃河,流亡于彘(今山西霍縣)。太子姬靜逃到召公家中,起義者聞訊,又包圍了召公宅第,要他交出太子。召公把自己兒子冒充太子,交給起義者處死,太子幸免于難(后為周宣王)。起義推翻了周厲王的殘暴統治,導致周王朝走向衰亡,打擊了奴隸制的剝削制度。
共和行政
西周歷史事件。公元前841年,發生“國人暴動”,推翻周厲王統治。由周公、召公共同執掌國政,實行貴族共和政治,所以又稱“周召共和”。司馬遷所著《十二諸侯年表》從這一年(公元前841年)開始,從此我國歷史上有了確切紀年。到共和14年,周厲王死亡,歸政于周宣王,共和行政結束。
宗法制
上古時代對家庭內部成員區分親疏關系的制度。源于父系氏族家長制,于周代成為國制。其核心為嫡長子繼承制。在宗法制下,屬同一原始血緣的后代被分為大宗和小宗兩個支系。大宗,即為始祖之下的嫡長子,及其后歷代的嫡長子之系。嫡長子又稱宗子。在同一代中,嫡長子之外的諸子,則稱庶子。小宗,則為庶子及其后代之系,亦稱庶宗。在小宗中,亦有大宗、小宗之分。宗法制主要用于區分嫡庶、親疏關系,目的是在家庭內部確立財產和權力、地位的繼承權。西周的分封制即以宗法制為基礎。周王即通過嫡長子世代相襲,是為大宗。嫡長子的同母弟及庶系兄弟則受封為諸侯,接受封賞的土地和城邑,是為小宗。諸侯在各自的封國中,亦通過嫡長子世代相襲諸侯的爵位和財產,又形成諸侯國內的大宗和小宗。大宗在家庭內部以其具有財產和權力的繼承權,而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謂尊祖敬宗。西周時期形成的宗法制,對鞏固和維護奴隸制國家有重要的作用。進入封建社會以后,早期宗法制度已經崩潰,但嫡長子繼承制仍繼續沿襲。皇權的傳襲即依據此制而長期進行。

《周禮》書影
所謂周禮有兩層意思:一是周代的禮法、政法制度,其中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及與其相對應的政法、禮法制度,它們有力地維護了周朝的統治;另一層意思是禮俗,包括周代的各種文化制度、風俗,后代各種禮法制度的制定多參照周禮。
禮制與刑罰
西周的統治階級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法、分封、等級、世襲制度,以及嚴密的禮制與刑罰制度。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周禮,是體現等級差別的各種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主要用以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不同等級的貴族所使用的禮器組合各不相同。庶人不得使用貴族的禮儀。刑罰主要是控制和鎮壓平民和奴隸的手段。
宣王中興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為了消除周厲王暴虐政治的影響,緩和國內外不安定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內,首先是改革政治,以周公、召公二相為輔,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賢臣,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政治遺風。對外,針對狁部族不斷侵擾,掠奪財物,殺害人民這一嚴重情況,宣王一方面派南仲駐兵朔方,加強防守,同時又派尹吉甫領兵北伐,追至太原(泛指陜北、晉北一帶的黃土高原),
狁兵敗,其他戎狄部落也臣服于周。其后,又派方叔帶兵南征荊楚,也取得一些勝利。接著, 派尹吉甫武力彈壓南淮夷,暫時控制了東南地區,恢復了對南方的影響。在宗周以南,以秦仲為大夫,命其西征西戎,結果為西戎所殺。又召秦仲之子莊公兄弟5人,帶兵7000人再伐西戎,取得勝利。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周王室的威信,使周勢復振,諸侯又重新來朝。史稱“宣王中興”。
穆王西巡
周穆王元年(約公元前976),周昭王之子周穆王即位,在位55年。周穆王好大喜功,企圖向四方發展。穆王十二年(約公元前965年)西征戎,獲其五王,并把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一帶)。約公元前961年,乘著征討的勝利,穆王向西巡行,一直到達了青海東部一帶。艱苦的千里往返并沒有打消穆王對西方樂土的向往。據說周穆王有個善于駕車的車夫,名叫造父,其先人以擅長養馬駕車而著稱。造父受寵于周穆王,精心挑選八匹毛色相配、力量相當的駿馬,加以調馴,名為“驊騮”、“綠耳”等,獻給周穆王。穆王乘坐八駿所駕之車,造父為馭,西行至西王母之邦,樂而忘返。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戰國竹簡《穆天子傳》所載,反映了當時穆王意欲周游天下,以及與西北各國部落往來的情形。周穆王環游西北地區的真正意圖,后人有種種說法。從政治的角度看,他似乎是想向這些地區的民族展示一番周朝的力量,使他們不敢輕易反叛;或者是想轉移國內的政治矛盾,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殊不知,正是這種無謂的炫耀,才使周朝的勢力進一步衰落下去。
烽火戲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姬宮即位,史稱幽王。周幽王當政時,社會動蕩不安,內外交困。周幽王任用“善諛好利”的虢石父為卿士,引起國人極大的怨憤。周朝為了保衛都城鎬的安全,在驪山設置了烽火和大鼓,并且與鄰近諸侯約定了求救的信號。西周末年,周幽王為了博取寵妃褒姒啟齒一笑,竟然下令在驪山點起烽火,擂起大鼓。諸侯聞訊,急忙率軍救駕,到驪山后方知受到愚弄。褒姒看到各路諸侯打著旗號像沒頭蒼蠅一樣來來去去,覺得十分可笑。幽王自以為得計,又接連搞了幾次這樣的惡作劇。待到敵人真的入侵,幽王發出信號求救時,卻再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救駕,西周就這樣失去了天下。
幽王被殺

烽火戲諸侯
荒淫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愛妃一笑,不惜假借烽火之名欺騙諸侯,使諸侯對其失去信任,最后亡國,可謂荒唐可笑又教訓深刻。
姬宮 幽王)因寵愛褒姒,于幽王五年廢申后及太子宜臼。此事雖遭大臣反對,但幽王一意孤行。此時周王朝的力量衰微,只相當于一個中等諸侯國,齊、魯、晉等諸侯已擺脫王室控制。申侯雖不滿幽王,然之前尚未公然叛周。幽王廢申后和太子,遂使周、申之間矛盾趨于表面化。幽王九年,申侯與西戎等結盟,做好了聯合反周的準備。次年,幽王針鋒相對,與諸侯盟于太室山,并派兵討伐申國以示威。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西戎等舉兵伐鎬,幽王燃烽火而諸侯不至,勢窮力孤,被打得大敗。幽王死后,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姬宜臼于申。宜臼為避西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
宗廟祭祀體制
宗廟祭祀在周代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產生專供祭祀使用的建筑群,形成一套完備的宗廟祭祀體制。在夏朝就有正式的祭祀活動,其內容以祭拜天地和自然神為主。周代推行以禮治國的方針,由國君親自主持祭祀天地、宗祖和社稷的禮儀制度在周代正式形成。這些禮制建筑按祭祀內容分幾類:一是建于皇城之前作為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廟”和祭祀社稷的“社稷壇”;一類是建于都城近郊供帝王祭祀天地的“天地壇”,以及分布在全國各地由帝王派出官吏主持祭祀的岳廟、鎮廟和瀆廟,如后來的孔廟、武侯廟等,這些建筑適應周代以禮治國的統治方式。根據周代禮治主義的觀念,沒有這套祭祀宗祖和社稷的活動和場所,國不成其為國,君不成其為君,廢祭祀甚至可以成為被討伐的理由。帝王祭祀祖先在宗廟建筑——太廟進行,太廟按周制被置于都城宮殿建筑群的左前側。祭祀社稷反映我國古代以農立國的社會性質,社代表土地,稷代表五谷,社稷為國家的代稱。它還起著治國安邦、撫慰民心的作用。宗法血緣關系直接構成周代社會基礎,周代設立的宗廟祭祀體制,以宗法原則為依據,適應周人祖先崇拜的觀念,把祭祀活動貫穿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客觀上起了教化民心、淳化民風的作用,影響了后來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發展。
平王東遷
象征西周結束的歷史事件。周宣王執政46年間,西周一度出現中興局面,但仍不能挽救統治危機。宣王死后,子幽王立。正逢發生大地震,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面對殘破局面,周幽王卻荒淫無度,廢申后和太子宜臼,立寵妃褒姒為后,并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于是宮廷內部分裂。申后之父申侯于公元前771年聯合犬戎攻周,殺幽王于驪山下,把都城搶劫一空。諸侯和申侯擁立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這時鎬已殘破不堪,周圍又有戎人威脅,平王被迫棄鎬,于公元前770年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
2.社會經濟
百工
西周工奴的總稱,指西周官府有各種技藝的工匠。西周初,大批工匠是從商朝接管過來的。許多諸侯受封時,也分得這類工匠。他們因有世傳專門技能,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如周公教導康叔,對違禁飲酒的人要殺無赦,但對違禁的工匠卻可以不殺。這些專門的手工業者是西周生產領域的重要力量,以其辛勤勞動和智慧,創造了西周輝煌的手工業成就。百工之稱春秋時仍沿用,并成為各種手工業工人的總稱。
井田制
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是殷商井田制的沿襲和發展。西周實行土地國有,周王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為有效地統治全國,他將土地及生活在土地上的民眾分封給各諸侯,史稱“授民”、“授土”。諸侯又將分封給自己的土地封賞給屬下,層層封賞直至士。井田制即產生于層層“授土”的背景下,但所封土地不得買賣。后人對井田制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為土地形狀。即由封地疆域構成土地的方塊狀,田中又有溝渠、道路,縱橫交錯而將其分割成整齊的“井”字。據古文獻記載,井田大致是以百畝(約合今0.2公頃)為一方田(稱一田)。被“井”字分割開的九塊方田,稱為一井。二為經營方式,即被“井”字分割的九塊方田中,分為公田和私田。居中一塊為公田,周圍八塊皆為私田。私田由庶人(即農奴)耕種,但須先耕種奴隸主貴族的公田后,才能在私田勞作。井田制隨著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逐漸瓦解。
耦耕
兩人各持一耜的合力并耕,為西周流行的一種協作勞動方式。這種勞動方式與使用耒耜有關,因耒耜刃部窄,難以掘起較大土塊,故實行合力并耕。后隨鐵器農具普及和牛耕的推廣而消失。
貨幣交換
中國上古先民已采用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手段。西周的商品交換上承商代并有新的發展,用于交換的實物有天然貝,還有石貝、骨貝、蚌貝、玉貝及銅貝等,這便是中國貨幣的最早起源。貝以“朋”為計量單位,10枚貝為一朋。西周時期銅開始用作交換手段,以鋝或鍰作為重量計算單位。貝和銅作為貨幣使用,反映了西周商業經濟的發展。
3.文化
文字
西周是青銅器極盛時代,遺留后世的鐘鼎甚多,冶鑄精致,器上多刻有極富藝術價值的圖畫與文字,這些文字稱為“金文”。銘刻在鐘鼎以外的文字,用筆墨書寫在竹片上,長約兩尺四寸,每片只書一行,約二三十字,將竹片聯綴起來,稱為“方策”。策即“冊”字,方策即是當時的書籍。
原始瓷器
中國古代制陶技術在周代發展到新的高度。在灰陶、白陶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又發明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姨帐侵覆捎靡兹垧ね翞樵系膴A砂陶,周代已被人們廣泛使用,西周后因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的發展而日漸少見。原始瓷器的原料在產生初期的周代主要是高嶺土。原始瓷在西周時多用泥條盤筑法,外表經過修飾,很少留有痕跡。燒制溫度達到1200℃以上,質地致密堅硬,吸水性弱,已具備瓷器的基本性質。原始瓷器從選料、成形、施釉到燒制,都比較原始,故不管胎還是釉,皆是真瓷的前身。
《周易》
《周易》是中國最早的占卜用書,分為《周易本經》(簡稱《易經》)和《周易大傳》(簡稱《易傳》)兩大部分?!皞鳌笔墙忉尅敖洝钡?。相傳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于里時,曾推演《易》。《周易》一般認為是西周時期的作品。它的基本思想是陰陽對立,代表陰(--)和陽(—)的兩種符號叫做爻(陰爻和陽爻)。爻是構成“卦”的基本成分。三個爻疊加為一組,據說象征天、地、人三者的關系,稱為卦,有八種基本排列,稱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 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物,它們是構成世界的物質基礎。其中天、地(乾與坤)是生成萬物的根源?!鞍素浴笔恰皢呜浴保院笥职l展為重疊排列而成的六十四卦,叫做“重卦”,共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六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用以推測人的吉兇禍福。《周易》也稱《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是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關于《周易》的成書,過去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現在大多認為《周易》是先民們和古代卜筮之官長期積累的卜筮記錄,約在周代初期成書。
刺繡
刺繡是中國古代的手工技藝?!渡袝ひ骛ⅰ酚涊d虞舜時就用五彩絺繡作禮服。什么是繡,古人和今人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今人謂繡,是指以繡花線在紡織物上繡出花紋;而古人謂繡,也包括五彩的畫繪在內。在原始社會,人們用文身、文面、紋繪服裝等方式來美化生活。但服裝上紋繪的花紋,畢竟會在運動中磨擦時剝落毀損。后來,人們逐漸學會用絲線將花樣繡在衣服上,既美觀又牢固。周代《詩經·秦風·終南》中“黻衣繡棠”,《豳風·九罭》中《袞衣繡棠》等詩句,說明西周已出現了刺繡這種工藝?!犊脊び洝酚涊d周代官府“設色之士”中的畫繪,也包括刺繡在內。西周時,繡是“天子之服”,其他人是不能越級穿用的。當時列國諸侯間也常以高貴的錦繡作為相互饋贈的禮物。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列強兼并,諸侯間的政治交往日益頻繁,生活享受日益奢侈,刺繡的產量也不斷提高。
青銅器
西周是中國奴隸制度繼續發展的時期,促進了青銅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青銅禮器種類增多,按照周禮的要求,青銅禮器有嚴格的組合制度。如鐘、鼎、鬲、壺、豆、盤等禮器都要按照規定數目配套使用?;谶@樣的歷史緣故,所以發現的西周墓葬和窖藏的青銅器大多是成組和成群出土,如陜西扶風縣莊白村西周青銅器窖藏中一次便出土了103件器物。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大部分鑄有銘文,少則幾字、幾十字,多則幾百字。銘文內容簡明扼要地記述了當時的奴隸買賣、戰爭、賞賜、祭祀和法律訴訟等情況,是研究西周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羊首青銅刀 西周
這種青銅刀為短兵器,柄端飾有羊首,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征。
六藝教育
西周官學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設立,設在王城和諸侯國都,分小學和大學兩種,小學在城內宮廷中,大學在南郊。鄉學則按地方行政區域建立。國學教育內容以禮、樂為中心, 附以射、御、書、數的“六藝”教育。禮教是有關政治、宗法、道德、禮儀等知識的教育,在“六藝”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禮教包括吉、兇、軍、賓、喜五個方面,鄉學有冠、婚、祭、饗、相見等“六禮”?!傲嚒敝械纳?、御是培養武士的軍事技術,西周禮法中規定士子要習“五射”、“五御”。射御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包括道德情操、內心志向和技藝的培養。西周“六藝”教育的特點是學在官府、官師合一,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陶瓦
西周初期,陶瓦出現。在西周早期遺址中,人們發現,周人在建筑房屋時已經使用陶瓦,但數量比較少,只用于屋脊和屋面,無筒瓦、板瓦之分。瓦片上仰面和俯面分別很清楚,兩面分別有陶釘或陶環,背面飾有繩紋,青灰色。西周中晚期,陶瓦的使用擴展到全屋頂。從陜西扶風西周晚期遺址中發現,這時的陶瓦一是數量多,遺址中留有大量的瓦片堆積;二是種類多,有板瓦、筒瓦、大板瓦,還出現了一種面飾繩文充地黼黻紋小筒瓦和頭帶素面的半瓦當。陶瓦有大有小,形制不一;三是瓦面上飾有精致的花紋,有回曲紋、繩紋、黼黻紋等,呈青灰色,反映了周人已把陶瓦的使用和審美意識有機地結合起來。瓦的發明是在制陶工業進一步發展的條件下建筑材料的一個重大改革,是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陶瓦的出現,解決了房頂的防水問題,提高了人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促使中國建筑脫離了原始簡陋狀態而進入了比較高級的階段。
飴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國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后發展為從谷物中制取飴糖。飴糖是一種以米(淀粉)和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黏稠狀,俗稱麥芽糖。中國自西周創制飴糖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之后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制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記載最為詳盡。
毛公鼎
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是金文的經典名作。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銘文鑄在鼎上,有32行,共497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較長的一篇。全文首先追述周代君主文王、武王的豐功偉績,感嘆現時的不安寧,接著敘述宣王冊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內外事務,擁有宣布王命的大權。宣王一再教導毛公要勤政愛民,修身養德,并賜給他一些器物以示鼓勵。毛公將此事鑄于鼎上,以資紀念和流傳后世。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冊命銘文,但不拘泥于傳統的冊命體例,全銘文以“王若曰”開始,基本引述王的冊命話語,分段處以“王曰”隔開。全銘文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
散氏盤
散氏盤因銘文中的主要人物散氏而得名,也因作器者為矢人而名矢人盤。這是現存較早的土地交易和測量的契約,記錄了西周時代一件交易行為,為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提供了有趣的第一手材料。根據銘文記載,一個叫做矢的領主與叫做散的領主交換田地,雙方訂立有關的契約。這樣的契約在西周時代的文物中并不常見,所以散氏盤顯得特別重要。在青銅器的鼎盛時代,把重要文獻鑄在器皿上,顯示了當事人對這件事的重視。
大盂鼎
大盂鼎是迄今所見西周最大的青銅器,作器者為周康王時大臣盂。此鼎在清道光(1821~1850)初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禮村,同出還有兩鼎,其中包括小盂鼎?,F僅存大盂鼎,并據小盂鼎測定為周康王二十三年鑄成。大盂鼎銘文291字,內容酷似《商書·酒誥》,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的史實。賜給盂祭神的香酒一卣,祭祀用的禮冠禮服、蔽膝、鞋履,以及車馬;賜給盂嫡祖南公的旗幟和官員4名,步卒659名等;要盂不違棄他的誥誡。于是盂頌揚王的賞賜,并制作祭祀嫡祖南公的寶鼎。銘文用了訓誥體和冊命體,其中記述多名奴隸以及十幾名官員王臣,是西周奴隸制社會的真實反映。
周歷
周代歷法。與夏歷、殷歷的主要區別在于它以冬至所在建子之月(夏歷十一月)為歲首。從西周銘文和典籍看,當時已把1個月分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4個等分。這實為今日通行的星期的原形,但不久即廢,未流傳下來。另據文獻記載,周人已使用土圭之法測量日影,以確定四時變化和地理的遠近。所謂土圭,就是在地面樹立一根垂直的表,與表相連成直角的座子稱為圭。土圭之法就是利用正午的太陽照射在表上,觀察表在圭上投影的長短,以確定四時的變化。當太陽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時,日影最短,這時叫夏至;當太陽走到最南,距地平面最低時,日影最長,這時就是冬至。從日影長短的變化周期中,測定一年的長度。土圭是我國最早的測天儀表。在長期觀測的基礎上,周人創立二十八宿,以確定天體的位置和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運行。所謂二十八宿,就是在黃道帶與赤道帶西側,選取二十八組恒星作為觀測的標志,每一宿由若干顆恒星組成,并以地上的事物去命名。二十八宿是古人測天的基礎,通過觀察太陽在二十八宿中位置的變化可以推定一年季節的變化,還可制定更精確的歷法。
4.民族
東夷
中國古代東方少數民族的總稱。夏時有“九夷”,殷周時有人方(尸方、夷方)、徐夷、淮夷和萊夷。分布在今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地,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東夷很早就和古代諸王朝發生密切聯系,商周時常與中原的華夏族發生戰爭。商朝晚期,東夷較強大,為商朝的勁敵。商代最后兩個帝王帝乙和帝辛(紂王),都把主要精力轉向征伐東夷。紂王曾親率大軍東征,經過多次苦戰,才取得勝利。西周時,淮夷、徐夷是東夷中最強的部族。穆王、厲王、宣王時,多次與徐夷、淮夷發生戰爭。戰爭給人民帶來很大痛苦,但東方各族人民也借機發展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春秋以后,漸被中原華夏族同化。
西戎
中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總稱。最大一支是羌人,分布于西北廣大地區,后人因此把西羌作為西方各族的總稱,或以羌戎泛指這里眾多的少數民族。商朝和羌人多次發生戰爭。羌人戰俘是商朝奴隸的主要來源之一。武王伐商時,羌人曾與周人結盟,共同伐商。周族和羌戎有著世代相傳的婚姻關系。后來周穆王西伐犬戎,受到西方各族的反對,從此雙方斷絕了關系,矛盾日趨尖銳。到西周末年,周與犬戎的戰爭連年不斷,最后西周是在犬戎的進攻下滅亡的。西方各民族經濟發展不平衡,當商周進入奴隸社會時,有些民族還處在原始社會或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西周時期,西戎逐漸東遷,春秋時分屬于秦、晉,后漸與華夏族同化。

青銅樂舞人 西周
使用樂舞也是禮的范疇,此樂舞人挽椎髻穿袍服,應是西周時少數民族的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