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邵臥云《美術攝影略談》

《中華攝影雜志》1932年第3期

版本情況

該文收錄于《中華攝影雜志》1932年第3期。參見胡伯翔《中華攝影雜志發刊詞》一則,本書第77頁。作為攝影家,邵臥云留下的文字作品不多,該文是他攝影的理論總結。

《美術攝影略談》一文全文

作者簡介

邵臥云,著名風光攝影家,善于拍攝詩情畫意的創意風景照片。他的作品注重意境的塑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詩意。其代表作有《普橋歸客》《晨光映站》《暮泊》等。1928年初,郎靜山、胡伯翔、張珍候、陳萬里、黃振玉、黃伯惠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中華攝影學社”,簡稱“華社”,建社不久,邵臥云就和丁悚、王大佛、左庵生、朱壽仁、祁佛青、周劍橋、胡伯洲、錢景華、陳山山、蔡仁抱等攝影愛好者入社參加。在胡伯翔的主持下,華社選舉祁佛青、胡伯洲為書記,郎靜山為會計,丁悚為交際,邵臥云為庶務,處理日常會務。1934年,郎靜山、胡君磊、劉旭滄、黃鐘長、邵臥云等發起成立上海攝影學會,1935至1937年先后舉辦過三次展覽會。

美術攝影略談

邵臥云

通常攝影的人,往往以為要拍得到美術的風景照片,定要到名勝地方去,要拍得到好的人像,必要有美貌女子。不過這種見解,從美術的原則來講,并不是可十分依賴的。即以人像而論,美貌女子固然是極好的攝影題材,但鄉村老婦一經名家之手亦能攝出極好的美術照片,所以美術作品并不以被攝主題的美不美而作標準,是在于攝影者對于美的認識,及表現情感的力量與攝影術上的技能之有無而定,富有畫意的美術照片也同有此意。

色彩鮮麗的奇花艷葩,蒼翠欲滴的嫩樹新山,一般攝影者對之而無不欣賞而愿為留影之,日后照片曬出時,每往往大失所望。因為該景物上所有的鮮美奪目的色調,幾已完全消失。這就是攝影者被自然界的種種彩色所誘惑,而對于攝影術的可能范圍尚未深悉的緣故。須知攝影為單色的圖畫,只有黑白或其中間的各級灰色,所以對于各種彩色當然也只能用黑白二色來代表,當然要減色不少。況且攝影底片對于色彩的感性與吾人之目不同。彩色上所有的反差,往往于改成黑白色后截然相異,完全錯誤,以致結果出于意料之外。這是須有深切的研究和經驗方可避免的。故欲求攝制美術照片的技術增進,須于選擇主題時十分留意,鮮艷悅目的題材,未必一定能成為美的照片。往往有外表似無興趣的景物,而攝制者能于光線及結構等處著想,再加以健全的科學技能以應付之,不難成為極佳的美術作品。

結構為美術作品的最要關鍵,這是盡人皆知。其難處在于無一定的規律可循。現且將吾所攝的《暮泊》略加詮釋,以明構圖時的一種用意。該圖以停泊浦中的輪船為主體,于暮色蒼茫煙云四合時攝取的,圖之上部掩蓋的黑云就是暗示這夕陽將沉的一種情狀,其上所含的線條,以直垂線為主,船上的大桅襯以較淡色的云。故能使它有力的顯出。右上方又有較短的電燈桿相陪襯,使不致單調,船在圖中占于最有力的地位,不難一望而知為圖中的主體。這在攝影術上極關重要,因圖面的興趣宜集中于主體上,此應于攝影前善為斟酌,大船上起重機的斜線,碼頭邊部的橫線,與遠處之屋尖等,皆是用以陪襯這主題的直線,使它不致孤寂而得到調劑。拍這張照相用的是尋常底片,不過對于露光的時間和顯影印曬等,皆曾與以相當的注意,故對明暗部分的色調,如云天水色陰暗部分等,都尚能忠實地表顯出來。

研讀

邵臥云《普橋歸客》

在中國攝影領域的構成中,富有詩情畫意的風光攝影一直占有著很重要的位置。民國時期就產生了像郎靜山、吳中行、邵臥云等一批用攝影的手段追摹以“寫意見長”的傳統中國畫,使風光攝影達到巔峰狀態的大家。正是這些20世紀20、30年代的藝術家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與努力,印證了攝影與雕塑、繪畫等其他藝術手段一樣可以“借表現自然一事表現自己”,扭轉了當時人們認為攝影只能機械地摹寫現實,無法抒發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攝影不是藝術的觀點,使我國的攝影突破了技術與商業的束縛,走上了藝術的道路。

《美術攝影略談》一文就是著名風光攝影家邵臥云根據自身的攝影實踐對美術攝影從理論上進行的闡述。這是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攝影藝術理論文章。它糾正人們對攝影藝術的不正確認識,對中國攝影的普及與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文章開篇就提到一個問題,通常攝影的人往往認為要拍到好的美術風景照片,就要到風景美麗的名勝古跡的地方,而要拍好的人像就要有漂亮美貌的女子。然而從美術的原則上講,這些觀點并不可取。以人像攝影舉例,美貌的女子固然是極好的攝影題材,但是村嫗老婦經過名家之手也能拍出好的美術照片來。針對這些想法,邵臥云做了精辟的闡述,他認為:“美術作品,并不以被攝主體的美不美來做標準,是在于攝影者對于美的認識,及表現情感的力量與攝影術上的技能等之有無而定。富有畫意的美術風景照片也同此例。”他的這一理論在今天仍然對攝影藝術有著重要影響和廣泛意義。在《美術攝影略談》中,攝影家還用自己拍攝的《暮泊》作品現身說法,闡釋了結構是美術攝影作品的至要關鍵。他層層遞進剖析創作《暮泊》畫面結構的過程,是如何將畫面上的各個部分有機進行組合,從而使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

民國時期是中國攝影藝術真正成為一種藝術門類的重要階段,劉半農、郞靜山、胡伯祥、邵臥云等一大批知識分子的積極努力與參與,堅實了中國藝術攝影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著書立說,發表對攝影藝術的認識觀點,以各自的藝術實踐為中國攝影藝術做出重要的貢獻,他們的藝術活動也在中國攝影史上留下了時代的痕跡。

邵臥云《暮泊》

郎靜山《圣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都市| 阿拉善右旗| 张家界市| 旬邑县| 榆树市| 宜城市| 伊川县| 龙海市| 虞城县| 巢湖市| 靖江市| 宁波市| 哈尔滨市| 泗阳县| 香格里拉县| 伊吾县| 城口县| 宿州市| 拜泉县| 清河县| 黄大仙区| 尼勒克县| 丘北县| 湘乡市| 青铜峡市| 昌邑市| 客服| 伊金霍洛旗| 沙田区| 高青县| 洛川县| 漳浦县| 湘乡市| 湾仔区| 新巴尔虎右旗| 凭祥市| 宁河县| 大连市| 庐江县| 远安县|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