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日本藝伎
- 石林 唐詩
- 19字
- 2019-01-02 20:26:47
第一章 翩躚麗影三百年
——藝伎的歷史淵源

江戶時代的太夫
在日本江戶時代曾經出現過一類被稱為太夫的人,即日本游廊最高等級的藝伎。她們精通舞蹈、音樂、詩歌、書法,極富教養并且風趣幽默,但是由于長時間被隔離在封閉區域內,她們的存在變得高度儀式化。不久,她們的顧客群開始萎縮,她們也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被湮沒。此后,藝伎開始崛起并受到廣泛歡迎。藝伎群日漸壯大,最終徹底取代了太夫,使之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太夫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藝伎自江戶時代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她們嬌媚、溫柔、順從,并身懷絕技。在日語中,藝伎有藝術家的意思,日本各地對藝伎的稱呼也不盡相同: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之為“蕓者”,見習階段被稱作“半玉”;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大多稱之為“蕓伎”或寫為“蕓子”,見習階段稱“舞伎”或寫為“舞子”。自明治時代開始,基本被讀為“蕓伎”。歐美國家大多以關東文化為主,以“Geisha”這個讀法來轉譯。
“藝伎”一詞源自古漢語,但其在日本的社會地位比中國的娼妓高很多,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的載體。在藝伎的職業生涯中,她們要堅持學習,接受訓練,不斷完善和提高各種藝術技能。
日語中的“妓”字保留了古漢語的傳統用法,可以代表女性表演藝術者,也可以代表女性性工作者。原則上藝伎并不從事性交易,僅僅是藝術表演者,所以有人主張“藝伎”才是正確的中文翻譯寫法。但在現代漢語里,“妓”是從事性交易的女人,因此便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中文譯法。
在日語中,最初的歌舞伎之所以被稱為“伎”,是因為歌舞伎在性別上不受限制,演員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那些進行歌舞表演的年輕男孩子,同女人一樣需要出賣色相。
在德川幕府統治初期,德川家康本人非常喜好男色,在他之后的歷任幕府將軍也有這樣的嗜好。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他在后宮養了300多名如同佳麗一樣的孌童。上行下效,一時間社會上男風盛行。
江戶初期,歌舞伎大多是演藝賣身合二為一。在后來的發展中,二者才逐漸分離,藝伎正是在分離的過程中演變為帶有明顯歌舞伎特點的特殊職業。原本男歌舞伎僅衣著花哨,并將女性美模仿得淋漓盡致。由女人親自表演后,就更加美艷動人了。
身為一名藝伎,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從小在藝伎館生活的她們耳濡目染,不僅要學習藝伎的神情樣貌,還要學習取悅他人的技巧。她們服飾華貴,舉止文雅,且多才多藝。封建時代的日本,男權至上的現實,使女性必須學會順從并聽從男性。而藝伎比普通女人更加溫柔,具有高貴的氣質,又小鳥依人,是男人心中的理想形象。
在酒席上,她們懂得察言觀色,能精準揣摩別人的心思,總能在適當的時候為客人提供恰到好處的服務,調節酒桌上的氣氛。同時,與客人相處時,她們總能很容易地找到共同語言,讓聽的人和說的人都很開心。
藝伎們通常都在“茶屋”接待客人,并為他們表演。藝伎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日本上流社會的達官顯貴和富商闊佬,普通人很難有機會看到她們。大庭廣眾下,藝伎們很少拋頭露面,她們深居簡出,被濃妝遮蓋的臉上永遠看不出喜怒哀樂。她們的交易純粹是為了滿足男人的夢想,即享樂、浪漫和占有欲。
最初的藝伎大多是有志獻身這一充滿浪漫情調的行業的女子,二戰后則基本是為生活所迫的孤女或藝伎的私生女。而今,大多數年輕的藝伎是沖著豐厚的收入加入到這一行業的。
幾百年來,藝伎始終生活在特定的區域,被籠罩在層層迷霧之中,帶有相當強的神秘感。即使在現代的日本,雖然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一般人也只能在電影或電視鏡頭中看到或了解她們。

江戶時代的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