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著手跟自己的心碎告別(2)
- 不失落:放下傷痛的快樂生活智慧
- 文成蹊
- 4987字
- 2016-04-18 11:34:30
“我注定了命運多舛,傷痛便是我的宿命”、“我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只能與失落為伍”、“我不可能走出傷痛,不會再擁有快樂和幸福了吧”……這些想法是許多人遭遇傷痛時常有的,也是自卑自憐的典型體現。這種將傷痛與失落“神化”的心態,會徹底地將我們與傷痛綁在一起。
當然,除了抱怨與自卑自憐,拒絕接受也是一種常見的錯誤的傷痛處理方式。例如,戀人已經離開,卻不肯承認對方已經不愛自己;自己已經失去這段感情,卻總是想著“明天他就會回頭找我”。這種拒絕相信、拒絕接受傷心事已經發生的心理,只會讓傷痛如蛆附骨。再比如,自以為滿腹才華,卻郁郁不得志,于是大呼自己時運不濟,卻不肯承認自己待人處世方面存在不足。這同樣也是不肯接受傷痛的現實的表現,往往也會讓我們就此深陷于失落,再無意氣風發之日。
總的來說,抱怨、自卑自憐、拒絕接受都是我們在應對傷痛與失落時常犯的錯誤,甚至是在不知不覺就這樣了。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它們保持足夠的警惕,注意調適自己的心理,避免在傷痛與失落中越陷越深。
寫給越被安慰越傷心的你
面對傷痛或失落,無論是他人的還是自己的,我們最先想起的往往是安慰——給予安慰或尋求安慰。然而,事情的結果往往是越被安慰越傷心。這的確讓人費解,但卻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切身感受。弄懂其中的奧秘,不僅是為了解答這一疑惑,更是為了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走出傷痛。
一般來說,當一個處于傷痛、失落中的人越被安慰越傷心時,其內心往往就已經開始產生一些負面、錯誤心理,或開始受到某種誤導了。
比如,之所以越傷心,很可能是潛意識在尋求更多的關注和安慰,而這很容易讓人失去獨立、過度依賴,甚至是“愛”上傷痛;又或者安慰之言帶來的不是安慰,而是傷上加傷,讓人更加失落與痛苦……理性地認識到“越被安慰越傷心”背后的潛在心理后,我們才能更從容地面對,乃至走出傷痛與失落。
人的奇怪心理:越被安慰,越在傷痛中沉湎
小孩子摔了一跤,很痛。如果旁邊沒有大人,他往往會自己爬起來,接著不亦樂乎地玩耍。然而,如果大人在身邊,尤其是父母緊張地給予撫慰時,他往往會號啕大哭,而且越哭越帶勁兒。成人后,這種幼稚的行為并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一種心理反應——傷痛、失落時,越被安慰就越傷心。
這種心理存在于我們大多數人身上,因此人們不禁想要知道為什么越被安慰越傷心。
從主觀方面來說,這主要是自我意識驅動的結果。人對“自我存在”大都是無條件地珍視和保護的,這樣一來,人就有強烈的證明自我價值的欲望。具體地說,這種欲望需要他人的關懷、疼愛、稱贊、尊敬等正面態度來滿足。而且對于處于傷痛、失落中的人來說,其證明自我價值的欲望會更加強烈,這時,他人的安慰雖然能夠帶來一定的心理滿足,但這遠遠不夠。于是,為了得到他人更多的安慰和關愛,傷痛、失落中的人便會下意識地表現得更加傷心。
同時,人的表現欲也是重要的主觀原因之一。他人的安慰是一種回饋,傳遞著“我在關注著你”的信息。這樣一來,人的表現欲就會被激活,進而更加投入地扮演傷痛者、失落者的角色。
從外界因素來說,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人的安慰即使是出于好意,或多或少都會勾起自己對傷心事的回憶,這在某種程度上等于再經歷一次傷心事,如此一來,心中傷痛、失落的感受必然會增加。第二,經歷某件傷心事是怎樣的感受,往往是他人無法全然了解的,這就導致了他人安慰的方式方法往往有偏差或不正確,會進一步引發失落者、傷心者的負面情緒。比如,“乖,不哭了!明天會更好的”,這本是很常用的安慰他人的語言。然而,這樣說通常只會勾起傷心者、失落者對未來的擔憂、焦慮,卻達不到安慰、緩解其痛苦的效果。要知道,人處于傷心或失落時,往往很難做到樂觀、積極,此時若提起未來,他們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無依無靠,如此一來自然會更加憂慮、傷心。
總的來說,越被安慰越傷心這一心理反應雖然看似有違常理,但卻是合情合理的。從中,我們應該明確的是,當遭遇傷痛、失落時,尋求安慰的確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但顯然,其收效甚微,與其如此,不如自我調整心態,準備好自我療愈,從而走出傷痛與失落。
那些對的、錯的安慰方法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時刻——痛失親人、事業滑坡、失戀離婚……因此就有了傷痛、失落的心需要安慰。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接受到的安慰的方法是錯誤的,于是,我們在他人的安慰中更加失落、傷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我們是否也在用錯誤的方式給予他人安慰呢?了解常見的安慰方法的對錯,不僅有利于減弱他人錯誤的安慰方法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有利于我們更加有效地幫助他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般來說,我們常見的安慰方法中,有一些是錯誤的。比如,安慰失去愛人的女人說:“我知道,你的愛人死了。沒關系,以后還可以再找。”安慰車禍中臉被劃花的男士說:“其實,你已經夠幸運了,起碼還有胳膊有腿呢。”安慰哭泣的同事說:“別哭了,哭不是辦法。”安慰失戀的朋友說:“失戀的人多了,又不止你一個。”安慰事業不順的親人說:“你要堅強,以后會更好的。”……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安慰方式沒有和被安慰者形成感情共鳴,只是以其他的社會標準來衡量被安慰者,并鼓勵他們去達到標準。這樣的安慰無異于再次割裂傷口的刀子,完全不能給予被安慰者幫助。
那么,正確的安慰方法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應該怎樣安慰他人才算是為其心靈包扎、撫慰其傷口呢?具體地說,正確的安慰方法至少應該滿足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要自然地流露情緒。很多人認為勸慰別人時自己必須冷靜,其實這是不對的。在目睹了別人的傷痛,想要給予安慰時,一方面要允許他們發泄出來,另一方面也可以陪著一起流淚、難過。這會讓對方覺得,我們是其能夠感同身受的朋友。
其次,我們要讓對方當“英雄”。我們常常告訴朋友“要”怎樣、“應該”怎樣,這時,其實是我們在扮演“英雄”的角色來指導對方,在無形中就給了對方壓力。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該讓對方來當英雄,這樣他們才有走出傷痛的勇氣和力量。我們最好說“我們知道你很堅強”、“你有能力戰勝軟弱”。這樣的安慰才能讓被安慰者明確地知道,自己被朋友無條件地接受和肯定,進而有力量走出目前的困境。
再次,我們要給予對方足夠的傾訴空間,而不要急于追問。特別是在朋友無法清晰表達時或不愿意披露原因時,一定不要急著追問。即使對方什么也不說,我們也可以告訴對方:“我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說,但我真的很關心你。”這樣的安慰,等于給對方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我尊重你的傷痛,并且樂意隨時伸出援手”,這可以給予對方充分的心理安慰。
最后,我們要適時地給予對方擁抱。擁抱,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動作,能傳遞給對方愛、友善和溫暖。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在心靈受創后,往往會本能地逃避親密行為。因此,我們最好先試探性地輕輕握住對方的手,如果對方沒有明顯的抵觸表現,我們就可以加大握手的力度,把對方的手握實,傳遞給對方一種可靠的感覺;然后,我們可以靠近對方的身體,輕輕地抱抱對方,或試探性地問對方一句“抱一下,你會不會舒服一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對方有抵觸,我們就必須停下來,只靜靜地陪著他,這也同樣是一種安慰。
此外,除言語和肢體安慰外,諸如禮物、短信、電話等安慰方法也很不錯。我們可以給朋友送禮物、發短信,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還有人惦念著他們。
當然,我們也可以給朋友提供一些富有哲理的小品文或情節輕松的小故事,讓他們在轉移注意力的同時,有充分的時間自我修復受傷的心。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他們什么話都不想聽,什么事也不想做,那么就不要再打攪,給他們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們暫時躲避現實世界,自己慢慢去解開心結,走出傷痛。
走到鏡子前,找到能療愈你的傷痛的人
中國有句古話:“恃人不如自恃也。”簡單一點說就是“天助自助者”!
在生活中,我們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很多人在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他人尋求安慰和幫助,但卻忘記了自己。
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出路,自己多想辦法才是正確的。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很多未被開發的潛力,為什么不去主動主宰自己的命運,卻要去乞求別人的憐憫和幫助呢?
有一天,一大早卡耐基的秘書就走進辦公室說,有一個流浪漢急著要見他。起初卡耐基只想給他一點兒錢,讓他買一份三明治和一杯咖啡,不想耽誤時間,但后來還是讓他進來了。流浪漢大概有一個星期沒刮過胡子,衣服皺成一團,好像是從破布堆里撿到的。
“看到我的外表這么驚訝,我并不怪你,”他說,“但是你恐怕完全誤會了。我不是來向你要錢的,我是來請你幫助我走出傷痛的。
“一年前我和妻子感情破裂,離婚之后,所有的事情都不順心。我的事業垮了,現在更是貧病交迫。
“在我準備跳河自殺,一了百了的時候,被一位警察攔住了。他給我兩條路,來找你或是去坐牢,讓我自己選擇。他在外面等著,看我是否言而有信。”
從那個人說話的語氣和措辭,很清楚地看得出來,他受過相當好的教育。卡耐基問了幾個問題,知道他曾經是芝加哥一家知名餐館的老板。卡耐基記得一則新聞說那家餐館在幾個月前被拍賣掉了。
卡耐基請秘書幫他準備了一份早餐,因為他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這時,他繼續說完他的故事。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他只怪自己,完全沒有理由去責怪任何人。這是一個有利的信號,也是一個線索,卡耐基從中知道要如何幫助他了。等他吃完早餐,卡耐基說了以下的話:
“我非常仔細地聽完你的故事,也深受感動。我尤其感動的是,你沒有找任何借口推卸責任。離婚的事,你也沒有怪你的前妻,言談之間,對她仍然非常尊重。”
此時,那個人已經恢復元氣。卡耐基要開始提出自己的建議了:“你來找我幫忙,但是很抱歉,我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幫助你。”
“不過,”卡耐基又說,“我知道有一個人可以幫助你,如果你愿意的話。這個人現在就在這個屋子里,我來替你介紹。”卡耐基扶他站起來,帶他到隔壁的私人書房,讓他站在落地的布簾前面。卡耐基把布簾拉開,那個流浪漢從布簾后落地的穿衣鏡里面看到了自己。卡耐基指著鏡子中的人說:“這一個人可以幫助你。只有他能夠幫助你,讓你走出傷痛,脫離目前不幸的窘境。”
流浪漢走向前,仔細地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擦擦滿是胡須的臉,然后轉過身來對卡耐基說:“我明白你的意思。感謝你沒有對我濫施同情。”
然后,他轉身離去。大約有兩年的時間,卡耐基再沒有聽到他的消息。突然,有一天,他又來找卡耐基。但和上次判若兩人,卡耐基根本認不出來了。他說,后來他找到工作,在一家類似自己以前開的餐館擔任領班。在那里無意間遇到一位以前的朋友。朋友出資,讓他又開了一家餐館。
現在,他擁有芝加哥數一數二的餐館,生活十分富裕。但是他更大的財富是能夠發揮自己意志的力量,運用自己內心無窮的智慧。
沒錯,能夠幫助我們真正走出傷痛的那個人正是我們自己,也許我們的生活中會出現許多能夠幫助我們的人,可是這些幫助都只是表面的,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那個人始終都是我們自己。所以,面對人生的傷痛與失落,與其千方百計地去別人那里尋求安慰和幫助,不如走到鏡子面前去照一照,鏡子里的那個人才是真正能幫助我們的人。
從前,有一頭驢不小心掉到了一口枯井里,它在井里不斷地發出悲哀的聲音,期待主人能夠盡快把它從井里解救出來。此時,驢子的主人也焦急萬分,他把鄰居都召集到一起出謀劃策,可是最終也沒有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最后大家勸慰主人說:“反正這頭驢子已經很老了,即便是把它救上來又能為你干什么呢?況且就這樣活生生地看它在里面受罪,我們都于心不忍,干脆還是把它埋了吧。”主人聽后,雖然內心有萬般的不舍,但是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也只有忍痛割愛了。
于是,大家拿起鏟子開始往井里填土。當第一鏟泥土落到井里之后,驢子的叫聲更凄慘了,它好像已經明白了人們的意圖,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結局,眾人也忍不住連連嘆息。
第二鏟、第三鏟……泥土不斷地落到井中,大家本以為驢子會不斷地哀憐求救,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驢子居然意外地安靜了下來。人們不禁低頭向井里看,而井中的一幕讓所有的人都驚呆了。他們發現,當此后的每一鏟泥土落在驢子的背上的時候,它將身上的泥土抖落掉,然后再踩在自己的蹄下。就這樣,人們不斷地往井里填土,驢子就不斷地抖落身上的泥土,而它所站的位置也越來越高,直到上升到了井口。
在人們驚訝而興奮的目光中,驢子好像是一個勝利者一樣,從容地走出井口,主人也異常激動地將自己的驢子牽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