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治國安邦(2)
- 中華語典(權威珍藏版)
- 余鴻主編
- 4763字
- 2016-04-21 11:08:06
【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治理國家有相應的體制,各自之間不能相互侵犯越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出自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意為:中國要煥發勃勃的生機,還要依靠風暴雷霆般的變革,無聲無息的沉悶局面畢竟是悲哀的。
【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出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意為:信義是一個國家的珍寶,是百姓所依賴的。
【一時之強弱在力,千古之勝負在理】出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意為:一時的強弱在于力量或軍事力量,而長久的勝負則在于道理,就是治國有道。
軍事戰爭
【戰雖有陣;而勇為本】出自《墨子·修身》。意為:作戰之中雖然陣列需有講究,但還是要以勇敢為本。
【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出自《墨子·非攻下》。意為:頻繁地進攻和討伐,實在是天下最大的禍害。
【以戰去戰,雖戰可也】出自秦商鞅《商君書·畫策》。意為:用戰爭來制止戰爭,就算發動戰爭也是可以的。
【兵之勝敗,本在于政】出自《淮南子·兵略訓》。意為:軍事上的勝負,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政治。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出自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將才》。意為:作為軍將,地位高貴而不驕傲,打了勝仗而不昏亂,才能出眾而能謙遜待下,性格剛強而能控制自己。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則貴】出自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將才》。意為:戰場作戰,勇敢向前的應給予重賞,貪生怕死向后退的應處以重刑。而且獎賞要及時,不能拖延,懲罰不能因為地位高低而有所減免。
【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出自三國諸葛亮《喜怒》。意為:憤怒的時候,不要觸犯到無罪的人;高興的時候,也不能放縱應該殺頭的人。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出自三國諸葛亮《南征教》。意為:出兵作戰以征服敵軍的人心為上策,攻破敵人的城池為下策。
【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出自三國諸葛亮《兵要》。意為: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即使將領沒有才能,也不會打敗仗;一支沒有嚴格訓練的軍隊,即使將領再善戰,也無法取得勝利。
【弊政之大,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出自唐代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意為:最大的弊政莫過于賄賂猖獗,賦稅繁多了。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出自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有誰會知道徭役比這毒蛇還殘酷呢?詩句深刻揭露了當時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殘酷剝削。
【天下雖興,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砍鲎蕴拼拙右住蹲h兵策》。意為:國家雖然興盛,但若動不動就打仗,也會衰敗;國家雖然太平,但若忘記戰爭的危機,不修備戰,也一定會非常危險。
【德唯治,否德亂】出自《尚書·太甲下》。意為:以德來治理國家,就會天下太平;反之,就會天下大亂。
【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出自《尚書·酒誥》。意為:為政的人不應該把水作為鏡子,而是應該把人民當做鏡子。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意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家才能安寧。
【師直為壯,曲為老】出自《左傳·隱公三年》。意為:出兵作戰,有正當理由,軍隊的士氣就強盛;而師出無名或者理屈,就會士氣不振。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出自《左傳·隱公五年》。意為:不對意外情況有所預料和準備,就不能出兵作戰。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出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意為:一朝放走了敵人,就會成為幾代人的禍患。
【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意為:居住下,就要準備好糧草,行軍時,就要做好防備。
【先人有奪人之心】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意為:先發制人就可以摧毀敵人作戰的勇氣和士氣。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出自《左傳·襄公十年》。意為:眾人的憤怒不可觸犯,一意孤行很難成功。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出自《戰國策·楚策》。意為:如果兵力不如對方強,就不要發起挑戰;如果糧草不如對方充足,就不要與之相持太久。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意為:在營帳中操控著戰略,就能讓在千里之外作戰的軍隊取得勝利。
【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意為:打了勝仗之后,將領驕傲,士兵懶惰的,就會失敗。
【十則圍之,倍則戰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意為:如果自己的兵力是敵人的十倍,就采用圍攻戰術;如果自己的兵力是敵人的兩倍,就與敵人展開交戰。
【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意為:兩只老鼠在洞中爭斗,哪一個更勇敢些,哪一個就能獲勝。
【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意為:出兵作戰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就不能取得戰斗的勝利。
【置將不善,一敗涂地】出自《漢書·高祖本紀上》。意為:如果將軍任用不妥當,那么出師作戰一定會一敗涂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自唐代王昌齡《出塞》。意為:只要飛將軍李廣還在,決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進入到內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出自唐代王昌齡《從軍行》。意為:茫茫沙漠里,已經打了上百場仗,連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但只要不打垮樓蘭,就決不回去。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出自唐代高適《燕歌行》。意為:戰士在前線英勇殺敵,死傷過半;將軍還在營帳中觀賞美人輕歌曼舞。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出自唐代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意為:戰爭異常慘烈,戰場上寒風怒號,荒草中可見尸骨累累,肅殺悲涼,陰森恐怖,令人心驚。
【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出自唐代杜甫《征夫》。意為:十戶人家中還有幾戶留存啊,只有山還依然是那么多。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出自唐代杜甫《兵車行》。意為:家里若是生個女兒,至少還能找個近鄰嫁出去,如果生了男兒,卻常常要葬身于荒野雜草之中。
【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出自唐代杜甫《洗兵馬》。意為:如何才能找到一位壯士,能將天上的銀河引下來,將所有的兵器都洗干凈了,永遠都不再用了呢?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出自唐代杜甫《春望》。意為:戰亂的時局,看到鮮花也會讓人黯然神傷;離散的親人,聽到鳥鳴也會讓人感到心驚。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出自唐代杜甫《前出塞》之六。意為:要想射人,應先射他的馬,要想擒賊,應該先擒住他們的首領。比喻解決問題應找到問題的關鍵,抓住要害。
【幾時拓土成王道,自古窮兵是禍胎】出自唐代李商隱《漢南書事》。意為:什么時候開拓疆土能成就帝王的仁義政治呢?窮兵黷武自古就是災禍的根源。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出自唐代李賀《雁門太守行》。意為:敵軍如同黑云一般來勢兇猛,城池仿佛要被壓倒了,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金光閃閃。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出自唐代杜牧《赤壁》。意為: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恐怕東吳已被曹操所滅,而大喬、小喬便要成為俘虜,被曹操鎖在銅雀臺中。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出自元代馬致遠《漢宮秋》。意為:即使要招集一千名士兵也不用費力,但是要找到一個好的將領卻十分困難。
【養軍千日,用在一時】出自元代馬致遠《漢宮秋》。意為:花了很長時間來養軍隊,只為了在需要時能夠用得上。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出自元代張可久《花聲·懷古》。意為:遙懷古人,想起那美人虞姬因四面楚歌而自刎,三國鼎立時,曹操被蜀吳聯軍大敗于赤壁,還有投筆從戎的班超空老于玉門關外。
【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處世之道也是應對變化之術,怎么可以只把握一個方面呢?行軍作戰的方法也是如此,都是貴在能夠隨機應變。
【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做將領的道理就是不要因為一次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而憂慮失落。
【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周瑜為了收回荊州安定天下而想出妙計以婚姻為借口,將劉備騙到江東,結果不僅白送了劉備一個夫人,還使得自己損兵折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將領在外行軍打仗時,君主的命令有些是可以不予理會的。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意為: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出自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意為:將軍領軍在于謀略而不在于勇猛,士兵的戰斗力在于精良而不在于人數眾多。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意為:寧愿在太平年代做一條狗,也不愿在動亂的社會里做人。
農業工商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意為:治理好百姓的田地,減輕百姓的徭役和賦稅,就能夠使百姓富足起來。
【無政事,則財用不足】出自《孟子·盡心下》。意為:沒有好的政治,那么國家的財政就會不足。
【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出自《荀子·修身》。意為:好的商人不會因為虧了本就不再做生意。
【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出自《韓非子·解老》。意為:做工之人總是改變自己的行業,就做不出成績來。
【數奪民時,大饑乃來】出自《呂氏春秋·上衣》。時:農時。意為:多次占用耽誤農時,就會造成大的饑荒。
【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于農】出自秦商鞅《商君書·農戰》。意為: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即便糧倉總是滿滿的,也不會放松農業生產。
【地誠任,不患不財】出自秦商鞅《商君書·錯法》。意為:土地被真正利用起來,就不怕沒有財源。
【春貸秋賦民皆歡,春賦秋貸民皆怨】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為:春天放貸,秋天收稅,農民就都會歡喜;但春天收稅,而秋天放貸,農民就會都抱怨。
【救荒不如備荒,備荒莫如急農時】出自清代魏源《吳農備荒議》。意為:與其等災荒來了再想辦法補救,不如早防備災荒,而防備災荒最好就是抓住農時。
【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干農功】出自《國語·周語上》。意為:在所有的公事當中,最重要的是專務于農業。沒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害農事的。
【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出自北宋蘇軾《魚蠻子》。意為:這個世界上,連走路都十分困難,只要腳一踏在地上,就得交租納稅。
【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出自北宋梅堯臣《田家語》。意為:誰說農家的生活安定快樂?春天的賦稅到了秋天還沒有交齊呢!
【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出自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意為:國家規定農民的賦稅是三升米,但實際上,農民卻要交納一斗米,那么,殺牛怎么會不比種莊稼強呢?
【技藝之士資在于手】出自秦商鞅《商君書·算地》。意為:對于手工業者來說,他們的資本就在于他們手中的技藝。
【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序》。意為:如果商人不做買賣,糧食、物品和財富就無法流通;如果掌管山澤的人不開發利用資源,那么財富就會減少。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意為:當貨品的價格極高時,就要像扔掉糞土一樣趕快拋售;當貨品的價格極低時,就要像購買珍寶一樣趁機購買。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意為:天下人和和樂樂,都是為利益而來;天下人紛紛攘攘,也都是為了利益而往。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意為:貨品的價格上漲到極高時就會降下來,下跌到極低時就會漲上去。
【無財作力,少有斗智,既饒爭時,此其大經也】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意為:在沒有財力的時候,應該努力創造財富,等到有了一些財富后,就要靠才智來經營;財富多了,就要努力爭取賺錢的時機,這才是發財的常理。
【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貨有余】出自《漢書·貨殖傳》。意為:經商的人多了,就會使糧食生產不足,而貨物有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