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完善自身,盡顯人格魅力(1)
- 聽歷史學家講故事:人生路上舍與得
- 亦辛編著
- 4761字
- 2016-04-21 11:09:36
人皆可以為堯舜
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浩浩天宇,人本平凡;茫茫人世,我本平凡。人世間固然存在著非凡的事業,但事實上卻并不存在先天就“非凡”的人。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并非先哲要鼓勵我們人人都好高騖遠,而是要告訴我們:只要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斷完善自身,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
曹交問道:“每個人都可以做堯舜,有這種說法嗎?”
孟子說:“有?!?
曹交說:“我聽說周文王身高一丈,商湯身高九尺,而現在的人身高雖然有九尺四寸多,卻只是會吃飯而已,應當怎么做才能成為他們呢?”
孟子說:“這有什么關系呢?你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自己認為自己連一只小雞都提不起來,那么他便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而如果有人認為自己可以舉起三千斤的重物,那么這個人便是一個非常有力氣的人。同樣的道理,能夠舉得起烏獲所舉的重量的人,也就成為烏獲了。人難道可以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只不過是不去做罷了。比如說,慢一點走,讓在長者之后叫做悌;快一點走,搶在長者之前叫做不悌。那么,慢一點走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之所以還有那么多不悌之人,其實不是這些人不能走慢一點,而是他們不那樣做罷了。所謂堯舜之道,也不過就是孝悌而已。倘若你穿著堯的衣服,說著堯的話,做著堯的事,那你就是堯了。同樣,倘若你穿著桀的衣服,說著桀的話,做著桀的事,那你便是桀了。”
曹交說:“我準備去拜見鄒君,去他那里借個住處,還情愿留在您的門下做您的學生。”
孟子說:“所謂道,就像大路一樣,難道還真的難于了解嗎?只恐怕是人根本不去尋求罷了。我看你還是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到處都有啊?!?
由此可見,無論是君王從政治國,還是個人的立身處世,都只是一個問題而已,那就是“不為”與“不能”的問題。認識到這一點后,每個人都可以樹立起立志向善的信心,只要你自己不自慚形穢、妄自菲薄,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斷追求自尊自貴,你最終會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事實也的確如此,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跟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沒有太大的差別,不同的只是形式而已。既然本質一樣,那么,別人能夠成為圣人,我們也一樣可以。孟子用生命寫就的人生故事,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一個智者與仁者所顯現出的精神魅力。
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所謂地獄起于心,一切的艱苦折磨或滿足幸福都緣自于你,你的心是最大的佛。
——釋迦牟尼
人無信不立
誠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則。在現代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誠信越加地顯示出它的可貴,是人們在社會中立足必不可少的品質。一個人如果不講究誠信,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失去了誠信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跟他人競爭最起碼的資格。
中國是禮儀之邦,向來是以信義為本,自古就有許多關于誠信的故事流傳下來。
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回到自己的家鄉秭歸舉行了一場考試來選拔人才。
“楚地多才子”聞名于全國,剛回到自己的故鄉,屈原就感受到了學子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學習氣氛。一天晚上,屈原正在出考試題目,這時有一群學生過來拜訪他。于是他就把擬好的試題隨便放在一邊,和藹可親地招待他們。屈原看到他們興致高昂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內心感覺十分欣慰。
這場考試舉行完以后,出來的結果卻大大地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有九十九個學生的成績都是一模一樣的,那么一共就有九十九個人并列第一,只有一個成績稍微差一些,排名第二。這下子即使是只取前兩名就有一百個人,很明顯,這樣的結果是不正常的。
屈原仔細想了想,又回憶了一下每一個環節,明白了一定是在那天晚上擬考題的時候,那些拜訪他的學生中間有人偷看了考題,而且把它泄露了出去。屈原不禁埋怨自己太粗心了,于是他立即考慮再重新組織一次考試。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次考試開始了,屈原對著學生們大聲宣布:“你們的成績都非常不錯,可是國家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通才。這場復試的題目是‘種谷子’。今天正好是谷雨時節,也是播種的好時候,現在發給你們每人一百粒谷種?;厝ヒ院?,你們要細心照料這些種子,考試的結果就按秋后收谷子的數量來算?!?
一轉眼,秋收的時間就到了。那九十九個得了第一名的學生背著筐挑著擔,還有人用車裝載著來的,看起來都獲得了好收成。惟有那個考了第二名的農家青年,是最后一個來的,他手里捧著一個很小的瓦罐,見別人都滿載而來,感覺自己很沒面子,垂頭喪氣地站在門外,不敢進來。
屈原挨著個檢查那些豐收的谷子,臉色非常陰沉。當他看到那個站在門口的農家青年的時候,眼睛里閃出興奮的亮光,問道:“你收的谷子呢?”
小伙子很不安地答道:“學生慚愧,僅僅收了九百多粒谷子。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可是最后卻只有三粒種子發了芽,所以就產了這么少一點糧食?!闭f完這話,他就特別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另外九十九個第一名頓時全都哄笑起來。這時候,屈原卻十分嚴肅地說道:“這次選拔的結果已經出來了。他才是真正的賢才,因為他是最誠實的一個。我發給你們的一百粒谷子種里面有九十七粒都是煮過的,但是你們交上來的糧食卻是這么多,這不是明擺著想欺騙我嗎?”
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行事之根本。孟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币粋€人如果不講誠信,定會被人們所不齒。“信蓋天下,然后方能約天下?!倍粋€信譽名滿天下的人,則一定會有人跟你一起打天下。為人處世,本就應當以誠信為本。對于領導者而言,只有謹守誠信之道,才可能獲得下屬的信任;做人也是如此,惟有講誠信,方能結識天下朋友。因為誠實會給你帶來福祉,而欺騙卻只會招來失敗。
輕諾必寡信。
——老子
誠心待人,人恒助之
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首先應當去主動幫助別人。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庇胁拍艿娜耍枷M玫劫t明君主的賞識;而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也必定會廣納賢才,以輔助自己爭奪天下或者治理國家。要招攬人才,為己所用,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以誠相待。
作為一個君主,如果能推心置腹地對待下屬,施以恩德,下屬定會竭盡全力為他效勞。宋太祖剛剛即位時,外患頻繁。太祖十分關心戍邊將帥的家族,同時允許這些封疆大吏進行邊塞貿易,并免征賦稅。正因為太祖能禮賢下士,用人不疑,才保障了西北邊疆二十多年的平安。
我國的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濟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國的君主都精通用人之道。就拿劉備來說,他便是以寬厚仁慈的德行來感化下屬的。劉備在起事之初,就是人心所向。少年時代結交的兄弟都歸附于他;中山的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早早就備好錢財,以供他招募士兵使用。平原相劉平派刺客暗殺劉備,但是刺客卻向他告了密。曹操大舉興兵來討,劉備敗走江陵,而荊州民眾跟隨他的竟然多達十余萬人。此時的劉備身無立錐之地,但所到之處竟能使如此之多的人情愿追隨,這完全是劉備以誠待人的緣故。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討教治國平天下大計時,他謙恭誠懇的態度更是令人感動不已。于是,《隆中對》的美談傳于后世。而關羽、張飛自結義始,終身追隨劉備出生入死,即便是逃亡,寄人籬下,無寸土之業可立時,仍然能夠同生共死,絕無二心。劉備臨終之際,囑咐諸葛亮道:“對于我的兒子,若是能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不可輔助,你可以取而代之?!边@樣肝膽相照、感人肺腑的話是劉備真真切切的感情流露,若是換了別人,恐怕很難做到這一點。三國時期,各國紛紛招攬賢才,但諸葛亮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心甘情愿地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上攵莿淙櫭],傾心相待的誠意徹底感動了他。
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毕热嗽诤茉缫郧熬透嬖V了我們這樣的道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只有以情動人才能真正打動人心,高尚的德行會在無形中提升你的威望,而有才能的人往往會心甘情愿地幫助你。這不僅僅是要求我們做人應該遵循此道,在現代社會中,小至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都應該給自己制定一個行為準則,嚴格要求自身,避免失道寡德,自然就會“多助”了。只有如此,企業或者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才不會是一紙空談。
以誠待人,非為益人,益己尤大。
——愛德華
忠誠贏得尊重
真正的忠誠,不是消極的盲從,相反,它是積極的,并且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甘愿付出的一片赤誠。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不能忠于自己制定的某些目標,那么你將無法集中精力去做什么事情;假如你向來是一個真誠的人,做事情有自己的原則,別人就會很尊重你。
公元前597年春,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討伐鄭國,一路攻下郊圍,直抵鄭國的都城。鄭襄公無奈只好派出使者向晉國求援,一直堅守了半個月之久,軍士們死傷了大半。后來,眼看楚國就要攻破鄭國的城門了,鄭襄王只得親自前往楚軍,謝罪并請求聯盟。
但是當楚莊王正準備要班師回國時,晉國派荀林父為大將,先觳為副將,率軍前來援救鄭國了。于是楚莊王派使者到晉國,請求停戰議和。荀林父答應了但是先觳不同意,還把楚國的使者大罵了一頓:“楚居然敢奪取我國的屬地,還想以修和為借口故意拖住我軍,即使是元帥應允了,我也絕對不會答應的,一定要將你們殺個片甲不留!”
于是,楚晉兩國開始交戰,由于先觳不聽從主帥的號令,一意孤行,以致晉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絕境,最終喪師辱國,大敗而回。晉景公聞訊后大怒,立即喝令左右將荀林父推出去斬首。荀林父長嘆一聲道:“我身為三軍之首,兵敗而喪帥,臣死而無怨。但請主公務必吸取這次兵敗的教訓,以使我晉國再次強大起來……”眾臣全都低著頭,認為荀林父乃是晉國的有功之臣,如果僅因打了一次敗仗就將他處死的話,實在是有些不合情理,于是便有人出來替他求情了。
“敗軍之將,罪當至死。若是再有多言之人,便跟荀林父同罪!”晉景公的話毫無商量的余地。此言一出,便再也沒有人敢站出來講公道話了,群臣都害怕正處于暴怒之中的國君會殺了自己。
“請主公賜臣一死,饒晉國的統帥!”死一般寂靜的宮殿里突然響起了一個聲音,原來是大夫士會挺身而出,冒死進諫國君。
“你!你好大的膽子!”晉景公正要下令,一見是他平時最看重的臣子士會,內心還真的有些舍不得。
“荀林父乃是晉國的棟梁之才,有著赫赫戰功,進則盡臣之忠,退則常思己過,如果連這樣的人都要殺的話,只會于我國不利,而令敵國高興??!”士會根本不容景公答話,便繼續說了下去,“國君一定沒有忘記城濮之戰吧,晉軍大敗楚軍,并繳獲了許多兵器財物,可是先君晉文公仍然心懷憂慮,他說:‘楚軍的將帥成得臣驍勇善戰,只要有他在,晉國便沒有安寧之日啊?!髞恚傻贸荚诨爻耐局凶詺ⅲ瑫x文公興奮得手舞足蹈。果然不出他所料,從那時起楚國兩代便一蹶不振了。從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一個治軍有方的統帥對一個國家來說有多么重要?!睍x景公聽了這番話后,怒氣也逐漸消散了。最后,他接受了士會的意見,把不聽帥令的先觳斬首,同時令荀林父官復原職。通令六卿治兵練將,為待機復仇做好準備。
真正的忠誠是敢于冒死直諫的精神,沒有私心的品質,好好地磨礪自己,去做一個忠誠的人吧——忠于家庭,忠于事業,忠于社會的人。
說真話的人,才算忠誠。
——諺語與人為善,終是為己
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輔相成。
我國自古就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箴言。因此,但凡成大事者往往會打著與民為善,道德仁義的旗號來贏得民心,以信義之軍獲得政治資本。有個成語叫“結草銜環”,講的就是以善良示人,終得善報的故事。
《左傳·宣公十五年》中記載:春秋時期,秦桓公興兵討伐晉國。晉國的大夫魏顆率領民眾奮力抗敵,最后擊敗秦軍,并將秦國的名將杜回俘獲。據說魏顆本來敵不過杜回,但是在戰斗的過程中,有一位老人幫助了他,老人將地上的草打了許多結,把杜回絆倒在地,魏顆才能夠活捉了杜回。魏顆不知道這位老人為什么會幫助自己。到了晚上,魏顆做了一個奇怪的夢,正是那個老人在夢中告訴他:“我的女兒,也就是你父親的小妾。你父親在臨終前,不是命你讓她殉葬嗎?但是你并沒有照辦,反而允許她改嫁。我一直十分感激你救了我女兒的性命。我在戰場上結草將杜回絆倒,就是為了報答你的恩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