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看準時機說話 恭維給人力量(1)
- 做的就是漂亮:左右逢源的處世方
- 亦辛編著
- 4745字
- 2016-04-21 11:10:45
燒香看菩薩,說話看對象
俗話說“燒香看菩薩,說話看對象”,在與對方談話的時候,一定要看準你所面對的是什么樣的人,適合跟他說什么樣的話。該贊揚時就不要吝嗇。此外還要考慮到你說話的時機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還是不說為好。說話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你是否看準了對象,是否找好了時機。
說恭維話,好處多多
在交際當中,說話的禮節(jié)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恭維的話會成為你辦事的階梯。但是,贊揚和奉承不能劃等號,欣賞不同于諂媚。贊揚與欣賞別人的某個特點,意味著你肯定這個特點值得學習。只要是優(yōu)點、是長處,對別人沒有害處,你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表示你的贊美之情。
人是感情動物,也是禁不住夸獎的感情動物。這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同時這也是人性的弱點。世界上沒有一個人面對別人的贊美會反唇相譏,他們有時候雖然不把高興寫在臉上,但是心里已經樂開了花。
那么,恭維的話語又該怎樣去說,這就需要你把“學會說恭維話”這一課學好了。會說話同會辦事是分不開的。話說得好聽,說得到位,別人愿意接受你提出的條件和要求,那么你就算是成功了,否則即使是芝麻粒般的小事也不會為你辦得圓滿。
愛慕虛榮是人的本性,愛慕虛榮的人往往是想在別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上大顯身手,以示自己非同尋常,從而能夠獲得別人的稱贊。吉斯菲爾伯爵就曾經說過:“各人有各人優(yōu)越的地方,至少也有他們自以為優(yōu)越的地方。在其自知優(yōu)越的地方,他們當然喜愛得到頌揚。”是的,假如不對他們優(yōu)越的地方加以頌揚的話,那么他們優(yōu)越的地方也就顯不出優(yōu)勢了。所以適當?shù)墓ЬS話會成為你辦好事情的階梯。
當然說恭維的話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恭維對方并不等于溜須拍馬,恭維的話是你對領導由衷的佩服和稱贊,是你發(fā)自內心的真實感受。假如把恭維看成是阿諛奉承,那么最終不但領導不高興,自己也落得個“馬屁精”的稱號。稱贊一個人,當然是因為他有出色的表現(xiàn),但每個人在哪一方面出色卻是不相同的。有的人是專業(yè)技術水平較高,工作成績突出;而有的人則在社交方面有特長,與客戶打交道的能力較高。因此,在稱贊別人時應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方式的稱贊。
但在稱贊別人時,如果抓不住技巧就會騎虎難下了,所以說恭維的話千萬不要用錯了地方。某公司總經理在抓好公司業(yè)務的同時,結合自己工作實踐撰寫了一本名為《經商之道》的書稿,銷售部經理這樣稱贊道:“你在企業(yè)工作確實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如果你專門研究經營管理的話,我相信你一定會成為商務管理的專家,會有更加突出的成果問世。”
總經理看了銷售部經理的這段文字,臉色有點反常,不滿地說:“你的意思是說我不適合做公司的總經理,只能另謀他職了。”見總經理產生了誤解,本來想恭維總經理的他卻嚇得六神無主,連忙為自己辯護,可是誰知他卻越抹越黑,最后還是秘書過來替他打了個圓場,讓他下了這個臺階。秘書說道:“銷售部經理的意思是說您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不僅本職工作抓得好,其他方面也干得非常出色。”可見,同是稱贊一個人,稱贊一件事,不同的表達方法,其效果也是相差懸殊的。
把話說到點子上
俗話說“花錢用在刀刃上”,就是說,把錢花在實際有用的地方,不要亂花,這樣才能夠充分發(fā)揮錢的價值。其實,在為人處世中說話也是如此,不要什么話都說,要抓住關鍵的語句,針對對方的心理把話說到點子上,這樣你才能使你的表達更明確。
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驕傲的地方,他會以此來作為他為人處世的資本。對于自己比較得意的地方,人們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羨慕的眼光。假如你能夠在跟對方談話之前事先了解一下他比較得意的事情,那么當你面對他的時候,在有意無意間你就會很自然地談到他的得意之處。這個時候,假如對方心情比較舒暢,那么他就會更樂于跟你交流;假如對方心情不愉快,那么他也會因為你的話使自己的心情豁然開朗。
抓住對方得意的事情是你能夠把話說到點子上的前提,那么對方得意的事情又該怎樣去探聽呢?這就需要你開動腦筋,另辟蹊徑了。探聽對方得意的事情時,如果自己不方便,你可以借助別人的幫助。此外,還要求你要做一個有心人,關于對方的興趣愛好你要注意留心觀察、積累,在平日里牢記一些對方比較感興趣的事情,這樣,在關鍵時刻你應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在談到他得意的事情的時候他會表現(xiàn)得極為開心,在對方聽得眉飛色舞的時候你再趁機表明你的看法,這樣你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此外在你提出請求時,說話要不卑不亢,否則會讓對方產生輕視的心理,你要表現(xiàn)的從容大方,就不會出現(xiàn)胡言亂語、東拉西扯的現(xiàn)象,往往可以達到目的。
看準對象和時機再說話
同樣一句話,你對張三說,他可能會全神貫注地聽,你對李四說,也許他會顧左右而言他。再換一種情況,這時候對張三說,張三很容易接受,那個時候對他說,也許就顯得不耐煩。這除了表示張三和李四兩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以外,也表示張三前后的心情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你說話的一個技巧問題,在我國古代就有很多類似的故事。
在秦朝時代,趙高要陷害李斯,對李斯說秦二世的是非,勸告李斯向秦王進諫,并約定秦二世閑暇時間與李斯見面。有一天李斯應約進宮,可是,機不逢時,碰巧看到二世正與姬妾取歡,秦二世看見李斯進來,心中極為反感,臉色煞是難看,而李斯卻茫然無所知,絲毫沒有察覺出來,依舊毫無顧忌地直言進諫,二世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當場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秦二世便龍顏大怒,不斷地發(fā)牢騷,怪罪李斯目中無人,瞧不起他,沒有眼光,不會找進諫的時機……李斯雖然當時沒有察覺出什么意外,但是他卻沒有想到這件不經意的事情會給他招來殺身之禍。
由此看來,說話應該選擇最恰當?shù)臅r機。選擇對方正在工作、緊張、焦急、氣憤、放浪形骸、痛苦憂傷的時機去說話都是不可取的,這時你一定會碰到釘子上,不但自己的目的達不到,反而會引起他人的反感。這與人與己又有什么好處呢?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想要找一個心情比較愉快的人來談話;痛苦心情煩悶時,想要找一個失意的人談話,俗話說“同病相憐”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樣你才更容易找到共同語言。假如你跟失意的人談得意的事情,那么只能說你是一個很不知趣的人,在對方看來這是你對對方的挖苦和諷刺;相反,跟得意的人談你失意的事情,他也不會對你表示同情,只不過表面假裝可憐你一下罷了,鬧不好你還會把一個本來心情愉快的人帶入悲傷的境地。
正所謂“燒香看菩薩,說話看對象”。你要說話,先要看準你所面對的對象是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話該對他說,什么樣的話不適合跟他說。你要想好對方是否樂意跟你講話,是否樂意聽你說話。說話的成功與否就在于你說話的技術是不是到家,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時,則與你說話的成敗是分不開的。
逆鱗捋傷人又傷己
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聽說某個人是“順毛驢”,意思是說,在和他說話時假如你順著他的意思去說,他就會很順從你,這樣事情往往更容易得到解決,假如你逆著他的意思去干,那你最終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古籍《韓非子·說難》中說:“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就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攖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攖人主之逆鱗則庶幾矣。”意思是說君王一般都是十分厭惡大臣直言進諫的,假如要觸犯了他們,他們就會惱怒,所以說在跟他們講話時要順著他們去說,如要違背他們的意愿,自己也就會因此而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在此,首先要向大家說明的是何謂“順毛摸、逆鱗捋”。這個問題是從現(xiàn)實經驗中得來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任何野獸身上都長有毛發(fā),而其毛發(fā)又不是根根都直立著,它們永遠都向一方傾倒,而且其毛孔都朝后邊倒長著,它的毛片也都朝后邊長著。所以“順毛摸”就是順著獸毛的長勢,從前朝后地撫摸,這樣的撫摸,不但自己摸起來感覺舒服,而且它們也會陶醉在你的愛撫之中。你可以聯(lián)想一下自己家中養(yǎng)的貓狗,你在撫摸它們的時候是不是也要順著它們毛發(fā)的長勢去摸呢?假如你要胡亂在它們身上摸,那么,不但它們感覺不舒服,你也要受到它們的攻擊。
家庭所養(yǎng)的寵物貓、狗尚且如此,其他大型動物馬、牛、豬等就更是如此了。因此說喜歡“順毛摸”是任何一種動物所共有的特性。那么,動物的這些特性跟人又有什么關系呢?人身上雖然也有毛發(fā),但是摸起來是無關痛癢的。但是,和動物身上的毛片相類似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中,“順毛摸”在下屬對上級的談話中應用得是最多的。
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數(shù)以千百計的大大小小的皇帝、主公、諸侯王爺,正如我們所說的那樣,是聽不進諫言的。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尋歡作樂,不關心百姓疾苦,甚至對敢于直諫的大臣采取行刑的懲罰。然而,歷史上開明的君主也不是不存在。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他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的奇跡。而他之所以能夠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局面與他善于納諫是分不開的。他是一位能聽得進諫言的君主,是一位從諫如流的皇帝,尤其是能夠采納一些“逆耳”的建議,能夠容忍對自己不利的叛臣。
可惜,真正能夠從諫如流的君王實在是鳳毛麟角,其他絕大多數(shù)君王都是只聽好話不聽諫言的人,即只能順著他們去說,而不能違背他們的意愿。
除了唐太宗李世民之外,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也可算是功勛卓著的君王。但是跟李世民截然不同的是他是一個聽不得逆耳忠言的人。撰寫《史記》的太史令司馬遷是在接受了宮刑之后完成《史記》的,“宮刑”在當時是一種既殘酷又屈辱的刑罰,它會使受刑之人從此再抬不起頭來做人。然而司馬遷卻沒有因此而消沉,他經受住了這個沉重的打擊,經過數(shù)十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流傳千古的《史記》。那么,如此有作為的一個人為什么會遭到如此屈辱的刑罰呢?其原因就是司馬遷是一個直言善諫的人,因他進諫時說了漢武帝不愛聽的話而犯上。當時他對漢武帝諫言:“陛下不可視匈奴為外族,因為匈奴也是中國人,只不過他們是少數(shù)民族而已,并不是什么異族。還有就是您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李陵投降匈奴一事,他這樣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假如你能夠寬容匈奴和李陵投匈奴一事,那么您將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雖然李陵將軍不是司馬遷的好朋友,但是他卻為李陵向漢武帝求情,司馬遷對朝廷的忠心可想而知。
司馬遷說了一肚子的肺腑之言,然而漢武帝劉徹會是什么反應,也許司馬遷根本就沒有想過,甚至他因此而遭受宮刑更是連做夢都不會想到的。漢武帝聽后大發(fā)雷霆,他最不愿意聽到的就是類似把匈奴也劃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樣的話,他的大漢族主義早已侵蝕了他渾身的每一個細胞,因此聽司馬遷如此一說他龍顏大怒,司馬遷因此遭受到“宮刑”。
后來司馬遷忍辱負重撰寫的《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提到《離騷》,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屈原。屈原在楚懷王時任左徒,權位至高無上,而其才學也是蓋世超群的。但他所侍奉的楚懷王卻是一個昏君,屈原為了拯救楚國,想盡辦法開導他,經常忠諫上奏,但屈原的言詞犀利,指斥楚懷王施政當中的許多不盡人意的行為。面對言辭犀利的屈原楚懷王開始是冷落他,最后忍無可忍流放了屈原。屈原滿懷憂憤,撰寫了《離騷》。他同司馬遷可謂同病相憐,他在無奈之余投汨羅江身亡實際上也是因忠諫不成而招致死難的。
從以上的歷史事實中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我們所處的現(xiàn)代生活,在為人處世方面,無論你是政壇中的人物還是精明的商人,抑或是平民老百姓,你永遠都不要忘記,無論是對上司、對朋友、對商業(yè)伙伴,還是對偶然邂逅的陌生人,說話時,你都要揀好聽的來說,事情揀順耳的提,絕對不能哪壺不開提哪壺。只有這樣,才能在社交中如魚得水。
好言一句三冬暖
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都有值得稱贊的地方,只是有時候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而已,而且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優(yōu)點得到別人的認可。所以我們不但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優(yōu)點,更應該肯定及稱贊別人的閃光之處。這樣,不但自己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而且對雙方的成長都是很有好處的。所以說,贊美的語言是我們人生成長中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