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
近體詩①體制,以五七言絕句②為最尊,律詩③次之,排律最下。蓋此體于寄興言情④,兩無所當,殆有韻之駢體文⑤耳。詞中小令⑥如絕句,長調似律詩,若長調之《百字令》《沁園春》等,則近于排律矣。
注釋
①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律詩和絕句的通稱,與律詩出現之前的古體詩相區別。
②五七言絕句:即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絕句的來源有兩種解釋,第一種:“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是從律詩中截取的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后二聯,或是中間二聯),“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第二種:“絕句”是從“五言短歌、七言短歌”變化而來的,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偶有六絕。
③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是一種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常見的類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
④寄興:在詩歌中寄托作者的情趣和某種寓意。言情:在詩歌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⑤駢體文:魏晉時期產生的一種文體,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駢體文的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工整,運用平仄,追求韻律和諧,注重藻飾和用典。
⑥小令:小令是詞中的前輩。詞按長短規模分,大致可分為小令(五十八字以內)、中調(五十九至九十字)和長調(九十一字以上,最長的詞達二百四十字)。小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
譯文
近體詩的體制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最為尊貴,律詩次之,排律的地位最低。由于這種體制(五言律詩)寄托和抒情都不合適,因此與駢體文相差不多。詞中的小令就像絕句,長調就像律詩,至于長調中的《百字令》《沁園春》等詞牌,在詞中的地位接近于詩歌中的排律。
賞析
王國維在這里把詞和詩做了一個比較,得出結論:無論是詞還是詩,往往形式短小、限制少的體裁更容易受到作者的青睞,也更容易出佳句。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是詩歌體裁中最為自由的,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自由,因此古體詩名家輩出,風格多樣,佳作頗多。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的區別在于五言古詩更加短小精練,如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魏晉時期曹植的《白馬篇》、陶淵明的《飲酒》等。七言古詩是抒情敘事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詩歌形式,篇幅較長,容量較大,用韻靈活,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的《丹青引贈曹霸將軍》、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五言、七言絕句形式短小,既適合吟唱,又不失音律,在唐宋時期風靡于世,創作繁榮,名章佳作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后,如李白、王維、杜甫、王昌齡等人的絕句作品。
王國維把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并稱為詩歌中最尊貴的,主要在于二者形式都短小精悍,限制較少。
排律因為限制苛刻,向來少有人問津,佳作自然就少了。排律類似于駢文,詩人在寫排律時要耗費很大精力去考慮對仗、平仄等形式上的問題,內容上的表達就大打折扣了。因此王國維總結排律此體“最下”“寄興言情均不相適”。
詞與詩比較時,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詞中小令好比詩歌中的絕句,詞中長調好比詩中的律詩,這都是相對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