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正中詞除《鵲踏枝》《菩薩蠻》十數闋最煊赫外,如《醉花間》①之“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余謂:韋蘇州②之“流螢渡高閣”③、孟襄陽④之“疏雨滴梧桐”⑤,不能過也。
注釋
①《醉花間》馮延巳
晴雪小園春未到,池邊梅自早。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風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卻老。相逢莫厭醉金杯,別離多,歡會少。
②韋蘇州:即韋應物(737—約790),長安人,唐玄宗時,曾在宮中任三衛近侍,因被人輕視,入太學讀書,后應舉中進士,歷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故世稱“韋蘇州”。由于他一直擔任基層官員,更能切身體會到戰火離亂的社會現實,故其作品多具有現實意義。因為他正直,故仕途坎坷,雖然對官場腐敗有清醒的認識,但又無力抗爭,無可奈何之余深感苦悶,因此多有贈別、感懷的作品,多發真情實感,感人至深。也多田園山水之作,簡淡秀朗、氣韻澄澈。著有《韋蘇州集》。
③《寺居獨夜寄崔主簿》韋應物
幽人寄無寐,木葉紛紛落。寒雨暗更深,流螢渡高閣。
坐使青燈曉,還傷夏衣薄。寧知歲方晏,離居更蕭索。
④孟襄陽:即孟浩然(689—740),襄陽人,故世稱孟襄陽。他是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年輕時久居鹿門山,壯年時曾往吳越漫游,后又去長安應進士,屢試不第,終斷了謀求官職之路,只好還歸故園。孟浩然的一生,雖然隱居山林,但仍與當時的達官顯宦有往來,曾做過宰相張九齡的入幕之賓,并且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來往。在公元704年,孟浩然與王昌齡攜游襄陽,后因背上毒瘡發作病故,時年五十二歲。孟浩然終身布衣,其詩自然平淡,與王維并稱“王孟”。他突破了唐初時多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將個人的思想感情融于詩中,為唐初的詩壇開創了新局面。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贊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著有《孟浩然集》,為當時“秘府”所保存。
⑤疏雨滴梧桐:此句為:“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蓖跏吭础睹虾迫患颉吩疲骸埃虾迫唬﹪L閑游秘省,秋月新霽,諸英華賦詩作會。浩然句云:‘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e座嗟其清絕,咸閣筆不復為繼?!?/p>
譯文
馮延巳的詞除了《鵲踏枝》《菩薩蠻》這十幾闋最著名外,如《醉花間》中一句“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我認為韋應物的“流螢渡高閣”和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也無法超越它。
賞析
馮延巳的詞開了風氣之先,王國維認為他超越前人,是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則中的三句佳句,一句為詞,一句為五律,一句為聯句,本不是同一類屬,怎么比呢?別忘了,王國維是以氣象論詞的,這三句放在一起比較就不足為奇了。這闋《醉花間》是首描寫思念的詞,高樹、斜月、鳥鵲、高巢、寒草都是室外景物,意象寬闊幽遠,表達思念在外的遠行人之意。“鵲銜巢”,這細微的聲音更襯托出暗夜的靜謐和孤寂;“明寒草”,極具畫面感,一個“明”字給畫面涂上了一層清冷的顏色,使夜更加落寞。其中鵲巢還有歸宿的象征意義,意味悠長。而韋應物的這闋《寺居獨夜寄崔主簿》同樣寫離情別緒,寒雨在暗夜里綿綿下著,點點螢火在閣殿高大空曠的空間中緩緩流動,景象拘于室內,不覺中限制了想象的余地,不如馮延巳的這句深遠。孟浩然的這句聯句一經吟出即震驚四座,對仗工整,微云對疏雨、淡對滴、河漢對梧桐,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巧妙異常。雖然這句寫的是室外景象,想象空間也夠大,同時傳達出了清絕的感受,但可惜的是其中沒有更深層的意思。先生一向以境界論高下,更注意詞的意味深長,所以給出了馮詞高于韋、孟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