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人生有何意義(5)

頂好一個例子,是格物哲學到了明朝的一個故事。明朝有一位大哲學家王陽明,他說:“照程子、朱子的說法,要做圣人,要‘即物而窮其理’。‘即物窮理’,你們沒有試驗過,我王陽明試驗過了。”有一天,他同一位姓錢的朋友研究格物,并由錢先生動手格竹子;拿一個凳子坐在竹子旁邊望,望了三天三夜,格不出來,病了。王陽明說:“你不夠做圣人,我來格。”也端把椅子對著竹子望;望了一天一夜、兩天兩夜……到了七天七夜,王陽明也格不出來,病了。于是王陽明說:“我們不配作圣人,不能格物。”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不動手動腳,拿天然實物來玩的習慣。今天工學院植物系的學生格竹子,是要把竹子劈開,用顯微鏡來細細地看,再加上顏色的水,作各種的試驗,然后就可以判定竹子在工業(yè)上的地位。為什么王陽明格不出來,今天的工程師可以格出來?因王陽明沒有動手動腳作器具的習慣,今天的工程師有動手動腳作器具的習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哲學,終敵不過老子、莊子“錯(措)人而思天”的哲學。故程、朱的格物窮理的思想,終不能應用到自然界的實物上去,至多只能在“讀書”上(文史的研究上)發(fā)生了一點功效。

今天送給各位工程師哲學的人生觀,又約略講了講我們老祖宗為什么失敗;為什么有了這樣好的征服天然的理想、窮理致知的哲學,而沒有造成功科學文化、工業(yè)文化。我們可以了解我們老祖宗讓西方人趕上去了。同時,從西方人后來實現(xiàn)了我們老祖宗的理想,我們亦就可以知道,只要振作,是可以迎頭趕上的。我們只要二十年、三十年的努力,就可以同世界上科學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站在一樣的地位。

二十年前,中國科學社要我作一個社歌;后來請趙元任先生作了樂譜。今天我把這個東西送給各位工程師。這個《社歌》,一共三段十二句。

我們不崇拜自然。他是一個刁鉆古怪;

我們要捶他、煮他,要叫他聽我們的指派。

我們要他給我們推車;我們要他給我們送信。

我們要揭穿他的秘密,好叫他服事我們?nèi)恕?

我們唱天行有常;我們唱致知窮理。

明知道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這是胡適1952年12月27日參加臺南工學院七周年紀念會的演說辭。

載同年12月28日《中央日報》。收入1953年臺北華國出版社出版的《胡適言論集》甲編。

十七年的回顧

我于前清光緒三十年的二月間從徽州到上海求那當時所謂“新學”。我進梅溪學堂后不到兩個月,《時報》便出版了。那時正當日俄戰(zhàn)爭初起的時候,全國的人心大震動。但是當時的幾家老報紙仍舊做那長篇的古文論說,仍舊保守那遺傳下來的老格式與老辦法,故不能供給當時的需要。就是那比較稍新的《中外日報》,也不能滿足許多人的期望。《時報》應此時勢而產(chǎn)生。他的內(nèi)容與辦法也確然能夠打破上海報界的許多老習慣,能夠開辟許多新法門,能夠引起許多新興趣。因此《時報》出世之后不久就成了中國智識階級的一個寵兒。幾年之后,《時報》與學校幾乎成了不可分離的伴侶了。

我那年只有十四歲,求知的欲望正盛,又頗有一點文學的興趣,因此我當時對于《時報》的感情比對于別報都更好些。我在上海住了六年,幾乎沒有一天不看《時報》的。我記得有一次《時報》征求報上登的一部小說的全份,似乎是《火里罪人》,我也是送去應征的許多人中的一個。我當時把《時報》上的許多小說詩話筆記長篇的專著都剪下來分粘成小冊子,若有一天的報遺失了,我心里便不快樂,總想設(shè)法把他補起來。

我現(xiàn)在回想當時我們那些少年人何以這樣愛戀《時報》呢?我想有兩個大原因:第一,《時報》的短評在當日是一種創(chuàng)體,做的人也聚精會神地大膽說話,故能引起許多人的注意,故能在讀者腦筋里發(fā)生有力的影響。我記得《時報》產(chǎn)生的第一年里有幾件大案子:一件是周生有案,一件是大鬧會審公堂案。《時報》對于這幾件事都有很明決的主張,每日不但有“冷”的短評,有時還有幾個人的簽名短評,同時登出。這種短評在現(xiàn)在已成了日報的常套了,在當時卻是一種文體的革新。用簡短的詞句,用冷雋明利的口吻,幾乎逐句分段,使讀者一目了然,不消費工夫去點句分段,不消費工夫去尋思考索。當日看報人的程度還在幼稚時代,這種明快冷刻的短評正合當時的需要。我還記得當周生有案快結(jié)束的時候,我受了《時報》短評的影響,痛恨上海道袁樹勛的喪失國權(quán),曾和兩個同學寫了一封長信去痛罵他。這也可見《時報》當日對于一般少年人的影響之大。這確是《時報》的一大貢獻。我們試看這種短評,在這十七年來,逐漸變成了中國報界的公用文體,這就可見他們的用處與他們的魔力了。

第二,《時報》在當日確能引起一般少年人的文學興趣。中國報紙登載小說大概最早的要算徐家匯的《匯報》。那時我還沒有出世呢。但《匯報》登的小說一大部分后來匯刻為《蘭苕館外史》,都是《聊齋》式的怪異小說,沒有什么影響。戊戌以后,雜志里時時有譯著的小說出現(xiàn)。專提倡小說的雜志也有了幾種,例如《新小說》及《繡像小說》(商務)。日報之中只有《繁華報》(一種“花報”),逐日登載李伯元的小說。那些“大報”好像還不屑做這種事業(yè)(這一點我不敢斷定,我那時年紀太小了,看的報又不多,不知《時報》以前的“大報”有沒有登小說的)。那時的幾個大報大概都是很干燥枯寂的,他們至多不過能作一兩篇合于古文義法的長篇論說罷了。《時報》出世以后每日登載“冷”或“笑”譯著的小說,有時每日有兩種冷血先生的白話小說,在當時譯界中確要算很好的譯筆。他有時自己也作一兩篇短篇小說,如福爾摩斯來華偵探案等,也是中國人作新體短篇小說最早的一段歷史。《時報》登的許多小說之中,雙淚碑最風行。但依我看來,還應該推那些白話譯本為最好。這知識差不多都是先從這部詩話里引起的。我們可以說《時報》的第二個大貢獻是為中國日報界開辟一種帶文學興趣的“附張”。自從《時報》出世以來,這種文學附張的需要也漸漸地成為日報界公認的了。

這兩件都是比較大的貢獻。此外如專電及要聞,分別輕重,參用大小字,如專電的加多,等等,在當日都是日報界的革新事業(yè),在今日也都成為習慣,不覺得新鮮了。我們?nèi)艋仡^去研究這許多習慣的由來,自不能不承認《時報》在中國日報史上的大功勞。簡單說來,《時報》的貢獻是在十七年前發(fā)起了幾件重要的新改革。這幾件新改革因為適合時代的需要,故后來的報紙也不能不盡量采用,就漸漸地變成中國日報不可少的制度了。

我是同《時報》做了六年好朋友的人,庚戌去國以后,雖然不能有從前的親密,但也時常相見。現(xiàn)在看見《時報》長大成了一個十七歲的少年,我自然很歡喜。我回想我從前十四歲到十九歲的六年之中——個人最重要最容易感化的時期,受了《時報》的許多好影響,故很高興地把我少年時對于《時報》的關(guān)系寫出來,指出他對于當時讀者和對于中國報界的貢獻,作為《時報》的一段小史,并且表示我感謝他祝賀他的微意。

但是我們當此慶賀的紀念,與其追念過去的成功,遠不如懸想將來的進步。過去的成績只應該鼓勵現(xiàn)在的人努力造一個更大更好的將來,這是“時”字的教訓。倘若過去的光榮只使后來的人增加自滿的心,不再求進步,那就像一個辛苦積錢的人成了家私之后天天捧著元寶玩弄,豈不成了一個守錢奴了嗎?

我們都知道時代是常常變遷的,往往前一時代的需要,到了后一時代便不適用了。《時報》當日應時勢的需要,為日報界開了許多法門,但當日所謂“新”的,現(xiàn)在已成舊習慣了,當日所謂“時”的,現(xiàn)在早已過時了。《時報》在當日是報界的先鋒,但十七年來舊報都改新了,新報也出了不少了,當日的先鋒在今日竟同著大隊按步徐行了。大隊今日之趕上先鋒,自然未必不是先鋒的功勞,但做先鋒的人還應該努力向前爭這個“先鋒”的位置。我今年在上海時曾和《時報》的一位先生談話,他說:“日報不當做先鋒,因為日報是要給大多數(shù)人看的。”這位先生也是當日做先鋒的人,這句話未免使我大失望。我以為日報因為是給大多數(shù)人看的,故最應該做先鋒,故最適宜于做先鋒。何以最適宜呢?因為日報能普及許多人,又可用“旦旦而伐之”的死工夫,故日報的勢力最難抵抗,最易發(fā)生效果。何以最應該呢?因為日報既是這樣有力的一種社會工具,若不肯做先鋒,若自甘隨著大隊同行,豈不是放棄了一種大責任?豈不是錯過了一個好機會?豈不是辜負了一種大委托嗎?

即如《時報》早年的歷史,便是一個明顯的例。《時報》在當日為什么不跟著大家做長篇的古文論說呢?為什么要改作短評呢?為什么要加添文學的附錄呢?《時報》倡出這種種制度之后,十幾年之中,全國的日報都跟著變了,全國的看報人也不知不覺地變了。那幾十萬的讀者,十幾年來,從沒有一個人出來反對某報某報體例的變更的。這就可見那大多數(shù)看報的人雖然不免有點天然的惰性,究竟抵不住“旦旦而伐之”的提倡力。假使《申報》今天忽然大變政策,大談社會主義,難道那看《申報》的人明天就會不看《申報》了嗎?又假使《新聞報》明天忽然大變政策,一律改用白話,難道那看《新聞報》的人后天就會不看《新聞報》了嗎?我可以說:“決不會的。”看報人的守舊性乃是主筆先生的疑心暗鬼。主筆先生自己喪失了“先鋒”的銳氣,故覺得社會上多數(shù)人都不愿他努力向前。譬如戴綠眼鏡的人看著一切東西都變綠了,如果他要知道荷花是紅的、金子是黃的,他須得把這副綠眼鏡除下來試試看。今天是《時報》新屋落成的紀念,也是他除舊布新的一個轉(zhuǎn)機,我這個同《時報》一塊長大的小時朋友,對他的祝詞,只是:“《時報》是做過先鋒的,是一個立過大功的先鋒,我希望他不必拋棄了先鋒的地位,我希望他發(fā)憤向前努力替社會開先路,正如他在十七年前替中國報界開了許多先路!”

十,十,三 北京原載1921年10月10日《時報》

科學的人生觀

今天講的題目,就是“科學的人生觀”,研究人是什么東西?在宇宙中占據(jù)什么地位?人生究竟有何意味?因為少年人近來覺得很煩悶,自殺、頹廢的都有,我比較至少多吃了幾斤鹽、幾擔米,所以來計劃計劃,研究自身人的問題。至于人生觀,各人不同,都隨環(huán)境而改變,不可以一個人的人生觀去統(tǒng)理一切;因為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我們至少要以科學的立場,去研究它、解決它。“科學的人生觀”有兩個意思:第一拿科學做人生觀的基礎(chǔ),第二拿科學的態(tài)度、精神、方法,做我們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方法。

現(xiàn)在先講第一點,就是人生是什么?人生是啥事物?拿科學的研究結(jié)果來講,我在民國十二年發(fā)表了十條,這十條就是武昌有一個主教稱為新的《十誡》說我是中華基督教的危險物的。十條內(nèi)容如下:

(一)要知道空間的大拿天文,物理考察,得著宇宙之大;從前孫行者翻筋斗,一翻翻到南天門,一翻翻到下界,天的觀念,何等的小?現(xiàn)在從地球到銀河中間的最近的一個星,中間距離,照孫行者一秒鐘翻十萬八千里的速率計算,恐怕翻一萬萬年也翻不到,宇宙是何等的大?地球是宇宙間的滄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我們?nèi)祟悾切。媸遣怀蓶|西的東西!以前看得人的地位太重了以為是萬物之靈,同大地并行,凡是政治不良,就有彗星、地震的征象,這是錯的。從前王充很能見得到,說:“一個虱子不能改變那褲子里的空氣,和那人類不能改變皇天一樣。”所以我們眼光要大。

(二)時間是無窮地長,從地質(zhì)學、生物學的研究,曉得時間是無窮的長,以前開口五千年,閉口五千年,以為目空一切;不料世界太陽系的存在,有幾萬萬年的歷史,地球也有幾萬萬年,生物至少有幾千萬年,人類也有二三百萬年,所以五千年占很小的地位。明白了時間之長,就可以看見各種進步的演變,不是上帝一刻可以造成的。

(三)宇宙間自然的行動根據(jù)了一切科學,知道宇宙、萬物都有一定不變的自然行動。“自然自己,也是如此”,就是自己自然如此,各物自己如此地行動,并沒有一種背后的指示,或是一個主宰去規(guī)范他們。明白了這點,對于月蝕是月亮被天狗所吞的種種迷信,可以打破了。

(四)物競天擇的原理從生物學的知識,可以看到物競天擇的原理。鯽魚下卵有幾百萬個,但是變魚的只有幾個;否則就要變成“魚世界”了!大的吃小的,小的又吃更小的,人類都是如此。從此曉得人生不受安排,是自己如此的行動;否則要安排起來,為什么不安排一個完善的世界呢?

(五)人是什么東西從社會學、生理學、心理學方面去看,人是什么東西?吳稚暉先生說:“人是兩手一個大腦的動物,與其他的不同,只在程度上的區(qū)別罷了。”人類的手,與雞、鴨的掌差不多,實是他們的弟兄輩。

(六)人類是演進的,根據(jù)人種學來看,人類是演進的;因為要應付環(huán)境,所以要慢慢地變;不變不能生存,要滅亡了。所以從下等的動物,慢慢演進到高等的動物,現(xiàn)在還是演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江县| 泾阳县| 尼木县| 廉江市| 元阳县| 财经| 依兰县| 新泰市| 琼海市| 曲阳县| 宝清县| 四子王旗| 乌拉特后旗| 东乌珠穆沁旗| 织金县| 资中县| 松溪县| 论坛| 股票| 石屏县| 罗田县| 乌拉特后旗| 中西区| 南召县| 额敏县| 湘乡市| 金阳县| 云林县| 黔南| 德阳市| 延吉市| 甘泉县| 合肥市| 鹤峰县| 三原县| 龙胜| 普陀区| 西昌市| 楚雄市| 迁安市|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