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2章 理學綱要(4)

佛教修持之宗旨,可攝以一語曰:“悲智雙修。”所謂悲者,本于佛教之悲觀。其視世界,徹始徹終,皆為罪惡,無可改良之理。欲求善美,惟有舉此世界而消滅之耳。故其視世界之內,無一人一物而非流轉苦海,無一人一物而不可悲可憫也。所謂智者,則為救此世界之法所自出。必深觀此世界之究竟,乃能知其致苦之由,乃知所以救之之道。救之之道既得,則一切善巧方便,皆自此出焉。其修持之法,亦可攝以一語,曰:“止觀雙修”。止非寂然不動之謂,而常在正念之謂,(若以寂然不動為正念,則亦可,所謂“正念者無念”也)所謂“十二時中,常念于法,不相舍離”也。蓋天下之禍,成于著而實起于微。一九一四年歐洲之大戰,其禍可畏博矣。推厥由來,則曰:由各民族有互相疾惡之心也;由資本家皆思朘人以自肥也。各民族何以有互相疾惡之心?各資本家何故皆思朘人以自肥?其所由來者遠矣。不能拔其本、塞其源,而徒欲去其相疾惡之心,與其朘人自肥之念,無益也。然此等原因,極為深遠,推得一層,又有一層在其后,則將奈何?曰:原因雖極繁復,而其性質則極簡單,一言蔽之,曰“不正之念”而已。一人起不正之念,則必傳遞激動第二人;第二人又激動第三人。如水起微波,漸擴漸大。其極,遂至于懷山襄陵,浩浩滔天。然分析之,原不過一一微波之相激。茍能使千萬微波,同時靜止,水患固可以立除;即能于千萬微波中,靜止其一二,其靜止之力,亦必足以殺洶涌之勢,猶其洶涌之勢,足以破靜止之局也。要之,止波其本矣,此止之義也。觀則所以求智。世界上事,恒人但觀其表面,故其論皆似是而非。佛則必須觀鑒到底。故世俗所謂大善,自佛觀之,悉成罪業。且如愛國、愛世界,豈非世俗以為大善者哉?然愛其國,則必不愛異國,而兩國相爭,伏尸流血之禍,伏于此矣。貪戀執著,禍之所由起也。愛世界而不知其方,使貪戀執著之情,波及于人人而不可拔,亦為世界造禍也。故恒人之所謂善,佛譬之“以少水沃冰山,暫得融解,還增其厚”。然則人固當常念于法,而何者為法,非觀鑒極深,亦何由知之哉?此止觀二者,所以如車兩輪,如鳥雙翼,不可偏廢也。

佛教立說之法,亦有與中國人異者,曰“徹底”。中國人重實務。先圣先賢之說,大抵就事論事之言。誠不敢謂先圣先賢,不知究極之理,然其所傳之說,則固以就事論事者為多矣。佛家則不然。每立一說,必審其所“安立”之處。曰“某說在某種標準之下言之,若易一標準,則不如是矣”;曰“某法不過一種方便,若語其究竟,則不如此矣”。此等處,中國多不之及,佛家則極為謹嚴。故其說路路可通,面面無病。稱佛說者,所由以圓字美之也。此實印度人言語之法,與中國不同也。

以上所述,中國古代之哲學,乃理學家之所取材也;佛教之哲學,則或為其所反對,或為其所攝取者也。明乎此,而理學可以進論矣。

理學源流派別

自宋以來,以理學名家者甚多,一一講之,勢將不可勝講。諸家有自有發明者,亦有僅守前人成說者。今先略述其源流派別,以下乃就其確有特見者,以次講之。

宋學先河,當推安定(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世居安定,學者稱安定先生)、泰山(孫復,字明復,晉州陽平人。退居泰山,學者稱泰山先生)、徂徠(石介,字守道,奉符人。居徂徠山下,魯人稱為徂徠先生)。黃東發謂“本朝理學,雖至伊洛而精,實自三先生始”是也。安定于教育最有功。其在湖學,分經義、治事為兩齋,為宋人之學純于儒之始,亦宋儒喜言經世之學之始。泰山作《春秋尊王發微》,為宋學重綱紀、嚴名分之始。徂徠作《怪說》《中國論》,以譏斥佛老、時文,則宋學排二氏、黜華采之始也。三先生者,雖未及心性之精微,然其為宋學之先河,則卓然不可誣矣。

三先生同時,名儒甚多。其兼為名臣者,則有若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文正之學,源出戚同文。同文,字同文,楚丘人。文正四子:長純祐,字天成;次純仁,字堯夫;次純禮,字彝叟;次純粹,字德孺。堯夫學最著。安定、泰山、徂徠,皆客文正門,堯夫皆從之游。又從南城李覯。覯,字泰伯,學者稱盱江先生。〇橫渠少時喜言兵,嘗欲結客取洮西。謁文正,文正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事于兵?”授以《中庸》。乃幡然志于道。故橫渠之學,實文正啟之也)、韓忠獻(韓琦,字稚圭,安陽人)、歐陽文忠(歐陽修,字永叔,吉州廬陵人)、富文忠(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司馬文正(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而司馬氏最著。傳其學者,劉忠定(劉安世,字器之,大名人。忠定學最篤實。嘗問涑水:“有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曰:“其誠乎?”問其目。曰:“自不妄語始。”學之七年而后成)、范正獻(范祖禹,字淳夫,一字夢得,華陽人。文正子康,字公休,又從正獻學)、晁景迂(晁說之,字以道,澶州人。傳涑水之數學)也。其窮而在下,或雖仕官而不以勛業著者,則有齊魯之士、劉(士建中,字希道,鄆州人。與泰山同時,泰山最推重之,徂徠亦服膺焉。劉顏,字子望,彭城人),閩中之四先生(陳襄,字述古,學者稱古靈先生。陳烈,字季慈,學者稱季甫先生。鄭穆,字閎中。周希孟,字公辟。四先生皆侯官人。少后于安定,而在周、程、張、邵之前。講學海上,有四先生之目。宋人溯道學淵源不之及。全謝山修《宋元學案》,為立《古靈四先生學案》),明州之楊、杜(楊適,字安道,慈溪人。杜淳,居慈溪),永嘉之儒志、經行(王開祖,字景山,學者稱儒志先生。丁昌期,學者稱經行先生。皆永嘉人),杭之吳師仁(字坦求,錢塘人),皆與湖學桴鼓相應。而閩中之章、黃(章望之,字表民,浦城人。黃晞,字景微,建安人),亦古靈一輩人。關中之申、侯(侯可,字無可,其先太原人,徙華陰。主華學二十年。為學極重禮樂。申顏,侯氏之友),開橫渠之先路。蜀之宇文止(宇文之邵,字公南,綿竹人)則范正獻之前茅也。

宋學之確然自成為一種學問,實由周、程、張、邵。康節之學偏于數,理學家不認為正宗。(邵雍,字堯夫,范陽人。曾祖家衡漳;先生幼從父遷河南。元祐賜謚康節)橫渠之學純矣,然小程謂其“苦心極力之象多,寬裕溫和之氣少”,后人尊之,亦遂不如廉溪之甚。(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橫渠鎮人)濂溪作《太極圖說》及《通書》,實為宋儒言哲學之首出者。(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知南康軍,家廬山蓮花峰下,有溪合于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名之)二程少嘗受業于濂溪,長而所學實由自得。然周子以主靜立人極,明道易之以主敬,伊川又益之以致知,其學識一脈相承;朱子又謂二程之學,出自濂溪,后人遂尊為理學之正宗焉(程顥,字伯淳,洛陽人。學者稱明道先生。弟頤,字正叔,初稱廣平先生。后居伊陽,更稱伊川先生)。

與五子同時者,有范蜀公(范鎮,字景仁,華陽人。祖禹其從孫也。蜀公猶子百祿,及從曾孫沖,亦皆理學家)、呂申公(呂公著,字晦叔,東萊人。謚正獻)、韓持國(韓維,謚持國,潁昌人);又有呂汲公(呂大防,字微仲,其先汲郡人,祖葬藍田,因家焉。謚正愍)、王彥霖(王嚴炎,字彥霖,大名清平人);又有豐相之(豐稷,字相之,鄞縣人)、李君行(李潛。字君行,虔州興國人),雖不足與于道統,亦五子之后先疏附也。

術數之學,在中國本不盛,故傳邵子之學者頗少。伯溫(伯溫,字子文。南渡后,趙鼎從之學。鼎字元鎮,聞喜人)雖號傳家學,實淺薄不足觀也。張子為豪杰之士,其學又尚實行,故門下多慷慨善言兵。(種師道,字儀叔,洛陽人,為北宋名將。范育,子巽之,邠州三水人;游師雄,字景叔,武功人。皆興于平洮河之役,爭元祐棄熙河。李復,字履中,長安人,喜言兵。張舜民,字蕓叟,邠州人,亦慷慨喜言事)而三呂(呂大忠,字晉伯,大防兄。大鈞,字和叔;大臨,字與叔,皆大防弟)尤為禮學大宗。(三呂皆并游張、程之門,然于張較厚。和叔知則行之,無所疑畏,論者方之季路。嘗撰《鄉約》。又好講井田、兵制,撰成圖籍,皆可施行。喪祭一本古禮。推之冠、昏、飲酒、相見、慶吊,皆不混習俗。橫渠謂“秦俗之變,和叔有力焉”。小程子嘗謂與叔守橫渠說甚固,橫渠無說處皆相從,有說處便不肯回。可見三呂皆篤于張氏矣)二程之門,最著稱者為游(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陽人。學者稱廌山先生)、楊(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尹(尹焞,字彥明,一字德充,洛陽人。學者稱和靖先生)、謝(謝良佐,字顯道,壽春上蔡人)。游氏書不傳,弟子亦不著。謝氏之門,最著者為朱漢上(朱震,字子發,荊門軍人);然漢上《易》學,實由自得,不出師門也。尹氏最后起,守師說亦最醇(謝氏以覺言仁,實啟象山之學。游、楊二家,晚亦好佛),其傳亦不廣。惟龜山最老壽,遂為洛學大宗。

龜山之學,傳之羅豫章(羅從彥,字仲素,南劍人。學者稱豫章先生)、延平(李侗,字愿中,南劍人)、韋齋(朱松,字喬年,婺源人。朱子之父。為尤溪縣尉,因家焉。學者稱韋齋先生),皆師豫章。而胡文定(胡安國,字康侯,崇安人)與游、楊、謝三先生,義兼師友。其子五峰(宏,字仁仲。其兄寧,字和仲,學者稱茅堂先生。茅堂治《春秋》。文定作《春秋傳》,修纂檢討,皆出其手)、致堂(寅,字明仲。實文定兄子。其母不欲舉,文定夫人子之),皆學于豫章。籍溪(憲,字原仲,文定從父兄子。居籍溪,學者稱籍溪先生)、邦衡(胡銓,字邦衡,廬陵人。從鄉先生蕭子荊學《春秋》,卒業于文定),則學于文定。朱子初師屏山(劉子翚,字彥沖,崇安人。囗子,子羽弟也)、籍溪、白水(劉勉之,字致中,崇安人。以女妻朱子。〇白水師元城及龜山),而卒業于延平。(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初居崇安五夫,筑書院于武夷之五曲,榜曰紫陽,識鄉關也。后筑室建陽蘆峰之巔,曰云谷。其草堂曰晦庵。自號云谷老人,亦曰晦庵,曰晦翁。晚更居考亭。筑精舍曰滄洲,號滄洲病叟。趙汝愚竄永州,將諫。門人諫。筮之遇“遯”之“同人”,乃取稿焚之。自號曰遯翁)南軒(張栻,字敬夫,一字樂齊,號南軒,廣漢人。遷于衡陽。浚子)之學,出于五峰。呂成公亦嘗師籍溪。又事汪玉山。(呂祖謙,字伯恭,公著后也。祖好問,始居婺州。北宋理學,呂氏最盛,韓氏次之,詳見《宋元學案》。〇汪應辰,字圣錫,信州玉山人)玉山者,橫浦(張九成,字子韶,錢塘人。自號橫浦居士。又號無垢居士)弟子;橫浦亦龜山弟子。故南渡后三先生之學,實皆出于龜山者也。

乾淳三先生,呂、張皆早世,惟朱子年最高,講學亦最久,故其流傳最遠。南軒之學,盛于湖湘,流衍于蜀,閱數傳而漸微。呂氏同氣,子約(成公弟,名祖儉。學于成公,謚忠)、泰然(成公從弟,名祖泰。居宜興。趙汝愚之罷,子約論救,安置韶州。后移筠州,卒。泰然詣登聞鼓院上書,請誅侂胄。配欽州,卒),皆以忠節著。浙學好言文獻,皆可謂呂氏之遺風。然如永嘉、永康,偏于功利,殊失呂氏之旨。(永嘉之學,始于薛季宣。季宣,字士龍,永嘉人。師事袁道潔。道潔師事二程,季宣加以典章制度,欲見之事功。陳傅良、葉適繼之,而其學始大。傅良,字君舉,瑞安人。適,字正則,永嘉人。永康之眉目為陳亮。字同甫,永康人,學者稱瑞安先生)王伯厚(王應麟,字伯厚,慶元鄞縣人,學者稱厚齋先生)長于經制,全謝山以為呂學大宗,實則其學問宗旨,亦與朱氏為近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合江县| 南通市| 南通市| 无锡市| 泊头市| 天祝| 湘潭市| 嘉兴市| 昆山市| 上犹县| 兴宁市| 伊宁市| 上饶市| 郓城县| 东兰县| 绥阳县| 南华县| 乐亭县| 陵水| 旬邑县| 庄浪县| 兰州市| 玉溪市| 许昌县| 资溪县| 敦化市| 云阳县| 鄱阳县| 墨脱县| 宜城市| 行唐县| 浏阳市| 健康| 咸丰县| 青海省| 突泉县| 固镇县| 咸宁市| 玉门市|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