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雖夙具,然非眾緣湊泊,則事實不能現。所謂緣者,有親緣(直接緣),有間緣(間接緣)。義和團之親緣有二:其一,則社會革新運動之失敗;其二,則宮廷陰謀之反撥也。此二者又各有其復雜之間緣。社會革新運動,自有其心理上之可能性,茲不多述。其所以覺醒而督促之者,則尤在外交壓迫之新形勢。其一,為日本新著手之大陸政策;其二,為俄國積年傳來之東侵政策;其三,為德國遠東發展政策(此政策復含兩種意味:一,德國自己發展;二,德國誘助俄國東侵,冀促成日俄之戰或英俄之戰,以減殺俄法同盟勢力,緩和歐洲形勢)。以此三種外緣,故甲午戰敗,日本據遼,三國干涉還遼,而膠州、旅順、威海之租借隨之,瓜分之局,咄咄逼人。于是變法自強之論,驟興于民間,而其動力遂及德宗,無端與清室宮廷問題發生聯帶關系。宮廷問題,其間緣亦至復雜。其一,清穆宗無子,德宗以支庶人繼,且有為穆宗立后之約。其二,孝欽后臨朝已二十余年,新歸政于德宗。德宗既非所生,而思想復與彼不相容,母子之間,猜嫌日積。如是內外新故諸緣湊合,遂有戊戌政變之役,戊戌政變為義和團之親緣;而上列諸種事實,則其間緣也。
親緣之中,復有主緣,有助緣。戊戌政變為義和團唯一之主緣,固也。然政變之波瀾,曷為一轉再轉以至于仇外耶?其一,因康有為梁啟超等亡命外國,清廷不解國際法上保護政治犯之先例,誤認維新派人以外國為后盾。其二,因政變而謀廢立(立端王之子溥俊為大阿哥),外國公使紛起質問,志不得逞,積怒益深。其三,連年曹州、兗州、沂州、易州等教案,鄉民與天主教徒構怨益劇。得此等助緣,而義和團遂起。
因緣和合,“果”斯生焉,此一群史跡之正果,可分數段。一、山東直隸團匪之私自組織及蠢動;二、兩省長官之縱容及獎勵;三、北京王大臣之附和;四、甘軍(董福祥)之加入;五、孝欽后以明諭為之主持,軍匪混化對全世界宣戰;六、前后戕殺教徒及外國人數千;七、戕殺德國公使及日本使館館員;八、毀京津鐵路,圍攻使館。此一幕滑稽劇,在人類史全體中,不得不認為一種極奇特的病態,以易時易地之人觀測之,幾疑其現實之萬不可能。然吾儕試從心境兩面精密研究,則確能見其因緣所生,歷歷不爽。其在心的方面,茍非民族性有偏畸之點,則不能涵淹卵育此種怪思想,故對于民族性之總根柢,首當研究者一也。拳匪為發難之主體,而彼輩實為歷史上之一種秘密社會,故對于此種特別社會,察其群眾心理,考其何以能發生能擴大,此次當研究者二也。發難雖由拳匪,而附和之者實由當時所謂士大夫階級;此階級中,僉壬雖多,而賢者亦非絕無;曷為能形成一種階級心理,在此問題之下一致行動?此次當研究者三也。孝欽后為全劇之主人翁,非深察其人之特別性格,及其當時心理之特別動態,則事象之源泉不可得見,此次當研究者四也。其在境的方面非專制政治之下,此種怪象未由發生,此數千年因襲之政體,次當研究者五也。有英明之君主或威重謇諤之大臣,則禍亦可以不起,此當時之政象,次當研究者六也。非有維新派之銳進,不能召此反動;維新派若能在社會上確占勢力,則反動亦不能起;此對面抵抗力之有無強弱,次當研究者七也。非國外周遭形勢如前文所云云,則亦不至煎迫以成此舉,此世界政局之潮流,次當研究者八也。經過此八方面之研究,則義和團一段史跡,何故能于“當時”“此地”發生,可以大明。
有果必有報。義和團所得業報如下:一、八國聯軍入京,兩宮蒙塵。二、東南各督撫聯約自保,宣告中立。三、俄軍特別行動,占領東三省。四、締結《辛丑條約》,賠款四百五十兆,且承認種種苛酷條件。五、德宗不廢,但政權仍在孝欽。六、孝欽迎合潮流,舉行當時所謂新政,如練兵興學等事。此義和團直接業報之要點也。由直接業報復產出間接業報,以次演成今日之局。
就理論上言之,義和團所產業報有三種可能性。其一,各國瓜分中國或共同管理。其二,漢人自起革命,建設新政府。其三,清廷大覺悟,厲行改革。然事實上皆以種種條件之限制,不能辦到。其第一種,以當時中國人抵抗力之缺乏,故有可能性;然各國力量不及,且意見不一致,故不可能。其第二種,以人民厭惡滿洲既久,且列國渴望得一新政府與之交涉,故有可能性;然民間革命黨,無組織,無勢力,其有力之封疆大吏,又絕無此種心理,故不可能。其第三種,因前兩種既不能辦到,而經此創巨痛深之后,副人民望治之心,其勢甚順,故有可能性;然孝欽及清廷諸臣,皆非其人,故不可能。治史者試先立一可能性之極限,而觀其所以不能之由,則于推論之術,思過半矣。
因緣生果,果復為因,此事理當然之程序也。義和團直接業報,更間接產種種之果。就對外關系論,第一,八國聯軍雖撤退,而東三省之俄軍遷延不撤。卒因此引起日俄戰爭,致朝鮮完全滅亡;而日本在南滿取得今日之特殊地位。第二,當匪勢正熾時,日本藉端與英國深相結納,首由英提議勸日本就近出重兵,是為英日接近之第一步。其后我國為應付俄軍起見,議結所謂《中俄密約》者,雖卒未成立,然反因此促英日同盟之出現。而此英日同盟,遂被利用于此次歐洲大戰,使日本國際地位昂進;而目前關系國命之山東問題,即從此起。第三,重要之中央財源,如海關稅等,悉供償債之用。因此各外國銀行,攫得我國庫權之一部分,遂啟后此銀行團操縱全國金融之端緒。此其犖犖大者也。就內政關系論,第一,排外的反動,一變為媚外,將國民自尊自重之元氣,斲喪殆盡,此為心理上所得最大之惡影響。第二,經此次劇烈的激刺,社會優秀分子,漸從守舊頑夢中得解放,以次努力,求取得“世界人”“現代人”的資格,此為心理上所得最大的良影響。此兩種影響,乃從國民性根柢上加以搖動,此兩歧路之發展的可能性皆極大,在今日殊未能測其變化之所屈。第三,東南互保,為地方對中央獨立開一先例。此后封疆權力愈重,尾大不掉,故辛亥革命,起于地方,而中央瓦解;此趨勢直至今日,而愈演愈劇。第四,袁世凱即以東南互保中之一要人,漸取得封疆領袖的資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蓄養其勢力,取清室而代之。第五,回鑾后以媚外故,而行敷衍門面的新政。一方面自暴白其前此之愚迷及罪惡,增人輕蔑;一方面表示其無誠意的態度,令人絕望。第六,此種敷衍的新政,在清廷固無誠意,然國人觀聽已為之一變,就中留學生數目激增,尤為國民覺醒最有力之一媒介,海外學校,遂變為革命之策源地。第七,新政之最積極進行者為練兵,而所謂新軍者,遂為革命派所利用,為袁世凱所利用,卒以覆清祚。第八,以大賠款及舉辦新政之故,財政日益竭蹶,專謀藉外債以為挹注。其后卒以鐵路大借款為革命之直接導火線。上所舉第三項至第八項,皆為義和團業報所演,同時即為辛亥革命之親緣或間緣。于是而一“史跡集團”遂告終焉。
吾不憚繁重,詳舉此例,將借一最近之史跡其資料比較的豐富且確實者,示吾儕運用思想,推求因果,所當遵之涂徑為何如。此區區一史跡,其活動時間,不過半年,其活動地域,不過數百里,而欲說明其因緣果報之關系,其廣遠復雜乃至如是。學者舉一反三,則于鑒往知來之術,雖不中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