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易經(jīng)(圖說天下.典藏中國系列)作者名: 方韜本章字數(shù): 2617字更新時間: 2019-01-02 15:06:31
13 同人卦

離下乾上,天火同人。此卦只有一陰爻居二位。乾為天,離為火。從下面的火光可以看出,也許是晚上聚會,燒的是篝火,一堆一堆的篝火,大家都聚集在一起。天上是星光、月光,地下有火光,又指光明會聚在一起,從自然現(xiàn)象來看也是一種“同人”。這個卦畫也是這樣取象的,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同人于野,亨。”國外為郊,郊外為野,這“野”就是一個國家的最外域了。“亨”是指在一個部落、一個氏族,在野外會集。“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像這樣的一個群體、一個部落,能這樣地同心同德還有什么災(zāi)難與艱難不能度過呢?“利君子貞”,這個前面都講過,君子不是指某一層次的人,不是以地位來分別,而是指志同道合的一個群體的集體行為。
彖辭云:“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同人曰”三字是衍文,以下是解釋卦辭的。孔子用“乾行”解釋“同人于野,利涉大川”。“乾行”,天之行,天之道,其特點是剛健無私。同人這一卦所以能夠“同人于野”,能夠“涉大川”,是九五的剛健無私在起作用。沒有九五,光有柔爻六二自己是不行的。“文明以健,中正而應(yīng),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這是解釋卦辭“利君子貞”的。文明指內(nèi)卦之德,剛健指九五之德,中正指六二與九五兩爻居中得正而相應(yīng)。剛健則無私,文明則燭理,中正則無偏。三者俱有,便是“君子正”了。是君子而行正道,心志自然會與天下人相交通,天下人自然會與之相和同。
“君子以類族辨物。”類族與辨物是對文。“類”是動詞,比類的意思;“族”是名詞,品類的意思。“類族”,劃清人事的差別,善歸善,惡歸惡,是歸是,非歸非。“辨”是區(qū)別的意思,是動詞;“物”是品物的意思,是名詞。“類族辨物”是說將萬物加以分類而辨別之。

漢光武錫封褒德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同人于門”,這個門一般是指王門、宮門,部落的門戶。“同人于門”便是會聚臣僚及民眾于王門,讓大家共同商討大事。“無咎”,這個無咎是指眾人的意見都是統(tǒng)一的、一致的,沒有什么爭議,大家一致通過。“出門同人,又誰咎也。”又講了另外一層意思,意思是講,我們在門里是同人,出門也能和睦相處,團結(jié)一心,同心同德,那樣又有什么咎害呢?都沒有,大家都相安無事。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同人于宗”,宗是指宗族,后世指一姓是一宗,當時講的宗還是講同姓的人,或是指同一部落的人。宗有宗廟,宗廟里都供奉著同一姓氏的祖宗。“同人于宗”,是同一姓氏的人在一起同舟共濟,共同生活。為什么有“吝”,而且有“吝道”呢?這就是說“宗”與前面說的“門”不同,“同于門”是沒有褊狹,進門也同,出門也同,所以同門無咎。這里的“吝”是指局限在你這個姓氏的家族里面,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鬧宗族觀念,地方保護主義等。這里說的“宗”,因為居六二,六二有一特性就是柔。六是陰爻,二是陰位,陰爻居陰位,是居中正之位。說明這個宗族的族主比較柔,優(yōu)柔寡斷,雖能主持正義,但做事不果斷,所以難以決斷,難以懾眾。吝是小小的過失,小小的不利。

宋·馬和之·毛詩圖卷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九三居正位,是陽爻居陽位,本身剛健過了一點,又是下卦的最上一爻,更顯得有些逞強,而與它所面對的外卦,外族的三陽也不相應(yīng),這樣就處于一種戒備狀態(tài),因此就為“伏戎”。“戎”就是指軍隊;“伏”就是埋伏;“于莽”,埋伏在草莽中;“升其高陵”,就是修筑工事,占領(lǐng)高地。就是將軍隊埋伏在草莽之中,并占據(jù)制高點。“敵剛”,指所面對的敵人比自己還剛強。“三歲不興”,三歲是指三年,“不興”是指沒有打起來。因為面對強敵,想打,但又不敢打,不敢輕舉妄動,所以這樣就三年沒有打起來,沒有真正地動起武。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上卦三陽為乾,乾堅持正道,故不主動挑戰(zhàn),所以就安全了,大家都相安無事。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九四:乘其墉”,上卦九三不是要打嗎?不是埋伏了軍隊在草莽之中嗎?還建了那么高的工事嗎?對于與之相峙的敵方“九四”采取什么對策呢?爬上城墻,嚴陣以待。這個“墉”就是城墻,“乘”就是登,這里的軍隊全部布置在城墻上。“義弗克也”,也就是主持正義,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困而反則也”,就是你將我困在此地,也沒關(guān)系,相反我還是守住我的正義,我還能得吉祥,你怎樣對付我,我就怎樣對付你,就這樣互相對抗了三年,沒有真正地打起來。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九五是陽居陽位,而且是九五之尊位,它肯定是主持正義的。“先號咷而后笑”,“先號咷”,是指先要交戰(zhàn),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后笑”,因為“三年不興”而是同人了。是怎么一個過程呢?是這樣的,九五主持正義,他主動出兵,九三不戰(zhàn)自退。這樣,九五與相應(yīng)的六二也會師了,九四與初九也會師了,皆大歡喜,所以又回歸到“同人”了。“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同人之先的先字很重要,何為同人之先?是先同而后異,本來一開始都是同人,只是中間鬧了一些矛盾。“同人之先,以中直也”,也就是我們還是回到同人,這里實際上暗合了一個“歸”。這個“先”與“先號”的“先”是相應(yīng)的。“大師相遇,言相克也。”這里克的是誰?克的是九三。為什么講是克九三呢?是九五做了該做的事,由于本身中正,所以同人于先。我們本來就是為了同人,出兵干涉的目的仍然是化干戈為玉帛,讓九三也和大家一起回到“同人”中來,營造一個天下同人的局面。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同人“卦辭”中提到“同人于野”,現(xiàn)在又“同人于郊”,初爻里是“同人于門”。這個郊外在“野”與“門”之間,所以這里很有意思。下面又講到“志未得也”,那志是什么呢?志是想營造一個天下同人的大好局面,但是這個目的還是沒有達到。因為九三只不過是被武力嚇跑了,實際上并沒有根治。這個最初的目的還沒達到,必須依靠一代代的努力,九四、九五這一代只能盡到這一代的責任和義務(wù)。而這個責任和義務(wù)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所以這里既不是“同人于宗”,不是“同人于門”,也不是“同人于野”,而是“同人于郊”,這總算是進了一步。真正的“同人”是“與天地準”,真正達到一種“天人合一”。只有天人合一了,人與人才能合一,人與人才能和同,才能歸一,才能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