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巖上。馴耳趺踞,首目宛然。(舊志)
龍巖
在靈鷲峰西。下瞰北海,自北亙南,長三四十丈,高二十丈,蜿蜒夭矯,俯首欲降。后山之巖,此為最大。(舊志)
鷹巖
在雪浪山中。昂首銳喙,儼若蒼鷹飛集巖際。(舊志)
獅象巖
在幾寶山,朝陽洞石之頂。一石馴伏如象,一石儼若獅踞?;厥紫嘞?,近觀愈肖。(舊志)
佛手巖
在觀音峰后。高者丈許,卑者數尺。伸如掌長,短如指,了了可數。(舊志)
文殊巖
在西天門左。峰巒雄疊中,一石威嚴如象。(舊志)
石(共三十石)
磐陀石
山之西境,兩石相累如盤。下石高身銳頂,上石豐面殺足。其頂足相累處,旁空中倚,亦有罅閑,睨之通明。面之豐,縱橫各十余尺,平坦可容二三十人。石旁雅俗題識甚多。緣梯而上,環眺山海,洋洋大觀。朝山婦女之登斯石者,又各選持制錢,磨擦石上,使發光。攜歸佩于小兒身上,為壯膽之用,其或然歟。(舊志,采訪)(囗殺,音曬,減削也)
清,鄞,萬言詩:
何年巨靈展雙手,劈盡千山萬山后。余技猶能向此閑,點綴峰巒無不有。觀音洞里石玲瓏,觀音洞外石相負。層層枕壓鉅細橫,大石如岡亙其首。上承一石狀如菱,坐有百余人可受。底平一線曾不連,黠者隙處支碎瓿。其旁大石復數尋,前有二石龜形丑。豈因頑石能點頭,龜來聽法亦所偶。吾謂磐陀如片云,或者菩薩乘之來洞口。巨鰲鼓鬣忽相迎,遺此海濱當石紐。望夫老婦能化石,況茲靈物千年久。指看磐石有時飛,兩龜眼赤應能走。
何辰生詩:
見說槃陀著地靈,普門曾此坐談經。二龜何事翻成石,想是當年不解聽。
武進,孫渭詩:
洛伽二百里,巨石不可數。磐陀獨標異,其以神佛故。方廣十余丈,崖巔誰輦附。念彼觀音力,黃金可地布。說法驚波濤,兩龜競相赴。至今巖石上,昂首吐煙霧。聽法豈無人,水族反得度。千載留磐石,令人屢回顧。
邑人,夏昌渭詩:
阿誰信得毓靈奇,怪石陵空卻坦夷。聊藉蒂根千載固,安然位置萬年基。登高偏喜身殊泰,濟勝還愁勢欲攲。過此再尋紆曲徑,笑看一對聽經龜。
釋空璧詩:
巍巍磐石立孤峰,大士何年坐此中。聽法不真龜化石,謾勞千載聚魚龍。
按:舊稱槃陀兩石相累處,可閑以線。又稱形模不甚寬廣,及登陟甚眾,人不挨擠,石亦不覺其隘。此或偶現靈異,非常常如是也。
又按:舊志言,洛迦巖峰洞窟皆石也。奇險幻詭,洞壑天然。大都危石若懸,庋石若舉,墮石若扶,崩石若斧。成形肖象,不一而足,此說為近之。而王士禎,池北偶談云:「普陀巖石,有大士像。華鬟天然,竹林鸚哥,善財龍女之形,種種皆具?!勾舜溉怂窨陶叨?,非天然生成之巖石也??傊畭u石多劍削,而是山獨圓潤。島石多險惡,而是山又柔善。磐陀、紫竹兩石,尤為奇特。李黼堂言:「天臺雄勝,雁蕩奇勝,普陀幽勝。」以就近各海島之石較之,當在牛奇、章僧儒,甲乙丙丁石品之列,而普陀又為石勝歟。
說法臺石
在槃陀石東。相距百步,高若相望。大士說法處,亦可登。(舊志)
五十三參石
在槃陀石西。參差矗立,石聽法者。故數雖未必符,而以經所云者名之。(舊志)
清,郭立杰詩:
煙水重重只一人,分身滿地太零星。不知當日毗盧閣,幾見銅頭鐵額形。
二龜聽法石
在槃陀石西。一蹲石頂,一緣石直上。昂首延頸,筋膜盡露,真稱奇肖。(舊志)
柱空石
在錦屏山中。一石如柱,屹立空際。(舊志)
八卦石
在雪浪山巔。亂石排空,懸崖百仞,偃仰攲伏,不可名狀。(舊志)
釋源法詩:
怪石萃中峰,巍然居山頂。猶如章甫冠,仿佛九州鼎。日月聽盈虧,滄桑隨萍梗。不知伏羲前,此石名何等。
云扶石
在西茶山上。兩石,上如攲鐘,下如累棋。峻險怪特,危而不墜。上石,有云扶二字,題者莫詳。下石,有海天佛國四字,明云閑侯繼高題。(舊志,采訪)
巫山石
在金剛峰側。巫山,蓋狀其高。怪石嵯峨,劈一為二,亦巨靈五丁之所幻也。(舊志)
不二石
在西天門右。兩石相距丈許,稍參差前后,而高廣相等,如析圭破璧之狀,故曰不二。今覆于圓通庵三層樓下。(舊志,采訪)
一葉扁舟石
在不二石南。平廣近畝,儼如虎邱千人坐而稍仄斜。中載一石,頗似菱角橫陳其端,遠望之。宛如扁舟。(舊志)
仙掌石
在石浪巖側。參差對列,高十余丈,形如仙掌。題有天設閑關四字,姓名無考。(舊志,采訪)
佛牙石
在普濟寺后之西,巫山石下。高丈許,頂半凹半突,如倒牙,又如幞頭。(舊志)
鸚哥石
在觀音洞側。白石竦囗,圓首細頸而短身,酷似鸚鵡,因名。(舊志)
水墨石
在飛沙隩西,功德嶺東盡處。陂麓閑,有石鋪三四十丈,平無孔突。色如水墨渲染,其光油然,若展綃縠。(舊志)
馬鞍石
在大雪浪山中。(舊志)
天篦石
在摩尼洞西,義未詳。(舊志)
點頭石
在磐陀石東南。高八丈,周廣二十丈。孤峙平巖,旁懸中湊。撼之則動,若點頭然。與說法臺石相望,故名。(舊志)
無畏石
在普濟寺東。高五六丈,三面方廣如佛座。西稍洼狹,旁有二石,高不及半。一如掛衣,一如覆釜,皆斷崖懸壁,不可登陟。游人鉅公,勒名其上。題曰三一巖,曰空有境,曰海天春峣,聯曰:寰區照瑞相,剎海遍潮音。(舊志)
蝦蟆石
在龍巖西。修丈許,廣半之。張頤趺足,狀類蝦蟆,因名。(舊志)
香爐石
在圓通巖后。(舊志)
真歇石
在普濟寺后灣。真歇庵廢址,石以僧名者。(舊志)
靈芝石
去虎巖咫尺,不高而狀特奇。中孔突,宛如靈芝。(舊志)
慈云石
在葛洪井西。高三丈,頭如大鳥,北向。會稽陶望齡,題曰鷲嶺慈云。(舊志)
明,丁繼嗣詩:
皈心來寶地,躡足上慈云。泉溜穿廚入,曇香滿院聞。縱觀蛟蜃窟,閑集鳳凰群。何幸逢林遠,幽探絕世紛。
疊子石
在佛手巖南。磊磊然若疊也。(舊志)
鼓石
在南天門崖石上。體圓而高,狀若置鼖。撼之,應空作響,逢逢然如撾鼓。(舊志)
紫竹石
在紫竹林,俯拾即是。剖之白質黑章,紋皆作竹形,枝葉宛然。惜質粗不宜文玩。(采訪)
清,邑人,曹偉皆紫竹巖詩:
石暈斑斕水氣昏,競傳靈跡鑿山根。試看墨潑桃花石,一樣潮音紫竹痕。
按:舊志言:唯潮音洞南天門為然,余處亦或有之,但不如潮音洞是石悉蘊此形也。紫竹林,殆因此石而立名歟。
紫云屏石
在息耒院西麓。壁立空中,高廣百尺,厚不及丈。上有小峰十余,下作三足,如乳如杵,俱有渦以承之,若趺坐然。舊鐫翠屏二字。清,邑人曹偉皆,以其石色深紺,易是名。(秦志曹偉皆詩序。)
曹偉皆詩:
怪石陵空高百丈,橫亦如之薄如壁。面紋平削豐碑樹,頂上峰攢錯凹凸。足根離合線路通,渦中鼎立無差忒。下無根柢上無援,背有贅疣腹有隙。豈是媧爐崩裂鼎傾瀉,五色絲飛一片赤。抑或月中修斧屑亂墮,八寶堆中碎琥珀。留落人閑千萬年,桑田滄海幾經歷。法華洞,磐陀石。聽經龜,短姑跡。名山靈異登志乘,附會其辭曰膾炙。山僧指點半依稀,勞我登臨折齒屐。嶙峋突兀聲奇觀,沒膝春茅溪徑塞。荊行棘走履踵決,裳裂衣穿手龜拆。艱辛歷盡一瞻拜,周匝摩挲不能釋。石乎石乎宜自愛,勿向塵中爭黑白。君不見璞玉未剖光沉沉,徒使卞和被嚴斥。又不見良桐被爨聲錚錚,不遇中郎誰珍惜。棄瑜取瑕惟所好,有才自炫轉遭厄。幸賴不脛處山阿,莫將大塊登幾席。曠代難逢真賞人,鐫題亦是知音客。夕陽蒸郁明霞彩,薜荔斑斕凝黛碧。我來為易紫云屏,赤水丹山同赫赫。(龜,音群,手裂也。)
白馬石(裘志)
清,釋元志詩:
謝卻長安道上塵,人閑騏驥那能親。昂昂逐日追風骨,芳草橫眠海角春。
蟠桃石(裘志)
釋元志詩:
縛屋新開一塢云,種桃恰傍蟠桃石。清風明月共長閑,不問人閑何旦夕。
獅子石
在南天門大殿左旁。緣梯而上,其石有目蓄水,有鼻泛沫。下通泉源,水常不涸。石平可容眺望,惟四無遮闌,登臨時不免心悸。(周慶云海岸梵音)
門(共三門)
東天門
有二處,一在光熙峰右,高止丈許。門上之石,嵯岈嵌突,高逾三倍。一在虎巖側,即法華洞之頂,突起兩巖如門。仰窺不甚崇,俯矚則巖窟杳深,林木虧蔽,惴惴恐墜也。(舊志)
明,屠隆,天門清梵詩:
野衲齊翻貝葉書,磬聲遙度暮沙虛。神龍聽法妖蛟舞,親見如來金臂舒。
南天門
在南山。清康熙閑,普濟寺住持通旭題名。正南有小橋通焉,亦有梵宇。殿右有大士墳,墳上建小龕,豎碑題字。大士遺蛻,豈尚在土中歟?入門有巨石矗立,總兵藍理題曰:山海大觀。(海峰梵音,采訪)
清,總兵藍理,登南天門題字詩:
東西門既列,午闕可無開。海不揚波地,山偏盡日雷。鐘鳴刁斗靜,帆動象龜來。何必燕然石,始稱漢將才。
民國十年,縣令陶鏞題石云:
梁貞明二年,張氏舍宅,名不肯去觀音院。距今民國第一辛酉,千七年,作偈磨崖。借問觀世音,因何不肯去。為度大中華,有緣來此處。
西天門
在金剛窟西。兩石對峙,兀立高岡。中僅容一人,危石橫亙其上,額曰西天法界。人須傴僂得入,真鬼工也。左右聳峭,題曰:振衣濯足。又題曰:同圓種智。姓名年月俱未詳。(舊志,采訪)
清,釋通旭詩:
誰謂天無路,天門此地開。青冥通帝座,杳靄瞰蓬萊。有響音俱梵,留丹仙是梅。磐陀說法處,猶在白云隈。
洞(共十七洞)
潮音洞
在普濟寺左,龍灣之麓。巖石叢起沙中,廣至畝許,齒齒然不可容足。從崖至洞腳,高數丈,通穴為天窗。歧處如門戶,潮聲晝夜摐擊,遇風更聲若轟雷。吞吐倏忽,險怪萬狀,令觀者眩目震耳,悸魄驚魂。宋元時,叩求大士現身者,多在此洞,迨后多在梵音洞。亦或有投崖舍身者,有司以舍身有違我佛慈悲之旨,并于洞旁立石禁止之。(舊志,采訪)
明,余姚,盧元選詩:
靈竅何年著化工,嶙峋倒插水云中。浪花飄瀑晴飛雪,海月浮光夜現虹。石壁雨余泉出竇,栴檀秋老樹吟風。虔誠欲叩如來面,雙鶴盤旋下碧空。
新安,汪學信詩:
山根盤結水瀠回,大士當年說法臺。礁滑平波翻雪浪,巖懸白日起風雷。龍從洗缽洋邊化,蓮就然檀定里開。紫竹滿林看不見,怪來偏向石中栽。
通州,盧純學詩:
大海靈山迥,龍宮豈易尋。萬年垂妙相,孤洞啟潮音。天削峰成玉,沙鋪地是金。泠泠俱作梵,早已滌凡心。
上虞,徐如翰詩:
群公共禮潮音洞,莫作潮音洞口詩。縱有繡腸描不出,直須絕倒叫神奇。
清,裘璉詩:
巨靈劈奇石,海岸豁深洞。中廣如室房,其巔裂罅縫。下窺深以窅,勇者生奇恐。怒濤澎湃來,狂飆善激送。一觸迅雷轟,再觸巨鐘從。天地殊晦冥,林樾相震動。巨浪倏吞吐,盈涸在操縱。來驚瀑布飛,回駭明珠弄。誰擊冰壺碎,瓊瑤錯萬鐘。當其疾怒時,下拒乃上涌。乘竅泛躍騰,灑面成霧淞。不知濤作雨,驚身墮崖空。造化工幻戲,神圣假示眾。哀哉洞口人,何恃醒塵夢。
鄞,李暾詩:
兩日得追隨,游子怯腳力。徘徊不敢前,仆夫請少息。人生名勝區,一失難再得。攝衣直前行,不覺重嶺陟。風逼萬樹斜,沙松雙屩沒。潮音倏入眼,使我肅胸臆。我思清凈根,心契無相色。見者固渺茫,傳者復逆億。天窗洞頂開,紫竹壁閑匿。潮頭激丈余,既揚還復抑。上涌山頭傾,下涌山腳拭。龍神數千丈,來去生羽翼。聽言方擬議,暮鐘喧耳側。急歸恐逋亡,奚童呈筆墨。
同安,許琰詩:
佛選千年地,汪洋幻一漚。石迎根盡嚙,洞自頂俱浮。梵宇崇當代,靈光始此邱。我今猶不肯,臨去再三留。
邑人,周西詩:
海岸潮音洞,波濤日夜流。石崩牢設檻,巖隙補為樓。峭壁摩文古,高僧避世幽。斯游冒艱險,對此豁吾愁。
釋性統詩:
鐵瓦翚飛久不存,金光重現荷皇恩。欲知大士今何在,靜聽潮音撼海門。
釋悅參詩:
無端絕壁起雷霆,倏爾神兵戰鼓臨。黥吼一聲震谷響,鰲翻千里浪潭深。灑來石穴紛紛雨,激向巖中點點金。欲說此閑靈異處,競傳大士聽潮音。
善財龍女洞
在潮音洞右。亦神道顯現之地,巖有罅,峭峻而蹙狹,其中窈不可測。外有石壁立,珠泉噴滴不斷,號菩薩泉,人禱取之,以療目疾。(舊志)
明,梅魁詩:
雪膚蒼貌紫霞裾,幾駕蒼虬下碧虛。蹤跡尚留青海上,佩環遙向玉樓居。云封洞口塵氛絕,潮漲沙頭月影孤。欲就此中求至理,本來妙相一明珠。
按:各記載,均稱善財洞。許秦二志,只標龍女洞。實一事也。然菩薩靈跡,隨人稱謂,固無所礙。今為隨順兩種稱謂,故標為善財龍女洞云。
法華洞
在幾寶嶺,東天門下。洞凡數十處,方圓巨石,自相累架。有嵌空刻露,傴行可達者。有寬廣如室,中奉佛像者。有上豐下削,泉涓滴,自石罅出,而下注為池者。山中洞壑雖多,層復幽奇,惟此為最。平曠處,多構茅篷。一篷一僧,日事焚誦,饒有靜棲之樂。(舊志,采訪)
清,萬言詩:
天地有山川,示人文章樣。近文日膚陋,山川靈豈讓。良由士不學,聞見只閭巷。胸中邱壑少,筆底煙云障。我來滄海外,到處得心曠。尤奇法華洞,不可說名狀。東西二三里,上下百千嶂。巨石削不成,細石出磨鐋。穿處等戶牖,坐來即床帳。稍有空闊地,架樓供佛像。側出望旭亭,當前海萬丈。安得及五更,紅輪黑中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