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糖尿病治療與保養全書(彩圖精裝)作者名: 曹興澤本章字數: 8842字更新時間: 2019-01-02 17:02:29
第一篇 認識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組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作用障礙所致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持續高血糖與長期代謝紊亂等可導致全身組織器官,特別是眼、腎、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的損害及其功能障礙和衰竭。嚴重者可引起失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等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昏迷。

第一章 糖尿病的基礎知識
糖尿病是一種嚴重的代謝性疾病,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治療或控制,就會導致腎、眼、神經、心臟和血管等組織、器官病變。
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的名字名副其實,精煉科學,準確地概括出糖尿病的具體特征,那就是尿中有糖。也就是說,只要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尿中一定含有糖分。
關于糖尿病的記載出現很早,古代埃及、古希臘、古印度和中國,都留下過有關糖尿病的記錄。經過漫長的探索和研究,直到20世紀,醫學家才徹底揭開了糖尿病的神秘面紗。
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是一種以糖代謝失常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的慢性內分泌代謝疾病,其表現特征為體內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異常,致使體內代謝發生紊亂,血糖水平不斷升高。當人體內的血糖水平超過一定的閾值,尿中就會出現糖分。這樣,糖尿病就發生了。糖尿病患者,除了糖代謝失常,體內的蛋白質,還有脂肪,都會出現代謝失常。
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10個國家(2009年10月)

糖尿病是一種嚴重的代謝性疾病,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治療或控制,就會導致腎、眼、神經、心臟和血管等組織、器官病變,進一步發展,便會發生失明、腎衰竭、下肢壞疽、中風或心肌梗塞,最終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它與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并稱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07年在全球性的“爭取聯合國通過糖尿病決議”運動中公布出的驚人數字——在地球上,每10秒鐘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的并發癥而死亡,在同一個10秒鐘內,就有兩例新的糖尿病病例發生。據此推算,在一年內,全球就有300萬人死于糖尿病,600萬新的糖尿病患者加入到日益壯大的“糖尿病大軍”。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全球范圍內,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數已經和死于艾滋病的人數相當。
血糖與胰島素的關系
糖進入人體后,其中大部分通過血液被送往全身各處組織細胞,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但血液中的葡萄糖并不是可以隨意進入細胞的,因為在每個細胞的細胞膜上存在著葡萄糖進入的“特別通行證”,這個結構叫做“胰島素受體”。胰島素在這里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當胰島素和胰島素受體結合時,才能打開通道,葡萄糖才可以進入細胞被利用。所以,胰島素是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胰島素既可以促進血糖進入肌肉、脂肪組織細胞,促進血糖轉化為能量等,也可以抑制肝臟葡萄糖的異生,降低血糖的濃度。
血糖對胰島素的分泌也有制約作用,當血糖升高時,胰島就會接受“命令”——多制造胰島素,降低血糖;而血糖過低時,胰島也會減少或停止制造胰島素,血糖就不再下降了。所以健康的人不論進食與否,一般血糖含量都比較穩定。

◎大部分糖是維持全身血液細胞的生理機能。
而糖尿病患者因為胰島發生病變,不但不能生產足夠的胰島素降低血糖,而在高血糖的刺激下又需不斷地分泌胰島素。這樣一來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就長期處于疲勞的狀態,胰島的分泌功能會變得很差,而血糖也無法通過胰島素的作用進入細胞,細胞因為缺乏營養而逐漸衰弱,最終導致人體受到嚴重損壞。

◎血糖對胰島素的分泌有制約作用。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
糖尿病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
但是大部分患者的發病原因目前并不清楚。根據臨床研究證明,糖尿病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遺傳因素
早在20世紀30年代,糖尿病研究的學者們就發現糖尿病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一個家族有糖尿病患病史,則家族的血統親屬患病率高達34.3%,是普通人的26倍。此外,如果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是糖尿病患者,那另外一個也有50%的發病幾率。所以現在很多專家認為部分糖尿病患者是基因遺傳。糖尿病的發生與否不是由個別基因決定的,而是其基因量達到或超過其閾值時才有發病的可能。
肥胖
誘發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肥胖。肥胖者體內的血糖含量比較高,胰島長期“超負荷”工作,功能就會出現損害,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如果不采取措施,就會發生糖尿病。據統計, 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都是肥胖者,而且糖尿病的發生與肥胖的程度也有很大關系。

◎肥胖是糖尿病患者發病的重要原因,此外還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妊娠及感染這幾大類因素。
飲食習慣
糖尿病是個“富貴病”,據調查,越是富裕的地方,得糖尿病的人就越多,像我國的發達地區,如廣州及珠三角地帶是糖尿病發病率最高的地方,約為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現代社會不合理的飲食結構,特別是甜食或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的過多食用,進食沒有節制,加上運動又少,容易發胖,種種因素致使胰島β細胞的負擔過重,誘發糖尿病。而且現在的糖尿病已經開始從老年糖尿病向中青年,甚至兒童轉移,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飲食不當,很容易會患上糖病,特別是經常食用高脂肪的人。
妊娠
妊娠過程中,孕婦妊娠后期由于生理原因對血糖濃度的調節能力下降,少數人就會發生妊娠糖尿病。
感染
許多糖尿病發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風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薩奇病毒、腺病毒等,但病毒感染是否是糖尿病發病的原因,目前沒有明確的結論。
糖尿病的發病機理
糖尿病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會引發并發癥,導致腎、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變,且無法治愈。
糖分主要是以谷物類、薯類、砂糖和水果等食物形式進入人體的,經人體消化吸收后轉化為糖原,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或是轉化為葡萄糖進入血液,然后被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細胞,以備肌肉運動所用。
人們常說的“血糖”,其實就是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的簡稱。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中血糖的水平是經常變化的,一般在飯后,血糖的含量會明顯上升。健康人在飯后血糖上升時,胰島素的分泌量就會自動增加,促進葡萄糖的吸收,使其作為熱量被消耗。因此,大約在飯后一小時左右,經過人體緊張的工作,血糖的水平就開始下降,飯后約兩小時,血糖的水平就能基本恢復正常。當然,這都是針對一切正常(包括器官的功能和我們的飲食量、飲食結構)的情況下來說的。

◎長期食用含糖分過多的食物,如各種水果,會讓胰腺分泌胰島素功能衰退,久而久之就會得上糖尿病。
然而,如果我們攝入體內的糖分過多,無法被身體及時消耗的葡萄糖就會存留在血液中。這樣,過多的葡萄糖就需要大量的胰島素促進吸收,短期內對胰腺功能的影響可能不是很明顯,但若長期如此,胰腺就會逐漸疲勞以至功能衰退,逐漸變得無法順利分泌胰島素、無法自動調節胰島素的分泌量或者所分泌的胰島素質量欠佳,不能有效促進葡萄糖的吸收。于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會上升,在空腹的時候或者吃飯兩小時之后仍然居高不下,并且一直持續,形成比較“穩定”的高血糖狀態。
在血糖上升的初期,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發現(目前,大多數人都不能及時發現,因為他們在健康的時候很少去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未加以糾正與改善,任由這種狀況持續下去,那么高血糖就會發展成為糖尿病——血糖水平正常時,血液中的葡萄糖會被腎臟的腎小管再吸收,而不會進入到尿液中。但是,當到達腎臟的葡萄糖太多的時候,腎小管就無法將它們完全吸收,未被吸收的葡萄糖就會進入尿液,形成“糖尿”而排出,被人們發現。前面已經談到,糖尿病是因為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通過尿液排出體外而得名。

◎往往生活中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血液中有多余的葡萄糖,才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糖尿病的分類與分型
1965 年,根據糖尿病的不同病因及臨床表現,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建議將糖尿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糖尿病占發病的大多數,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繼發性糖尿病占發病的極少數,發病原因較明確,大都繼發于胰島細胞的廣泛損害,如胰腺炎、胰切除術后等,或繼發于分泌拮抗胰島素作用的激素(如生長激素、糖皮質激素)過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癥、皮質醇增多癥等。
隨著對糖尿病認識的加深,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專家委員會,在第二次會議報告中又發表了關于糖尿病分類的新建議,1985 年還作了某些修改。
下表就是1985年進行修改后的糖尿病及其他類型糖耐量異常的分類。

繼發性糖尿病可由肢端肥大病引起,此外,胰腺炎、胰腺切除、皮質醇增多等病也能引起繼發性糖尿病。
1996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專家委員會認為下表的分類尚不夠全面,遂對其進行了修改,取消了基于治療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IDDM )和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NIDDM )的醫學術語,保留了1型和2型糖尿病的名稱,用阿拉伯數字,不用羅馬數字;不將糖耐量低減作為一種分型,而是糖尿病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取消營養不良相關性糖尿病。
1997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專家委員會又提出了糖尿病的新的病因分型方案,將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異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下面僅就較常見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進行介紹。

◎現實生活中并不是說人身體瘦就不會得上糖尿病,IDM,I型里就有非肥胖人。
糖尿病的類型

常見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它的基本病理是胰島β細胞大量破壞,胰島素分泌嚴重缺乏,導致高血糖、高酮血癥和酸中毒及由此引發的各種臨床表現。這類糖尿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尤其以兒童多見,也有少部分成人患病。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遺傳以及環境因素所致。研究發現遺傳因素賦予個體的僅是1型糖尿病的易患性,它還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只有二者共同作用,個體才能發生糖尿病。環境因素涉及面較廣,有物理性因素、化學性因素,其中主要有病毒感染、營養食品和化學食品等。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間接破壞胰島β細胞,使胰島素分泌缺乏。
1型糖尿病發病快,來勢兇猛,大多數患者在很短的時間內體內的胰島β細胞就被徹底破壞掉了。部分患者會有一個緩沖期——幾個月后,胰島β細胞才會被徹底破壞掉。
1型糖尿病發病后會在短時間內急劇惡化,甚至會出現糖尿病性昏迷的危險,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1型糖尿病患者多為兒童,也有少部分成人患者。
妊娠糖尿病
所謂妊娠糖尿病就是指妊娠前沒有糖尿病,妊娠以后出現了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常在妊娠的第24周左右出現,因為這一階段的胎盤會分泌出一種減弱胰島素作用的激素。不過,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隨著妊娠分娩的完成,血糖水平會很快回到正常水平。也有一部分患者血糖會持續較高水平,成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那些血糖回到正常水平的婦女,在5年內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會比常人高很多,因此,要經常做體檢,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遺傳因素和肥胖癥是發生妊娠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有家族糖尿病史的或肥胖的孕婦,在妊娠期間就應該注意糖尿病的檢查。從這點看,懷孕后吃得越多對孩子越好這樣的觀點其實是不科學的。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即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它包括胰島素抵抗和胰島功能損傷兩個方面。
所謂的“胰島素抵抗”,就是人體的肝臟、肌肉、脂肪等組織細胞抵抗胰島素的作用,使胰島素不能正常發揮它的作用,使其轉送血糖的能力降低,不能順利地打開葡萄糖通道,血糖不能進入到細胞中。另外,胰島素對肝臟葡萄糖的輸出具有調控作用,當存在胰島素抵抗時,胰島素就不能有效地抑制肝臟葡萄糖的輸出。胰島素抵抗的特點就是人體對胰島素的需要異常升高。如果長期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儲備功能就會全部耗竭,由胰島β細胞所分泌的胰島素也就不能滿足人體對胰島素的無限需求,出現“胰島素相對缺乏”,血糖也隨之升高。
胰島功能損傷是一個逐漸加重的過程,也就是說,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是逐漸下降的,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比較緩慢。隨著病情的加重,胰腺的β細胞進一步嚴重受損,所分泌的胰島素不能滿足人體各種狀態下的需要,人體所需的胰島素就會嚴重缺乏。這個時候,如若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就會危及生命。
2型糖尿病屬于生活方式病,它與過量飲食、缺乏運動及過量飲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所以,如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首先應該檢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總人數的90%以上。

◎2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用核桃、瓜子、杏仁、松子等硬果類食物充饑。
糖尿病的臨床癥狀
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胰島素不足,不能把攝入人體內的葡萄糖有效地組織氧化利用,從而導致血糖升高,尿糖呈陽性,隨之出現代謝紊亂。為了能及早地做好預防工作,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糖尿病典型的臨床癥狀。
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會出現“三多一少”這些癥狀,尤其成年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或者老年糖尿病患者,這些患者的典型癥狀就不明顯。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自己的身體信號,以便及早發現糖尿病,及時就醫治療。

◎控制自己的飲食遏制經常多食循環,減輕胰腺的負擔,有利于疾病的治療。
“三多一少”的典型臨床表現

糖尿病的病癥信號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國內外醫學界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一旦患上,必須終生治療。因而為了避免它對我們健康的侵襲,對其進行積極預防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來說,在糖尿病形成的過程中,每個人身體都會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如果能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就會大大降低患上糖尿病的可能。
通常情況下,如果在平常的自我監測中發現身體出現下列異常癥狀,就要警惕糖尿病的發生了。
·口渴。每天總是感覺很口渴,雖然已喝了不少水,但仍不能解渴。
·饑餓。盡管每餐吃得不少,但總有饑餓感,體重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開始逐漸減輕。
·小便次數大大增加。小便排出量比平常多了2倍左右,而且一旦喝了水,大約一刻鐘后就想立即上廁所。
·身體疲乏、耐力下降。這是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雖然增多,但仍然不夠供應機體的需要。
·消瘦、虛弱:沒來由地人就變得消瘦、體重下降,或胖人變瘦,易感疲乏、虛弱無力等,這些都是糖尿病的特異表現。

◎糖尿病形成的過程中,每個人身體都會出現一些異常情況。例如,手腳麻木。
·餐前或餐后數小時出現饑餓、心慌、乏力且四肢顫抖的現象。
·出現肌肉痙攣,小腿肚抽筋等現象。
·上樓梯時突然一側腿膝關節乏力有欲跪倒現象。
·無其他原因出現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的現象。
·無明顯原因地出現性功能障礙現象,如女性月經紊亂,男子性欲減退或陽痿。
·老年人出現性欲亢進現象。
·齒槽溢膿,這是糖尿病的常見表現和重要征兆。
·手足時常出現麻木,甚至有劇烈疼痛感、熱感、蟲爬感。
·反復發作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的一個征兆。
·舌面上出現沒有舌苔覆蓋的菱形缺損區(菱形舌炎)。
·出現排尿困難現象,可能是膀胱括約肌功能障礙所致,應引起注意。
·皮膚上經常反復出現毛囊炎、癤、癰、癬等。
·出現發展迅速的白內障。
·每日大便2~3次至5~6次不等,呈稀糊狀,這是功能性腹瀉,可能與糖尿病有關。
·手足發涼,全身發抖,有時還出冷汗。
·受到創傷的地方,傷口的愈合速度大大低于從前。
·血壓和血脂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增高。
·感覺神經出現一些異常情況,如不明原因的疼痛、麻痹等癥狀。
·耳道經常發炎,或是耳垢突然增加。
·尿液檢查中,曾查出尿中含有糖分。
·血糖檢查中,曾查出血糖水平稍微偏高。
·偶爾出現不明原因的惡心、嘔吐,乃至昏迷癥狀。
·尿道、膽道、肺部、皮膚等部經常出現反復感染癥狀。
糖尿病發病前的癥狀是多種多樣的。它可能有典型的癥狀,也可能毫無征兆,或者因糖尿病并發癥而出現的癥狀。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在體檢時或者發生并發癥時才被發現。大家可以參考上面的表現及時去醫院進行全面診治。
另外,受女性特有的生理特點影響,女性糖尿病患者會在早期出現一些有別于男性的癥狀:
·陰部瘙癢。這是尿糖刺激局部所致。
·出現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性陰道炎,并伴以白帶分泌。
·性功能障礙。
·腰臀比例過大(正常的腰圍與臀圍比值為0.7~0.85)。
·孕婦產下巨大嬰兒。糖尿病孕婦有15%~25%的人分娩出巨大胎兒(體重超過4000克)。
再有,小兒糖尿病不同于成人。小兒糖尿病一般起病比較急,發病比較快,若不及時治療,很容易發展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出現嘔吐、腹痛、脫水、呼吸困難、昏迷等,嚴重者可能引起死亡。下面是小兒糖尿病的幾個表現:
·多食、多尿、多飲,體重明顯下降,精神委靡,經常性的遺尿。
·起病急,發病前常伴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膚反復起癤腫或濕疹,而且不易痊愈。
·腹痛、腹瀉,這類患兒常被誤診為腸炎、急性闌尾炎。
·頻繁嘔吐,這是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典型癥狀。
·排尿困難,患兒體內糖代謝障礙,能量來源不足,導致神經、肌肉等功能障礙,出現排尿困難、排尿不盡。
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以上癥狀,應立即到醫院進行全面體檢和血糖檢測,以免延誤病情造成誤診。
糖尿病的嚴重危害
當糖尿病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首先出現的癥狀就是排尿量增加,上廁所的次數更加頻繁,口渴的感覺很明顯,于是便大量飲水。因為當血糖上升時,血液的滲透壓會隨之增大,身體細胞里所含的水分就開始向血管轉移,尿的正常代謝過程受到影響,產生大量尿液,進而出現脫水癥狀。
與此同時,由于胰島素的分泌量下降,葡萄糖無法被身體吸收,從而為身體提供能量,所以會覺得全身乏力,肚子的饑餓感增強,于是食量逐漸增加。然而,雖然吃得更多,但結果卻只見血糖值上升,身體并未發胖,相反體重卻不斷減輕(其原理前文已經提到)。

◎糖尿病可引發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牙周疾病、肺炎等感染性疾病、高血壓等。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惡化,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癥狀,波及到身體各處。相繼出現的癥狀有手腳麻痹、疼痛、冰涼(以上三種情況常常左右對稱發生,夜里感覺尤為明顯)、小腿抽筋、站立時抽筋等神經功能異常的癥狀。如果未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控制,就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病癥,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牙周疾病、肺炎等感染性疾病、高血壓、腦梗塞、體位性眩暈、心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性腎病、腎盂腎炎、膽囊炎、畏寒癥、膀胱炎、便秘、腹瀉、性欲減退、勃起功能障礙、全身肌力減退、閉塞性動脈硬化癥、全身性皮炎、足部壞疽(嚴重時甚至需要截肢)等。這就是糖尿病的巨大危害,就是由于血糖上升所造成的嚴重后果。
在糖尿病的這些并發癥中,發病率最高的是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性腎病,它們被稱為糖尿病的三大并發癥。更要命的是,糖尿病有時會和高血壓、高血脂合并出現,造成難以控制的后果。
其中,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是由于持續的高血糖造成的神經纖維傳遞能力下降引起的。這樣,末梢神經、植物神經等的功能發生障礙,就會表現出種種癥狀。而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由于眼部的毛細血管受到高血糖的損傷所引起的,將會導致視力下降,嚴重者甚至可能失明。
糖尿病易患人群
糖尿病早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一種病癥,那么都有那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糖尿病是具有遺傳性的,但它所遺傳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易感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就一定會患糖尿病。糖尿病的遺傳涉及多個基因,這些基因變異后使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努力做到飲食均衡,合理運動,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積極的預防對于那些易患糖尿病的人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有家族病史的應及早做定期檢查,防患于未然。
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者
精神緊張會使對抗胰島素的腎上腺素、甲狀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臨床中還發現,易怒,脾氣暴躁,愛生悶氣,肝火旺盛的人,血糖容易升高。同時,精神緊張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紊亂,也會引起內分泌失調。最近,醫學家還發現大腦皮層緊張時可分泌一種物質,促使血糖升高,這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誘因之一。因此,無論是健康的人還是糖尿病患者都應該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注意調節放松自己的情緒。
肥胖者
首先,肥胖者往往同時伴有高血脂和高血壓,而且胖人多不愛活動,使糖代謝減慢,造成體重進一步增加,形成惡性循環。其次,肥胖的人攝食量過高,脂肪細胞變得肥大,對胰島素需求增多,胰島細胞負荷過重,刺激胰島β細胞過度分泌,導致胰島功能衰竭而發生糖尿病。所以,為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首先應該預防肥胖,建立有規律的生活制度,合理飲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文娛活動。肥胖帶來的健康損害有那些?
①脂肪代謝紊亂;②高血壓;③2型糖尿病;④冠狀動脈疾病:心絞痛、心肌梗死;⑤脂肪肝;⑥腦血管疾病:腦血栓、暫時性腦缺血;⑦骨科疾病:變形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⑧高尿酸血癥(或痛風)。
妊娠期婦女
在妊娠期,胎盤會分泌出一種減弱胰島素作用的激素,這種激素有可能會引發糖尿病。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糖尿病只是暫時性的,生產之后會自然恢復,不過也存在康復數年之后再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此外,有食欲正常而體重明顯下降,卻找不到原因,婦女分娩巨大嬰兒,年齡超過50歲,肢體潰瘍經久不愈等情形者,也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愛喝酒的瘦弱男性
我們都知道胖人容易得糖尿病,可是,根據相關專家研究,瘦人同樣面臨著糖尿病的威脅。通過調查研究他們發現比較瘦的男性如果飲酒量增多的話,患糖尿病的概率也會隨之增高。首先,胰島素可以抑制人體血糖值的增高,而在身體瘦弱的人當中,多數人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都比較弱;其次,現有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長期飲酒也會導致體內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減弱。所以,體質瘦弱的人再飲酒的話,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就會變得更差。”
野田主任因此建議,身體較瘦的男性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控制飲酒量—每天最好不要超過180毫升(酒精含量不超過20克),這樣才能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每天睡眠不夠者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丹尼爾·戈特列布,在美國《內科學檔案》周刊上發表了他的一項研究成果:與每天睡7~8小時的人相比,那些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的人患糖尿病的比例要高出2.5倍,也就是說,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可以導致糖尿病。
這項研究成果是在對1486名年齡在53~93歲之間的成年人進行調查時得出的。由于研究已經排除了性別、年齡、種族等因素對于實驗者的影響,因此戈特列布教授認為睡眠時間長短與糖尿病之間有直接因果關系,但是什么因素使睡眠時間過短與糖尿病產生聯系尚不清楚。戈特列布教授進而強調,無論是什么原因,這項研究都再次表明了充足睡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