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經濟學
- 張體 連山
- 1734字
- 2019-01-02 17:09:41
第五章
邊際主義
門格爾
——吃第一塊牛肉與第三塊牛肉的感覺不同
卡爾·門格爾(1840~1921)生于加利西亞(時為奧地利領土,現屬波蘭)一個律師家中。早期,門格爾曾在維也納和布拉格大學學習,后來又獲得克拉科夫大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后,門格爾先是做財經記者,撰寫一些經濟分析的文章,這為其日后進行經濟學研究做了不少準備工作。隨后他又在奧地利首相辦公廳新聞部工作。1871年,門格爾出版了他開創性的著作《國民經濟學原理》,該書被視為奧地利學派不可動搖的基石理論。同年,邊際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發表了《政治經濟學原理》。1874年,瓦爾拉斯發表《純粹政治經濟學要義》。他們三位開啟了19世紀7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的“邊際革命”,他們的理論使西方經濟學發生重大的變革,門格爾也成為奧地利學派當之無愧的開山鼻祖。
門格爾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的長期目標是出版一本關于經濟學的系統著作和一部關于整個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著作。為了完成目標,門格爾辭去維也納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的職務,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寫作中去。1883年,門格爾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著作——《關于社會科學、尤其是政治經濟學方法的探討》。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奧地利學派與德國歷史學派關于經濟學方法的論戰,而這場論戰持續到20世紀初才偃旗息鼓。此后漫長的幾十年,門格爾不斷修正自己的經濟思想框架,并尋求突破拓展。到了后期,門格爾因不滿意自己的寫作,很少再出版作品。1921年,在距離81歲生日不到3天時,門格爾溘然長逝,留下大量不完整、混亂的文稿。
門格爾的一生很簡單。前一階段是教學,后一階段是研究。

▲門格爾像
世人對教書的門格爾這樣評價,“卡爾·門格爾教授雖然年已五十,卻精力充沛,思路敏捷。講課時極少使用講課筆記,除非確證一個引語或時間。他表達觀點的語言簡潔明了,強調時所作的姿勢也恰到好處,以至于聽他的課可謂是一種享受。學生們感到自己是被引導著而非驅趕著——我至今很少聽說過還有哪一位教授能有如此寬廣的哲學思維,杰出的才能,能清晰簡單地表達思想。即便最笨拙的學生也能聽得懂他的講課,而聰明的學生則總能受到啟發”。

▲19世紀棉花交易情景
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中,門格爾將“交換”看作是貨幣的起源,當以物易物的形式嚴重阻礙了交易進程、交易范圍時,需要一種中間媒介在物物之間周轉,貨幣就是這種媒介物。
門格爾對經濟學的影響更是巨大的,邊際效用價值理論就是他在經濟學上最大的貢獻之一。
門格爾的價值論借助效用的概念,沒有使用數字,而是選擇制表,且用最尋常的事例來解釋邊際效用遞減和邊際效用平衡過程。假設一個饑餓難耐的人,終于有牛肉可以充饑了。那么,在吃第一塊牛肉時,他一定是狼吞虎咽的,吃完一塊后,饑餓感緩解了很多,假定這塊牛肉給人帶來的效用是10;還沒有吃飽,這個人開始吃第二塊牛肉,假定第二塊牛肉給人帶來的效用是9;現在這個人明顯狀態好多了,不過為了完全消除饑餓感,他又吃下了第三塊牛肉,第三塊牛肉的效用是8。為什么每塊牛肉的效用定值不一樣,而且還是遞減的呢?哪我們最熟悉的例子來說吧,就好比吃自助餐,帶著饑餓的胃進去到餐桌,第一時間看到的食物帶給我們的渴望是最強烈的。幾串烤肉下去了,饑餓感不明顯了,接下來再吃點水果、點心,饑餓感消失了,又喝了些飲料,已經飽了。此時,我們甚至已經沒有再吃東西的欲望了。同樣的道理,雖然牛肉都能滿足食欲,但是第一塊的效果比第三塊要好,關鍵是因為在吃第一塊的時候,我們處于饑餓狀態,是渴望最強的時候,而第一塊牛肉則就成了滿足我們身體需求最有效的食物。
知識點擊
理查德·豪伊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1962年從哈佛大學畢業,獲得經濟學學位,其后在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時都是以經濟學為專業。理查德·豪伊的《邊際效用學派的興起》一書非常嚴謹細致地追蹤了邊際經濟學的興起,以及觀點的演進。這本書第一部分追溯了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1871年以前的經濟思想發展,這三位學者因于1870年初分別發表論文,而被視為是邊際效用學派興起的開端;第二部分闡述了這三人著作的內容,提示邊際效用學說的起源;第三部分考察他們思想的緩慢擴展和偶爾的再發現。
在效用的計算上面,門格爾認為每單位都與邊際單位具有相同效用,所以他便把最后一單位的邊際效用乘以單位數,以牛肉為例,8×3=24。此處和杰文斯不同,杰文斯得出的結果是,10+9+8=27。門格爾將交換價值等同于總效用,杰文斯將交換價值等同于邊際效用。在這個問題上,現代經濟學家通常更接受杰文斯的觀點。
邊際主義者強調消費者需求的重要性,邊際效用和總效用的概念指的就是消費者需求。在市場需求方面,門格爾在其著作中談到對壟斷的討論,就反映出他對向下傾斜的市場需求曲線和不同的需求彈性的正確理解。我們贊揚門格爾,但也要注意到他理論的不準確之處,比如,他沒有考慮到邊際生產成本上升對確定商品相對價值的作用。瑕不掩瑜,門格爾的真知灼見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學的進步,也保證了其在經濟思想史上的位置。
龐巴維克
——價值論與市場價格
歐根·馮·龐巴維克(1851~1914)師承門格爾的邊際主義思想,是奧地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該學派的理論思想在龐巴維克這里得到了最完整的表述。
年輕時期的龐巴維克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律,并先后在海得爾貝格大學、萊比錫大學和耶拿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龐巴維克不只是奧地利學派學說的全面發展者,也是奧地利政府的財政部長。在龐巴維克對經濟貢獻中,具有突出創意的一點是對時間因素的分析,在他著名的利息貼水理論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將時間因素結合到分析之中。他指出在經濟生活中導致利息上升的3個因素,是現在為主的導向、對財富增長的預期、迂回的生產。利息就是現期消費品價值和價格的貼水。

18世紀法國食品和燃料的經常性短缺,導致民心不穩,這些運小麥和木材的船只大受歡迎。

1873年發明的打字機,由于需求量大而產量少,所以價格高昂。
當然,作為典型的邊際主義者,龐巴維克在邊際經濟學的研究上面也有高明的見解。他認為效用是價值的本源,強調“稀少”這個因素也是構成價值的特殊動力。他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稀缺性對商品價值的影響。
一位名叫戴維的波斯商人,家住在山清水秀的鄉鎮,他長期出遠門經商。有一次,他帶領商隊去往遙遠的東方——中國,途中需要經過茫茫大漠。不幸的是,他們遇到了沙塵暴,被困在沙漠久久不能逃出困境。時間長了,他們帶的水不夠喝了。饑渴難耐,富余的錢財在此時也沒有用途,這時有人出價要買水喝,并且一個高于一個。看到這個場景,戴維想起家鄉的清澈泉水,不禁嘆息道:“真是物以稀為貴啊,在這里水比金幣都貴啊。”
由此,龐巴維克指出,生產要素的價值決定原理同消費品一樣,是“效用和稀缺性”使其具有價值。
龐巴維克認為價值取決于邊際效用,他還將商品分為單件商品和整批商品,探討它們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單件商品而言,效用會隨著滿足次數的增加而遞減,人們根據財富對自身的有用程度來評價其價值的大小;如果商品具有多種且相互排斥的用途,那么它的價值由最重要的用途來決定。而就整批消費品而言,在需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供給量越多,那么產品的邊際效用和價值就越小;隨著商品數量的增加,總價值量和總效用量會呈現出從小到大,然后又從大到小直至為零的不規則現象,總價值量則是先升后降。
在完成效用價值理論后,龐巴維克又闡述了市場價格的形成理論。他是從一對孤立的買者和賣者說起的。在馬市有8個賣馬者,10個買馬者,這10個買馬者對一匹馬的主觀評價分別為30、28、26、24、22、21、20、18、17、16英鎊;8個賣馬者對一匹馬的主觀評價則為10、11、15、17、20、22、25、26英鎊。交換競爭的結果,是馬的價格必然在22~20英鎊之間。賣馬者會盡量要高價,出現一個價格的最高限,而買者會盡量出低價,出現一個價格最低價。在兩者博弈之后,成交價就位于供求雙方的上下限之間,價格就由這兩者的主觀評價決定,這也是城市生活最有生機活力的一幕。若其雙方對馬的主觀評價懸殊,則不可能成交。這樣龐巴維克就較好地解決了主觀價值論與市場價格之間的矛盾。
同時,龐巴維克在門格爾理論的基礎上,還創造性地提出了補全物品價值決定理論。補全物品是指用途相互補充的物品,比如說紙、墨、筆一起用才能書寫文字,羽毛球和羽毛球拍也要一起才能有它的效用,同樣的還有兩只眼鏡框、針和線、左右手、兩只手套等。補全物品的價值是由構成整體的幾部分效用加和得出的。
龐巴維克認為,補全物品價值的決定分為兩種情況:一,補全物品組(全體)的價值是和它們作為一個整體所能提供的邊際效用適應的,比如紙、墨、筆三個產品,它們組成一個書寫的補全物品組,那么它們的總效用就是100;二,如果補全物品組的各個成分都有替代品,或能單獨使用,且各替代品單獨使用時的效用小于綜合使用時產生的效用,全組價值就由各替代品孤立效用綜合決定。如原來整體紙、墨、筆的邊際效用是100,單獨三者的邊際效用是40、30、20。此時,全組物品的價值就不再是100了,只是90。

▲古波斯貴族的純金馬戰車
雖然這輛戰車的效用同現實中的馬車相比小得多,但由于黃金及文物的稀缺性卻使其具有更大的價值。
在補全物品內部組成部分之間,每個產品價值決定也有兩種不同情況。第一,如果物品組中各個成分除了聯合使用外都無其他用途,又無代替品,那么其中一個成分就具有物品組的全部價值,而其他成分沒有價值。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例子,如左右手的手套、兩只鞋子、一副眼鏡的兩個眼鏡片,假如說手套丟了一個如果無法買到與丟失手套一模一樣的另外一只手套,那么剩余的一只手套是沒有價值的。我們會發現在生活中,類似于這樣的產品都是整體銷售的,市場上沒有人只賣一只手套。鞋子和眼鏡也一樣,如果沒有能力獲得與之前一樣的物品,那么它們也就沒有價值了。第二種情況,物品組中個別成分在聯合使用之外還能提供別的較小的效用,且無替代品時,其價值的決定以其單獨使用時的邊際效用量為最低限制,以全組聯合使用的邊際效用量減去其他成分單獨使用時的邊際效用量的差數為最高限度。
每個人對物品主觀評價不同,但一種物品的市場價格卻是統一的,解決這個矛盾就能說明價格分析交換過程。龐巴維克在主觀價值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客觀交換價值論,交換和邊際效用是客觀價值的理論來源。
在市場中,賣者希望高價售出,獲得更多收益,買者希望低價購入,減少貨幣支出,用效用最小的物品換取效用最大的物品,這些都是以人們的主觀評價為基礎的。由此得出,市場價格是交換雙方對物品評價相互平衡的結果,交換者對物品的主觀評價則由物品對他的主觀效用而定。所以,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行為就成了經濟生活中最普遍的現象,市場均衡價格的形成就取決于買賣雙方對財貨的主觀評價,這種平衡又是以交換競爭中形成的財貨的邊際效用決定的。
在龐巴維克看來,商品價格的形成和主觀價值的形成極其類似,兩者都受到邊際的影響。競爭者經濟利益的動機,要求與競爭者中最有能力的對偶談妥生意。由于所有較弱的競爭者都沒有絕對影響,而所有較強的競爭者又相互抵消,所以只有他們是直接有效的成分,而市場價格是他們合成的結果。這樣,龐巴維克很好地解決了客觀價值論和市場價格之間的矛盾。
克拉克
——邊際生產力
約翰·貝茨·克拉克(1847~1938),生于英國羅德島,美國經濟學家。著名的經濟學派人物托爾斯坦·凡伯倫是克拉克在卡爾頓學院的學生。25歲從阿赫斯特畢業,到德國學習經濟學,之后差不多3年的時間里,他都待在海德堡。在這期間,有一位對他影響很大的教授——卡爾·克尼斯。克尼斯給了克拉克很多關于邊際效用經濟學方面的學術建議。
其后,克拉克前往美國卡爾頓學院執教,在此期間,克拉克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經濟學論文《財富的新哲學》,該文通篇都在闡述效用,卻沒有將效用這種主觀感受用邊際的概念解釋清楚。1887年底,在克拉克的另外一篇涉及效用思想的論文中,他詳細討論了需求的問題,在解釋如何滿足需求的時候,他幾乎已經發現邊際效用遞減規律。1899年,《財富的分配》一書出版。書中,克拉克以靜態經濟學作為研究對象,提出了邊際生產力的理論,被譽為“以現代方式出現的第一部主要的美國著作”。其實早在1880年左右,從未深入研究杰文斯著作的克拉克,似乎就已經形成了相當獨立的邊際效用概念,所以克拉克的兒子曾說:“克拉克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雖晚于杰文斯和其他的首創者,但顯然是獨立的。”
邊際生產力指其他要素數量不變,而單位某種生產要素離開(或加入)生產過程時所引起的商品產值減少(或增加)的量。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也是建立在邊際收益遞減基礎上的,不過不同于以往只將該理論運用于農業的做法,而是將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企業家看作是生產力的組成要素,克拉克將這一結論應用到所有生產要素中。他作了一個潛在假設,那就是當一種要素變動時,所有其他的要素尤其是技術都保持不變。所有這些要素都是同質的,可以自由轉化的。由此,他進一步在分配方面展開分析。假設資本不變,就是說廠房、設備、材料等資源不變,而增加勞動力的投入,可想而知,每一單位的勞動力所平攤到的設備就少了。為了使用機器,勞動力需要在生產線上排隊等待,也許最后一個勞動力一天也沒有等到使用機器的機會。這樣算下來,平均每一單位勞動力生產出來的商品比以前每單位的產出是減少的。同理,如果勞動力不變,資本是可變并增加的,工人根本沒有時間去使用機器和工具,就會造成他們的閑置。產生收益遞減的原因是相對于可變要素而言,固定要素被過度投入使用。每增加一單位可變要素的生產力是遞減的,這體現出生產力遞減或稱是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

當就業變得相當困難時,雖然工廠里的工作十分辛苦,也要靠不斷的努力才能得到。

由于越來越多地利用機械進行大規模糧食生產,農業工人的工資也越來越低。
知識點擊
生于德國迪倫的經濟學家赫爾曼·海因里希·戈森是邊際效用理論的先驅代表。學習法律和公共管理學畢業的他,曾做過律師和地方政府稅務官,退休后才專注于經濟學研究和寫作。1854年,赫爾曼出版了《論人類交換規律的發展及人類行為的規范》一書,在該書中,他提出了效用遞減規律,即認為人們對商品的需要,隨著需要不斷被滿足,所感受到的享受程度逐漸遞減,一直達到飽和狀態。在此基礎上,他提出邊際效用相等規律,指在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下,達到最大限度享樂的方式。
在資本不變,勞動力增加的例子中,克拉克把最后一單位勞動力生產所得稱為邊際產量,這也決定了工人的工資水平。他認為工人的工資水平是由最后追加的工人所生產的產量來決定的。如果工人所增加的產出小于付給他的工資,雇主如果繼續雇用他,最后只能虧本經營,所以雇主就不會雇傭他。相反,如果工人所增加的產出大于所付給他的工資,雇主就會增雇工人。所以,只有在工人所增加的產出等于付給他的工資時,雇主才能既不增加雇傭者也不減少所使用的工人。
克拉克對自己的邊際收入分配理論認識清晰,他說這套理論是靜態的,很適合做純粹分析的工具。經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無法保證有一套準確預測未來經濟發展走勢的理論,克拉克理論的前提假設限定比較多,像沒有任何經濟干擾,勞動力、資本、消費傾向沒有變動等。他的這一理論屬于經濟動態運行過程中的一個靜止點,在該均衡點反映出真實規律。也正是藉由《財富的分配》,克拉克最早明確地區分了靜態經濟學和動態經濟學。
在克拉克的帶領下,美國經濟學家隊伍迅速成長起來。為了紀念克拉克對經濟學的貢獻,美國經濟學會還設立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章,每隔一年頒發給有前途的年輕經濟學家。
帕累托最優
——蘋果與梨的組合

▲帕累托像
生于巴黎的維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一生致力于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研究。帕累托原籍意大利,屬于熱那亞貴族階層。剛開始,他在意大利都靈綜合技術大學攻讀理科,1891年,帕累托接觸到馬費奧·潘塔萊奧尼的《純粹經濟學原理》,對經濟學產生興趣。1892年,帕累托接替瓦爾拉斯在洛桑大學教授政治經濟學。1893年,他被任命為洛桑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這開啟了帕累托新的職業生涯,從此,他在經濟學領域的研究道路越走越寬。
經濟思想史學者習慣將帕累托視為新福利經濟學的開創者,而新福利經濟學的依托就是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帕累托也正是繼承發展了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代數體系,運用立體幾何研究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帕累托最優”是以帕累托名字命名的經濟學概念,是帕累托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他是在經濟效率和收入分配中最早使用這個概念的。帕累托最優也可以稱為福利最大化或是經濟效率,它是指公平與效率、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這種狀態下,在沒有使任何人情況變壞的基礎上,另外至少一個人情況會變得更好。用我國經濟學家盛洪在《滿意即最佳》中的一句話,“一個簡單的標準就是,這項交易是否雙方同意,雙方是否對交易結果感到滿意。”而誰也不愿意改變的狀態,就是“帕累托最優”了。帕累托最優就意味著:
1.資源的最優配置。
2.產品和消費者的最優分配。
3.產出數量最優。
我們可以通過舉例來深入理解帕累托的含義。
這里需要借助邊際效用遞減的原理,以蘋果和梨子為例。假設,A去超市買了5個蘋果,鄰居B在超市買了5個梨。回家后A發現,吃了一個蘋果后,感覺沒有什么新鮮感,不太想吃了,但是不吃又怕被放壞,于是他又吃一個,這次A發現自己是真的一點都吃不下去了。這也是邊際效用遞減產生的作用,第一個蘋果帶來的滿足度最高,后面的會逐漸降低。同樣的B也是這樣的情況。后來,A和B兩人有了好主意。為了不把水果放壞,還能滿足新鮮感,他們決定換著吃。這樣A吃完兩個蘋果后,再吃一個梨子,其新鮮感不亞于第二個蘋果,甚至是第一個蘋果,而B也是一樣的效果。于是,他們一直相互交換,在A水果數量、口感沒有變壞的前提下,B的情況也變好了。這就是水果資源在消費者之間的最優配置。
帕累托最優在為經濟學家更好地理解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受到很多學者的批評。有些經濟學家認為,帕累托標準是建立在靜態觀點下的最優,這種短期最優如何解釋長期或者動態變化呢?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帕累托并沒有強調社會中公平分配收入這一點,僅僅只是確立了任意現存分配的效率條件。這些質疑聲對完善該學說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帕累托撰寫了一系列的學術著作,如《政治經濟學講義》、《政治經濟學提要》等。1897年,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在調查取樣中,發現大部份的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里。同時,他還從早期的資料中發現,在其他的國家也有這種微妙關系一再出現,而且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關系。于是,帕累托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發現:社會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即: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法則,又稱80/20法則,其實用領域由經濟學推廣到社會生活多個領域。與帕累托法則一脈相承,他又制出帕累托圖,用來分析質量問題,尋找產生質量問題的主要因素。帕累托的很多經濟理論推動了微觀經濟學尤其是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不斷向前。
馬歇爾
——劃時代著作《經濟學原理》

▲馬歇爾像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近代英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1842年,馬歇爾出生于倫敦郊區的一個工人家庭中。馬歇爾曾經走訪英國的貧民區,目睹了大量民眾貧窮饑餓的窘迫生活環境,進入大學后,他并沒有選擇自己喜歡的哲學專業,而是選擇了經濟學。畢業之后的馬歇爾投身于大學教授工作,先后在布里斯托爾大學和牛津大學講授政治經濟學。
馬歇爾在經濟學方面業績卓著,建樹頗豐。在馬歇爾的努力下,經濟學成為和人文、歷史、物理一樣獨立的科學性學科。受他的影響,劍橋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學系。不論是任職教授期間還是退休之后,馬歇爾始終堅持研究寫作工作,撰寫了一系列作品,有《對外貿易的純理論與國內價值的純理論》、《工業經濟學》、《經濟學原理》、《經濟學精義》、《關于租金》、《老一代的經濟學家和新一代的經濟學家》、《分配與交換》、《工業與貿易》等,其中的《經濟學原理》被視為是繼《國富論》之后最偉大的、也是公認的劃時代巨著,在經濟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如趨光的螢火蟲一樣,很多人聚集在克雷莫納這個花園尋找著樂趣,因此這個花園持續35年生意一直很興隆,后來由于忍受了長時間喧鬧的當地居民怨聲載道,于1877年被關閉,馬歇爾認為追求滿足是經濟行為的動力,而避免犧牲則會制約經濟行為。
馬歇爾將經濟學定義為一門研究財富及人類欲望關系的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解救貧困和增進福利。他采用折衷主義方法,積極借鑒各種經濟學理論,尤其是吸收了邊際效用學說,最終,將供求、生產費用和邊際效用的理論重新呈現在《經濟學原理》中。該書可謂集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經濟學發展之大成,在繼承和發展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同時,也為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馬歇爾也成為新古典經濟學派的重要代表。
馬歇爾撇開對價值的研究,將均衡價格作為《經濟學原理》的基礎和中心,提出3種均衡價格,包括幾天內變動的暫時市場價格、短期的次政策價格和長期的正常價格。這些不同價格由供給和需求兩種相反的作用力形成。擅長數學的馬歇爾開始尋找一條可以用坐標表示的曲線:需求曲線。
馬歇爾和其他邊際學派的學者想法一樣,認為人要通過享受效用來滿足欲望。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一種產品的效用會隨著人們享受的數量增加而遞減。不過,效用是一個主觀的東西,無法來衡量多少,只能通過人們愿意購買的數量,以貨幣數量體現出來,比如愛吃面包的就多買幾個,多花些錢,不喜歡的就少買。在分析需求效用的基礎上,馬歇爾提出了他的需求概念。
在馬歇爾看來,消費者愿意而且能夠支付的價格是需求價格。他還將這種價格一分為二:消費者被商品吸引購買,產生購買欲望的部分是邊際購買量,消費者真正愿意支付貨幣購買的是邊際需求價格。那么,在貨幣數量、貨幣購買力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擁有商品數量越多,購買其愿意支付的貨幣數量就越少。也就是說,他對該商品的邊際需求價格是遞減的。據此,馬歇爾繪制了需求曲線。
橫縱坐標軸中,橫軸代表商品數量,縱軸代表價格,消費者在購買第一個商品時支付的價格是最高的。隨著享受商品數量增多,越是后面購買的商品他愿意支付的價格就越低,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馬歇爾還從中得出需求的一般規律:對商品需要的數量隨著商品價格的下降而增多,隨著商品價格的上漲而減少。在需求分析中,馬歇爾還創造性地提出了商品彈性需求的概念,意思是當商品的價格出現變動時,消費者對這種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程度。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是不一樣的,金銀首飾富有彈性,因為價格高了購買者也就少了,而柴米油鹽缺乏彈性,這種生活必需品即使價格上升,也有固定的市場需求。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彈性較小,奢侈品需求彈性大。
同樣,供給也被馬歇爾以曲線的形式表示出來,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左上方傾斜的曲線,表示價格越高,生產者的供給量就越多。馬歇爾也對供給做了彈性分析,與需求彈性不同的是,受生產規模、生產成本、生產周期和生產難易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供給彈性的分類稍顯復雜。生產規模大的企業,調整時間長,產品的供給彈性小;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企業的生產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不會增加太多,那么產品的供給彈性就大,相反,供給彈性就小;生產周期短的產品技術設備調整較快,供給彈性大,相反供給彈性就小。生產工序比較復雜,對技術要求較高的產品,供給彈性小,相反,容易生產的產品供給彈性大。
有了需求和供給的曲線圖,馬歇爾將兩個曲線重合相交,交點對應的即為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事實上,價格和產量不會正好穩定在均衡位置,而是像鐘擺一樣在均衡點左右來回擺動。以上得出的是在正常市場下的均衡價格,馬歇爾所處的19世紀末,壟斷已成為社會經濟中較為普遍的現象,并趨于經濟中的支配地位。對此,馬歇爾進行了必要的探討。在對壟斷現象的看法上,他認為,壟斷只是因為資源稀缺而產生的,如果壟斷者將商品定價過高,產額利潤會吸引其他生產者進入該行業,眾多生產商的競爭就使本來的壟斷商失去壟斷地位和高額利潤收入。鑒于此種情況,壟斷者就要降低價格,增加供應量,以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如此一來,不僅對壟斷者有利,對消費者和整個市場結構都是有好處的。所以,馬歇爾積極建議英國政府不要過于限制壟斷企業的發展。現在看來,這種對壟斷的判斷顯然是存在錯誤的。
知識點擊
馬歇爾所處的時代是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在當時的英國,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經常威脅到資本主義經濟的正常運行。在國外,德國和美國工業的迅速發展,很快成為英國在國際貿易上的有力競爭對手。素有“世界工廠”稱號的英國,經濟實力已相對較弱。英國的統治階級為了保障其國內外的經濟地位,加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經濟學說來為他們服務,馬歇爾的經濟學說就是為了適應這個新的需要而產生的。

馬歇爾認為土地只有需求價格,沒有供給價格,所以,地租只受土地需求的影響。
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分配理論。他認為,國民收入是由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這四種生產要素對應創造出的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構成。他把薩伊提出的3種生產要素首創性地加入企業家才能要素,擴充為4種生產要素,并用均衡價格理論對4種生產要素進行了分析。
馬歇爾認為勞動和其他商品是一樣的,也具有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兩者均衡的體現就是工資。勞動的需求價格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是指在生產資料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勞動者數量增加,生產力卻遞減的現象)。利息作為付出資本的報酬,它的均衡表示資本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達到一致。資本的需求價格取決于資本的邊際生產力,也就是資本所能提供的凈產量。
我們知道,資本作為生產要素,也符合生產力遞減的規律。利潤被馬歇爾認為是資本家經營企業承擔風險的報酬,他的利潤理論也被稱為“管理工資說”。馬歇爾認為利潤的大小取決于企業組織管理能力的需求和供給,利潤作為企業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其數額大小,大約等于資本的供給價格、經營能力的正常供給價格、企業組織的正常供給價格3種價格之和。
關于地租,馬歇爾認為土地作為一種天然產物沒有供給價格,只有需求價格,所以土地沒有生產費用。因為土地供給是固定的,沒有供給價格,所以,地租只受土地需求的影響。他肯定農業報酬遞減規律的存在,在一定土地上,不斷增加資本和勞動,農產品的總產量雖然是在一直增加,但是產量的增長速度卻是遞減的。
馬歇爾作為局部均衡分析的鼻祖,不僅在微觀經濟學有著卓越貢獻,在宏觀經濟學方面也有不少創新研究。馬歇爾提出用購買力平價的概念來解釋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匯率。他也尤為關注社會貧困問題,認為在勞動市場中,機器的使用致使非技術勞動者的就業選擇日益狹窄,影響非技術勞動者的生活水平。
馬歇爾還有一項重大的貢獻便是發現和培養了庇古和凱恩斯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大師。馬歇爾在劍橋大學任教時,對經濟學感興趣的學生并不多。不過馬歇爾留意到庇古這位性格溫和卻堅定的學生,經過馬歇爾的潛心培養,庇古不負所望,成為福利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8歲的凱恩斯在旁聽經濟學原理課程時,被馬歇爾稱贊有杰出的天賦,將會在經濟學領域成為偉大人物,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請凱恩斯去劍橋大學做經濟學講師。
庇古
——“福利經濟學之父”
對福利經濟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斯密和邊沁的古典經濟學思想,之后的經濟學家也有談及福利問題,比如馬歇爾,而他的學生庇古則進一步繼承發揚了老師的學術理論。
阿瑟·塞西爾·庇古(1877~1959)出生在英國懷特島,父親是一名軍官,母親出身于政府官員家庭。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歷史專業的庇古,在人生重要導師馬歇爾的影響和鼓勵下,轉而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1900年,庇古從劍橋大學畢業,并于1908年接替馬歇爾職位,任職劍橋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教授,直到1943年退休。庇古一生的經濟著作有很多,比較出名的作品有《財富和福利》、《福利經濟學》、《失業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比較》、《就業和均衡》等,其中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是庇古最著名的作品,該書對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庇古也因此被稱為“福利經濟學之父”,成為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
與導師馬歇爾一樣,懷著對窮苦人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希望為政府實施各種福利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庇古將研究領域更多地投入到社會福利方面。在《福利經濟學》的序言中,他提到應該把經濟學作為改善人民生活的工具。庇古基本上延續了馬歇爾的學術思路和框架,如依靠局部均衡的“舊福利”分析等。不過,庇古生性謹慎,在一些不合社會改革的地方,他做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討和修正。
舍棄諸如自由、安全、公平這些廣義的社會福利概念,庇古將研究范圍縮小為能用貨幣衡量的狹義福利。在以自由競爭為前提的基礎上,他用國民收入作為社會福利的衡量尺度,影響經濟福利的因素則是國民收入總量和分配情況。根據邊際效用,庇古提出兩個基本福利命題:
一,國民收入總量越多,社會經濟福利也就越多。
二,國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也就越好。

工人排隊領取福利救濟。
就第一個命題,庇古引申出要使社會資源達到最優配置的問題。要知道,增加以單位生產要素,在不同階段不同部門之間所獲得的產出是不一樣的。只有邊際私人純產品和邊際社會純產品相等時,才能達到資源最優配置。如果邊際社會純產品大于邊際私人純產品,國家就應當進行補貼來擴大這個行業的生產,相反,就要通過征稅縮小其生產。庇古認為,通過這種補貼和征稅,就能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這種建議被后人稱為“庇古稅”。

美國婦女展示她們的社會保險卡。羅斯福總統為保障美國公民的社會福利,引入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事故保險。
就第二個命題,庇古提出了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問題。他認為,效用的不同人之間是可比的,從貨幣的邊際效用來看,富人的貨幣邊際效用要低于窮人。舉例說,把貨幣看作是商品,富人擁有的貨幣量本身就很多,再給他100元錢,對富人來說沒有多大滿意度,但是對于窮人來說,滿意程度就會很高。所以,庇古建議通過向富人征稅的方法,將所得稅款用于支持社會福利建設,相當于把富人一部分錢轉移到窮人身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收入平等。
此外,庇古還超前地提出自愿轉移和強制轉移收入的建議。自愿轉移就是富人自覺出資,投入到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上。強制轉移是國家對自愿轉移的補充,主要是通過稅收,比如財產稅、所得稅、遺產稅等,進一步幫助實現收入從富人向窮人的轉移。這些分析為現代公共財政學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庇古又說政府干預會使人們將資源用于當下,將來的數量就會減少,為了防止經濟福利遞減,實現最大化經濟福利,他提出要鼓勵儲蓄,減少征稅儲蓄稅。
以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為分水嶺,包括庇古在內的以前的福利經濟學稱為舊福利經濟學,其后的稱為新福利經濟學。
除了專注于經濟學的福利部分,庇古在經濟學其他領域也卓有建樹,提出了很多深刻的理論,比如著名的庇古效應、對外部效應的解讀,對價格歧視的探討等,對其后經濟學家在壟斷定價理論的探討,提供了理論依據,具有積極意義。庇古也是第一個反對凱恩斯宏觀經濟學革命的學者。
庇古的性格也有兩個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庇古樂觀快樂,愛與人交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因不想上戰場傷害他人性命,庇古拒絕服兵役,成了一個相當孤僻的隱居者。
知識點擊
新福利經濟學又稱新古典福利經濟學,是在對舊福利經濟學進行修改、補充和發展基礎上,于20世紀40年代前后形成的一門經濟學科。新福利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1.效用序數論。該學派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性,所以效用在每個人之間也是無法比較的,但是每個人都會在收入和市場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根據各自的偏好,使效用趨于極大值。2.最優化條件論。受效用序數論的影響,該學派著重研究“最優化”問題,“帕累托最優”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論。3.伯格森和薩繆爾森的社會福利函數論。該函數論主要研究“最大福利”的倫理標準和滿足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