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古典經濟學

布阿吉爾貝爾

——土地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布阿吉爾貝爾(1646~1714),法國經濟學家。在布阿吉爾貝爾生活的17世紀中葉,經濟學日臻發展,古典經濟學開始于重農學派,而布阿吉爾貝爾就是重農主義的先驅之一。

布阿吉爾貝爾生于法國魯昂的一個律師家庭,曾任魯昂地方議會法官。任職期間,法國經濟發展極不景氣。因為任職法官的關系,他經常審理與農民相關的案件,使得他對農村衰落的經濟和農民艱辛窮苦的生活有所了解,對農民的遭遇懷有深切的同情。在案件辦理過程中,亦是堅決維護農民的正當權益。正是有與農民深厚的情結,布阿吉爾貝爾的經濟主張和經濟著作才都是以農村為主戰場展開的,重在分析農村存在的問題。

布阿吉爾貝爾認為農業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基礎,圖為16世紀農民正在從事“七月曬干草”這一年中最重要的農活。

法國畫家路易·勒南與他的弟弟們畫了許多描繪農民生活的場景,像《農民家庭》這類作品,讓人們深刻了解到17世紀歐洲鄉村勞動者的生活狀況。

在法國仍然以分散落后農業生產為主的時候,英國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第二階段——工場手工業。為了加快法國資本主義發展,法國政府開始實施柯爾培爾重商主義政策,法國的工商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是這種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重商政策給國家經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致使法國土地荒蕪、人口減少,上下一片凄涼場景。

自稱是農民辯護人的布阿吉爾貝爾堅信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主張以農業為基礎來實現國家經濟的均衡發展。在阿吉爾貝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反對重商主義把貨幣作為唯一財富的觀點,他主張農業才是創造財富最重要的源泉,并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農業的重要性:首先,農業是其他各部門的基礎,土地又是其中極其重要的因素。試想,有什么行業能夠脫離土地存在,能不靠土地的產出維持生存,尋找原材料呢?其次,農業產出收入為社會各階級提供了收入,如果農民放棄耕種,地主如何獲得地租收入?更關鍵的是農業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基礎。布阿吉爾貝爾甚至認為當時法國財政收入的銳減就是因為農產品生產銷售大大減少的緣故。

布阿吉爾貝爾認為,社會各行業各部門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需要保持合適的比例,就能夠實現國家經濟均衡發展。而在法國200個行業鏈條中,農業是最為基礎的。這種關于經濟相關性協調性的思想,被后世人繼承發展為“平衡增長論”。

既然土地產出很重要,但是當時法國農業谷賤傷農的現象一度導致農民放棄農業耕作,農產品價格過低不僅導致農民生活更加窘迫,也使土地所有者停止投資,原來良好的土地變得荒蕪。已經生產出的農產品由于價格過低,也會被人們丟棄或者用來喂馬。因為農業與其他行業的關聯性,谷物價格過低也會傳導到其他產品的價格,破壞經濟的整體穩定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增加農民、土地所有者和國家收入,提高土地使用度,提高農業產量,布阿吉爾貝爾主張減少對勞動人民的征稅,保持稅收公平,富人也按照一定比例納稅,富者多繳,貧者少繳。對一些商品征收的重稅也要降低,因為重稅無形中抬高了商品的價格,影響了銷售和購買,對商品流通形成損害,銷路受阻,農業自然就沒有動力再繼續生產。

布阿吉爾貝爾還主張國家要加大對農業的建設投入。政府投資不足,直接導致各種水利設施的老化失修,這無疑嚴重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后勁,而農民自身是沒有能力進行設備更新的。總之,布阿吉爾貝爾主要是采取雙管齊下的思路來改善農業現狀,一方面降低農民負擔,一方面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扶持。

生活中的布阿吉爾貝爾為人熱情,個性倔犟,身為法官的布阿吉爾貝爾,同情被壓迫的農民階級,敢于批判統治階級,替窮苦人民說話,為此甚至曾獲刑——這是以后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不及的。布阿吉爾貝爾認為自己具備豐富的財政改革知識,兼有經商和經營農業的實際經歷,因而常以經濟學界的哥白尼、伽利略、哥倫布自居,以拯救瀕于破產的法國財政為己任。

布阿吉爾貝爾為推行他的財政改革,奔走呼號了一生。1714年10日,布阿吉爾貝爾逝世于魯昂。

《經濟表》

——魁奈的經濟循環系統

弗朗索瓦·魁奈(1694~1774)是重農學派的奠基人和領袖。魁奈出生于巴黎,父親是大地主,也是一名律師。由于兄弟姐妹多,魁奈少年時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13歲喪父,16歲外出學醫謀生,并通過醫學和手術技術獲得了一筆財富,后回鄉做外科醫生,聲譽日隆。1749年被任命為宮廷御醫,負責路易十五和蓬皮杜夫人的健康。1752年,魁奈因治愈王子的疾病被封為貴族。

弗朗索瓦·魁奈像

1750年,魁奈遇到了古爾吉,自此,魁奈對經濟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超過了醫學。中世紀的法國對生產管理非常嚴格,嚴重阻礙了創新和競爭。同時,對農業的嚴苛管理使農業發展背負著沉重的包袱。魁奈提出了很多使農民受益的主張,并希望能把國王變成一個開明的君主、和平改革的工具,去除法國現有的社會頑疾。

17世紀農民自由交易圖,魁奈主張農民參與市場交易,認為這樣有利于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

受當時啟蒙運動的影響,魁奈接觸到一種全新的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受這種方法的影響,人們堅信是自然規律統治人類世界,就像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一樣,人類需要依靠自己的頭腦去思考,揭示并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與之相協調。魁奈《經濟表》的成型就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從貴族王室的站位去觀察,發現包括國王、貴族、公職人員、教會等在內的土地所有者們不直接進行生產,卻擁有最終的收入,他們的生活主要依靠承租的農場主佃農上繳來的物資。所以,這些農場主是真正的生產階層,他們進行生產不僅要滿足自身的需求,還要滿足土地所有者和其他的不生產階級,如制造業和商人的需求。

在魁奈的《經濟表》中有3個主體,即土地所有者(國王、貴族、公職人員、教會)、承租的農場主、佃農和非生產階級(工廠主和商人)。魁奈從收入支出的角度描述這三者通過有序循環生產積累社會產品的過程。首先,土地所有者用上一個循環中所獲得的收入從商人和農民手中購買商品和食物。在獲得收入后,農民和商人之間也要進行相互的交易,即商人從農民手中購買食物,農民從商人手中購買商品。最后,土地所有者向農民收取租金,這就完成了一個循環。

這個循環流程符合宏觀經濟運行的均衡狀態,但是,魁奈在《經濟表》中暗示制造業階級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商業制成品來消費。并且,非生產階級只有生產階級一般的生產規模,也就是說,農民有40億里弗的食物和原材料,商人階級只有20億里弗的商品,農民完全可以用20億里弗的食物與商人20億的制成品進行交易,剩下的扣除土地租金便是生產剩余。

到這里,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魁奈《經濟表》中存在錯誤,這也是重農學派共同的錯誤。魁奈認為工商業和貿易是非生產性的,只有土地才具有生產性。他堅持是自然界而不是工人工作產生剩余,于是他提出要向有剩余的土地所有者征稅。這一建議被地主認為是攻擊他們的利益,而同時,富有的資本家贊成對地主征稅的舉措。

當然,魁奈的《經濟表》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首先,《經濟表》有宏觀國民收入的推理印記,這就為后期分析統計一個經濟體奠定了基礎,也為研究國民收入者提供了思想源泉。更重要的是,魁奈的《經濟表》是以清晰地投入——產出線來梳理的,后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瓦西里·里昂惕夫就是在魁奈先驅研究的基礎上,創作了《投入——產出經濟表》這個循環圖表,后來進一步演變成為國民收入和生產核算表,被經濟學家廣泛使用。

不僅是以《經濟表》為光環,使魁奈為經濟學做出杰出的貢獻,魁奈還積極將思想付諸實踐。魁奈認為“過度奢華的裝飾會很快毀掉一個強大、富裕的國家”,相反,這些錢財應該用于原材料生產上。另外,魁奈要求向農民征收統一的、適量的捐稅,防止破壞了他們的生產力。他還要求自由買賣糧食,希望糧食價格提高,增加農民的凈產值,地主亦可獲得更高收益。魁奈的這些政策建議在當時貴族熱衷奢華消費、輕視投資農業的時代無疑是極富遠見的主張。

大衛·休謨

——自動均衡國際貿易論

出生在英格蘭的大衛·休謨(1711~1776)與亞當·斯密是很親密的朋友,休謨12歲的時候就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可惜15歲時就離開該校,沒有獲得學位。

休謨在多個領域都有重要的建樹,《人性論》決定了他哲學家的定位,《英格蘭歷史》為他贏得了歷史學家的名望,《政治論叢》則使他成為經濟學界的權威人物,作為古典經濟學的先驅,他與斯密的思想最為接近。

▲大衛·休謨像

作為一位經濟學家,他是反對重商主義的,由他提出的國際貿易學說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很大的影響。休謨對經濟學發展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理論,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成物價和貨幣之間的變動關系,該理論體現出一種自然秩序思想,它有一個前提假設,即均衡假設:一旦經濟偏離了均衡,就會有自然的力量促使它自動恢復均衡狀態,屬于國際收支調節平衡的機制。它產生作用的過程是這樣的:在金本位制下,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逆差時,這也就意味著該國的產品進口大于出口,黃金儲備外流,國內黃金存量下降,貨幣供給減少,物價水平下降。當國內物價下降時,該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就會提高,產品出口自然就會增加,進口減少,這樣就能促進黃金內流,增加國內黃金儲備,國際收支赤字減少或消除。此時,物價也會上漲,但是這種順差不會長期持續,因為物價上漲不利于出口有利于進口,從而使盈余趨于消失,所以國際收支隨著物價水平和進出口產品比例的變動趨向平衡。我們可以這樣來表示此循環:國際收支逆差——黃金儲備外流——國內貨幣供應減少——價格水平下降——利于出口,進口減少——國際收支順差——黃金儲備內流——國內貨幣供應增多——價格水平上漲——不利于出口,進口增多——國際收支逆差。

休謨是反對重商主義的,他提出的國際貿易學說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很大影響。圖為繁忙的碼頭交易。商業貿易的推進,使得英國的原料進出口范圍更加擴大。

但是隨著后來國家間開始取消金本位制,休謨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就不再起作用了,因為此時,一國的貨幣量不再由黃金的流通來決定,中央銀行在管理經濟時基本不受貿易收支平衡的約束,他們可以自由控制貨幣的供應量,如此一來,國內的物價就不會像休謨所說的那樣自由浮動了。而休謨本人也注意到這一點,他發現促進國際貿易平衡的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匯率變動。他指出,當一個國家進口大于出口的時候,會導致該國貨幣價值比他國貨幣價值低,也就是貨幣貶值,在這種情況下,貶值就意味著國內產品的價格比他國同樣產品的價格要低,這樣就利于國內產品出口。同時,就有更多的外匯流入,這些外匯可以用來抵消之前國際收支逆差所產生的外匯缺口,最終達到貿易均衡。這種均衡也不會長期固定保持,它還會隨著外匯儲備的變化而變動。

可以看出,休謨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與傳統重商主義完全相反,重商主義認為要通過貿易順差來實現資本財富的積累,貿易順差還能減少人們失去金銀財富的恐懼感。“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則要求市場自由開放,自由競爭,因為有自然力量來幫助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但休謨只是以貨幣數量為依據,因而得出貨幣數量變動與物價水平的關系,卻沒能聯系到產業和就業等其他問題。

休謨在開啟古典經濟學的序幕中功不可沒。雖然未能出版一些完整系統的經濟學文集,但是,還是有學者視休謨的經濟論文為經濟學的起源,這一觀點出現在約翰·希爾巴頓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中。

亞當·斯密

——不朽巨著《國富論》

亞當·斯密(1723~1790)是后人公認的古典經濟學派卓越創始人。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小鎮寇克卡迪,這是一個制造業城鎮和港口。他的父親是城鎮海關的審計員,可惜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出生后的斯密便跟著母親生活。

▲亞當·斯密像

亞當·斯密14歲考入格拉斯哥大學,17歲時又到牛津的巴利奧爾學院學習道德與政治科學、語言學。在那里,他讀到了很多格拉斯哥大學沒有的書籍。1748年,斯密接受愛丁堡大學的聘請,到那里講授修辭學和文學。1751年,他當選為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兼任大學教務長和副校長職務,一直到1764年離開為止。辭職后,他做了查爾斯·湯森德繼子的家庭教師。利用做家庭教師的收入,他在法國生活了兩年多。在旅居法國的過程中,亞當·斯密遇到了幾位重要的重農主義者,受到包括魁奈、休謨、杜爾閣思想的影響,并與之建立了親密的友誼。這期間,亞當·斯密就開始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的創作工作,斯密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經濟學的鴻篇巨著,該書于1776年出版,引起大眾廣泛關注和好評,也為斯密贏得了永久的聲望。1787年,斯密擔任格拉斯哥大學校長,1790年去世。遵照斯密的遺囑,其未完成的手稿都被銷毀。

成就亞當·斯密一世聲譽的不朽著作《國富論》,包括分工、交換、貨幣、價值、分配、資本積累、資本再生產等理論,系統地展現了斯密的經濟學思想。

《國富論》第一章第一節的題目就是“論勞動分工”,作為開篇之首,斯密將分工這個陌生的概念解讀給世人。小節第一句這樣寫道:“勞動生產力上的最大提速,以及勞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勞動分工的結果。”

書中以制造大頭針為例,詳細生動地介紹了勞動分工所產生的高效率。他說,如果一個沒有受過系統培訓的工人,是不懂得怎樣使用生產機械的,即使竭盡全力去工作,恐怕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大頭針。但是假如能將制作大頭針的工作步驟進行細分,各司其職,一個人負責抽鐵線,一個人負責拉直,一個人負責切割,一個人負責將尖頭磨圓等,就可以將制作大頭針分為18步。這樣,一個人負責一步或幾步,相信機械裝備簡陋的小工廠,一人一天也能完成4800枚大頭針。

通過這個真切的小例子,斯密指出勞動分工能夠提高產品數量有3個原因:一,長期重復完成某一步任務,技能熟練度日漸提高。二,減少了在不同崗位之間轉換所需要的熟悉磨合。三,一旦程序化勞動,就有可能發明有利于提高生產率的機器。在影片《摩登時代》中,卓別林大師也詼諧地將造船廠勞動分工的生活演繹出來。

在商品的價值討論上,斯密注意到價值的兩種意義,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斯密將交換價值作為切入點,考察了早期的經濟交換行為,例如,獵殺1頭海貍所需的勞動和捕殺2頭鹿所需的勞動相同,那么1頭海貍就能換2頭鹿。這兩者的勞動是一樣的,即勞動是決定產品價值的尺度。到了機器大生產的時代,土地租金和工人工資投入成為必需的項目。他發現,在出售商品后的所得,一部分要支付工人工資,一部分是墊付土地地租的投入,剩下的利潤就由工廠主自己保留了。于是,斯密認為商品價值的構成包括工資、地租和利潤3部分。斯密的這一觀點對后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生產費用理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事實上,斯密在這一推論過程中忽略了生產資料不變的部分。生產資料的價值一部分是本身所有的不變資本,還有就是新被創造出的價值。其中不變部分沒有被斯密考慮進來,這也被后人稱為斯密教條。

商品的價值是由貨幣來衡量的。斯密更多的是將貨幣作為一種支付方式,認為貨幣不具有生產性,不強調貨幣的重要性。他這樣比喻貨幣,說貨幣有如靜止的存貨;金和銀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將商品運送到市場上,但是其自身不生產任何東西。這與重商學派的觀點正好相反,重商主義者認為作為財富,金銀比普通商品的持久性更強。可以看出,斯密對金銀這種貴金屬的特殊屬性沒有完全認識,忽視了其能被全球范圍內接受,進行交換、存儲,甚至充當世界貨幣的功能。

19世紀英國毛紡織業十分發達,這幅插圖展示了英國紡織廠中婦女的生產情景。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斯密才認為紙幣完全可以代替金銀進行商品價值度量和流通,而且紙幣還能大大降低耗能,便于攜帶。同樣,沒有生產性的貨幣不需要太多,有一個固定的值滿足市場流通需求即可。結合前人的觀點,他指出貨幣存量的增加還會引起商品或資源的貨幣價格上升。

在市場與政府關系方面,斯密主張“大”市場“小”政府,即擴大市場的自由發展,縮小政府的干預程度,最好將政府置身于經濟之外。

斯密認為政府是腐敗、浪費、低效的,甚至是一些有害集團的壟斷者。市場是由眾多工廠、雇主、員工、購買者構成的,他們的需求才是市場真正的需求,政府的官員不懂他們的需求。所以,政府的干預是不必要,也是不受歡迎的。

同時斯密指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他說,商人追求利潤,“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飲料,不是出自面包師和釀酒師的同情恩賜,而是出于他們自身利益的打算”。在要求收益的前提下,買方會盡量降低價格,賣方盡量抬高價格,隱藏在市場背后的“一只手”會調整買賣雙方的矛盾,達到均衡價格。不僅如此,這只“看不見的手”還能促使市場競爭,銷售者為了得到超額利潤而競爭,雇主為了得到最好的員工而競爭,工人為了得到最好的工作而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資源有效地被配置到最有價值的地方。政府的無效性和自利行為,使斯密大力倡導“看不見的手”理論,并進一步擴展到國外貿易中。他反對出口稅獎勵,認為這會犧牲國內市場,并且這些稅最終還是要由大眾承擔。

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于英國,這場空前規模的技術革命,使英國先后建成了紡織、鋼鐵、煤炭、機器制造和交通運輸五大工業部門,到19世紀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業和貿易的壟斷地位。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

斯密并不是完全極端的自由經濟主義者,散見于《國富論》中的一些主張,可以看到斯密為政府行為劃定的行動線。他強調,政府要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免受他國侵略;同時要關注公共事業,維護那些私人不能從中獲利的公共工程。這一切行動都是以為國內、國際市場提供保障為出發點的,這樣的政府干預才被斯密認可。

為了持續政府管理,為活動提供資金,斯密也建議征稅。他提出賦稅要盡顯公平、確定征收比例、征收便利的原則。盡顯公平就是一國國民應盡可能按其能力上繳,稅收應與在政府保護下所得收入成比例。這與當時盛行的累進稅制是嚴重背離的。國民應當繳納的稅捐,須確定并不得隨意變更,繳納時間、繳納方式、繳納金額都應該是可預測的、統一的,且都要對納稅人清楚宣示。一切稅收,都應在納稅人時間最方便,以及最合適的方式下征收。政府稅收征收應盡力降低成本,避免造成征稅成本無辜浪費。

馬爾薩斯

——特殊的古典經濟學家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1766~1834)是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他的生活環境很富有學術氣息,他的父親是一名富裕的鄉村紳士,并且與當時很多杰出的知識分子(如盧梭和休謨等)有著密切的往來。1784年,馬爾薩斯進入耶穌學院,攻讀哲學和神學,并開始關注人口問題。

▲馬爾薩斯像

馬爾薩斯開始寫作時,英國進行了兩場大規模的論戰,第一個是關于貧困人口增加及如何解決的論戰,第二個就是關于谷物的著名論戰。從第一個論戰中,馬爾薩斯提出了他成名的觀點——人口論,在第二個谷物論戰中,他提出了和李嘉圖針鋒相對的學術觀點。

因為馬爾薩斯特殊的人口理論,使經濟學在他這里顯得不再那么沉悶。馬爾薩斯認為生活資料是人類生存必需的產品,情欲也是必然的,于是在1798年出版的《人口論》中,他提出了自己發現的人口規律,那就是在不受其他因素影響下,人口數量會呈現幾何級數的趨勢增長,也就是1、2、4、8、16、32、64…而生活資料卻只能按算術級數的方式增長,即1、2、3、4、5、6、7…將這兩者就行對比,不難發現生活資料的匱乏,將限制人類的發展。

這一理論立刻引起人們的注意,不過得到的評價多是負面的,人們認為馬爾薩斯是一個年輕氣盛的魯莽青年,所以才提出這樣極端的觀點。可是,直到馬爾薩斯出版《人口原理》時,他依然堅持自己當初的觀點,強調生活資料的增長遠遠不能滿足人類以幾何級數自然增長的需求。對此,馬爾薩斯很早地就提出了限制人口增長的兩個措施,即“預防性控制”和“積極控制”。他試圖雙管齊下,從兩方面來控制人口數量,只有使人口數量適當,才能合理分配生活資料,才不至于出現那么多窮苦百姓。

預防措施就是減少出生的因素,最終實現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目標。馬爾薩斯也贊成將預防措施變成道德約束,他提倡婚前性行為要受到嚴格的限制,甚至建議他們不結婚,婚后那些負擔不起孩子撫養費的家庭也應該延遲結婚或者生育,已經生育過孩子的家庭也要實行節育,防止有更多新生命的誕生。受到馬爾薩斯觀念的影響,當時的節育工具得到了很好的推廣。積極控制的核心就是增加死亡的因素,他認為饑荒、窮苦、疾病瘟疫和戰爭能有效提高人口死亡率,這些積極措施主要用到那些不遵守道德約束的人們身上。馬爾薩斯稱,“下等階層”之所以遭受貧困和困難,那是因為沒有控制人口受到的自然懲罰,此時政府不能提供給窮人救濟,因為這樣會讓更多的兒童生產下來,眾多的人口最終會使饑餓困苦問題更加惡化。

馬爾薩斯認為:如果能夠擁有足夠的生活資料,沒有疾病、戰爭或者其他殘害生命的行為以及自我有意識的遏制,人口將會持續增長下去。圖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人們攻破位于巴黎東部巴士底獄監獄的情景。像法國大革命這樣的戰爭,會造成人口銳減,沒有戰爭、疾病等因素的影響,人口將會持續增長。

關于谷物法,他提出了和李嘉圖相反的意見——他反對廢除谷物法,他還否定李嘉圖的價值論。馬爾薩斯主要在斯密價值論基礎上,進一步區分了“相對交換價值”和“內在的交換價值”的不同,他指出相對交換價值是指交換的比例,而內在的交換價值是指一般購買力,這兩者的變動比例是不一致的。此外,馬爾薩斯明確提出決定價值的因素,那就是通常情況下,價格是取決于需求和供給的相對狀況的。馬爾薩斯關于價值的論斷,為馬克思分析價值與價格關系提供了基礎。

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論取決于他對價值和財富的看法,他解釋說,人們為了獲得某種產品,由此產生的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就是價值,財富就是對人類有用且必需的物質。生產產生財富產品,分配消費過程增加產品價值,市場中供給和需求力量的對比就是生產和分配環節的外在表現,只有供求均衡才能既增加財富又不會出現生產剩余的危機。馬爾薩斯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潛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他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產生危機的原因。因為在市場中,工人生產產品卻無力參與到分配過程中去消費產品,而資本家有消費能力,卻沒有足夠的消費欲望,他們更多的是在增加投資,積累財富,使供給變得更多,這樣一來危機就很容易出現了。馬爾薩斯認為消除危機需要有一種機制,該機制可以有效增加消費,卻不會過分增加供給,他還提出地主、軍隊和仆役群體消費的重要性。

不難發現,馬爾薩斯的這些提法和后來的凱恩斯思想極為相似,兩者都強調供給和需求比例的均衡性。

邊沁

——最大限度的幸福

杰里米·邊沁(1748~1832),出生并生活在休謨出版經濟論文,斯密出版《國富論》,李嘉圖、馬爾薩斯和穆勒著書立說這個自由開放的經濟學術時代。受到這些人物的影響,邊沁成為一個熱情的古典學派追隨者,在得到父親的支持后,他放棄法律專業成為了一名學者,這為邊沁進行大量的學習研究創造了很多時間,使邊沁為經濟學和哲學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邊沁一系列哲學和經濟學原理都源于他的功利主義,也就是最大限度幸福原則。用邊沁自己的話說,功利主義就是在大自然設置的兩個權力至上的主人:快樂和痛苦。人們都自動追求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的事物,同時回避帶來痛苦的事物,它告訴人們對和錯的標準,告訴人們原因和結果的關聯,從而指導人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使之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那么,努力追求自己幸福的行為能否增進社會整體的幸福度呢?邊沁認為這不一定。邊沁把每個人看成社會的一份子,社會全體人們的幸福由每一個個體的幸福總和構成,社會幸福是以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來衡量的,所以有些人追求的幸福對社會其他人可能形成了傷害,那么這時候它就不能促進社會最大多數人的幸福。邊沁認為,社會會通過它自己的方式來促進社會整體的幸福度,最典型的就是法律、道德和制度,比如法律制裁那些追求自己幸福過程中損害他人幸福的人,宗教制裁也有助于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服從于這些約束,就能促進社會整體的幸福度提高。

邊沁的一系列哲學和經濟學理論都來自于他的功利主義。他認為,人們都會自主追求能給他們帶來快樂的事物,回避給他們帶來痛苦的事物。圖中,人們正在舉行舞會,盡情地享受快樂。

邊沁從追求最大幸福原則和自利選擇原則出發,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具有增進幸福或減少幸福的傾向。并且,邊沁主張財富是衡量幸福的尺度,也就是說它可以衡量幸福和痛苦,隨著財富的增加,財富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舉例來說,一個千萬富翁,如果他的資產能再增加10倍,那么他的幸福程度可沒有10倍那么多。邊沁的貨幣邊際效用遞減思想也為收入提供了依據,比如政府如果從一個富翁那里拿走10000元,將這些錢給年收入只有1000元的人,那么著對于富翁來說,他沒有太多損失,可對年收入只有1000元的人來說卻是極大的幸福增加。不過邊沁并不建議政府實現收入均等化,因為這會剝奪富人的安全感,邊沁甚至說,當平等和安全相對立的時候,平等需要做出讓步。

功利主義要求政府要保持安靜,國家只需要做好保護個人自由的私有財產安全的工作就夠了,對于個人的自由活動不應作任何干涉。當然,這種放任不是無條件的,如果存在特殊原因,政府應該進行干預,因為必要的制度約束,是可以提高社會整體幸福度的。

1832年,邊沁去世。按照他的遺愿,他的所有財產都捐贈給了倫敦的大學,他的遺體也被用來做科學解剖。

資本主義造就的對立

——最富有的和最貧窮的

早期的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了西方古典經濟學的發展,也造就了社會貧富的巨大差異,并發展成為最突出的社會現實。

19世紀的歐洲新興工業城市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他們多是來自相對落后的歐洲國家,希望能在寸土寸金的工業城市掘得一桶金。1780年,有一位年輕小伙子到達英國的曼徹斯特,做起了棉布生意,最開始連英語都不熟練的小伙子,沒用多長時間就成了一名著名的商人。他就是內森·羅特希爾德。在他身上,有著一段傳奇的經歷。內森在英國期間,歐洲正值拿破侖戰爭,一些德國貴族逃亡到英國,其中就有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托同樣來自法蘭克福的內森購買了大批的英國債券,趁此時機,內森開始做起股票和債券生意。

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和威靈頓兩支大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展開一場生死決斗,這就是著名的滑鐵盧戰役。同時,這場生死攸關的戰役也成了投資者們下注的對象,贏家將獲得空前的財富,輸家將損失慘重。頓時,倫敦股票市場的氣氛極度緊張,大家都在焦急等待滑鐵盧戰役的結果。要知道,如果英國敗了,英國的公債價格將跌進深淵;如果英國勝了,英國公債價格將沖上云霄。

同樣,內森也購買了英國公債,在大家都焦急等待的時候,他從早前建立的信息傳報間諜那里得到了最新戰況。內森得知消息后,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內森一臉嚴肅,快步進入股票交易所,開始拋售英國公債。通過內森的舉動,人們似乎意識到威靈頓戰敗的結果,不知所措的人們也跟著內森拋售“毫無價值”的英國債券。沒多久,數十萬美元的英國公債全部被拋向市場,公債價格迅猛下滑并開始崩潰。不為人知的是,在內森拋售英國債券的同時,他的下屬卻悄悄地大量買入超低價的英國債券。

19世紀中葉的自由貿易理論對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內森得到情報一天以后,威靈頓勛爵的信使亨利·波西才抵達倫敦,宣告法國戰敗的消息。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自己的損失,而內森在這一天之內,本錢將近翻了20倍,遠遠超過拿破侖和威靈頓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財富的總和。通過這場交易,內森控制了英格蘭銀行,并迫使英國將貨幣發行權交由私人銀行家控制。此時志得意滿的內森驕傲地說:“我不管誰坐在英格蘭的王位上,或是誰定制法律,因為他們無法真正控制大英帝國。要真正控制大英帝國,就要控制它的貨幣供應,毫無疑問,現在我控制著大英帝國的貨幣供應。”

內森的成功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他之所以能被后人稱為最成功的投機商,更多的是依靠羅特希爾德家族。內森的父親阿姆謝爾·羅特希爾德出生在雜貨商家庭中。因為阿姆謝爾下得一手好棋,還對銀行錢幣知識比較熟悉,由此也得到了親王的信任,被留在親王處供職。心思精細的阿姆謝爾跟著親王,與多個國家的國王進行資本交易,獲得了大量資本,并建立了與一般商業銀行不同的金融公司。為了擴大和穩固家族產業,他將自己五個兒子派往歐洲主要國家,發展金融業務,內森是阿姆謝爾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其中膽識最大的一個,其余的四子還被他安排在法蘭克福、維也納、那不勒斯和巴黎,將家族勢力深深地扎根在歐洲大陸。

法國大革命取得了成功,人們在革命廣場上燒毀了舊制的象征物。法國大革命對歐洲各國封建統治產生了巨大影響,為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

這幅名為《剝削者》的壁畫描繪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削,以及工人的艱難處境。

資本主義成就了富裕的羅特希爾德家族,但擁有巨額財富的資本家是鳳毛麟角的,資本主義制度造就更多的還是窮苦勞動者。資本主義也有著跟封建君主一樣“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的特性,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資本家,他們花天酒地、不務正業,家當卻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而千千萬萬的工人,長年累月做牛做馬般給資本家干活,創造了大量財富,卻依然過著食不飽腹、衣不遮體的悲慘生活。由此,馬克思曾形象地稱,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階級的天堂,無產階級的地獄。

資本財富的積累不像現在側重于高新技術或是服務業,當時的資本家認為只要招聘大量工人,開足馬力生產產品就會積累財富,所以,沒有原始資本的大多數人淪為工場工人,其中的辛苦程度不堪言說。孩子們從12歲起就當童工,每天的勞動時間要在12個小時以上。成人則都在棉紡、織布廠和礦山里工作,他們的工作時長也是難以想象的。資料記載,1833年,英國頒布了一部工廠法,規定:“一般的工廠勞動日,應該從6時至21時,這是成年人的勞動時長;而對于那些13~18歲的年輕人,除了特殊情況外,工作的時間不得超過12個小時。”

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圖斯曾提出了“鋼鐵工資法則”,他認為只要支付工人維持最低生活的工資就可以了,因為如果他們的收入多了,就會減少勞動,或者不斷繁殖后代,直到工人的人數增多到出現了競爭,又得把工資壓到最低限度。雖然這個理論很快就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工人們的工資待遇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在后面的幾十年中,嗜血的資本家通過榨取工人的勞動剩余來積累財富。工人們每天勞動15小時之久,但得到的工資卻非常低,連肚子都填不飽,更不要提維持家庭生活了。于是,在一些工業城市的周邊,比如英國、德國、比利時和法國都出現了貧民區,極度貧困的工人和家人只能住在木板屋和木箱屋中。

伴隨著資本家壓迫程度的不斷加深,工人們開始尋求可以改善自己惡劣處境的途徑。1802年,倫敦發生了一次罷工,工人們要求提高工資,但是罷工受到了政府和資本家的壓制,沒有取得成功。無奈的人們又認為是機器的出現剝奪了他們的生產空間,機器應對他們的苦難承擔責任,滿懷激憤的工人們砸壞了織機,出現了“破壞機器”運動。可這些舉動都無法改變他們生活貧困的現狀,最后人們又認為改善貧富差距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工人的教育水平。

知識點擊

破壞機器運動最早發生在英國,英國工人以破壞機器為手段,反對工廠主壓迫和剝削,屬于自發性工人運動。其中著名的有“盧德運動”。相傳,萊斯特郡一個名叫盧德的工人,為抗議工廠主的壓迫,第一個搗毀織襪機。工業革命時期,機器生產逐漸排斥手工勞動,使大批手工業者破產,工人成了機器的附屬品,每天跟著機器運轉。所以,當時工人把機器視為貧困的根源,用搗毀機器作為反對企業主,爭取改善勞動條件的手段。

1818年,倫敦成立了第一個工人教育協會。1849年,英國礦工創立了維護自己共同利益的組織——工會。不得不承認,一系列的工人運動的確讓他們窘迫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可在馬克思看來,這些都不能撼動資本主義統治的根基,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奎县| 赤城县| 靖远县| 南平市| 南陵县| 泰顺县| 凉城县| 全椒县| 句容市| 建德市| 姜堰市| 页游| 页游| 新田县| 麻栗坡县| 澜沧| 彰化县| 略阳县| 尉氏县| 黄浦区| 贺兰县| 湖南省| 姜堰市| 扎兰屯市| 敖汉旗| 肇庆市| 沭阳县| 灵川县| 共和县| 巴彦淖尔市| 安塞县| 阿荣旗| 新安县| 江油市| 兴安县| 彭山县| 玉环县| 全椒县| 固镇县| 武穴市| 武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