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哲學(超值全彩白金版)
- 龔耕 彭克慧 陸杰峰
- 186字
- 2019-01-02 17:22:15
第六章 思想體系的時代
——19世紀哲學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德國政治思想文化大變動、大轉型的時期,哲學在德語世界進入全盛時期。黑格爾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具雄心的哲學家,幾乎沒有什么現象不被他的哲學體系所納入;馬克思則批判地繼承了他的哲學框架和思想,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尼采高呼著“上帝死了”,全方位地抨擊了現存道德……這些哲學家的思想財富成為20世紀哲學思想,尤其是現象學的思想來源。
世界有開端嗎
——康德(1724~1804年)

康德像
德國哲學家康德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提出“人的認識既依賴于經驗,也依賴于理智”的觀點,是歐洲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集大成者。
康德的一生簡單得叫人驚訝!
相比起來,現在20多歲青年的人生經歷可能都比他的80年要復雜些。基本上,他既沒有愛過,也沒有恨過;談不上幸福,更談不上痛苦。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的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父親是個馬鞍匠,母親沒受過多少教育,卻聰明能干、活潑開朗,他們全都是虔誠的新教徒。康德本來排行第四,但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兄姐都夭折了,所以他便成了實際上的老大。
8歲到16歲,康德一直就讀于腓特烈公學。這所虔信派的學校,用一個老牧師的話來說,“寧愿拯救一個靈魂,也不愿造就一百個學者”。所以,學生們成天上的課不是讀《圣經》就是唱贊美詩。直到晚年,康德都覺得這是一段令人厭倦的記憶,不過,他也學到了一些有用的東西,尤其是他基礎扎實的拉丁文。
從公學出來后的康德,看上去簡直像個小老頭兒。他一向體弱多病,生活處處都小心翼翼;他不足一米五的身高,在健壯如牛的日耳曼人堆里真像一只小雞在鵝群中一般;于是,他只好經常寂然獨處,陷入沉思,宛如那些老牧師。
1740年,康德進入在家就能望見校門的哥尼斯堡大學。他順著老路子學了神學,可他的興趣卻已遠遠超出了神學的范圍,走向了當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幾乎一切領域。不過,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哲學。為尋找世界的開端,他的態度同體格形成了鮮明對比,表現出了十足的信心,他自己說:
“我相信,有時人對自己的能力懷著高尚的信心并非無用。這種信心使我們的一切努力生氣勃勃,推動我們對真理的探索迅速前進。如果人相信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希望前進,并且還可以抓住像萊布尼茨那樣大師的錯誤,他就會使自己的思考盡可能真實可靠。在不斷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冒一次險,盡管千百次地走入歧途,可比總是在平坦大路上走要好得多。我的立場就是如此。我已經給自己指明道路,我要堅持下去。我將開始我的進程,任何事情也不能阻止我前進。”
除了讀書、寫作,康德還得謀生。為了養活一大家子,康德的父母已經耗費了全部的精力,先后離世。成績優異的康德便找到一些腦袋空空而口袋鼓鼓的同學,幫他們補習功課以換取些許報酬。可這樣的學生也不大好找,不過,他還能盡一切努力維持體面。他的衣服雖然很舊,卻總是洗得干干凈凈;為了讓他的破襪子顯得筆挺點,而不至于溜到鞋子里頭去,他竟發明了一個妙法:在褲子口袋的頂頭縫了一根線,線的另一頭掛住襪子,這樣他的襪子就總能像闊少的燕尾服一樣筆挺。
度過了六年艱難的日子,康德大學畢業了。可惜,他的留校申請遭到了無情拒絕,他被迫踏上了社會之路。

曾被用于著作封面的康德漫畫
從1781年開始,康德完成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三部著作,這標志他的批判哲學體系的誕生,隨之帶來了一場哲學上的革命。
1746年,康德找到一個非正式卻在當時十分流行的職業——家庭教師,并且一做就是八九年。他先后為三個家庭工作過,其中有個叫凱塞林的伯爵,對康德的出色才智相當欣賞,帶著他出席各種上流宴會。康德也就暫時拋開他那愛沉思的哲學家氣質,變得活躍起來。他穿著價廉物美、整整齊齊的晚禮服,給玩牌的貴婦當參謀,同貴族談政治,偶爾還向名媛獻獻媚,她們當然不會看上又窮又丑的家庭教師,卻還是喜歡他的機智和幽默,經常被逗得花枝亂顫。在小孩子的嬉鬧和舞會的喧嘩中,康德浪費了寶貴的青春。
也就在這期間,康德有回閑來無事,竟離家96公里,到阿恩斯多夫去旅行了一趟。這是他一輩子到過的最遠的地方,從此便再也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
但在夢中,康德走得要遠得多。有一回,他夢中獨自劃船漂到了南非一個荒蕪的小島,他在海上遠遠地就看見那島上有兩根高聳入云的石柱,于是便想湊近去看個究竟,誰知剛一靠岸就被島民們給逮住了。沒等康德開口,那些人的首領就告訴他:如果說的是真話,就要被拉到真話神柱前處死;如果說的是假話,就要被拉到假話神柱前處死。反正是死路一條了。康德想了一想,說:“我一定會被拉到假話神柱前處死!”
島民們這下可傻眼了,他們猶豫了很久,最后還是不得不把康德給放了。醒來后,康德便推理出了著名的四個二律悖反論命題。
1755年,他終于做了一件正經事——重返哥尼斯堡大學,以拉丁文論文《論火》拿到博士學位,并取得編外講師資格。
由于沒有固定收入,康德必須大量講課,他開過的課包羅萬象,簡直就是一個大學的完整課程表。他每周上課長達20小時,即每周六天,平均每天三節課以上。雖然,康德平時不茍言笑,講起課來卻像換了個人,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旁征博引,還不時穿插一些趣聞逸事,使人于輕松之中獲取知識。康德給自己定了一個標準:以中等程度的學生為主,因為他認為笨學生朽木不可雕、教而無用,而天才學生們則自己會有辦法。可以想見,聽他課的學生相當多,通常都有上百人,康德也就不愁生計了。

康德認為,事物如果不能為我們的身體器官所把握,也就不可能成為我們的經驗。在約翰·埃夫雷特·密萊司的畫作《盲女》中,盲女可以欣賞協奏曲的樂聲,可以觸摸女兒的手,聞到女兒的頭發,卻永遠感受不到身后天空的彩虹。
與此同時,康德幾乎年年有著作問世,他開始在哲學王國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康德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充滿信心,便于1758年申請哥尼斯堡大學哲學教授席位,卻沒能成功,34歲的他還是太年輕了。康德毫不氣餒,他仍舊繼續努力,隨著著作的不斷問世,他的聲望也日漸高升,竟傳到了政府當局的耳朵里。普魯士的教育大臣很重視康德,準備一有教授職位空缺就請他補上。
過了幾年,真有個詩學教授的席位空出來了,但康德拒絕了任命,他大概覺得詩是浪漫的東西,非他這種人能夠玩的。第二年,他當上了所謂的“王室圖書館館員”,這份固定兼差的年工資只有62塔勒。以后又有幾所大學請他去做哲學教授,可他還是沒有答應。原因很簡單:不愿走遠路。盡管哲學家的頭腦裝得下整個銀河系,可他瘦小的腿卻從來沒有光顧過100公里以上的路程。
哲學辭典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指的是研究感覺經驗以外不變對象的哲學,與辯證法相對立。古希臘安德尼柯編亞里士多德遺稿,把研究事物具體形態變化的著作叫《物理學》,把研究事物本質、神、靈魂、意志自由等經驗以外不變對象的著作編在《物理學》之后,叫《形而上學》,13世紀開始,這一書名被用作哲學名詞。亞里士多德稱“形而上學”為“第一哲學”,物理學等各門科學為“第二哲學”。前者研究“存在的存在”,即世界的本原,永恒不變的非感懷的實體(本體)是萬物運動的第一推動者,即“神”。直到18世紀,它仍然是研究經驗以外不變的對象,有些唯物主義者把它當作研究事物永恒不變的規律,有些唯心主義者把它當作研究抽象不變的理性慨念。

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市從1544年就有了自己的大學,但是直到康德在這里出現,這座城市才成為歐洲哲學研究的前沿。
任講師15年后,命運女神總算給46歲的康德拋了個媚眼,哥尼斯堡大學的哲學教授席位終于得閑,康德當仁不讓,成為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教授。他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變化:高薪俸使他不必每天上三四節課了,還可花大量的時間來進行玄妙的形而上學默想。他的日程極其簡單,也極有規律。
每天清晨5點,起床,喝杯咖啡,將講義翻一翻,他就上課去了。兩節課后,回到儉樸的家,開始工作:或讀書或寫作或沉思。直到下午1點,吃午飯,他經常邀朋友聚餐,邊吃邊聊,而這些朋友十有八九不是搞哲學的。午餐過后,他又投入工作。
當他身穿灰色大衣、拿著手杖出現在住宅門口,然后朝“哲學家之路”的菩提樹大道悠然走去,鄰居們就知道時針準指向3點30分。他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地如此來回踱步,如果天氣陰沉或烏云密布,人們就會看到他的老仆人蘭勃夾著一把大傘,焦急地跟在身后。
有一次,他突然發現了仆人眼中的淚水,便半嘲弄、半憐憫地說:“實踐理性在說,老蘭勃有個上帝,否則他是不會如此動情的……”
也只有一次,康德沒能出去散步,因為他太沉迷于盧梭的《愛彌兒》了,寧可犧牲散步時間,也要激動地將書一口氣讀完。
散步回去后,吃飯,工作,睡覺,每一件事都像上了發條一樣。
康德的一天結束了,幾十年來他全部的日常生活也不過如此。
形而上學是無盡的深淵,是無邊的黑海,堆滿了“哲學的沉船”,康德卻想到那里尋找“寶藏”。11年來,他沒多大收獲。在死寂的假象背后,康德正經歷著烈火的鍛煉,他終將豁然開朗,迎接黎明。《純粹理性批判》的出版,像太陽一樣照亮了西方哲學的天空。
康德的名聲愈加大了,也愈加容易惹麻煩了。
1793年,康德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里批判了控制德國人頭腦的教會。威廉二世大為光火,將教育大臣臭罵一通,又命令其告訴這不知天高地厚的老頭子,不準再談宗教,康德只好緘默地許下了私人承諾。四年后,威廉二世死了,康德立即自己恢復自由,可他已經73歲了,停止了授課,也退休了。
“創造從未完成,它仍在繼續。”康德只將最后一篇文章的題目定做《從自然界的形而上學到物理學的過渡》,卻沒能完成這前所未有的偉大使命。
1804年2月12日,康德走得很安詳、很平靜,像樹上飄落的一片葉子,沒有給世界增添一絲喧嘩。
他的一生就像白開水一杯,唯一說得上轟動的就是他著作的出版,可那主要也是在他死后才有的,不過,他畢竟樹立起了比銅像更不朽的豐碑!
他也深切地愛過了,形而上學是他永遠的心上人。
詩人海涅說,羅伯斯庇爾只不過殺了一個國王和幾千個法國同胞,德國人可以寬恕;康德卻殺死了上帝,破除了神學最為寶貴的論證根據。不管這是諷刺還是啟示,當康德的哲學摧毀了宗教之時,德國的牧師們紛紛予以報復,將自家的狗喚作康德。
他更像一個魔術師,能從空帽子里變戲法,變出上帝,變出永生,變出自由。
康德還是沒有找到世界的開端,卻創造出了兩大奇跡,“星空在天上,道德律在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