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經典全知道(彩圖精裝)
- 桑楚
- 5025字
- 2019-01-02 17:45:01
論語
——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吼吟
作者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先世是宋國的大臣,后遷于魯,但孔子出生時家境已衰落。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孔子早年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十分熟悉六藝,加上孔子天資聰明,謙虛好學,因此學識日進。孔子30歲時,他的博學舉世聞名,并且開始招收門徒。傳授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早年在魯國執政季氏手下擔任管理倉儲、牛羊的小官,都能恪盡職守。后因魯國內亂,旅居齊國,后又回魯國收徒講學,門下弟子達三千之眾。50歲后,一度被魯國國君委以官職,做到司寇,主管魯國的司法工作。但由于他的主張與當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產生了矛盾,被迫離開魯國。此后,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先后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諸侯國,并在衛國、陳國停留了較長的時間,但他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賢明君主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奔走于各國期間,孔子仍堅持不懈地進行治學和教育,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言論。公元前484年,浪跡約40年的孔子重返魯國,此后他一邊繼續講學,一邊整理文化典籍,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典籍進行刪訂,編成最后的定本。孔子晚年生活屢遭不幸,獨子孔鯉、得意門生顏淵和子路都先他而去世。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于家中,弟子們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然而終其一生,他沒有為自己著書立說。他逝世之后,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根據其平日的言傳身教收集整理,編輯成《論語》。

孔子像
經典概述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等,篇名取篇首的前兩三字為題,無意義。全書言簡意賅,古樸生動,既富于啟發性、哲理性,又幽默詼諧,口語化,體現出語錄體散文的獨特魅力。
《論語》的核心是仁的精神和境界。而在《論語》中對“仁”這個概念作了多角度的闡釋,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仁”的最簡單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想達到“仁”的標準,就必須“克己復禮”,通過對自己的克制和約束以提高道德水平,從而符合禮的要求。孔子將“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準則,也是道德的主體。孔子還提到很多其他道德名目,如:忠、孝、義、信、廉等。但他認為這些都是局部性的東西,能做到某項或幾項,值得肯定,但還不能算是達到“仁”。孔子把求仁看作是人生的根本原則。他認為,禮和樂固然能陶冶性情,加強修養,但一個人能否成為品質高尚的君子,關鍵還在于他能否自覺地按照“仁”的要求去進行實踐活動。孔子反對“過”和“不及”,以中庸為至德,對人處事常采取“無可無不可”的態度,但在求仁行義問題上,他認為求仁或違仁是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有志之士應當為實現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奮斗。

孔子杏林講學圖 明
孔子把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貫徹到政治領域,提出“仁政”的學說。他希望統治者“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反對對人民過分剝削壓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張。他又希望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一味使用嚴刑峻法,而要先用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通過道德感化搞好政治。綜觀《論語》,孔子以德治天下的決心和構想昭然可見。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孔子的德治主義自然是四處碰壁,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改變初衷。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相對天命而言,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強調人的主觀努力,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地位。
相關鏈接
春秋時期,是一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的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奴隸和自由民的反抗斗爭不斷,一些主要大國,在爭霸的形勢下,為了順應社會變革的潮流,都實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社會變革的結果是:諸侯的逐漸崛起和周王室的日益衰落,一些大國盡力發展自己的實力,出現了曠日持久、錯綜復雜的“大國爭霸”局面。這個時期各諸侯之間兼并爭霸戰爭以及相互交往的頻繁,構成了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
孔子重義輕利,但并非一概否定功利。他重視公利,主張見利思義,旨在譴責見利忘義、為謀私利而不擇手段的行為,要人們追求合乎正道的利益。孔子的義利觀,有義利相分的傾向,也有義利并重的傾向。
與從政事業相比較,孔子一生在教育領域取得的成就就要大得多。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向平民普及文化教育的人。他不但提出“有教無類”的原則,而且還創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提出“因材施教”,重視啟發式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孔子圣跡圖頁 清 焦秉貞 絹本
圖中湖石峻挺,綠意濃深,孔子正與國君相對而談。此畫當源自孔子周游列國,游說諸王,宣揚儒家“仁政”、“以德治國”的典故。
精華內容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么?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么?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么?”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是很少仁德的。”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剩余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圣跡圖之退修詩書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
【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又不會超越規矩。”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獲,就可以當老師了。”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
子夏問道:“‘輕盈的笑臉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潔白的質地上畫著美麗的圖案呀。’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畫畫。”子夏說:“這么說禮儀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產生的了?”孔子說:“能夠發揮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開始和你談論《詩經》了。”
【原文】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
孔子進入太廟,每遇到一件事都細細地詢問。有人說:“誰說鄹邑大夫的兒子懂得禮儀呀?他進到太廟里,每件事都要問人。”孔子聽到這話,說:“這正是禮嘛。”
【原文】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編鐘 戰國
【譯文】
孔子評論《韶》,說:“樂曲美極了,內容也好極了。”評論《武》,說:“樂曲美極了,內容還不是完全好。”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原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龍形玉佩 戰國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你好比是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說:“宗廟里盛黍稷的瑚璉。”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
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了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粉刷。對宰予這個人,不值得責備呀!”孔子又說:“以前,我對待別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待別人,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我是因宰予的表現而改變了對人的態度的。”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文"。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謚他‘文’的稱號呢?”孔子說:“他聰明勤勉,喜愛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謚他‘文’的稱號。”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兩兄弟不記舊仇,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很少。”
【原文】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對于任何學問、知識、技藝等)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原文】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這種樂曲后,很長時間內即使吃肉也感覺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嘆道:“沒想到音樂欣賞竟然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孔子聞韶圖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夏說:“我聽說過:‘死生由命運決定,富貴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認真謹慎地做事,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原文】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譯文】
長沮和桀溺并肩耕地,孔子從他們那里經過,讓子路去打聽渡口在哪兒。長沮說:“那個駕車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兒。”子路又向桀溺打聽,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子路回答說:“是的。”桀溺就說:“普天之下到處都像滔滔洪水一樣混亂,和誰去改變這種狀況呢?況且你與其跟從逃避壞人的人,還不如跟從逃避污濁塵世的人呢。”說完,還是不停地用土覆蓋播下去的種子。子路回來告訴了孔子。孔子悵然若失地說:“人是不能和鳥獸合群共處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誰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們一起來改變它了。”